教师之友网
标题:
究竟向名师学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5:49
标题:
究竟向名师学什么
究竟向名师学什么
■
张海生
每次优质课评选,总有教师展开
“
网络大搜索
”
,下载名师名课,模仿其
“
一招一式
”
来组织教学,启发学生
……
可教学效果却相去甚远。诚然,名师课堂呈现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精湛教学技艺,以及独特的教学设计和融洽的课堂气氛,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然而,一味照搬,盲目模仿,也会忽略自身的优势,失去自身的教学风格。齐白石老人曾告诫弟子说
:“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
我们学名师,究竟学什么呢?
循厚积薄发的经历。历数名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厚积而薄发的典范。几十万字的读书札记、教育随笔和一千多节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位名师的积淀;
8
年时间完成
100
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四十多篇
“
别出心裁读课文
”
专栏文章、几十篇教案设计、
50
讲
“
阅读教学艺术
”
,这也是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一线教师不能只惊羡名师的光鲜,不能只模仿名师的精彩课例和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名师成名前长期、丰厚的积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习名师应该循着名师的成长经历,静下心来
“
厚积
”
,来等待
“
薄发
”
之机。
持潜心坚守的心态。“
名由实生,故久乃大
”
,名师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练过程。在历练的过程中,有
“
面壁十年图破壁
”
的苦学,有
“
躲进小楼成一统
”
的清思,更有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跋涉
……
在无为之中有所作为才能成名师。学习名师应该学习他们
“
沉得下去接地气,静得下来做研究
”
的心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17
岁开始在乡村小学做教师,潜心教育实践和探索。
29
岁辞掉教育局长职务,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默默守望乡村教育,苦心实践
24
年,终成力作《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至今这些著作仍被誉为
“
教育学的活教材
”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由于他们潜心教学,研究教学艺术,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及其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静心研究、不懈追求的结果。
秉卓尔能群的品质。草根教师仰视名师无可厚非,但若名师
“
相轻
”
就有失名师品质。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确是因为他们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但真正的名师、大师要有
“
卓尔
”
的能力和魅力,更要有
“
能群
”
的气度和魄力。《荀子
·
君道》中说:
“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
”
名师从来不是
“
孤独的行者
”
,在他成功的路上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守外,一定还有强大团队的支撑和配合。江苏有一位教师的
“
数学课学生讲题
”
、
“
学生反思小论文
”
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
“
同行者
”
;有的特级教师成立
“
名师工作室
”
,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和带动了整个地区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些名师身上体现出来的
“
能群
”
的合作品质,更彰显了他们
“
卓尔
”
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建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为了追求这种境界,名师在教学中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名师大都像艺术家对待心爱的艺术品一样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名师课堂,可以看出他们对教材研究的深度、广度,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创新,对教学实施的把握、调控。他们呈现给我们的课堂,仿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追求卓越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俗话说
“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很难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许我们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但至少不应放弃追求的念头,不该停止追求的脚步。
名师的确是我们学习的
“
范本
”
,但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
“
学生如果把老师当作一个范本,而非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
”
中国也有句古话:
“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
倘若尽信
“
范本
”
,没有
“
相荡
”
、没有
“
相击
”
,又何来
“
涟漪
”
与
“
灵光
”
?因此,学习名师不能止于表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循其经历、持其心态、秉其品质、建其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清河学校)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