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儿童阅读·儿童作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1 14:50
标题: 儿童阅读·儿童作文
儿童阅读·儿童作文  






梅子涵 儿童文学作家、教授 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倾力推进者
  吴 琳 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知性评论者
  研讨主题:儿童阅读·儿童作文
  时间地点:2007年11月·北京
   
  吴 琳:尊敬的梅教授,刚刚我们共同观摩了一堂小学作文指导课,像这样的“看漫画写作文”,在一些作文比赛和学业考试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课堂上,老师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读懂图画,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编成故事写下来,这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刚刚执教的张老师,在课上,充分体现了以上的教学宗旨。以您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指导,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梅子涵:我觉得用这样看漫画的方式来练习写作,是有意义的。我刚才听课的时候,在想,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像这样的教学,在一些年以前是根本没有的。从中,我们分明闻到了一股时代的气息。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面,阅读就是读文字,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学术界,甚至认为读图多了,会降低一个人的思维,使人的想象力变得近乎于零。在这样的一种抨击面前,你们恰好把这样一种看图写作文的方法拿到这样大的一个会堂里面进行展示,我觉得很有想法,非常好。因为,我恰好是和所谓“读图时代”这种批评的声音站在不同的一个立场上的。所以,对张老师教学上的一些做法我表示欣赏。
    吴 琳:谢谢您的评价。其实,读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的训练。不久前,我在网上买了一本图画书——《流浪狗之歌》,拿到之后,发现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我看了好多遍,大体上能够意会这些图画表现的故事,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没有把握确定,不知道自己体会得准确不准确。今天刚好利用这个机会请教您,阅读这样的图画书,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我们又将如何指导小孩子读懂这样的图画书?
    梅子涵:在欧美,这样的书称作no words book(无字书),这样的书在中国大陆是很少的,正式出版的目前只有两本。一本是明天出版社的《莫妮克》,起初出版社买来书的版权却不敢出,怕中国人不接受。为了减轻这种压力,我帮助他们在这本书的后面用诗写了一段文字。后来这本书出版了,经过市场调查发现,3-4岁的小孩摸着那只毛绒绒的小老鼠,完全读懂了书上的内容。原来是我们成人以为孩子读不懂,因为我们读不懂,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也读不懂。我们成年人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种阅读,没有这种记忆,于是我们今天就没有这种水准。要知道,很多的水准是来自于记忆的,而记忆往往来自于童年你看过什么东西。中国的孩子和西方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眼前都是空的,都是可以接受这样的东西的。
    另一本无字书,就是你说的这本《流浪狗之歌》。这本书是我好几年前就建议出版社出版的,除了封面的题目之外,这本书里面是没有一个字的。这样的书是不是很难读呢?其实不然。我来读给你听听。
    这本书是比利时的女作家文生写的,她一生孤独,五十多岁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旁边是她写的美妙的书,她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离世,所以她的作品也常常表现孤独。《流浪狗之歌》就是用很简单的线条,描绘了一只被人遗弃的孤独的狗的流浪生活。所有的表情和心情,都在这简单的线条里面。
    车飞速地开来,快得像一条线。车子的主人突然把一只他们不喜欢的狗抛出车外。那狗在地上打了几个滚,被摔得晕头转向,但打了几个滚后,不顾晕头转向,狗立刻站定,寻找主人离开的方向。当他拼命地追赶主人的时候,主人的车子已经扬长而去了。这是一条忠诚的狗,从此,他就在被主人抛弃的地方等候着他的主人和主人的车。
    远处,一辆车开来了,他立刻狂奔上去,忠诚地迎候上去,但车“哗”地开过去了,不是主人。又一辆车来了,他又奔过去,还不是。一天又一天,他失望了。于是,他到草原上去流浪,到沙漠上去流浪。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草地多开阔啊,沙漠多开阔啊,但是这条忠诚的,对家有感情的狗,他始终惦念他的主人,他离开了这样的开阔,又回到那路边去等候。主人还是不出现,车也还是不出现。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辆车,好像他主人的那辆车啊,他立刻狂奔上去,那种喜悦,是只有一条忠诚的狗才会有的。结果,这辆车依然不是他要等候的,就在他冲上去的时候,这辆急驰的车子与对面开来的另一辆车子撞在了一起,车翻了。看到这一切,这条忠诚的、只不过是怀着等候主人这点小小的心愿的狗,他委屈、难过、害怕,摇着尾巴,远远地在那里望着升起的浓烟和惊慌的人群,走来走去。
    最后,终于有一天,在路的尽头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这狗又以为是他的主人。他慢慢地走上去,走上去,那小黑点慢慢地变大,慢慢地变大。走到跟前,这狗看见的是一个小孩,小孩看见的是一条狗,他们两个靠在一起。狗问孩子:“你是谁?”孩子说:“我是一个流浪的孩子。”孩子问狗:“你是谁?”狗说:“我是一只流浪的狗。”狗扑到小孩的身上,用嘴巴舔着小孩的衣服,他们两个紧紧地抱在一起。一个流浪的狗和一个流浪的孩子,两个充满了热诚的生命拥抱在了一起。
    故事结束。没有文字,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感情,是我读出来的。(热烈的掌声)
    吴 琳:这样一本无字的书,您却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您带给我们的感动里。(掌声)看来,要真正读懂图画,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还要有一颗温暖的心,用心慢慢地与作者的心去贴近,与作者的情去相融。在您的启发之下,我要再仔细读读这本书,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再一次感谢您的讲述。
    听了您的发言,我感到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具有一种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阅读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我们就没有办法带领学生去领略课文中的美妙风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但老师们常常读不出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那份美妙。比如,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这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就曾听到个别老师说,这篇课文的文字太普通、太平淡了,甚至连一个可以拿来品味一下的词语和句子都没有,根本算不上经典。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梅子涵:如果我是校长,我恐怕要请这样的老师离开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了。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是一个天才的作品。“天才”这个词是不可以随便用的。有很多作品蛮优秀,但达不到天才的境界。新美南吉写过很多童话,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情感在整篇文字里是汹涌澎湃的,怎么会是“平淡”的呢?什么叫“平淡”?非要加很多词汇就叫不平淡吗?美国伟大的作家海明威,他的小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不用形容词和副词。你能说海明威的文字是平淡的吗?
