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之友网》向您推介《建川博物馆聚落》!!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21
标题: 《教师之友网》向您推介《建川博物馆聚落》!!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3件(套)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18座单馆2座主题广场,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目前已对外开放的陈列馆有抗战文物陈列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及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和中国抗日壮士群塑广场;红色年代系列瓷器陈列馆、生活用品陈列馆、章钟印陈列馆、镜面陈列馆、知青生活馆、邓/公词;民俗系列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老公馆家具陈列馆;地震系列震撼日记5.12-6.12馆、地震美术作品馆、5.12抗/震救/灾纪念馆以及国防兵器馆等。

建川博物馆匠心独具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博物馆”的概念,不仅超乎想象地在国内第一次将多达30余座博物馆汇集在一起,而且还进一步将各种业态的配套如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各种商业等汇集在一起,让这些配套设施呈现亚博物馆状态,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中国百年文博旅游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由于成效显著,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综合十强、四川省“十一五”期间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和建设成都杰出事件等荣誉称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26
樊建川:"玩"历史的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28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成都欢迎您》原文是:

“成都欢迎您,用川菜撑死您;成都欢迎您,用串串辣死您;成都欢迎您,用川妹迷死您;成都欢迎您,用变脸吓死您;成都欢迎您,用茶馆泡死您;成都欢迎您,用川酒醉死您;成都欢迎您,用麻将胡死您;成都欢迎您,用熊猫爱死你;成都欢迎您,用巷子转死您;成都欢迎您,用雪山冻死您;成都欢迎您,用舒适闲死您;成都欢迎您,用建川博物馆安逸死您;最后,这几天成都欢迎您,用油菜花香死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0
红与黑.建川博物馆的底色
发布时间:2010-8-7  
  来源:羊城晚报


  川军制造的土手雷

  侵华日军使用的彩绘地球仪

  新四军雕刻的宣传资料木版

  战俘馆的通道两边挂满了战俘的照片

  战俘馆里赵一曼、赵尚志等先烈的大幅遗像

  川军缴获的日军歪把子机枪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

  正面战场馆中由匈牙利著名战地记者卡帕拍摄的巨幅中国小战士照片,头像及领章上贴了数千枚川军徽章

  抗日将士手印

  樊建川

文/图 沈嘉禄
  樊建川,抗战文物收藏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1
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嘉宾考察建川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0-11-21
  来源:建川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承办,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协办的“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将于今日在蓉开幕。来自全国五十余座民办博物馆的馆长及文博界专家昨日专程考察了中国最大的民办博物馆——建川博物馆。
   在“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上,樊建川馆长为民营博物馆争取与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的六点建议:1、土地政策方面,民营博物馆免除土地出让金;2、享受同国营博物馆一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除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城建税等;3、加强对民营博物馆文物征集、保管和研究工作支持力度;4、鼓励民营博物馆藏品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5、对民营博物馆中取得长期社会效益的,应与国有博物馆一样,从国家相关资金中列专项予以资助;6、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在资源整合、营销宣传、产品规划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2
以民间博物馆的名义捍卫文物背后的国家记忆
发布时间:2011-5-20  
  来源:天府早报


这些展馆都是开放式的展出,其中还有那么多国宝,我们安保的压力很大。” ——樊建川
新闻引入
建川博物馆聚落馆藏珍贵文物达800
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21件,这在
国内民间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继此前两天的报道后,本报探访成都博物馆安保将目光聚焦到了建川博物馆上。作为国内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多达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1件。
    作为景观式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占地面积达500亩,并根据抗战、民俗、红色年代三大主题建成了15个展馆独立分布在园区中。由于园区中设有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配套设施供游客休闲娱乐,因此博物馆的安保压力尤为突出。
人防技防
24小时巡逻180多保安上阵
“虽然每年在人力方面投入几百万,但人防是最需要的部分,还会继续招人。”樊建川说,博物馆有一支由180多人组成的保安队,按照三班倒、一班休息的方式分成了4个组轮岗,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在研究好安保人员的作息时间后钻空子,他们的巡逻路线也不断在变化,“一定要保证有几十人、24小时在园区内巡逻。”
    除了保安队之外,负责红外线监控、视频监控装置的技术队也必不可少。
    每天17时30分前,园区广播就会提醒广大游客尽快离开园区;闭馆后,保安队负责起了清场工作,而锁门的工作则由技术队来完成,“这样安排也是为了两个部门相互监督。”
    博物馆锁门后,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展厅,即使是保安也不例外,“展厅内只要有任何动静监控设备都会报警,一只猫都不能穿过。”
物防犬防
能加就加计划成立警犬队
    “我们不仅
    要保证文物的安全,也要保证人员的安全。”除了展厅中安装了安保设备外,园区和停
    车场也安装了
    天网。
    樊建川称,建川博物馆还决定在玻璃外部加上钢筋和栏杆。“比起玻璃展柜,这些混凝土看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具有美感,但确实能降低被盗的风险。”
    而对作为博物馆心脏的库房来说,则安装了一套独立的安保设施。“那完全是另外一个级别的安保。”樊建川透露,库房周围除了坚固的围墙外,还单独建有一座大院形成“院中有院”的格局,其内部的监控设施更一应俱全,几个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守在监控中心。“不止一只犬,是一群。我们的库房可以说是固若金汤。”虽然目前园区内还没有犬支执勤,但库房内却已经设置了“犬防”,樊建川还强调,“我们近期计划引进一批退役警犬,组成一支警犬队,夜晚在园区内担任重要保卫工作。”
同步播报>>>
私人画廊尽量跟人保护作品
    除了众多博物馆外,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这样知名艺术家的画作价值同样不菲,这些作品的安全在展览中如何得到保证?
    “来看展览的观众首先都是抱着一种对艺术崇敬的态度,对艺术品本身有一种尊重。”成都K空间负责人杨峻表示,但在展览时画廊也会增加防护措施,“比如尽量跟人,防止观众上前触摸作品而损坏画面等。”
    “无论是库房还是展厅,在空间的选择上都得有考量,比如空间的墙壁是不是实墙,这些都要纳入考虑。”除了添加人力外,K空间还安装有多个摄像头,保证每个角落都被监控。
    早报实习记者雍铃子
    记者段祯摄影黄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6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博物馆教育将进入
中小学生课堂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周静)让博物馆走近市民,让市民走进博物馆,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目标。记者获悉:为了培育市民的博物馆意识,我市还将积极推进将博物馆教育,让去博物馆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习惯,增进市民对城市的认同与热爱。
    据悉,为了培育市民的博物馆意识,有关部门还计划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引导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同时,培养和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让青少年在参与服务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活动中,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独有魅力。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组织开展文博知识普及活动,在博物馆开展经常性公益讲座、馆藏品鉴赏和文化沙龙等系列活动,培养市民文博兴趣,增强市民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互动。鼓励博物馆以各种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组织社区群众参观博物馆。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喜欢博物馆、热爱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建设还将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将博物馆参观纳入文化旅游体系,制定博物馆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博物馆之旅”。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5/17/content_5005579.ht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7
http://www.doc88.com/p-286408702353.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5ebecf0100afb8.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39
http://digitalmuseum.zju.edu.cn/jiaoyu.do?methede=showjiaoyumai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40
应当重视博物馆教育

2009-06-10 
 作者:江西湖口县 郑文  





  据5月18日《珠江晚报》报道:昨日,我市九洲城博物馆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暨珍稀动物展》、《黄埔军校校史展》等。今日上午10点,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还将就文物艺术品鉴赏等问题为市民答疑。   众所周知,博物馆承载着记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早已是人类的共识,并且被国

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   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就必须加强博物馆教育。不少地方重视博物馆教育,例如:陕西省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据2007年9月28日《西安日报》报道)   加强博物馆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定期加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一是博物馆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博物馆的票价门槛,使一些公众敬而远之,甚至敬而忘之。博物馆免费开放可以更好地使其公共价值得到体现。   其二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教育学家把博物馆教育列为非程序性教育,即学校程序性教育以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程序化教育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故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接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机会,有助于开阔眼界、增进知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41
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相当紧密。1905年我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创造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典范。随后建立的我国第一批博物馆都是由教育部门创办,有的直接以教育博物馆命名。改革开放后,博物馆教育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不少值得研究的经验。
  我国博物馆教育一直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就是为了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南通博物苑的创建就是为了“开发民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我国博物馆一直是使命型的博物馆。至今我国博物馆教育都是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紧密地服务于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国际博协1974年经典定义才提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博协新世纪的战略规划重提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历史使命,我国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变革紧密关系的经验,是应该重视和研究的。
  我国博物馆教育伸延到基层,实行开放式教育,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工作者走出博物馆院墙,深入工厂、矿山、农村、部队,从实际出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小分队,把博物馆教育伸延到基层。这需要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才能坚持做到,也是今天要继承与发扬的。
  我国博物馆教育纳入社会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体制,是我国的独创。我国政府建立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等教育基地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基地教育的集体力量。博物馆教育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这方面的经验是我国独有的。
  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培训经验极为丰富,具有中国特色。国家文物局1987年10月在湖南板仓举办的社教部主任培训班被称为“黄埔一期”。讲解员全国讲解比赛活动,对交流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成效非常显著。我国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培训经验丰富多彩,是在我国本土生长起来的经验。
  第六,口头讲解的传统经验是工具讲解不能取代的。面对面的口头讲解是最具亲和力的交流,是博物馆向观众最直接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虽然利用多种工具进行讲解的方法已经兴起,但151头讲解与观众建立的情感交流是任何讲解工具所代替不了的。口头讲解是博物馆教育中最具有人性化、情感化的环节。口头讲解的宝贵经验应该作为优良传统予以传承与发扬。
  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创造了新的业绩。有一批资深的博物馆教育专家,至今仍活跃在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第一线,一批年轻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前程是令人鼓舞又令人充满期待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44
\博物馆功能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31日      

(鄂州市博物馆
乐卫)




博物馆是用来做什么的?努力收藏、修复以及陈列物品的目的是什么?这当然不仅只是研究人员的职业性修复工作,或者那些在各自领域做研究的人的工作,这也不仅是一个城市骄傲地展现其文化或世界遗产的场所。事实上,博物馆的目的是与到知识学习与文化交流中来。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举措都应以服务公众及教育为目标。
博物馆给正规的学校教育附加特别的价值,成为教育的一个非正式部分,它扩大了正规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享受以及讨论方式。所有博物馆专家,无论他们的工作或专长是什么,必须要有强烈的信念,去尽可能地促使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的人发现、了解人类起源的重要性,分享人类发展文化与地球自然遗产的知识。
从孩童到退休的老人,从于3岁到超过93岁,各年龄层的人都可以在博物馆得到持续的教育;个人享受开放的、非正式参观,以及与其他人沟通的机会,团体则可拥有与他们平常学习环境不同的经验。博物馆教育服务也增加并补充了了解与享受藏品与展示的经验,作为博物馆整体目标的重要部分,教育也应该被视为博物馆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缺少了这样一个政策的承诺,博物馆教育容易被看成是以增加观众人数为目的的市场营销手段。

藏品与教育

博物馆所有功能都相互紧密联系,博物馆教育因与藏品的本质有关,也不例外。无论是物品的组织或自然历史标本,科技物品或档案资料,对每一种藏品都需要进行缜密的分析,要与科技人员合作,以提出一个特定且相关的教育方向。在确定目标后,即可设置教育计划以增加对物品的了解,并了解博物馆相关管理及科学任务。
以上不仅使用与在博物馆举行的教育教学座谈会,也适用于考虑长期或短期展览的教育导向与内容。每一个步骤都应该以对游客负责,对藏品和物品的本质及其要传达的信息负责为指导原则。为公众开放陈列及展览时选择物品应依照藏品的内在主题和公众的兴趣而定。展览主题可根据所关注的目标团体的不同、特定的当代议题或社会的特殊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博物馆藏品里的物品或标本包含着各种信息,找出与你不同
的观众群众相关的信息,确认内容是重要而且需要被传递的,然后运用这些知识来决定要策划哪些活动课程,并选择可完成学习的方法。

