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打细算的平民 那个晚上,走到田子坊路口人有点晕,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大了,商铺越来越多,越来越拥挤。看见一个保安,还未开口,他就说,是去尔冬强那里吧,右边弄堂进去。 我往弄堂深处走,想,这保安真是练就了好眼力,怎么知道我是去参加尔冬强告别田子坊的24小时诗歌朗诵会呢?难道我身上标着文艺爱好者的标签? 或者这个24小时的诗歌马拉松已经成为了田子坊当晚最大的事件? 几天前,上海著名的摄影师尔冬强在他的微博上贴出了告别田子坊的24小时诗歌马拉松节目单,在位于田子坊的尔冬强艺术中心里,他用24小时不间断的文化活动,为这个成立了12年的艺术中心画上句号。 “影响你一生的诗歌”, “陈村和他的朋友们”,“复旦诗派专场”,“李亚伟, 李笠,默默,周墙诗歌朗诵”, “王小龙诗歌专场”,“歌剧沙龙”,“诗歌影像及涂鸦”等。这条微博引来了数百的转发和很多的人,因为这不是尔冬强个人告别田子坊的最后一夜,这是文化在田子坊的被迫告别,是被商业驱逐的诗歌和艺术的最后一夜。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尔冬强艺术中心成为其中最活跃的地方,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总会引来高朋满座。12年来,有多少文化活动在尔冬强的支持下在这里发生?仅仅我记得的就有诗人王寅的诗歌朗诵会, 新星星艺术节的优秀作品展。 被迫迁移的危机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被艺术家和文化激活的田子坊,早就是成功的商业地产案例,艺术文化机构的薄利很难支撑飞涨的租金。尔冬强,这个文化地标的艺术功臣,最终还是要“流浪”,做那个晃来荡去的汉子。 这个晚上,我见到了许多人,孙甘露,棉棉,陈村,王小龙..... 书店的书已经包好准备搬走了。一个个方方正正的书箱放在地上成了现场的座位。陈村带来了许多照片用投影一张张地放。他的朋友们,那些曾经清瘦穿着卡其布夹克的朋友们,插画家黄石,剧作家张献,穿过黑白的岁月走过来,如今灰白了头发在这个现场共同缅怀他们的青春。 诗人李亚伟也来了,他是被尔冬强专程请来为这个告别式朗诵的。 他在朗诵他那首著名的豪放的长诗《河西走廊》: 像唐朝人一样生活,并且在坐牢时写唐诗, 在死后,在被历史埋葬之后,才专心在泥土里写博客。 在唐朝,一个人将万卷书读破,将万里路走完, 带着素娥、翠仙和小蛮来到了塞外。 他在诗歌中出现、在爱情中出现,比在历史上出现更有种。 …… 尔冬强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白色巴拿马帽,站在人群后,安静地看着这些被诗歌,被文学点燃的人。24小时后,这个在过去的12年里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和历史文化地标的空间,将关上大门。 我知道尔冬强已经重新找了个地方做工作室。我问他,那地方远吗?他说,远也没关系,我们这样的人,就像种子一样,在哪里都照样生根发芽!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