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曾祥芹是一个文章学家。他倡议要创建独立的文章学,并为此不懈地从“读写双快原理”和“阅读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但文章学还没有获得独立,其原因是:1.文章学的自身建设存在问题;2.一些人,包括文章学研究者和语文教师,都缺乏文章学的观念。此外,它也没有得到有关权力部门的支持。因此,文章学研究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还有遗憾。
关键词: 曾祥芹;文章学;“读写双快原理”;阅读学
一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里,文章学没有取得应有的独立席位。有文学概论,没有文章概论;有中国文学史,没有中国文章史;有文学家、语言学家,就是不提文章家;有文学研究会、语言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就是没有文章学研究会。众多的语文教学刊物,基本上还是局限在一篇一篇文章的分析上,很少从文章学高度展开系统的研究。……文章学研究,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片开阔的处女地,让我们勇敢地去开垦吧!
这是曾祥芹1980年1月在《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1](以下简称《呼吁》)一文中发出的感叹。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义文章学复兴和狭义文章学走向独立的起步阶段,当我们回顾以《呼吁》和张寿康同年8月发表的《文章学古今谈》[2]为开端之标志的文章学独立运动史时,不能不为曾祥芹的倡议所震动。于是有人称他是“举文章学研究大纛的虎将”;在倡议将现实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他是为文章学独立事业而奋斗的文章学家。
说曾祥芹是为文章学独立事业而奋斗的文章家,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最早地提出了关于文章学独立的倡议,更因为他在此后的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文章学理论体系等。而辉映着这一理论体系的是“一体(文章)两翼(阅读与写作)”为基本研究内容的文章学,它同语言学、文艺学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语文学科新结构。下面,笔者就曾祥芹独立文章学的阅读、写作、建设等几个问题作些评述。
二 文章学必须独立、能够独立、需要尽快独立。这是曾祥芹始终不渝的坚定认识。早在发出《呼吁》之前的20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他就逐渐萌生了这种念头:
文章学,那是一片辽阔的半开垦的处女地。在信息社会里,在基础教育中,文章似乎比文学更有用场。于是,我决心朝这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荒原”去开拓,去探索。这是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但我坚信它是一条前途宽广必然兴旺的路。[1]
这表现了他认定文章学终将独立的深邃的眼光,也表现出了他要为文章学独立事业而奋斗的坚强决心。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从各个方面自觉、主动、积极地顺应文章学发展的历史潮流,于文章学建设事业的崎岖道路上,进行探索,并很快地发挥出了对文章学建设的作用:1984年,他参与主编的《殷都学刊》开辟了全国学报系统第一个“文章学探讨”专栏;继之于安阳师专成立了全国第二家文章学研究室;后他任《河南师大学报》哲社版主编时又开辟了“文章学研究”专栏。这些均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被誉为中国文章学研究基地。同时,他还担当着全国文章学研究评论员的角色,写出了一系列对文章学研究作全面追踪述评的很有分量的文章,并根据自己初步形成的学术思想体系,主编了建国后第一本文章学论文选集《文章新潮》,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文章学的学术信息,起到了校正文章学研究方向的作用。以上成就得到文章学家的一致赞许。
认定文章学终将独立的深邃眼光,驱使曾祥芹为文章学建设事业卓有成效地奋斗了20年。目前,他的研究集中在如下的两个方面。
(一)“读写双快”原理研究。在国内快读、快写技法研究和教学实验勃兴之初,曾祥芹就敏锐地把它们和“一体两翼”说联系了起来,经过比较深入的思考后,在1992年全国快速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他提出了“快读和快写应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即“读写双快”的主张,并初步对之作了论证,后又发表了不少意见,显示出了他驾驭文章学发展潮流的能力。已有一批教师颇好地解决了读写“单快”的技法问题,如王学贤的“全脑速读记忆法”已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被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单位陆续作了报道;又如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已正式写进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并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其效果成了现代化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两个热点课题。而在曾祥芹领导下先后成立的“全国快速写作研究中心”和“全国快速阅读研究中心”,则更引人注目,并形成了组织性较强的快读、快写研究队伍。但是,读得快未必写得快、写得快也未必读得快,而一个能够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的人均应程度不同地具有快读快写的能力。“读写双快”主张的意义在于指明了培养这种跨世纪人才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并预示着一门崭新的读写双快学或快速读写学必将诞生。曾祥芹在给王学贤的《全脑速读记忆法教程》所写的序言中,认为它“摆脱了‘术’的窠臼,上升到了‘学’的殿堂”;在给杨初春的著作[3]所写的序言中,肯定了杨氏快速作文教学法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这就是说,现已初步有了快速阅读学和快速写作学的学科实体。根据曾祥芹在《快速作文原理论》[4]中的推断,如果不断地进行双快教学 双快技法 双快原理的“三级循环跳”,那就必能建立起读写双快学。这样,不但“一体两翼”说,因有了一门使文章读写两翼联系得极为紧密的学科而能得到普遍承认,而且文章学的独立就有可能了。