遗产与教育

对于很多博物馆、特别是与社区相关的博物馆而言,在制定一个结合博物馆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时,当地的传统与地区文化非常重要。不同的博物馆保存了相当广泛的不同遗产,比如,我所去过的上海五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土山湾博物馆、浙江的显地博物馆、黄岩博物馆、宁波博物馆、黔南川民族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河南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馆、北京国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国际资源与价值这一观念。在这个史无前例快速改变着的时代,人们容易处在遗忘或忽视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边缘,也会缺少对自身文化及其他世界遗产的知识。博物馆及其他机构应对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进行研究、学习、保存、通过教育观众的功能,使自己成为鼓励并提升民众对自然、文化及美学遗产认识的完善地点。


发展与管理博物馆教育

如果博物馆将自己视为一个由强烈社会及教育使命的机构,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服务则是必然的。2010年11月上海第22届国际博物馆协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上,国际博物馆协会采纳了一项声明作为政策,其中说到:有鉴于博物馆的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作用日益显著,博物馆应该雇佣具有博物馆教育专长的人为馆员——可以是合格教师,并给予博物馆的基本训练;也可以是学者(包括研究人员),并给予额外的教育方法训练。我作为第22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对这一新鲜提出感到震撼。
不论是来自何等方式的教育,公众对教育服务的要求,使得博物馆需要增加额外的专业馆员参与导游、教学工作,以及运作教育工作室及其他活动。我认为,博物馆内外的联络关系对教育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针对大众的说明性工作,也可以成为新合作的来源,从而开拓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准,提升教育人员提供的服务水平。博物馆作为公众感兴趣的机构并为公众所使用,它需要被明智地置于其所在地方社群的中心,因为,博物馆与公众有着紧密的接触,他们了解社会中的不同团体,特别是年轻人的期待及可能的反应,这些人都被视为是博物馆未来的观众。例如,在讨论新的展览时,博物馆布展的内容要反映文物的历史来源,同时还可以展示博物馆全局管理上的知识,然而,所有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对一件物品或一组物品的分析着手发展。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讲明一点,那就是展览及教育对话。
在博物馆教学方法当中,传统方法大部分依赖于以演讲作为教学媒介,然而,这种正式演讲方式应被相对非正式的对话与会语取代,特别是在与小孩、年轻人以及缺乏大学教育背景的人相处时,为了能够脱离学校问与答的教学模式,如今的博物馆教育人员应运用广泛的互动形式,鼓励学校儿童或其他参与者积极参与,运用所有的感言,并鼓励他们自我表达。
非正式教育

与其他教育性场所相比,博物馆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其教育特征,也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博物馆的建筑或许是美观的,同时也应是有趣的。博物馆的藏品及展览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让观众得到心灵享受的氛围。因此,文化与娱乐活动以及特殊节日可以与博物馆的活动相结合,一旦博物馆以多样化与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节目而闻名,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前来,使更多社会阶层都能了解博物馆的价值及服务目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47
博物馆教育
时间:2011-11-30
来源:通讯组  作者:邹婧 黄茂


1130下午,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报告厅,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希铃为全国民办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做了“博物馆教育”的专题报告。

老师从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着重对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和技巧做了详细介绍。目前,博物馆教育已经发展成独立的业务功能,作为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媒介,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期待和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树立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学习博物馆教育新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讲解的专业素质,提升讲解的专业层次,探索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特征的讲解内容与形式,是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教育,致力于观众感知历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和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引导和分享观众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张老师结合博物馆教育经典案例,提出博物馆应建立专业化的教育队伍,采用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来提高博物馆教育的质量。
最后,张老师重点阐述了实现博物馆教育的重要途径——讲解。她认为:我国的博物馆讲解主要分为事业型教育、支持型教育和智力开发型教育三种模式。张老师以《美丽的肥婆》、《打开芯片的世界》等精彩讲解为案例,对讲解技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编写引人入胜的讲解词,注重讲解策略与个性化定位,设置观众兴趣点,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挖掘讲解内容与文化信息,追求语言的表达技巧等都是讲解的要点。
报告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丰富的藏品,精彩的讲解以及4D电影《梦回金沙》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48
2011年全国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召开
[2011-09-09]
  9月5日上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川博物院联合承办的全国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召开。来自国内外的40多家博物馆的70多位专家相聚蓉城,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功能、服务公众进行交流研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长郭俊英,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川荣,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等出席了开幕式。
  研讨会上,宋新潮副局长就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本情况,当前博物馆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关于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些设想做了《中国博物馆发展与展望》的主题讲座。他说,目前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呈现出安全、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观众数量大幅增加,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在博物馆殿堂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免费开放后,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推动博物馆教育工作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博物馆的发展质量,使博物馆工作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是我们博物馆人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宋新潮副局长指出目前博物馆存在的问题,一是博物馆管理法制建设滞后,二是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科研能力偏低,三是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科研能力偏低,四是展示教育和社会服务能力较低 ,五是经费不足仍然是困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博物馆发展的设想方面,他强调一是加强规划的宏观研究,丰富我国的博物馆体系,二是以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深化,努力的提高现有使博物馆水平,三是积极推动博物馆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四是加强藏品保护及科学研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五是加强博物馆法规建设,建立键全行业标准规范,六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强馆战略,七是把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作为博物馆的中心工作。
  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组副研究员林慧娴在《博物馆教育》的主题讲座上介绍说,“馆校合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结合中小学教育,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新尝试。台北故宫博物院针对在校学生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DIY课堂”、“儿童学艺中心”等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的感知接受博物馆教育。此外,他们还专门针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让专业人士将博物馆文物与学校历史、美术等课程结合后制作成为专用“文化包”,由教师带入课堂。
  研讨会上,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表示,川博免费对外开放以来,一直在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论,也一直在向全国先进馆学习。“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华灯”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等都是川博在新馆开放后一系列的社教创新举措。搞好“社会教育”,是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重要方向,但是博物馆缺乏专业教育人才、教育人才又不懂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四川博物院 撰文:张衡 摄影:余波)

2011年全国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川博召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做《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展望》专题讲座

全国社教专家积极参与研讨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49
博物馆教育要服务社区
http://www.gog.com.cn 
 
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数以亿计的公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兴起的社区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热点、新时尚。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它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部门”。因此,在了解和分析当前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现状和未来等诸多关系的时候,博物馆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笔者以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本地区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又出席了“九五”期间全国社区教育课题组第二届工作会,有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全国部分地区社区教育课题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实情况。对什么是社区教育,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两者之间的诸多关系问题,其认识如下: 社区教育形成的背景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一般是指地理空间的一个区域以及在这个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区的概念以及社区工作和建设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教育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而教育的发展又需要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于是,在地方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目标,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建立起“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良性循环的社区教育机构。从此,社区不但是生活社区,还是政治社区、经济社区和文化社区。 有资料说:国外的社区教育最早的模式应算丹麦教育家柯隆威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之后,各国又相继涌现出一些各具特征的组织形式,如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雷尼创建的“初级学校”(后发展成“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和“发展终生学(教育)体系”。法国的“耶勒斯教育文化中心”,意大利的“家庭招待所”等等。 我国最早出现的社区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工厂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支教基金会”、“社会关心教育委员会”,还有以学校为主体牵头的“爱护学校教育委员会”,继上海、天津之后,辽宁、哈尔滨、北京、南京、苏州、温州、成都、贵阳等地区出现了以地区街道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从而把社区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单从字面上看,社区教育只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这种教育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是指对社区公民进行“全体、全面、全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这一有效途径,达到“社会化的教育,教育化的社会”,即教育和社会的一体化。 博物馆教育形成的背景 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博物馆这种特有形象的直观的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博物馆是物化教育场所,其特殊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是无须质疑的。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观众参观的组织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物知识,宣传博物馆;编辑出版知识性的普及读物,等等。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博物馆教育这种精神力量,也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由于博物馆教育是在潜移默化、广泛又深刻的轻松情况下进行的,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公众)自然是一所终身受益的社会大学。 笔者从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视角,观察社会各方面人士对一个省级博物馆的看法和认识,从而证实一下博物馆教育在民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结果是知道博物馆的人不少,而走进博物馆的人不多。博物馆教育和刚刚兴起的社区教育相比,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回过头来想,我们从事博物馆工作,一方面在理论上大谈博物馆的重要性特殊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博物馆的观众都到哪里去了?当前社区教育的观众是哪些?他们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据我观察,两者之间的目标和对象是一致的、相同的。而不同的是博物馆教育的视角是全社会,而社区教育的视角是在本区域之内。那么,两者争夺的又是同一群对象,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博物馆的观众源是不是会越来越少?而只要名声上大的“社会”,失掉实在小的“社区”,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博物馆教育面临挑战 如果说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博物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那么,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立足点不可小视。面对社区教育所派生出的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服务等,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小政府,大社会”。而博物馆、纪念馆(国家级和风景区内的博物馆除外)大多数处于被支配地位。我认为,这种被社区教育“合围”或“吞并”的情况,既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又起到一种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博物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讲解工作,博物馆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尤其是面对社区。从全国社区教育走在前面的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多数社区教育突出的是社区文化,如果一旦失掉了社区文化(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的配合),社区教育就会显得单薄而缺乏活力。从转变人们教育观的角度讲,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大改革,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社区教育想借“洋鸡下蛋”,因“水土”不服,生蛋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再说,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社区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中,这也是社区教育研究“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旧文化教育观念影响严重,教育虽然减轻了学校“一统天下”的管理模式,照搬此法用于社区教育,又往往是行不通的。从区域的角度讲,其行政长官是决定社区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社区教育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都要由社区行政长官签订。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也说明,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认可,靠捐助或贷款搞这类公益事业是办不到的。 除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以外,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人员的素质仍需调整和提高。因为兼职人员过多,社区教育工作“赶风头”、“走形式”就不可避免,更谈不上社区教育建设和发展了。 当然,我国社区教育总的势头还是好的。而博物馆面对社区教育应该怎么做如何做才能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博物馆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根基如何巩固等等。我认为,这将是每一个从事博物馆专业人员已经面对或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 博物馆教育战略思路 如果说,博物馆教育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理应在服务于社会的大前提下,尽快走进社区,去寻找和发现自身的应有地位和价值。 安来顺先生在谈博物馆社区中心化时说:“博物馆首先应当是本社区文化及其社会生活的忠实代表,是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博物馆与社区关系,使博物馆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经常保持活力。”这当然是一种好的愿望,好的设想,只是不少博物馆纪念馆现实的情况并不如人愿。据了解大致情况是: 一是各类博物馆在本区域地位情况是不相同的,由于社区教育多属官方或半官方的行为,很少有人从大教育系统去统筹大局和处理问题,伴随社区内的政治宣传活动频繁,博物馆、纪念馆只能是人们参观的一个地点,“跑龙套”的身份很难摆脱。 二是一些博物馆教育安于“封闭”,只有“社会”,没有社区,有时上指下派参与社区活动,或者干脆不参与。致使有的社区文化活动红红火火,而博物馆门前却冷冷清清。 实践证明,我们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面对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社区教育,我们只有知难而上,主动迎接挑战,客观地看待现实,因馆制宜,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博物馆在社区的被动局面。 首先,博物馆教育要树立“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社区”的观点,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馆自身的需要。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社区。如果社区内的博物馆不为社区内的公众服务,忽视身边这样一大批观众,自视清高,只追求所谓的“高品位”、“高档次”,最后结果恰恰是丢失公众,也丢失自己。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理应是“同住一个地区,共建一方热土”。 其次,在处理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时,既要突出博物馆教育的个性和特殊功能,又要兼顾社区教育的共性,争取社区各类观众。如能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融合方式,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最后,在运作策划社区教育的活动中,有时可以当配角,但有时候也要当主角。不能被单方面的“网络”所左右。这是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博物馆作为小政府大社会中的社区文化,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必将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最终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我国大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作者: 戴亚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50
博物馆如何提升教育功能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9-09-07