    我们来看看《去年的树》。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从春天到秋天,一直在一起。从这个春天到这个秋天,从上一个春天到上一个秋天,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我们不知道。他们可能是一对朋友,鸟儿在葱郁的树上待着,树为她遮雨、挡风;他们也可能是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因为小鸟的家就在树上,她生活在树的怀抱里;他们还可以是一对情人、一对爱人。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个春天、秋天,难道他们不可以是一对恋人吗?
    鸟儿到了冬天要飞到南方去,她要与树告别,而树是不可以移动的。因此树希望她明年再回来为自己唱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朋友的请求,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请求,还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恋人的盼望。其实,就是树不说,鸟儿也会回来的。真正的朋友会不回来吗?我们读到了没有,当鸟儿往南方飞的时候,她飞得是多么的慢呀!是的,文章里面没有写她飞得多么的慢,多么的不舍得,但是我们要读出来。好的文学,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的。而好的文学,一定是你能够在没有写出来的地方,能够读到很多东西的。我就从中读出了鸟儿飞离那绿色的怀抱的时候,她飞得多么的慢。飞一下,回一回头。她还没有离去,却已经盼望着明年的归来。冬天还没有真正地来到,她已经在想象着明年的春天。鸟儿的飞翔是这样的一段飞翔。
    春天来了,鸟儿迫不及待地飞回来找她的大树,我们可以想象她是夜以继日地飞回来的。哪想到她的大树却不在了,只剩下一个树根。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树被伐倒,最后变成了火柴,变成了火柴划亮的灯火。如果你说:“人类真坏呀”,这就变成了“环保”的主题,这么美的一篇童话,怎么要落实到这么具体的东西上去呢?树就不能被伐倒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树的成长就是为了被人类伐倒。
    你可知道树的理想,当他还是一个很小的树苗的时候,或许他就梦想在他长大了之后,能够被伐倒,被做成高高的桅杆、旗杆,装到大船的上面,挂满了鲜艳的旗子去远航。这是树的理想。一棵树,在他很小的时候,也许他就想将来要变成无数根小小的火柴,被人类去划亮。
    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歌,是一首生命的诗。当小女孩告诉小鸟,灯火就是她的朋友,鸟儿不能理解,可鸟儿仍旧张开嘴巴为他唱歌,这比她什么都理解而唱歌更加的感动人。就像我们从远方回来,找不到我们爱的那个人,然后有人领着我们来到一堆土旁,指着土堆说:“这就是你爱的那个人”,我们不理解,但是,我们相信这个告诉我们的人。于是,就在不理解和相信的情况下,我们张开我们的嘴巴为他唱一首歌,这首歌可以唱得让人热泪盈眶。是的,这里没有什么好词汇的,全部的情感都汹涌在鸟儿的眼睛里面,我们要能读出来。
    一部杰作,是要有杰出的眼光来阅读的。一本书写出来,它叫“文本”,这是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而一旦被阅读,这时就叫作品。再好的作品,如果没有杰出的眼光去阅读,那也不过是一个平庸的文本而已。就像钱一样,当它没有被你从皮夹中拿出来去买一样东西的时候,它就是一张纸。
    当你看到被火柴点燃的那一团灯火,你仅仅理解到“悲哀”吗?你没有想到,或许有一棵树的幸福在那灯火里面跳跃呢!这是一个生命的一生的盼望。这团火很小,哪有那片绿色大呢,但这团火其实很大很大。那片绿色遮满了也就是几平方米的阴凉,可这一团火,在一个女孩的书本前,它照亮的是她今天晚上的学习,照亮的是这个孩子一生的路。无数的火柴,无数的灯火的无数的照亮,照亮的是无数的人的一生和未来。于是,无数的人,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良知、才能,就把一个星球给装扮了。这团火小吗?它是最大的一团火,来自于那棵绿色的生命。
    是的,鸟儿失去了她的朋友,总有一些伤感,可是,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只读到伤感,我以为,那是远远不够的。那是读得很近的,我们要读得远一点。
    如果有人说,这篇课文算什么?我只能说“你算什么?”(众笑,掌声)
吴 琳:教授,听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面对这样一篇课文,小学生、成年人、语文教师和您这样的作家,我们从中读出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刚才您对《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解读,其中很多内容是我没有读出来的。这是收在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您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多少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接受的呢?或者是否可以说,语文教师自己的阅读要有这样的一个高度,而在给予学生的时候,我们要视学生的情况做恰当的取舍?