然而,这虽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科研课题(国外有“单快”理论而尚无“双快”一说),却又是个科研难题。这一科研难题的初步解决,有赖于建立在可验证性的但研究难度很大的“读写双快”技法基础之上。由于“读写双快”技法研究和教学实验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曾祥芹率先搞的“读写双快”原理研究虽已抓住了一些关键性问题,但还不能说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了。不过,作为一个主张来看,“读写双快”的正确性和导向意义却是无可怀疑的,并已成为他的一个新的学术立足点。在这一主张的直接影响下产生了“读写双快”技法研究专著;全国已召开了3次“读写双快”训练研讨会。他牵头申报的《快读快写实验和研究》也已列入河南省教委科研规划项目,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阅读学研究。曾祥芹是当代中国阅读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初步完成阅读学与世界对话的任务之后,为了使汉文阅读学自立于世界阅读学学术之林,他又设计了跨世纪的科研工程《汉文阅读学大系》(凡13卷,《阅读学新论》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工程告竣后很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其中《实用文章阅读学》一书,总体上看仍是广义的,尚未跨出他所说的中国阅读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因为既有广义又有狭义的阅读学才是比较完善成熟的阅读学;既有狭义文章写作学又有狭义文章阅读学,才能使“一体两翼”说全面落到学科建设的实处,因此,希望他下一步编撰出比较系统的狭义文章阅读学来。当然,其研究难度并不比“读写双快”原理研究小。但愿他为阅读学和文章学的独立进一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与文章学并立的文艺学在稚态可掬的情况下就已独立了。但同样需要独立的文章学却一直未能独立,这是曾祥芹在建造文章学的理论大厦框架的同时,经常考虑并发表意见的大问题。他逐渐认识到,在文章学未独立的情况下,就不能使人们普遍确立与文章价值相应的文章价值观,就不能充分解放文章学的生产力,就不能使文章学广泛发挥对“四化”建设应有的推动作用。例如,为什么文章学研究队伍虽不断有所壮大,但偃旗息鼓者有之、中途转向者有之、偶尔一试者有之呢?说到根子上,还不就是因为文章学没有与语言学、文艺学那样的独立地位而使其研究者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发表、出版吗?很多人是不愿意当这种廉价的或感到没有什么出路的精神劳动力的!而这反过来又不利于文章学的建设和独立事业啊!出于这种认识,围绕着“文章学为什么一直未能独立”这一问题,他在呼吁、在奋斗。但文章学为什么不能独立呢?
(一)文章学自身的建设存在问题。曾祥芹从来都是这样认为的。在1997年召开的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15次年会上,他在《关于文章学生存和发展的思考》的发言中说:“从自身反思,根本原因是没有拿出足以说服文坛和官府的真正的‘货色’,即无愧于时代的文章学研究成果。”对这种“自责”性的话语,虽然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程度的理解,但无法否定它是针对某些事实而言的。从自身看,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资格,一般来说需要看它是否较好地解决了下列3个问题:有无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无比较科学的指导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有无比较完备的学科实体。前两个问题在曾祥芹们的努力下早已较好地解决了,他“自责”的当然是学科实体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文章学虽已初步有了自己的学科实体,但向各主要分支学科投入的人力极不平衡,例如,起步较晚而研究难度很大的文章史、文章学史、“读写双快”等领域就很少有人涉足,这样,无愧于时代的文章学研究成果自然也就少见了。要使文章学自身尽快具有为世人所广泛承认的独立资格,文章学建设需要有一个全面的“大发展”。
(二)社会环境不利于文章学获得独立。一门学科要想获得独立,还要得到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承认。客观地说,以张寿康主编的《文章学概论》为代表的一批著作的相继问世,已标志着文章学呱呱坠地了。这是文章学界多数同仁的共识,而且几乎与此同时,曾祥芹在《论文章和文学的分野》[1]中指出,《全国报刊索引》1983年第6期破天荒地出现了“文章学”栏目;在《1984年文章学研究述评》[1]中指出,已有一些高校将《文章学概论》列为选修或必修课程。但是该栏目眨眼之间就消失了,《文章学概论》作为必修课也未能坚持下来。文章学在当时还只是个“婴儿”,由于种种传统观念使之无法得到普遍的承认。有鉴于此,曾祥芹继续呼吁搞好文章学自身建设的同时,把不少精力用于优化文章学的生存环境上了。这里择其要者谈以下四点。
1.广义文章观统治着研究者的头脑。广义文章学的复兴既对狭义文章学的建设起到过颇大的推动作用,又对狭义文章学的独立运动产生了不小的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是由于广义文章观统治着很多研究者的头脑而形成的。他们认为“文章”就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用书面语言构成的完整篇章;其中有人坚决反对对文章和文学实行分野的学术活动,认为文章若不包括文学既同传统观点和传统“文论”相违背,也不符合现今人们的通行看法,而且事实上也很难将两者划分清楚。《论文章和文学的分野》对这一通行的看法作了有力的否定。认为把文章学固定在完整篇章的一般范围内的广义文章观,是对古代文章观的简单意译,是一种既勾销了狭义文章学又不自觉地勾销了文艺学的落后思想。随着以“分野”理论为学科建设基础的狭义文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主观上排他性很强的广义文章观虽然逐渐消失了,但客观上排他性很强的广义文章观依然广泛存在:很多研究者笔下的“文章”仍是那种传统的模糊概念的“广义文章学”。于是,致使许多人对“文章学”的性质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在多数情况下,独立的狭义文章学,自然无从承认它是一门独立学科了。因此,曾祥芹对之发出的那些驳难性言论,在力求优化文章学的生存环境方面,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和意义。