□李 航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全社会提供接受科学和文化再教育的场所。虽然当前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并没有正式纳入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然忽视当今博物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据统计,深圳博物馆新馆自2008年底向公众开放以来,开馆头三个月的节假日和周末每日高达1.2万人(次)的参观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于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
综合科技手段破除“博物馆疲劳效应”,教育效果得到加强
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教育传播手段增强。不同于以往只靠讲解员现场讲解来获得更多的细节内容,多种科技手段的布展方式成为参观者乐于主动了解展览内容的途径之一。在新馆使用的新技术当中,实景再现的陈列手段及交互式自助设备的应用是较为引人注目的技术。
实景再现的陈列手段是根据史料,在一定的空间内部复原历史场景的一种展示方法。例如讲述清朝政府割让香港的历史,通过约10分钟的3D电影纪录片,真实再现了这段屈辱历史。与普通的纪录片不同的是,3D影片具有更强的临场感,仿佛使人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当中。再比如,在深圳民俗文化展当中,有实际比例的墟市街景,通过光电效果展示不同层次的民宅院落。在这两个典型案例中,更强化广阔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在这个环境中,参观者的感受是多重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参观者除了可以感受到置身其中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其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含义有整体性的认知。
交互式自助设备延长了参观者停留时间,更有兴趣深入了解详细资料。交互式自助设备的优点在于自主可控、可反复性及更多的资料容量。例如,在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中,运用电子画册的形式展示改革开放历史中的里程碑画面,参观者可以手动翻阅,有如一本真实的书籍。所以参观者通过互动电子画册的形式,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参观节奏,对感兴趣的内容详细了解,对一般内容作简单了解。再比如自助讲解机。自助讲解机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自动感知参观者所在位置,提供相应的讲解。其优势在于参观者可以自定参观路线,也可反复收听。
在以往的参观过程中,参观者始终是以站立与行走相交替、视觉上接收信息与大脑进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在不断地消耗体能,逐渐地因精力消耗、注意力涣散而出现疲劳状态,对陈列展览的注意力也就不断地下降,向出口走去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即所谓的“博物馆疲劳”和“出口斜坡效应”。综合性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对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手段的重要革新,增强了趣味性和艺术性、娱乐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博物馆疲劳和出口斜坡效应的负面作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博物馆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人文内容唤起城市集体回忆,潜移默化地塑造城市精神
在深圳博物馆新馆中,本土化民俗展、深圳改革开放史展的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唤起参观者集体回忆。本土民俗展作为新馆增设的重要展览项目一经亮相即引起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而深圳改革开放史展经重新设计后以更清晰的历史脉络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获得更多的好评。岭南文化素以多元化而著称,然而深圳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外在面貌还是内在精神,都已经和传统的岭南文化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展及改革开放史展则成为深圳城市集体回忆的重要载具。从带领游客参观的过程中来看,馆内再现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室外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的强烈比较,经常引起参观者的唏嘘感叹。参观者由展品引发自身的回忆,对过去岁月的思索,从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自发的城市认同感,实现了良性的集体回忆过程。这对塑造城市精神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深圳人内部形成整体认知,即深圳市民如何认同怎样的人是深圳人,深圳人有何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地方博物馆应该尽可能负担起对市民全面介绍本地历史的功能。深圳博物馆主要承担了地方史教育的职能,但缺乏其他方面的文化教育功能,未能满足市民对于专业史的要求。同时,利用不同方式的展示工作也应强化。如展示高科技产品等。
互联网资源的兴起在联系不同爱好的人中起了重大作用,深圳博物馆可以尝试积极参与,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影响力。
深圳博物馆新馆对深圳市民及海内外游客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仍需尝试新方法,更好地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文化教育需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51
博物馆教育理论的探索与思考(图)2011-12-28   文谈   中国文物报

1905年,“中国博物馆之父”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把博物馆视为“教育救国”的一部分,以达到“富国图强”之目的。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之使命,一直未变。
2010年7月,在国际博协教育委员会筹备会议上,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学习国际博物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围绕博物馆的使命和目标,打造以教育为中心的博物馆形象,壮大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队伍,发掘博物馆教育潜能,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
本书共收录27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国际视角宏观地探讨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教育理论;第二部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同人一起分享了各自的经验;第三部分集中研究数字技术和网络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编者希望本书能传达一种观念,即新时代博物馆的内涵是“现有器物与知识的集合体,可以引导人类回顾、欣赏、衍发,并进而创造新生文化的建构”。博物馆将以教育为圆心扮演着知识宝库与学习中心的角色,它所呈现的将不仅仅是一栋漂亮的建筑和其中的收藏,更是以向外延伸的触角,如出版品、电子网络信息和教育活动等,带动社会整体文化的前进。
感谢国际同行的支持和配合,我们才能顺利完成本书的编辑工作,这是一次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来自比利时的Nicole Gesch6-Koning从2009年冰岛会议开始时就协助我们筹备上海会议,她热心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来自美国史密森博物馆机构的Giuseppe Monaco更是担当了多篇论文的编审;来自英国苏格兰国立博物馆的JenniFuchs,其宝贝儿子尚在襁褓中,却仍旧分担了部分论文的审阅工作;台湾博物馆学者徐纯老师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论文修改意见;来自香港大学的Ri,hard Garrett修改、审订了中文英译的稿件。以上学者的无私奉献和深厚的博物馆学理论素养为本书增色不少,特此献上我们深挚的谢意!
感谢中国天津恒达公司,他们的慷慨赞助使我们圆满完成2010年上海国际博协教育委员会的预定任务:举办学术研讨会、配备同声传译和出版相关学术论文。还有来自美国的梁正均、张素贞伉俪的慷慨解囊,使本书可以翻译成中文,嘉惠中国博物馆同行和博物馆爱好者。但翻译本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让译者困惑的不单是中外博物馆社会语境的巨大差异,还有中国博物馆业界目前没有达成共识的翻译辞录可作依循标准,加之译者能力所限,本书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漏之处,恳请国内外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54
博物馆教育职能应多元化发展2012-09-17中国文化传媒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博物馆为适应社会需求已经逐渐脱离只注重文物研究和保护为主的以物为本的工作方式,从而转向以人为本,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公众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核心职能的工作理念。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合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而具有独特教育资源的博物馆就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博物馆教育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的特质,这在功能上恰好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缺憾。从社会需求来看,公众对美育等综合素质提升的意识越来越强,培养未成年人的艺术素质及传统文化修养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心愿。人们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艺术感知力来到博物馆。由此可知,人们对博物馆还是存在一定认同的,博物馆可以让公众直接面对艺术品,亲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验美,感知历史。而这些社会需求正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也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多元化扩展。
一、 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陈列展览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确定自己是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准确选择竞争优势,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的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社会教育功能了。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挖掘博物馆自身藏品资源举办的基本陈列展览;第二类是馆际或国际交流展览;第三类是其他临时性展览。对于博物馆而言,不同博物馆的藏品带有不同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的标签,这是每个博物馆的特色同时也是每个博物馆的局限。博物馆应正视这种局限性,除基本陈列展览外,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藏品,本着资源共享,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则,实现馆际、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公众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鉴赏、探究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展品,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收获,满足、提升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对博物馆的信任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55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作为社会教育的载体,其作用不仅在于宣传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还在于它是培养城市特色文化的土壤。在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中始终应该把握和突出“文化阵地”这一特征。以青岛市博物馆为例,青岛建置至今仅有121年的历史,比之诸多我国的历史古城,其文化积淀稍显浅薄。但在水彩画的创作、普及和发展方面,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状态:集中了一批在省内外,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有着相当影响力的水彩画家。这不能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现象与青岛这座城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纳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岛是全国最早开始有水彩画教学和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在几十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青岛水彩画的形象特征。在中国,山东省被认为是一个水彩画重点大省,然而山东省水彩画家队伍主要集中在青岛,山东水彩画会也设在青岛。某种程度上说,水彩象征着青岛的气质。在这样一块丰硕的土壤上,建立一个水彩画常设展厅,以青岛本土水彩画家为基础,搭建水彩画平台,作为水彩画展览和学术交流的阵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级优秀水彩画家聚集青岛,在博物馆进行交流和创作,彰显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阵地的强大作用,也突出了博物馆展览的特色。
二、依托博物馆资源,以公益品牌为龙头,打造特色社教活动
博物馆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但能否成为品牌并深入人心,不仅取决于其深厚的内涵,更取决于能否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形象。通过博物馆品牌建设,丰富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形成特色博物馆文化景观。在当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中,除展览特色外,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已逐渐成为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另一双翅膀,成为展示博物馆多元化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相对于静止的陈列展览,互动活动是博物馆的动态元素,也是最容易贴近公众,增强与公众交流的方式之一。博物馆互动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公众的结构、需求,依托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多层次活动,并将之形成一个品牌,从品牌竞争方式、品牌服务对象以及品牌内涵这种经济学的角度来挖掘博物馆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打造社会教育活动品牌首先要深挖本馆的“品牌内涵”,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观众),采取不同的“竞争方式”,遵循文化事业运作规律,注重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汇集成一支品牌来打造,是青岛市博物馆推行社会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值得推介的做法。“奇妙博物馆”——是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创新社会教育工作,着重打造的以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为主的一支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品牌。本着“办特色、创精品、谋发展、扩影响”的社会教育工作理念,青岛市博物馆以公益活动为龙头,以打造社教活动品牌为重点,以“奇妙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统领各项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以精彩的博物馆,多彩的社会课堂为社会教育工作目标,构建平台、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有的放矢,着力构建起功能完善、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未成人教育体系。“奇妙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的所有活动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均依托、挖掘博物馆文化优势、藏品资源及场馆环境,坚持突出博物馆特色。旨在保护、展示历史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其创新形式,打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传统的距离关系,以互动和体验方式为主,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零距离诠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盘活博物馆资源。向广大青少年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着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弘扬传统文化、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让公众感受到当代博物馆既是“高雅的知识殿堂,也是充满趣味的奇妙屋”。活动定位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新尚,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社会课堂”。“奇妙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的活动对象以未成年人为主,成年公众为辅针对各年龄段特点打造贴近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并设计了未成年人喜欢、容易接受的卡通形象“龙儿”作为“奇妙博物馆”未成年人活动品牌的形象代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55
“奇妙博物馆”活动内容的设置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一,馆外活动设置借助以点带面的馆校合作方式,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主动与校方联络,举办各类展览、主题夏令营等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博物馆发挥独特文物资源优势,以鲜活的实物为基础展示历史发展脉络,满足未成年人的观赏、求知需求。2011年,青岛市馆举办了“奇妙博物馆——千古探秘”校园行活动。活动设置打破一直以来博物馆馆外社教活动只是讲解流动展牌的单一形式,充分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以未成年人最常见的书籍为契点,将《书籍的故事》作为第一季主题,资料级文物、复制品和影像资料辅助讲解,结合木版套印体验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述书籍的装帧及印刷发展史。以体验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为学生们送去了一个主题鲜明、活泼生动的文化小课堂。让学生们零距离感触文物,触摸历史,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博物馆文化,也使博物馆进一步融入社区、融入校园、融入社会,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千古探秘”校园行活动在运作模式上也有所创新的设置了项目组,前期制作了“活动推介书”,包括文字和图片的介绍,先期送进计划中的学校进行活动推介,活动过程中设有专人负责记录活动感受、效果及影像资料和最终总结。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使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对浅显的知识,从而对博物馆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宣传,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通过活动吸引学校组织学生们自主的走进博物馆,并通过学校之间的交流口口相传,扩大活动宣传面。事实证明此次校园行活动的目的得到了实现,多所学校在活动之后组织全校师生走进了博物馆,计划外的学校在了解到其他学校的活动效果之后主动联系博物馆参与活动。
“千古探秘”校园行活动的开展,使博物馆与市内五区多所学校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青岛电视台《今日》栏目和青少年教育栏目《校园风》以及青岛市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活动的开展,使博物馆服务学校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青岛市博物馆被列为首批“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后进一步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响应青岛创城“六大提升工程”的号召,成为发挥博物馆在“服务提升”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中的应有作用所采取的有力举措。
其二,“奇妙博物馆”活动走进基层,品牌深入人心。青岛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不仅针对市区的中小学生,“送博物馆文化下乡”也是青岛市博物馆推进社会教育活动所开辟的一个全新的领域。2011年,青岛市博物馆启动了“城乡牵手 共创和谐”文博下乡活动,与文化匮乏的乡村共建,将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送进乡村,建立文化活动室。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全村的大人孩子均是第一次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魅力,认真听着讲解,兴奋地动手体验年画制作过程。此次活动青岛市博物馆还为村里培训一批小小讲解员,向他们提供参观市内博物馆、文化场所,参与大型活动的机会。拓展了“奇妙博物馆”活动品牌的受众面,发挥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其三,“奇妙博物馆”馆内活动别样风情。青岛市博物馆馆内设置了以参与性、互动性为亮点的“七彩课堂”、“互动空间”、“博文青少年书画院”等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活动。内容涉及艺术彩绘、儿童书法美术、儿童捏塑、手工艺品制作及结合展览的年画手工体验,手工制作师资培训。并精心制作了未成年人版的文博知识读物,更好的辅助未成年观众的参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5:56
结合传统节假日以普及传统文化为亮点,在馆内还推出了“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包括结合陈列展览和新年主题每年一度推出的春节传统系列活动“童心写吉祥”礼送春联、“牛年抢牛”、“虎年探宝”、“兔年寻踪”、“龙的传人”;元宵节以“团圆有爱”为主题,推出“珠缘传情”串珠DIY;六·一期间,举办“庆六一·书崂山”青少年书法展及现场笔会活动,开办博物馆外语角。暑期推出以“朗诵与主持”为主题的“奇妙博物馆文博夏令营”,文博夏令营围绕让孩子们接受专业的“朗诵与主持”课程培训进行,并结合本馆资源特色,为他们带来以馆藏陈列为主的专题课程,使孩子们学习到现代课程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孩子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
为打造一个长久稳定、服务于全社会、营造较大影响力的公益性品牌活动,青岛市博物馆举办了以“学国韵、传国韵”为主题的公益“国韵学堂”。挖掘博物馆志愿者的社会资源作为师资,摒弃了普通课堂我讲你听、单一拘束的上课形式和读写背诵、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老师与学员们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将祖传国学以趣味性、时代性的诠释方式传达给孩子们。学员们身处古香古色的学堂里,随意地席地而坐,时而热烈争论,时而观看视频,时而动手制作,时而模拟演练,围绕每个主题,透过博物馆展厅中的众多文物触摸历史、聆听讲解,在新鲜有趣的互动学习体验中,运用所有的感官来探寻感悟中华古老文明的奥妙。
品牌既是无形资产,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宣传中能够使博物馆有重点地进行宣传,简单而集中,效果明显,印象深刻,有利于使公众熟悉博物馆,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要取得良好的品牌效应既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广度、深度,更要以提高活动质量、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为其根本手段。应该说有了品牌也就容易塑造博物馆的形象,反过来说如果在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战略,也就更有利于品牌的扩展和延伸。
通过举办各种公众喜爱的活动,“奇妙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已逐渐被青岛市民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了青岛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一只拳头产品。多姿多彩的品牌化社会教育活动的推出,深化了博物馆文化休闲理念,不仅让博物馆活起来,观众动起来,而且也让公益文化切实惠及每位公众,使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变得不再晦涩、枯燥,给公众呈现出一个“多彩的博物馆”,真正实现博物馆的多元化有效社会价值。(青岛市博物馆 安小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00
公共服务与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大力彰显的社会功能
——兼论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
张少鲲
  编者按:2001年,国家文物局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开展“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培训项目”。截至2004年,共选派4批11名国内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由参与博物馆实际工作和参观考察两部分组成。本文是作者的结业研究成果,发表于2006年10月19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中美博物馆论坛,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面向社会、面向观众并提供贴心周全、无微不至的人性化服务,以及开展层次齐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已成为当今欧美各大博物馆广受重视,且在不遗余力开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古德(GB.Good)的这句话正被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界奉为指导工作的至理名言。公共服务与教育这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被空前重视和大力彰显诚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无疑在客观效果上大大发挥了博物馆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应有作用扩大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也大大抬升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它也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大批现代化博物馆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地建设起来或正在建设当中。然而,重建设轻管理、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因此认真研究与把握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的脉搏与特点,无疑对我国新兴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本文结合自身在中美博物馆实践活动中的了解与体会,试就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做一论述,以求有裨益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一、耀眼的光环独特的功能

