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诗的直觉与叙事性表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3 14:21
标题:
诗的直觉与叙事性表达
诗的直觉与叙事性表达
陈立红
“网络诗选”前段曾转发《和四水浅谈新博〈困惑〉》一文,是一篇非常真诚的诗评,就认真读了。和先生对《困惑》一诗提出的修改意见都很有道理。但对照原诗与修改稿,又感到缺点什么。这就是,修改稿的诗歌语言方式与原诗不同,把叙事性的情感体验变成了传统的爱情哲理,丧失了诗的直觉与韵味,显得有些老气、干巴。具体分析如下。
先看诗作原稿:
新博原诗《困惑》
手被仙人球扎了
没有伤口
也不很痛
只是明显看到肉里有一根小刺
老公用针帮我拨出来的时候
很疼很疼
有伤口,有血,甚至有泪
有时我真有点不明白
到底什么是爱
什么是伤害
阅读此稿,我们可以感觉到诗的直觉富有诗意,但语言表达不够丰满,结尾甚至“跑题”。老婆的手被刺扎了,不疼,甚至看不到伤口,老公担心时间长了发炎,就马上用针把刺拨出来。拨刺的过程是很疼的,甚至流血,疼得流泪。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生活场景,但作者在疼痛中发现了诗意,记而为诗。诗作的语言也比较新鲜,富有韵味。我想这是和先生愿意点评的重要原因。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诗的直觉该如何表达。
再看和四水先生的修改稿:
和四水修改稿《被伤害的时候》
仙人球的刺扎进了我的手
不很痛
只是肉里有一根小刺
老公用针拨刺的时候
很疼很疼
有伤口,有血
让我直流泪
我才明白
被伤害的时候
不一定
疼
从原诗的标题和内容表达的感觉来看,原诗具有较好的诗歌直觉:从一个意外小伤的处理,发现夫妻感情之间的疏离与亲密,表达爱的“困惑”与感叹。但并不是真有什么“困惑”,而是一种撒娇似的感叹、感激。不足在于,在诗的结尾没能将诗的直觉——这种瞬间的奇异感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使作品显得头重脚轻,最初的直觉也迷失了方向,没有收住,反而跑题,由“困惑”变成了“伤害”,使诗味大减。
和先生的修改稿自有特点。但让人感到不太满足的是,把原诗对爱的“困惑”感觉修改丢了,变成了关于“伤害”的爱的哲理。这与原诗的直觉意味差别较大。我提出的修改稿,是按照保持原诗的直觉和叙事情语言特点这一原则来处理的,以便更好地表达原诗的“困惑”意味。因为,这个爱的“困惑”才是诗作的真正重心和诗意所在。
我的修改如下:
陈立红修改稿《小困惑》
手被仙人球扎了
没有伤口
也不很痛
只是看到肉里有一根很小的刺
老公用针拨刺的时候
很轻,很疼
有伤口,有血
甚至有泪,疼在眼里,心中
有时我真有点不明白
到底什么是爱
如果没有这点小刺的痛
老公是否还把手捧得比初恋还久
诗的直觉是指人们对诗意的直接感受或突然领悟。主要特征是灵感来袭,表达方法是用形象思维。朱光潜认为,诗的直觉是“直觉的知”,而不是“名理的知”。也就是说,是看得“见”的形象、意象和境界,而不是思考而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诗的直觉是诗人经常碰到感觉现象,也是灵感乍现豁然贯通的奇异体验。但如何把这种直觉写成好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感觉很好,但写下来就变味了。这就涉及到了诗歌创作更深层次的问题,语言的表现力和诗歌的结构能力,这是需要长期学习和领悟的。
诗意是靠语言来呈现的。而诗歌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对此作而言,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诗作语言模式的选择。它不是传统的抒情诗或哲理诗语言模式,而是叙事性诗歌语言模式。因此,按照哲理诗的方式来修改,自然无法传达原作的诗意和韵味。诗歌语言从“抒情性”向“叙事性”的转变,是新诗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性不亚于朦胧诗超越传统抒情诗。作为青年写作者,对这一诗歌变革的领悟程度,将对其今后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只有适应变革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才有可能在未来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