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优势) | W(劣势) | O(机会) | T(威胁) |
内 部 因 素 | 学 校 规 模 | 1.1954年建校,历史悠久,学校稳步成长; 2.教职工174名,其中专任教师163名,学生2317名,54个班级。在同类学校中规模较大; 3.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研究场地 | 1.一校三部的格局给管理与教学带来不便; 2.学生活动场所偏小; 3.生均占地面积不足 | 1.学校领导意欲重塑学校环境; 2.学校为联合国项目学校,并为多家教育机构的实验基地 | 1.班级规模过大,无法开展小班教学,不利于管理和教学; 2.场地狭小,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
人 力 资 源 | 1.师资优良,平均年龄属中生代; 2.教师专业水平高,并有很强的专业责任感,具有教学和研究热忱,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3.领导和管理层有革新的魄力和决心,团队意识强,合作有效 | 1.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女教师多,男教师少; 2.教师福利程度不高,工资、待遇有待提高,工作压力大; 3.部分教师心态比较保守,对学校事务不太关注,在教科研工作方面相对薄弱; 4.限于编制,行政人员身兼数职,事务繁重 | 1.学校变革给一般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建立新的教研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 3.岗位职责调整,明确行政人员的职责,减轻压力 | 1.教师可供利用的时间过少,研修时间不足; 2.教师梯队中优秀人才断层,特级教师太少; 3.学校变革需要卓越、有效的领导团队 | |
管理制度 | 1.五四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升学压力; 2.组织机构设置完整,制度健全并得到持续改进 | 1.五四学制与外界难以交流; 2.各项组织制度弹性不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构成一定限制,让教师的专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 1.岗位职责调整让学校的各项制度更为灵活; 2.教师评价制度的重建 | 1.机构设置的适时性、有效性受到考验; 2.新的形势下需要灵活、与时俱进的组织制度 | |
课程与教学 | 1.九年一贯制有利于课程统筹规划,明确各年段的任务; 2.校本课程开发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3.现有课程意欲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 | 1.一至五年级与六至九年级之间的课程衔接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2.校本课程门类少,开设不甚合理 | 1.当前正风起云涌的课程改革,提供政策上的指引和专家引领的机会; 2.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家合作进行九年一贯课程规划,在对学校进行全方位把脉的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的课程特色 | 1.学校既有的名气、地位对学校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这直接威胁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2.在课程、教材的改革上,学校缺少必要的自主权 | |
学生 | 1.学生生源好,学习能力强,独立意识较高; 2.学生对教师有信赖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校生活比较愉快; 3.学生对教师有信赖感,师生关系融洽 | 1.班额过大,造成管理难度加大; 2.居住分散,学生课外交往机会过少,合作机会不多; 3.部分学生优越感过强,耐挫力不够; | 1.学生与外界交流机会较多,可塑性强; 2.家庭教育有良好的基础,重视程度较高,有合作前景; 3.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 1.独生子女相对封闭的自我意识,对团队建设形成挑战; 2.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 3.学生过于好动对学校管理带来困难 | |
家长 | 1.家长综合素质较高,关注孩子成长; 2.家长对学校事务较为热心 | 1.家长与校方沟通缺乏主动性; 2.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不高,合作不足 | 1.好学校、好教师的标准正悄然发生变化,成绩不再是评价一所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家长对于教育质量的衡量趋于理性 | 1.家长工作忙碌,部分家长不能有效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 2.家长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 | |
外 部 因 素 | 地理环境 | 1.学校地处杭州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2.毗邻省政府,处于全省政治中心,交通便利; 3.紧邻少年宫,学生活动方便 | 1.学校处于闹市区,各种不良诱因较多; 2.地处黄金地带,校园拓展不可能 | 1.与周边其他类型的学校交流与合作机会较多; 2.备受省市级机关领导关注; 3.对生源有较强的吸引力 | 1.学校周边交通流量日增,学生上下学安全令人担忧; 2.杭州市同类型学校的崛起与发展; 3.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
主管部门 | 1.各级领导对学校事务一向予以特别关注; 2.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定位高,并予以实质性的支持 | 1.九年一贯的办学体制未成主流; 2.统一模式下对所有学校进行分段管理与学校内部的一贯管理难以“接口” | 1.50周年校庆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了解学校,并提供机会; 2.重视名校的资源共享与扩张 | 1.将学校作为各项活动理所当然的标兵,并按其意愿决定学校当前的工作重点,这在某种程度使得学校的发展无法按照它应该的路径向前; 2.校舍紧张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存在很大困难 | |
社区资源 | 1.社区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支持; 2.社区注重文化建设,与学校形成相呼应 | 1.社区概念尚未形成,与学校未形成良好互动; 2.社区人才、资金、资源利用率不高 | 1.社区共建工作正走向深入; 2.社区教育资源可望利用 | 1.社区人员流动了增加; 2.资源难以加以系统整合、运用 |
| S(优势) | W(劣势) |
1.学校历史悠久,规模较大; 2.师资优良,管理层有魄力,效率高; 3.组织机构设置完整,制度健全; 4.校本课程开发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5.学生生源好,学习能力强,师生关系融洽; 6.家长综合素质较高,对学校事务热心; 7.学校处于市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8.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予以特别关注与支持; 9.社区对学校工作给予支持 | 1.一校三部的格局不利于学校管理; 2.教师福利不高,工作压力过大,在教科研方面相对薄弱; 3.组织制度弹性不足,限制了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4.校本课程门类少,开设不甚合理; 5.班额过大,管理难度大; 6.家长与校方的沟通缺乏主动性; 7.学校处于闹市区,存在各种不良诱因; 8.教育主管部门对所有学校的统一管理模式与学校内部模式难以“接口”; 9.社区人才、资金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 |
O(机会) | SO | WO |
1.学校领导意欲重塑学校环境; 2.学校变革给教师发展带来契机,欲建立新的教师教研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 3.岗位职责调整让学校各项制度更为灵活; 4.与华师大的合作,有利于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特色; 5.学生与外界交流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 6.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衡量趋于合理; 7.学校与周边其他类型的学校交流与合作机会较多; 8.教育主管部门的理念先进,重视名校的资源共享; 9.社区教育资源可望利用 | 对有利资源多加利用,积极发展的策略: 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不仅对学校外部环境进行优化改造,还要在激励教师制度,课程改革,与家庭社区联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 尽量改善学校内部的劣势,抓住外部机遇进行发展的策略: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利用社区和当地资源,开拓资金来源,增加教师福利待遇,加大组织制度的弹性力度,提高教师教科研积极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广度和深度,同时增强与家长联系的主动性,共同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等 |
T(威胁) | ST | WT |
1.班级规模过大,学校场地狭小; 2.教师梯队中优秀人才断层,特级教师太少; 3.机构设置的适时性,有效性受到新形势的考验; 4.外界压力对课程实施存在一定阻力; 5.学生团队意识较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6.家长工作忙,部分家长不能有效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 7.学校地理位置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8.学校为名所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9.社区人员流动性增加,资源难以加以系统整合、运用 |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因素,对外部威胁因素进行监视,尽量趋利避害的策略: 在师资力量优良的基础上,注意培养优秀人才,保持教师梯队的完整;决策层注意组织制度的与时俱进性,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机构设置;与社区合作,开展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安全意识,杜绝交通隐患等 | 正确认识学校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对不利因素加强防御的策略: 对于学校所处地理环境和规模等硬性条件的限制,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尽量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防止组织机构设置的僵化;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增加沟通渠道,避免与家长交流存在误区和不畅等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