作为现代社会标志之一的博物馆,其头上闪耀着各种美丽眩目的光环:“艺术的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立体百科全书”、“人类灵魂之灯”、“人类文明箐华和史实的宝库”······。这些响亮的名称,充分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一个大众文化教育机构所独具的功能和魅力:
(一)实物性和直观性:博物馆拥有直接反映人类创造历史、创造文明、探索自然的无数丰富而浩瀚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以这些近乎活生生的实物组成直观的陈列展览向观众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多渠道地输送信息和知识。它比文字资料、图象资料有着更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知识。当代博物馆所开展的一些参与式、互动式操作与实验,和结合声光电等手段所进行的方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更是大大发挥了这种作用。
(二)内容题材的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藏品和展陈内容极为广泛(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从而充分满足了人类天生好奇的特性与探知的欲望,满足了各阶层观众不同心理趣味需求。
(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同学校正规教育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的广大成员——从儿童到老年人、从团体到散客、从域内各阶层人士到异国他乡的来宾、从一般观众到残障人士······,博物馆不设任何限制地对他们敞开大门。所有观众都可以自由出入博物馆各展室,参观和参与各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直观形象的教育活动,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启迪心智。
(四)轻松的心情,愉悦的感受:作为大众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及终生教育的场所,为了充分吸引观众,满足观众休闲娱乐及旅游观光需要,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为观众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设施、优雅环境及人性化服务。有许多教育与服务主动送上门去——走进社区、机关、学校,甚至观众家里。许多活动寓教于乐,如:展厅谈论、电影、音乐会、演讲等,使观众在自愿的、轻松的、游玩的心境中有所学习与收获,得到熏陶与启迪。
(五)与学校正规教育迥然不同: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比,博物馆教育活动依赖经验获得学习,注重独立探索与观察,是生活化的教育,是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在服务中教育,在教育中服务。
学校教育VS博物馆教育一览表
项 目
教育方式
传统学校教育
博物馆教育





各种教育活动



自主学习

不能自由进出之教室
可自由进出之展室


无自我评量

博物馆以及它所展现的教育魅力是如此的独特和吸引人,以至于享誉世界的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那篇传遍全球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这样写到:“这一天(第二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二、与时俱进的脉动,由配角走向主角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功能的增加与发展,伴随着社会、时代的脉动而成长。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正是由于人类爱美的天性导致收藏珍品,而正由于人们最初收藏活动,才导致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社会化及面向公众服务,以及到今天当代博物馆把教育视为其中心功能和公共服务的核心,使之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和主要任务,也同样是因为其身后深刻的社会发展与变化而使然也。因此,透过表象看本质,发现与找到博物馆各项功能产生、变化背后的脉动、规律,才能准确地给予认识与理解并把握其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一)博物馆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的产生与演进
1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的功能并导致博物馆的产生。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和爱美天性,使之有了对珍稀物品的收藏活动。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产物,可以说直接渊源于人类最初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也可以说直接渊源于统治者及贵族的收藏活动。如:世界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建立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缪斯神庙),就直接渊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讨所掠夺与搜集来的许多珍贵艺术品和稀有古物;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美称的意大利保罗乔瓦·梅第奇家族的收藏,直接催生了著名的乌菲齐博物馆;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和著名医生汉司·斯隆的收藏,直接奠定了闻名于世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根基。
但是在公元17世纪前的漫长岁月里,最初的博物馆只是具有收藏功能,主要为了研究、学习、欣赏、把玩,并仅供少数人使用,它们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事实上也只是表现为许多皇宫贵族或统治者收藏珍品的场所或机构。
2面向公众开放和其社会化进程导致了真正现代意义上博物馆的产生和博物馆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的出现。
1682年,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立并面向公众与学者开放,从而成为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给予重大影响,也对当时的博物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民主、教育的思想影响着社会许多领域。这时一大批著名博物馆逢时而生:爱尔兰国家博物馆(1731年)、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1748年)、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1760年)、俄国艾尔米塔什艺术馆(1764年)、西班牙国立博物馆(1771年)、美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卡罗莱纳博物馆(1773年)等相继建立。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每周开放三天,每小时允许10人入馆。每周五为特别参观团参观日,每团15人,由导游陪同讲解。
1792年,法国公共教育委员会向国民议会提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国民教育为国家权利的当然义务”,并且规定开放博物馆和植物园。
1793年,法国政府决定把巴黎卢浮宫改建为国立艺术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这是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它的推动下,当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也都开始了对社会、对公众开放,许多过去宫廷和封建贵族的珍藏室纷纷转化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一些隶属王室、教堂及私人庭园的动植物园和水族馆也都相继开放了。
法国大革命成为开创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由此,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得以大批产生,并演化为一个独立社会机构,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教育功能也随之应运而生。博物馆功能开始走向多元化。
3博物馆功能被完善,教育功能被重视和大力彰显。
博物馆对社会和大众的开放,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博物馆工作的进步与功能的完善。
1786年,人们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抱怨:“除了一些鱼类被分类处理外,一切都无序,没有适当的分类陈列,文物杂处,如同一间大杂院。”
因此,19世纪,博物馆开始关注并对藏品进行科学分类,注重陈列形式,如复原陈列手法在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馆、自然博物馆陈列中得到应用。陈列作为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为公众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发挥了作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加强。
19世纪中叶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者日益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187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在其《博物馆功能》一书中强调了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教育场所的观点;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都公开声明其宗旨是“推行全面性的教育与休闲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王国——史密森协会,自1840年成立之日起,便把“积累和传播知识”作为其目的,并致力于公共教育、公共服务以及艺术、科学和历史领域的学术研究。
还有相当一些博物馆与学校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1892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开设学术讲演课,学生和教师可以享受免费参观,并在1906年创办了讲解辅导的参观制度。圣路易博物馆在1903年实行文物标本出借制度,他们在馆藏品中挑选一万件文物标本,放入不同规格的箱子,并附上详细说明,以供学校教师借用。同时,他们还在博物馆专门开放四间教室,展出世界各地历史、气象、民俗与自然等方面的文物标本和有关资料,以供学校教学辅助使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1904年大卫·穆雷写到:“德国的博物馆已成为社会教育基地。在那里,每一个课题都因为配备博物馆教师而变得易于理解”。
1928年,英国人迈尔斯(H·Miers把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出现、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的确立,视为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
然而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被大力强化与彰显,并被突出到博物馆一切工作核心这一主角的位置,是在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直至当代。
这一时期,博物馆才真正认识到服务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并认真研究社会需要、观众需要,努力把博物馆行为放到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由此逐渐形成了自觉的社会服务意识。1971年国际博协第届大会的主题就是“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会议强调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文化行为中的潜在作用,并认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首先而且必须为所有的人服务为宗旨”,这是国际博协第一次提出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1974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上,其新章程中给博物馆下的新定义这样写到:”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为促进社会发展,人们要求博物馆走下神坛,把博物馆由政府和少数贤达支持的社会福利性机构演变为广大民众参与并支持的公益性组织;由傲慢的贵族转变为谦和的平民,与民众平等交流,真正成为民众喜爱的文化场所,成为民众终身教育的优秀课堂以提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公众学习、教育、休闲需求的信息和新鲜服务。后人把这次对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再认识,称为第二次博物馆革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社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兴起,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更多地关注人,关注博物馆的工作目的。不遗余力地、多种形式地为公众服务教育,并大力吸引公众,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博物馆的中心工作。美国博物馆协会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其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埃博(Edward H·Able更是明确指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协会下设的“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其历时2年研究后出版的《新世纪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中指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Heart,那么教育工作则称为博物馆的灵魂Spirt)”。
当今欧美等西方国家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通常都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为人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它们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手段并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教育性、娱乐性的文化服务项目,以更加积极主动姿态和方式来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
(二)当今西方国家博物馆大力强化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动因。
正如前面所述: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产物的出现,其功能逐渐多元化并趋完善均与其所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样,当前西方各大博物馆对其公共服务和教育如此重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在推动。
1二战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前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各种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对知识、文化、技能的认识与渴求以及就业的需要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社会呈现学习型的发展趋势,而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充实自己的需要。同时,由于劳动法的出台,带来福利待遇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因此,这一时期博物馆不仅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并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成为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终身教育”及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场所,以及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大批的观众前来不断地叩击着博物馆的大门,涌向博物馆,促使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社会公众服务与教育的责任。
美国W·埃卡尔特指出:“教育不单单是孩子们的。20世纪八十年代超过四十五岁的人要占人口总数的45%以上,······通过一系列的有关活动、授课、有组织的旅行、放电影、听音乐,有愈来愈多的博物馆正朝着既是收藏中心又是成人教育中心的方向转变”。
法国1983年上半年,各博物馆讲座听众达32万人。同时,法国政府还制定了18岁以上成年人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计划。
美国在1961年每五个博物馆中即有四个能提供组织良好的教育活动项目。
2新博物馆学运动的促进。
新博物馆学派于1972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宣布成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其学术思想和社会实践逐渐充实。198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发表了《魁北克宣言》,公布了其思想原则与组织原则,1989年出版了《新博物馆学》一书。新博物馆学派认为:
A博物馆不能沦为一座“物”的冷藏库,而应是属于人、为人服务的学术宫。强调以人为本(Well being of people),把传统博物馆以“物”(藏品收藏、研究)为主转向以“人”(观众)为主。重视当代社会人群实现个人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B陈列主题不应以专家喜恶为依据,要考虑社会和观众需要,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确定要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传播手段,主张设计一些允许观众参与性的用手触摸和手脑并用实验等项目。
C强调博物馆在终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主张要让观众在学习中增长智慧,即不仅让观众获取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以此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
另外,它还宣扬文化多样性,强调保护原住民文化;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除提高学术水平外,更要重视个人的伦理规范;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倡环境教育等。
这些观点对于促进博物馆加强为社区、为公众服务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无疑大有裨益。
3八十年代以来政府对博物馆经费的削减,造成财政紧张并成为其突出问题,从而促使博物馆走向市场,加强经营和创收。
197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不景气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政府和民间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大幅削减,如1979年英国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英博物馆的财政预算被削减了30﹪。因此,资金短缺,财政紧张成为当时西方博物馆界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它迫使各博物馆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寻找“钱”途。其一,进行多元化经营或营销:投资金融房地产,开设商店、餐饮店,出租场地,大力募捐······。其二,大力争取公众,吸引公众,刺激观众数量增长,以增加门票和其他消费收入,同娱乐中心、公园、电影院等休闲观光场所争夺地盘和“消费者”,同时,以此来塑造与扩大博物馆公共机构的形象与影响力,进一步赢得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而为了观众,博物馆不得不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及教育活动方式、方法以及陈列展览的主题与内容等。正如美国丹佛亚洲艺术协调会主任史钰丽所言“吸引、建立和保持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主要的工作目标之一,这也是建立博物馆形象、筹集持续运作经费的关键问题。”她还提到:“美国博物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理解观众,以前,博物馆将收藏与科研置于首位,现在,博物馆则将观众作为工作的中心。”