    梅子涵: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阅读走向了高处,人就走向了高处。我一直都说,我们不要太高地估计自己的阅读水平。我们不要以为每个人都有资格阅读文学,阅读文学,特别是那些很美妙的文学是要获得资格的。这种资格是要在不断的阅读当中渐渐地获得。这个获得的过程从小开始。
    比如像这样的一个童话,短短的,要不要读出这么多,有些东西对孩子来说,可能比较深,是不是有必要把它全部讲给孩子听呢?当然没有必要。但是有一些东西,如果你能读到的话,是可以讲给孩子听的。如果你讲:“这样小小的一团火,他照亮了无数个男孩和女孩,无数个老人和成年人的今天的夜晚和明天的路”,你以为四年级的孩子全然不懂吗?不要过低地估计我们的孩子。刚才我们听课的那个班的学生,多聪明,一堂课,那么长的故事写好了,比我上小学的时候不知强出多少倍。
    我们不要求完美,课堂上写的东西怎么可能完美呢?你就是请一个作家来课堂里写,也不可能完美。可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那些基本的灵性与思维都足以让我们叹服。所以,我一直认为,对童年不要太低地去估计。
    吴 琳:也就是说,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我们都可以让孩子有更高的追求。刚才您提到了自己的小学时代,我可不可以冒昧地问一下,您小时候是怎么学作文的,当时您的作文成绩好不好?(众笑,鼓掌)
    梅子涵:(很开心地笑了起来)我从小学到中学,作文没有一次被老师表扬过的(众笑)。我以为自己写得很好,每次都热情地期待着讲评课,想听到老师读我的作文,但从来都没有等到过(众笑)。
    我上的小学是上海非常好的一所学校,我们班的作文永远被老师表扬的,就是一个叫王大导的同学写的(众笑)。小学的时候,他真是我的一个偶像。男孩子总是不把自己对偶像的崇拜流露出来,而是放在心里的(众笑)。他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竟然用这样的开头来写作文:“路边的树往后退去,我们的车开了。”
    当老师讲评的时候,我好羡慕,原来开头还可以这样写。我的开头永远只会“星期六,我们去秋游了。”(众笑)六十年代,在没有那么多文学作品可以读的年代,人家能写出这样的开头,我崇拜他一辈子。(众笑)
    现在,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在拍我的专辑,他们到我的母校去,想采访我的母校,了解一个作家小学、中学时候的语文成绩怎么样,是不是最好的。采访到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是个体育老师,他对着镜头说:“哦,梅子涵我知道,他现在是作家,但他上中学的时候,我从来不知道他会写作的。”(众笑)他指着墙上的一个图表说:“不过,他初一时候的一个60米短跑的记录,到现在还没有破!”(众笑)这个记录是我们那个区的记录哦!(众笑,鼓掌)
    我到现在走路都很快,和吴老师一起走,她追不上的,一会儿人就不见了。(众笑)那时候,我们班里面讲评作文是没有我的份的。可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当年“路边的树往后退去”的那个同学,还有那么多被老师表扬过的同学,都在哪里呢?(众笑)我的母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被隆重邀请参加,学校在陈列室的橱窗里面放了九个人,有省长,有驻国外的总领事,但作家只有我一个。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小的时候,作文写得好不好,其实不重要。(众笑,鼓掌)
    吴 琳:的确,人的成长和树的成长一样,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写出很漂亮的文章,这就如同希望一棵树在它还是树苗的时候就能长得蓬蓬勃勃。我们要慢慢地来,让学生多读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更多地汲取营养。
    梅子涵:是的,特别是要多读一些童话,一个孩子的良知,一个孩子的人格,一个孩子写作的想象力,统统都会渐渐地出现。
    吴 琳:也就是说,孩子们经常读一些什么东西,他们的思维里面就会有什么东西。
    梅子涵:是啊,是啊,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叫做《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去》。讲的是一个人小的时候,最初看到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会变成他未来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最初看到的是满眼野草,野草就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最初看到的是牵牛花,他未来的生命里就是有花的,但那花只是牵牛花而已。牵牛花大家都知道,也蛮好看的,但上午开,下午就败了。如果最初看到的是玫瑰花,玫瑰花就成为他未来生命里的一部分……我们把这个东西移到阅读上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