2.语文教师和文章理论工作者缺乏文章学意识。前者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曾祥芹多次强调说:语文教育领域是文章学基础性的应用天地,文章学只有在这个广阔天地中建立了根据地后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承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师们大都熟知“语文即语言文学”这个传统的片面的定义,大都轻视文章学或不知文章学为何物,这种思想认识状况,当然是很不利于文章学较快获得独立的。后者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例如,新闻文章、应用文章的理论工作者未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视为文章学的分支学科;特别是某些新闻文章的理论工作者,因有新闻学的合法的独立地位作靠山而对文章学不屑一顾。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数人尚未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如同不仅要有小说、诗歌等理论而且还要有像文艺学一样的,“研究整个文章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文章学。只有在文章学学科大系中,研究者各自摆正自己研究对象的位置,才能使文章理论界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从而结束“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才能使自己的著作更多一些科学性。果能如此,则文章学的建设速度和走向独立的步伐就必然会加快。
3.一些人不承认文章学的存在。曾祥芹多次谈到这个话题时,指出一些人不承认研究文章是学问,因而也就不承认那些文章学著作乃至整个文章学科有什么价值。这样,也就根本不可能承认文章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无论是从广义上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文章无“学”、学”、阅读无“学”的观点自古有之,于是经验主义的文章读写观:被人们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之类的顺口溜就制造出来了,且代代相传,成了一种惰性的观念。这种观念积淀的历史成因主要是缺乏有效指导读写实践的文章学系统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多读多写、精读慢写之类的说法就起到了积极作用了。然而,在知识更新与文章读写速度加快、文章学不断趋向完善的当今社会里,这种观念暴露出了自身的混乱性了:文艺学从广义文章学中独立出来被公认为一门学问,与文艺学为孪生兄弟的文章学从中独立出来,怎么就不是一门学问了呢?!语言学也被认为是一门大学问,难道要使文章学得到承认,只有把它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看待才行吗?这当然是说不通的。曾祥芹在这个问题上的新意主要在于他抓住了广义文章无“学”观质变为狭义文章无“学”观的根本原因,即文艺学独立后逐渐普遍形成了重文艺学轻文章学的思想。目前,主要存在于学者队伍中,这是文章学不能较快地获得独立的一个主要障碍。
4.须有有关权力部门的支持。曾祥芹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有关权力部门的承认和支持,是确立文章学的合法地位和文章学较快获得独立的必要条件。他关于文章学独立问题的论文,多有谋求得到这种承认和支持的意思,有的则纯系出于这种目的,然而收效甚微。因此,在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15次年会上的发言中,他提出让领导们认识到文章学的重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扶植,作为大家今后努力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文章学研究者大都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所以,他希望有权且有识的人们能够主动地为文章学的独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经国之大业”的文章事业向前健康发展。
四 文章学独立运动在风风雨雨中已经告别20世纪!这既让人感到有点遗憾,又让人感到颇为自豪。遗憾的是,文章学研究者经过20年的奋斗,文章学的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如高校仍未设立文章学博士学位点(屈指可数的几个硕士学位点也不独立,它们是挂靠在相关的学位点如语言学、文艺学之中或之下的);国家和省市社科院几乎都有语言研究所、文学研究所,但没有文章研究所;有《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学术性很强的语文学科的刊物,但没有专门化的文章学刊物,一句话,文章学仍“没有取得应有的独立席位”。而令人自豪的是,在曾祥芹和张寿康、张会恩、管金麟、程福宁等同志的引领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日隆的文章学独立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诞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学著作,如《文章学概论》、《文章学基础》和《文章学教程》等陆续问世了,这不但有了“文章学”、“文章学家”的名称,而且成为一些论著和社会科学家辞典中的重要概念了。一句话,文章学实际上已获得了“半独立”的地位。然而,我们的这种自豪感毕竟还笼罩在遗憾感的阴影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多做些驱散这种阴影的工作。为了响应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发出的:“要宣传有代表性的文章学家以扩大文章学影响”的号召,笔者首选了曾祥芹这样的文章家及其论著作为评说和宣传的对象。但愿这种评说和宣传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文章学的性质、学习文章学的知识,支持文章学的建设,使文章学尽快获得独立,以形成“三足鼎立”的语文学科新结构。这是笔者写作论文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祥芹.文章学探索[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2]曾祥芹主编.文章新潮[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快速作文点评80例[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4]曾祥芹.快速作文原理论[J].河南师大学报,1996,(6):59-63.
作者简介:杨文忠(1954-),男,河南卫辉人,河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文章学史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