三、当前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

美国是全球博物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度之一,其博物馆总数大约在9000所左右,若加上一些博物馆的分馆和历史遗址,这一数目将在15000左右。近二、三十年以来,美国博物馆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与传统博物馆比),并以史无前例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走向观众、走向市场。突出表现在把为观众、为社会服务置于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核心,大力开展多元化自主经营活动。过去美国博物馆馆长人选,通常是从博物馆的业务主任(curator、研究人员和学界中选拔,现在则多倾向于聘任在非营利机构中工作过有经营管理技能的人士担任。
(一)当今美国博物馆如何认识与开展公众服务与教育活动。
1制定明确的工作宗旨。
博物馆宗旨体现了博物馆主要工作任务与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博物馆认为其主要任务是收集、研究和保护藏品,他们认为对博物馆藏品感兴趣的人,会主动来博物馆参观,无需去吸引广大民众”。但是八十年代以来,经费来源的竞争和传统资助的削弱,使博物馆在面临更多经济压力下,不得不重新确定它们的工作目标、职能与市场。不得不在制定工作宗旨时,考虑到这些内容:
A博物馆应在教育市场上占据怎样的位置,特别应与小学、中学、专科院校和大学建立怎样的联系?
    B博物馆怎样进入休闲市场?
    C博物馆怎样发挥公共社会活动场所和社区活动中心的作用?

为此,各博物馆都将工作目标确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I增加观众数量,创建博物馆之友;
    II扩充收藏
    III组织吸引社区各阶层民众的展览和教育活动
    IV加强社会教育工作
    V修缮更新博物馆设施
    VI改善观众服务工作
    VII增加工作基金
    VIII消除预算赤字
显然,吸引、保持观众并开展为观众、为社会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工作是各博物馆的重中之重。
2大力搞好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美国博物馆之所以把公众工作作为全馆工作的中心,是因为它是建立博物馆形象,赢得社会关注、支持,筹集运行经费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美国各大博物馆无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吸引那些从未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并说服他们再次参观博物馆;设计推出富有吸引力的展览并组织相关活动;与电视、电影、购物等提供休闲活动的机构进行积极竞争;努力成为旅游观光点。
研究表明,观众参观完所有展厅花费的时间与他们在博物馆的礼品商店、餐饮厅、卫生间等其它场所中消磨掉的时间相当。因此,美国博物馆除有一个大型礼品商店外,还在馆内各处设立了许多小型礼品商店等服务设施,并特别重视开发、举办各种富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项目和设施:观众咨询、导览、餐饮、购物及教育等活动;馆舍和设施上配置图书馆或资料中心、休息处、失物招领处、婴幼儿换尿布设施等;藏品和展品及陈列展览的说明、图录以及导览手册、活动日程、杂志期刊、休闲图书等;为工商企业或公司以及社区活动提供场地;为“博物馆之友”及赞助过博物馆的人和单位提供各种优惠服务;建立网站并在网上介绍与公布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内容、服务项目等。
美国博物馆观众喜欢不同形态的信息。因此,各博物馆都注重不断地组织举办各种不同内容的新陈列展览,不断改进展示手段和阐释方式,同时要求陈列设计人员做到:
时刻想着观众:陈展要以观众为中心,要明确基本观众群和次要观众群;

展览不是陈述,而是展示:作为视觉媒介,只有以物品和形象为主的展览才是最好的。陈列说明的生动活泼也很重要;


展览应具有启发性,而不是面面俱到:展览不可能将特定主题的所有信息都讲清楚。最好的办法是激发观众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更多的信息。展览不应是学习过程的结束,而应是学习过程的开始;

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平铺直叙:展览说明中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促使观众对特定主题进行思考的好办法;

互动操作和幽默会使展览妙趣横生:请观众参与操作,并将操作活动与展览表达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信息传播设施要与信息相适配:如条件具备,可使用现代科技设施。

为了使观众在展厅多停留一会儿,展厅的布局、参观路线还要求设计得迂回曲折,不能贯通直行。
除长期固定陈列外,美国博物馆还组织流动或巡回展览。统计数据显示,不这样做,就会有80﹪的首次观众不再来博物馆。
旅游是增加观众的重要途径。美国史密森学会下属博物馆的观众75%是旅游者。因此各博物馆都重视与当地旅游机构、航空公司、餐饮业等合作以推销博物馆和展览,组织专题旅游。
3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参观美国博物馆的观众主要是学生、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和老人。开展各种内容广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吸引、巩固、增加博物馆观众及收入的重要手段。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服务活动的基石(据有关数字大约占到75%)。美国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或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3.1 馆内之基本教育活动。
A导览解说interpretation):为博物馆最基本之教育活动型式。其形式有人员解说(由馆内解说员或馆外专家学者所作的专题导览),一般都以定时、定点导览等为之。如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每天下午130开始,时间1个小时,周末2次;自动语音导览;残障人士导览(如点字、声音导览、描述导览、手语翻译、手语影像等);
B现场示范(demonstration):通常由博物馆教育人士或邀请专业人士在活动现场(展厅或实验室)以实物、道具表演讲说;
C探索室exploration):里面有标本、模型、影象、图书、操控式仪器、甚至一些生物等以供观众亲身体验
D演讲(lectures):为配合展览或收藏研究等主题,经常举办专题演讲,以帮助观众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E教学课程(courses):与博物馆展示或馆藏研究相关之课程;与博物馆属性相关之讲授课程;远距教学(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远程教育开展了8年,每年有350个活动,学制9个月,在全美有1万名观众);
F动手制作;
G视听放映:配合展览、收藏、研究等活动,在馆内播放各种影片、幻灯片、录象等。如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每年要放110部影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每天都有;
H知识之旅:把教育推向户外,带领观众进行实地参观;学术研讨会与座谈会;出版及资讯服务;
I图书馆及资料室:开放博物馆图书馆及资料室等,供公众研究、阅读、查询等;
J其他特殊活动。
3.2 馆外之教育活动。
A辅助学校之教育活动
启发参观活动册页上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及饶有趣味的问题以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到校服务;教具教材的开发制作;教具教材的外借服务;函授课程;学生实习;教师训练;教育人员座谈会。
B社会服务之教育活动
巡回演示与巡回展;配合节庆及假日的特别活动;关怀社会公益的活动。
(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
创建于1870年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美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三大著名博物馆。它拥有330万藏品、2200名员工,年观众数量在500——700万左右。它集中反映了当今美国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涉及到全馆许多部门和许多人。可以说上至馆长、总经理,下至一般员工和义工,甚至研修、实习人员,但主要牵头实施的部门是观众服务部Vister Service和教育部Education)。重视公共服务与教育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全馆的共识。馆长蒙特伯勒(Philippe- de Montebell)认为:“藏品研究与公众教育在本博物馆中具有最优先的地位”,总经理麦肯尼(David E.Mckinney)则对笔者说:他最主要任务是保持馆里财政平衡,最重要工作是设法吸引观众到这里来。教育部的工作使命中认为:教育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众服务部有200名员工,其中全职40多人,余为半职,义工有68名。她们主要负责各咨询中心、入场费、团体观众接待以及修道院分馆的相应工作等。
博物馆每周二、三、四、日开馆时间为:上午930——下午530,周五、六则为:上午930——晚上900,每周一、元旦、感恩节、圣诞节闭馆。
门票:成人建议门票15美元,老人和学生10美元,会员免费,12岁以下儿童在成人带领下免费。一次性购票10张以上可以优惠到10美元。门票还可以通过电话、传真、邮件及网上预定。团队(10人以上)参观必须事先预约。
观众入场后可在咨询中心处免费索取中、英、俄、法、德、日、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十种语言的导览图、说明手册、各种活动日程预告,以及相关语言的咨询服务等。还可以租用上述语言的自动语音导览机,进行随意游览与欣赏。在其中“馆长推荐”栏目中,蒙特伯勒馆长亲自用四种语言为观众讲解54个他最喜欢的文物藏品。他也经常为一些特展录音。此外,观众也可在义工、业务人士等带领下游览。对于残障观众,馆里备有专门的设备与资料。
其它服务项目有:
衣帽间:供观众存放背包、雨伞;提供轮椅、婴儿车及背架;红外助听系统;
博物馆餐饮:提供各色各样的用餐选择;
博物馆礼品店:大都会博物馆在中央大厅旁有一座大型商店,还有分布于馆内便利位置的许多小商品店。它们以出售博物馆自己印制的图书刊物和各种复仿制品、艺术品为特色,同时也出售永久收藏品及特展相关的商品、书籍,其总数多达2000余种,可以网上订购、邮购,对博物馆会员优惠;
素描与临摹:馆内基本陈列及大多数特展藏品或艺术品,均允许以铅笔、圆珠笔、彩色粉笔、蜡笔、碳素笔等素描。但禁止使用墨水、自来水及水彩笔。若用油画涂料或塑胶彩复制,必须申请;
失物招领;
急救服务;
摄影:大都会博物馆对摄影有详细的规定;
停车场:博物馆停车场位于第五大道80街,全天二十四小时开放,全年无休。其中还有为残人士设有的车位,以及自行车存放架。均以小时计费。
有的博物馆还开设有吸烟区,并提供手语翻译。
除了以上项目外,尚有大量的日常活动,如:电影、讲座、家庭活动、教育等则由教育部组织开展。
以上只是我们看得见的服务项目和设施,而看不见的“软件”或者说服务质量,则只能通过你的感受来体会,但我们可以通过观众服务部的一本员工手册来窥其一斑。在这本多达43页的手册中第一页上,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任务阐释。第二页的主题是:你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桥梁。其中写到:每一刻都是建立观众与你——博物馆形象代表者沟通渠道的良机。在本页下半部分列有美国著名的迪士尼公司创立人的几句有益提示:
微笑:你的微笑是一面魔镜,它可以制造别人的微笑;
我很乐意:当你被感谢时这样说会使观众感到舒服;
每个观众都是贵宾;
没有一个“垃圾”问题;
你是主人和主妇。
第三页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警示。它提醒到:假如你不能肯定地回答和解决观众的问题和困难,请立即与主管协商或拨打中央观众服务中心。
其后的内容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员工工作程序、18个业务部门的名称、中央大厅咨询台接待要求等等。内容非常之多之具体之细。我们由此可以预见作为一个观众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会受到怎样细心周到的呵护服务。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教育部是一个重要部门,并由一个副馆长直接管理。它共有全职员工67名,半职员工40名,合同工150名,义工300名。部门下设六个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项目部(ShoolTeacherStudene and Family Programs)、一般项目部(主要针对成人)(General Programs)、音乐会和讲演部(Concers and Lectures)、研修(Fellowships)实习(Internships)项目部、教育媒介部(Educations Media)、行政管理部(administration)。
教育部的使命是促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为此,他们通过以下四方面工作来达成这一目的:
A为博物馆所有观众创造、提供各种机会去了解、欣赏、投身艺术;
B支持、引导和促进公众参与对博物馆珍藏的研究学习及出版;
C为公众编辑内容广泛的活动项目;
D鼓励与促进博物馆员工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发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纽约市人和来自各地区、各国家的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每天,观众们都能参加讲演(除78月份外,每周五或周日晚上)、看电影(每天下午都有)、艺廊谈论、诗歌朗诵(每月都有一次)、专题讲座、家庭活动及工作坊(Workshop)等。博物馆里的音乐会和讲演会具有世界级水平,大部分活动可以免费参加,另外有一些特殊活动只对会员开放,所有活动节目都考虑到残疾人士的特殊需要。
每年成千上万的学校班级前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员工也经常走进当地学校举行一些特殊活动。这些活动对于纽约市的学校来说都是免费的。同时,每个参观学生都会得到一张家庭免费参观卡,以促使学生同他们的家长一起再来,老师们则被邀请参加内容广泛的专业培训活动。而且,博物馆为老师们准备了许多背景资料、幻灯片和其他教学材料。教育部下属的中心(Harold D.Uris Center)有一个对学生和公众开放的图书馆,里面也有提供租用的教学资源室,为将来博物馆专业和业务进行人才培训,一直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工作的一个特色。实习生、学徒等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得到一年的实践锻炼。
为学者提供研究条件,同样是教育部的任务。每年,约有50名高级研究人员和进修的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基金的支持下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托马斯·华生图书馆(Thomas J.Watson Library)位于博物馆中央。它是世界上艺术方面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藏书50万册,每年接待20000人次阅览。此外,还有一家照片和幻灯片图书馆,18个业务部门也都有各自的图书资料室。
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一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美四个开展远程教学的博物馆之一。它的网站每年有820多万人上网访问,网上有5000件藏品供参观欣赏。
教育部全年经费1000多万美元,占馆里年度经费的67﹪,仅用于制作宣传资料的费用就达50万美元。在全年500万观众中,有100万参加过博物馆的各种教育活动。全年举办的各种教育活动多达20000多个。如在2001财政年度里,教育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为21528个,参与人次为963789人。其数字委实令人叹为观止。

四、结语

面对知识经济和激烈竞争的21世纪,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并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成了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并将持久地成为当代博物馆大力开展的一项中心工作。这是时代的脉动和呼唤,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下的产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使然。而博物馆的真正生命力和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文物藏品,也在于它如何发挥出这些珍贵资源巨大的社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全面大发展的辉煌时期。博物馆总数从400所跃升到现在的2300余所。一批现代化大中型博物馆纷纷拔地而起,一批批富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也在蓬勃兴起。其现代化建筑和设施设备以及陈列设计展示水平已毫不逊色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但我们在管理上、观念上以及博物馆功能的发挥上,尤其是对作为博物馆基本工作目标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的认识与开展力度上,则存在着相当差距。虽然我国已有少数几个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已和国际接轨,达到当代西方博物馆的现有水平,一些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但绝大多数博物馆对公共服务教育功能的认识远没有达到作为主角应有的重视程度、财政支持力度。活动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相差甚远。
随着中国博物馆数量的飞速发展,来自政府的资金必然越来越有限,社会文化娱乐消费多元化趋势,公众不断提高的心理需求、知识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将可能使中国博物馆遭遇到欧美国家博物馆八十年代的困难。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昭示未来。今天欧美国家博物馆的发展特点,有可能成为我国博物馆未来要走的路。因此,借鉴学习欧美国家博物馆成功的发展运作理念与经验,适应时代潮流,尽快地缩短与弥补差距,是本文的写作初衷和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良好期盼!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杨铃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
3. [台]施明发:《如何规划博物馆教育活动》台北:文建会,2000年.
4.当代美国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中国博物馆通讯》1999年第1期.
5.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1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04
复旦大学教授陆建松: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http://www.e23.cn2011-12-22新华网
    摘  要:近年来,新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吸引了不少公众走进博物馆。但同时,一系列博物馆突发事件也引起公众对博物馆藏品安全、运营管理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他们还在博物馆里特别开辟了多间活动室供青少年使用,而且设计了很多游戏帮助孩子对历史、生活、艺术作品、战争灾难形成感性认识。孩子们可以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法国的中小学生每周都有一两次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同时,博物馆还经常接待学校师生参观。学校把博物馆作为课堂,参观前,教师会事先给学生出题,并在参观博物馆时进行现场解答。
  中国青年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愁资金,怎么让他们有动力精心办展览和教育活动呢?
  陆建松:很多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一阵热闹后就归于冷清了。这对我国博物馆是一个普遍困扰。从政府角度讲,首先,要确立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明确博物馆的教育机构性质,明确博物馆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学校及有关单位开展共建活动。
  再者,要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是由教育部门协调建立馆校联系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二是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把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列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教师要带学生去参观。有些课程,如历史、艺术史、美术、自然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三是将博物馆纳入教师培训计划,要求教师树立“博物馆教育理念”,熟悉并善于利用博物馆资源辅助学校教育。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绩效考评,健全激励机制,必须建立一套考核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的专业标准,为博物馆进行考核和激励提供依据,也为公众监督提供依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04
他们还在博物馆里特别开辟了多间活动室供青少年使用,而且设计了很多游戏帮助孩子对历史、生活、艺术作品、战争灾难形成感性认识。孩子们可以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法国的中小学生每周都有一两次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同时,博物馆还经常接待学校师生参观。学校把博物馆作为课堂,参观前,教师会事先给学生出题,并在参观博物馆时进行现场解答。
  中国青年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愁资金,怎么让他们有动力精心办展览和教育活动呢?
  陆建松:很多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一阵热闹后就归于冷清了。这对我国博物馆是一个普遍困扰。从政府角度讲,首先,要确立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明确博物馆的教育机构性质,明确博物馆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学校及有关单位开展共建活动。
  再者,要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是由教育部门协调建立馆校联系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二是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把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列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教师要带学生去参观。有些课程,如历史、艺术史、美术、自然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三是将博物馆纳入教师培训计划,要求教师树立“博物馆教育理念”,熟悉并善于利用博物馆资源辅助学校教育。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绩效考评,健全激励机制,必须建立一套考核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的专业标准,为博物馆进行考核和激励提供依据,也为公众监督提供依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05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拓展
唐承兰
【摘
要】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在陈列设计、陈列手段及讲解等工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这就需要通过改善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思路和手段、提高讲解水平以及革新博物馆教育理念等途径来改进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博物馆
社会教育
拓展


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是这样定义博物馆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一定义肯定和强调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目的或者说责任和功能,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在当代,博物馆对社会和人类的教育功能愈来愈显得重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
但对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博物馆教育的机构设置、领导关系、活动范围等,人们却有不同的见解。近年来,美国博物馆界在有关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争论中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博物馆活动的整个目的。这一观点是78年前美国约翰·科顿·唐纳提出的。我们已故的第一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裴文中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在《博物馆要名副其实》(《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一文中论述说:“博物馆的工作包括陈列、研究、保藏等多方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当为陈列,也就是把收藏的东西摆出来供大家参观,通过陈列,起到教育的作用。”[1]另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应集中搞科学研究。只有在科学研究上出成果,博物馆的地位才能提高。持这一观点者在博物馆界大有人在。笔者认为,唐纳和裴文中的观点阐明了博物馆的特色,对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这是因为博物馆的主要办馆宗旨就是通过基本陈列、临时性专题展览以及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教育。另外,目前对一个博物馆进行评价也是看它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它所发挥出的社会教育效果,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把其放在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首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本文试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如何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一初浅探讨。

一、
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就是指博物馆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教育作用的发挥,即其在为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功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博物馆不仅不能忽视和削弱,反而更要大力强化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实阵地。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新时期要求大力强化社会教育功能有其深刻的内在意义。
首先,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这是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对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特别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需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博物馆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应提供给社会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场所。因此,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为了当前加强博物馆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其次,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博物馆是收藏、教育和科研的机关,被誉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和成人的终生学校,有着极为丰富的实物教育资源,这是任何其他教育部门都无法比拟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以特殊语言——实物说话,以特殊教育方式——直观教育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2]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反而应该把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置于首位。
再次,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的学者认为,博物馆的功能从以收藏为主到逐步向观众开放,再到现在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的功能在不断增加,并逐步演变为以教育为主、收藏为辅。笔者本人也很认同这种说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各功能间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藏品为中心的传统定位与国际博物馆发展的潮流是背道而驰的,博物馆只有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和讲解来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建国以后,我国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和讲解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应该看到,在陈列模式、陈列设计、陈列手段及讲解工作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有待于博物馆界协力去解决。例如:
1、陈列设计缺乏主题,不能有效地吸引观众。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解说词、说明牌等内容专业性很强,没有看到广大的普通观众才是陈列展览的主要服务对象。我们经常会在展厅内遇到疑惑不解和渴望理解的眼神,“请勿动手”型的展示方式和专业化倾向削弱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亲近感,拉开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导致了博物馆观众的流失。另外,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无变化的固定模式和程式化的陈列设计,使得陈列的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陈列方式泥古,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陈旧以及开放时间死板等,让公众对博物馆提不起兴趣,这是也导致一部分博物馆观众门可罗雀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正是因为陈列内容中的相关文字解说和辅助的材料都太少,陈列方式死板,没考虑到广大观众的客观要求,自然也就造成了广大普通观众在感官、行为和心理上的排斥。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只有做到寓教于乐,把广大普通观众作为陈列设计思路的主体,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有效地吸引观众。
2、陈列技术手段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采用“橱窗式”、“样盘式”的陈列手段,图表、文字等辅助陈列采用及其简陋的“黑字白纸”,照片绝大部分用黑白照片,灯光运用也较差,一般采用办公室和家用的日光灯。陈列材料的质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落后,从视觉、感觉等方面,不能很好地起到陪衬的效果。再加上陈列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呆板的古董陈列,展品没有动感,这就大大削弱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因而博物馆也就很难起到教育群众的目的。
3、讲解工作质量普遍较差。从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博物馆讲解员的文化素质还不太高,很多讲解员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专业知识缺乏,讲解时靠死记硬背,语言缺少生动感。另外讲解员不能根据观众的层次、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做到因人施讲,有的放矢,使讲解内容和方法千篇一律,从而影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


以上概述了我国博物馆教育的落后现状及其局限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博物馆教育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它的途径应该是什么?一种传统的见解认为,所谓博物馆的教育,就是收藏品的陈列、展览和讲解,如果把这一工作做好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也就有了成绩。另一种颇具革新精神的见解则认为,博物馆的教育必须改革,应当跳出博物馆的围墙和展厅,扩大同外界合作,注意馆外的事情,把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视野放得大一些,使受教育者的面增大,受教育的内容更为广博。我们认为,陈列展览是拓展博物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应该尽力把它搞好,加上因人而异的讲解,向社会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以及革新博物馆教育理念,优化博物馆部门自身建设,加强与馆外机构的合作,让民众参与等形式,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与有效发挥。
(一)改善陈列设计的思路和手段,增强吸引力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陈列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能够反映出博物馆管理和施教的能力与水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要以广大普通观众的需求为基础,重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尽量使展览内容与广大观众相贴近,充分展示博物馆的风采。
在展览的内容上,要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使博物馆的陈列成为反映和表现所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自然科技的一个“窗口”。并要坚持少而精与丰富多彩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艺术性和趣味性,使观众真正想去看,乐于看,能在赏心悦目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地区性的博物馆或学校的博物馆,还要特别注意配合所在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设计布置陈列展览,从而使其能有效的服务于学校教育。例如,苏州戏曲博物馆的“昆曲陈列”,为了说明古代昆曲曲谱知识,展览了“工尺谱”,受过专门训练的讲解员还向参观者示范这种工尺谱的作曲方法,这就使参观者学到了昆曲乐谱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了戏曲乐谱的发展演变情况,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实现了。[3]又如,浙江自然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专题陈列展览《地球在呼唤——环境保护展》,把人类与环境这个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告诫人们,人类既是环境的保护者,又是环境的破坏者。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环境将造福人类,恶劣的环境将威胁人类的自身生存。举办这种类型的专题陈列展览,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一定更要注意加强环境的保护,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类展览主题新颖,知识系统性强,使人们受到了深刻的环保科普教育。[4]
在展览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各种先进的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努力打造精品陈列,最有效地吸引观众。要让观众有看、有动、有操作、有实验,以此来强化教育效果。如浙江自然博物馆利用多媒体触摸屏,由文字、影像、动画、音频、视频组成的多媒体资料库,图文并茂的介绍陈列展览中的动物、植物、地质的分类、演变进化过程以及动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自然界的奥妙,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备受广大观众欢迎。[5]又如前几年在北京展出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展》,运用了多幅大型彩色照片,采用了复原、实地表演等多种陈列手段,既制造和烘托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氛围,又使观众沉醉于摄影艺术的天地中,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印象。[6]总之,只有较多的理解观众的心声,通晓他们的心态,捕捉住新的创意,才能搞出符合观众口味的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讲解水平及质量
据2005年7月3日的《中国文物报》报道:“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7]由此可见讲解工作在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一次成功的讲解,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在内容上应该是科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能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兴趣盎然,乐意接受,能把观众的激情引向高潮。(2)在讲解过程中,根据观众的要求和现实状况适时进行调整讲解的内容、方法和进度,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3)在讲解方法与目标的设定上,应当是“因材施教”式的,注重观众的理解与接受的效果,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讲解侧重面应有所不同。(4)讲解的语言是规范、亲切、自然的,同时也是艺术的,能使观众在审美的愉悦或情境的感染中接受教育。(5)讲解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忘“我”的,即在观众离馆以后的记忆中,讲解员的形象可以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被遗忘,但关于“物”的知识却是深刻而难忘的。
(三)革新博物馆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许多学者都认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以丰富实物佐证,以自导式、探索式的学习为主,以启发诱导为目的,强调启发及诱导观众的求知兴趣,提供在其他正式教育机构进一步钻研学问的动力。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在“教”,而是在帮助观众学习,它主要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来实现其教育功能。这一观念的提出要求博物馆树立起一种积极互动、启发诱导式的教育理念,而这也是中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较为薄弱的环节。
我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常常局限在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这是不能满足一个高速发展、日趋复杂的社会的要求的。社会的发展进化和人类认知结构的完善已经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如何更好地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类过去的历史和记录,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和反省,对于未来世界的预想和勾画,都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要话题。另外,观众群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群体,包括不同的职业群体、知识群体、年龄群体,以及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等群体,这些群体对博物馆的要求大不相同。近年来,个体观众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观众在大量增长,随着观众构成的变化,观众的参观动机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过去人们较多地仅仅将博物馆视为是接受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是一所严肃的学校,现在的观众则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将博物馆看作一个自我学习、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是一个缓解压力与轻松度假的地方。而且个体观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可以自由自在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展品,自主地决定在博物馆的逗留时间。这些现象表明,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个人意志支配下的自主行为。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和观众的变化,就必须建立起适应大众文化时代要求的博物馆教育理念。我们认为,新时代博物馆教育理念应具备以下要素:第一,继承“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参观者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别,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此实现博物馆的教育目标。第二,由于观众自主性的增强和参观目的的多样性,博物馆有义务通过向观众提供方便的服务,来解答观众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理解展品的价值与意义,使博物馆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样观众就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第三,从认识根源入手,改变对博物馆功能的固有认识。教育功能不能再是博物馆收藏、研究功能的副产品,而应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博物馆教育还应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特征。
(四)加强博物馆的自身建设
首先是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博物馆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引进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由他们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发生联系,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行学习班或定期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经营人才的专业素养,以满足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管理的需求。其次是博物馆硬件设施的完善。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包括博物馆的建筑物、馆藏、馆标以及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等。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观众市场,推出吸引力、感染力较强的陈列展览精品。这就要求博物馆根据观众市场及客观规律的要求,及时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并且突破传统的陈列手法,采用声、光、电、模拟、仿生等现代表现手法,把整个陈列展品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8](2)探索创新,主动介入当代文化生活,推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单靠陈列展览很难满足观众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博物馆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充实参观内容,增加观众参与的项目,从而拿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五)广开门路、开拓多元化的教育传播渠道
1、博物馆同各类学校联系,一起组织活动,来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近年来,黑龙江博物馆每年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例如举办:“六一”儿童智力竞赛;“参观博物馆有奖知识征文比赛”;“我爱家乡——博物馆演讲比赛”;“暑期中学生智力竞赛”等等。这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使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9]此外,苏州博物馆也曾结合该市某中学的历史课。组织中学生参观苏州原始社会遗址,如“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越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方山峰遂墩”等,使学生目睹了中学历史课本所没有的古代人类生活场面,从而加深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10]
2、出门搞展览。博物馆不能光等待观众上门参观,有必要主动深入到观众中去。一些学者认为,出门搞展览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某些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到外国展出,这样既能增加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学术、文化交流,又能增加外汇收入,对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三者都有好处;二是将观众爱看的一些小型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流动展出,以此来普及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只有把展品带到观众面前,使展览真正与观众见面,才能使观众从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3、博物馆之友与志愿工作者。博物馆把爱好文物、关心博物馆事业的有识之士组织起来,成立“博物馆之友”,通过他们开展一些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工作,以此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如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友中定期开设“文物鉴赏会”和专项文化考察活动,编撰出刊《上海博物馆之友通讯》等,有效地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11]开展志愿者工作,是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具体应用,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也给志愿者一个增长见识、回报社会的机会。通过志愿工作者的讲解、服务活动,进一步向社会推广和普及相关的文博知识,同时也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5、专题讲座。博物馆可根据馆藏特色,把一些历史事件、先贤英烈等编写成专题报告,组织馆内专家或馆外相关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等单位作专题报告或讲座,直接深入这些单位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6、教育普及性出版物。一方面博物馆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文物方面的图册、挂历以及相关方面的科普刊物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观众的参观,博物馆可以编写各专馆和重点特展的基础知识简介,放在各专馆入口处,免费供观众抽取使用。这种书面材料应小型而简洁,且生动多彩,既可以帮助观众参观及理解陈列展览的内涵,又可以作为一种纪念物被带出博物馆,使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得以有效地向社会延伸。
总之,博物馆只有与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在博物馆的教育中,虽没有特定的标准,却有不断深化的水准。我们相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教育与博物馆事业的兴旺与发达,而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与拓展,从而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的博物馆,大众的教育殿堂。
【参考文献】
[1]华惠伦 林迪明.试论博物馆教育的两种观点.文博,1989,6.36页
[2]黄秀燕.当前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龙岩师专学报,2000,4.128页
[3]张晓旭.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文物春秋,1991,2.63页
[4]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职能之我见.博物馆研究,2006,4.11页
[5]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职能之我见.博物馆研究,2006,4.11页
[6]王秀娥 王惠茹.博物馆教育功能浅析.中国博物馆,1995,2.34页
[7]杨琛.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传承,2008,6.75页
[8]黄强.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院报,2005,4.113页
[9]刘冬冰.试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0.107页
[10]张晓旭.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文物春秋,1991,2.63页
[11]唐友波 郭青生.上海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国博物馆,2001,2.69页

Museum features of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education
Tangchenglan
[Abstract]
Museum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ocial commitment
Expansion of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is the responsibility entrusted by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museum's own development needsHowever, as in display design, display means and explain that there are still less than many, making the museum's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an not be effective This requires that by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the museum to display ideas and means to improve on the level an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channels such as museum education to improve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to better and faster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useum
Social Studies
Expand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06
http://sociallearnlab.org/xiaoshi/?p=32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12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66-1-1.html


==2012年7月:《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在成都《新教育》;

===应《读写月报-新教育》月刊李玉龙主编之约,2013年7月,管季超将再赴成都!将到访《建川博物馆聚落》,拜会樊建川先生!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2661&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27
http://www.jc-museum.cn/cn/ser/fuwu.html


《教师之友网》
欢迎
樊建川先生光临审网指导!!!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79789545_0_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53
民办博物馆:暂住证何时变户口本报记者 陈倩儿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5日   09 版)

    □“破四旧”之后,中国民间重拾文物收藏;如今不少收藏家拥有大量藏品,急切盼望与公众分享。
    □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的政策区别,简直是暂住证和北京户口的区别。
    □民办博物馆始终生存在夹缝里,即使夹缝里长出了一棵好点儿的树,更多的还是小草。
    开馆15年,北京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始终摸不着一条明亮的出路。在刚刚过去的一场大雨中,这个地处地下室的展馆被雨水浸袭,严重受潮,一些珍贵的古陶器展品甚至开始发霉。
    诞生之初,这家由民间人士兴办的博物馆备受关注。当时,任继愈、李学勤、王蒙等学者到场剪彩,不少国外游客慕名前来。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家饱受赞誉的民间博物馆,却让创办人书法家、作家路东之陷入了怎样窘迫的境地里。
    近几年,由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越来越多,民办博物馆的热潮也日渐显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透露,中国目前有3400多家博物馆,统计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456家,占总量的13%。如果加上未正式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数量已近千家。
    而孔达达则更为乐观地评论说,“中国艺术收藏已经进入了私立博物馆时代。”这位上海收藏家俱乐部理事长发现,他身边几乎每10位收藏家中,就有一位想自己创办一家博物馆,“正在建的”、“梦想中的”越来越多。
    然而,热潮背后,民间力量在博物馆领域依旧走得步履维艰。为了支撑博物馆,路东之曾经长期依靠出售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为博物馆换来运营经费。去年10月,49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离世,博物馆随即陷入更深的危机。
    这让他的妻子董瑞更加觉得前路渺茫:“过去他用自己的手养这个馆,现在,我还不知道出路在哪儿。”
    国有博物馆大都面孔一致,民办博物馆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表达
    作为中国第一批民间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创办人路东之和董瑞常常会碰到前来取经的人,向他们询问如何“开一个自己的博物馆”。尽管董瑞的回答常常是“再想一想”,但这通常很难打消对方的满腔热情。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8月,也有接近20个人问了吴少华同样的问题——“博物馆是怎么办的?”
    吴少华是上海收藏协会会长。他在这个位子坐了27年,却在这一两年突然感受到民间对博物馆的强烈热情。来咨询他的,有狂热的文物收藏家,有“赚了点小钱,喜欢收藏的小老板”,也有一些企业和民间机构。
    在外出的行程中,他也发现,民办博物馆发展迅猛,在全国“遍地开花”。“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到三线城市,甚至在一些县城和乡村,都有民间人士兴办的博物馆”。
    与官方博物馆的主题大多大同小异不同,民间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五花八门的。吴少华自己就曾经看过很多“另类”的博物馆。不久前,一位企业家找到他,说自己想办一家展览“制冷剂”的博物馆;还有一位收藏家则想创办一座“寿文化博物馆”,展示寿桃、佛手等一切与“长寿”有关的藏品。
    如果让时间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场景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教研室教授宋向光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施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博物馆长期由国家统一建设和管理。直到80年代初,一些在自家私房里开办的博物馆才在上海零零星星地出现。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同时批准4家民办博物馆成立,民间的力量第一次强有力地进入博物馆领域。
    古陶文明博物馆是获批的其中一家博物馆。约400平方米的展厅里,生动地展示着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即使在最微小的细节上,路东之也用心设计。在展品的旁边,他一一放上与展品编号相对应的相同数量的小豆子,试着用“自然界最朴素的语言”来标识每一件藏品。
    与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同获批的还有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年轻的时候,马未都爱写小说,也喜欢蹲在古董市场里淘官窑。最初,他博物馆的展厅就像一家大宅居室,温馨高雅,陈列的大多是明清文物和古家具。
    在马未都眼里,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最漂亮的门脸,国有博物馆大都面孔一致,而民办博物馆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民办博物馆蕴含着馆主个人的激情,人们可以说出自己对社会和文化的个人理解、好恶。”马未都说。
    如今,北京的民办博物馆里,有人展览老爷车,有人展览紫檀家具。而在上海,民间的收藏家们则将科举匾额、老彩票等带进了不同的博物馆。
    最为著名的,则是房地产商人樊建川在成都市大邑县建造的建川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群包括20多个博物馆,其中既有展示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馆,侵华日军罪证馆,也有形式新颖的红色年代票证陈列馆,以及“喜文化”陈列馆。
    在长期与收藏家接触的孔达达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民办博物馆记录的历史更贴近民间的生活,更亲切。他说,走过“文革”“破四旧”的历史之后,中国民间开始有人重拾文物收藏;如今,不少收藏家已经聚集大量藏品,急切盼望与公众分享。
    “开博物馆是每个收藏家的最终梦想。”孔达达说。
    社会本该最漂亮的门脸,大多在艰难地活着
    事实上,创办古陶博物馆的时候,路东之也怀着相似的梦想。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他爱写诗,画画,写草书,也狂热地迷恋中国古代陶器。为了“将个人收藏变成社会共享的资源”,他毅然租下北京大观园附近的一个地下室,将自己上千件古陶藏品公开展览。
    但在开馆之后的十几年里,古陶文明博物馆的经营始终惨淡。它的客流量一直维持在年均1万人次左右,平均一天不到30人次。为了节省电费,工作人员常常等来了客人,才打开展厅的灯。客人每看完一组藏品,工作人员就马上把该组的灯关掉。
    与光鲜的梦想相比,大多数民办博物馆在现实中的生存状况都不乐观。在政策放开十多年后,马未都发现,这些社会本该最漂亮的门脸,“大多在艰难地活着”。当年除了观复博物馆和古陶文明博物馆外,同时获得文物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还有两家。其中一家因场地原因,没能成功开馆,另一家也始终名望不高。
    在上海,家庭博物馆纷纷倒闭。据吴少华观察,在2005年左右,上海家庭博物馆高达200多家,但到了今天,数量已经骤减至30家。
    在北京,如今在名册上的民办博物馆绝大多数地处偏远的郊区。其中,创办于2006年的老电话博物馆藏在二环边上一座商业大厦里,是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一家。记者按照网上公布的地址前往参观,却发现该博物馆在今年6月已经搬走。至今没有媒体报道这一消息,大厦的物业管理人员也不清楚博物馆搬至何处。
    马未都和董瑞都认为,开设博物馆需要及其强大的财力支持。观复博物馆如今每年支出上千万元。董瑞也算了一笔账。仅考虑房租、人工、水电等费用,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年的成本需要大约60万元。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要花大笔的钱购置新馆藏,维护旧馆藏。相比之下,门票,衍生产品的回报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让博物馆延续下去,路东之夫妇至今投入接近1000万元。
    “一旦开始,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要不断砸钱进去。”马未都说,这是许多怀有良好愿望的收藏家事先不曾料及的。
    “如果没有企业支撑,也没有强大的财团,现在贸然自己开一家博物馆,100%活不下来。”马未都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今天从一张白纸开始新建观复博物馆,至少得先准备20亿。”
    一位与孔达达相熟的收藏家曾经想在东莞创办一座博物馆。不料“搞到地皮,房子建了一半”,这个收藏家的资金就枯竭了。该博物馆项目至今搁浅。
    在众多民间博物馆中,少数几个体面存活下来的,就包括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经历了3次搬迁之后,它如今占地8亩,已实现盈余,并在杭州、厦门两地开设了分馆。三馆总客流量每年接近100万人次。在2015年前,观复博物馆还将在哈尔滨、上海、深圳三地陆续开设分馆。
    不过,马未都承认,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观复博物馆的兴旺,与他个人的名望密不可分。过去几年,这个当年的文学青年走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名气大噪,他出版的有关收藏的书几乎本本热销。
    “民办博物馆始终生存在夹缝里,即使夹缝里长出了一棵好点儿的树,更多的还是小草。”马未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企业生生灭灭是自然的,但博物馆应该是永续的
    在路东之去世之前,两位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经到古陶文明博物馆参观。对博物馆的惨淡状况,两位美国老太太非常惊讶。“如果这样的博物馆放到美国,一定有不少社会名流来赞助。”她们对路东之说。
    但在中国的现实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多数凭免票或全票进入博物馆的客人,常常“随便看几眼就走”。还有学习文博考古专业的学生参观完博物馆后感叹说,“自己平常忙忙碌碌,根本没时间走进来看看”。
    据说,路东之生前总感觉,自己在走一条孤寂的路。他曾感叹:“在这样一个快餐、逐利的时代,大家可能没空闲,细细品味这么古远的文化了。”
    因为公众热情的冷淡,“资金”成了大多民间博物馆共同面对的问题。
    与拥有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场地优惠的国有博物馆相比,民办博物馆的身份却颇为尴尬。马未都说,民间博物馆登记的身份是“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可在所得税、电价标准的制定中,它们却大多被当做盈利的“民营企业”。
    “我们和国有博物馆的政策区别,简直是暂住证和北京户口的区别。”马未都说。过去5年,他每年都需要为博物馆缴纳大约70万元的税费。
    马未都认为,完善的博物馆法规是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公私平等是办博物馆的前提。
    在孔达达的经验中,近年来,生存得较好的民办博物馆大多依托于企业而创办。但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博物馆也可能随之倒闭。
    几年前,浙江台州一家民营企业老板曾创办一家老自行车博物馆。曾前往参观的孔达达还记得,许多客人都对那些藏品很感兴趣,一些中国的老式自行车更勾起不少人对过往生活的种种回忆。可由于馆主的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他的所有资产,包括博物馆都不得不进行抵押。博物馆最终倒闭,所有的藏品也随之流失。
    马未都观察,这种现象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一带数不胜数。“企业好的时候,博物馆大量买古董,企业不好的时候,博物馆也跟着关门。”
    这样的现象在他眼中并不正常。“企业生生灭灭是自然的,但作为保护文化和历史的场所,博物馆应该是永续的。”马未都总感觉,目前在中国,兴办民办博物馆的时机并不成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一直试图探索独特的机制,让自己的博物馆“永续下去”。2004年,观复博物馆引入理事会制度,让15名理事承担起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责任。2010年,马未都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全部捐出,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这意味着,观复博物馆的馆藏从私人所有逐渐变成“社会的财产”。
    “希望等我死了之后,这个博物馆还在。”马未都说,“在文物保护的路上,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过路者。”
    这也是路东之生前最大的愿望。对古陶文明博物馆而言,要永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用地问题。路东之一直盼望着,能筹到足够的资金,让博物馆拥有一块自己的地皮。他甚至已经想好新展馆的样子:在大地之上,一个现代简约的展馆拔地而起,里头展现的,是那些来自古老时代的艺术品。
    可最终,古陶文明博物馆也没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迁出那处租金便宜的地下室。在刚刚结束的一场大雨过后,因为展馆受潮,这座曾经备受关注的博物馆,只能黯然地暂时闭馆。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55
民办博物馆之都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的缩影与文明标志,除了总括性的国有大型博物馆,日益兴起的民办博物馆也渐渐成为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对于正在打造中国博物馆之都的成都来说,种类繁多的民办博物馆更成了了解成都以及在此休闲、旅游游客的首选。   此次成都论坛之前,成都市文化局组织100多名与会代表参观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华通博物馆、大邑建川博物馆和崇州羊马李世平乌木艺术品及古家具收藏馆4个有代表性的民办博物馆。虽然一天的时间有点仓促,然而不绝于耳的称赞、羡慕、惊叹,便可略知多数人不虚此行。
  参观的首站是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风景区旁的锦绣工场内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由成都蜀锦川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5年兴办的。据馆长钟秉章介绍,博物馆现收藏有蜀锦、蜀绣、清代及近现代织机等文物和工艺品2000余件。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分为丝绸起源、历代蜀锦、明清服饰、织机沿革和蜀锦技艺等六个单元对外展示。
  短短几年时间,这家民办博物馆就获得了不亚于大型国有博物馆所取得的成绩:2006年蜀锦织绣博物馆申报的“蜀锦织绣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蜀锦织绣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申报的“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另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个展示蜀锦蜀绣的窗口,蜀锦织绣博物馆也为曾经落魄的蜀锦织绣产业打开了一个新的产销渠道。
  走进成都南郊高新孵化产业园区内,排列规则的办公大楼,简练一致的楼体外观,让人几乎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年轻前沿的产业园区里,竟然还“藏”着一个藏古纳奇的民办综合性博物馆——成都华通博物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管理的华通博物馆,现有近3万平方米的展厅,从地下到地上分书画、陶瓷器和石刻三大门类的文物陈列,经过10余年征集,博物馆收藏有约3万件各类文物藏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是这类民办综合性博物馆中不多见的。
  进入华通博物馆各展厅一路看来,从汉陶车马到明青花瓷,从盛唐石刻到近现代大师书画,每件被陈列的珍贵藏品除了其本身不菲的艺术价值外,专业的展厅陈列设计也赋予了它们相得益彰的灵动生命力。
  据该馆馆长丁锦频介绍,华通博物馆采用的安全防范技术及设备是世界顶级门禁系统。如此多世界级高科技安防系统及设备的采用,不仅在国内民办博物馆中罕见,也让许多国有博物馆望尘莫及。这也引来了其他地方博物馆馆长的艳羡:“华通博物馆不管是场地面积还是馆藏都不逊于我们国有博物馆,而他们的安保设备更是世界级。
  成都这块历史悠久的富饶平原历来是收藏家们钟爱的一方热土,拥有百万收藏大军,仅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就拥有2000多名会员,是中国西部的收藏重镇。在成都的崇州市羊马镇,就活跃着这样一位民间收藏家李世平先生。在李先生的藏库中,两排分别高约3米、长1000多米的乌木雕刻长卷吸引了我们,尽管因场地限制而没有专业完整的陈列展示,但其庞大的体积与磅礴的气势依然令人震撼不已。这便是已耗费七、八年心血,目前还在全力打造的大型文明史诗乌木雕刻长卷《两河文明木雕长廊》。这是一部全手工雕刻艺术品,由近百名来自江浙地区的优秀传统雕刻师完成,作品完成后总长将达到1800米。
  除了乌木,李世平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收藏,就是中国古典家具。而在馆区后面的乌木加工工厂里,年轻工匠工作时的投入使得许多老馆长在交流时慨叹:“这里不仅收藏传统工艺品,还传承着传统工艺,这很好地填充了许多博物馆力所不及的领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56
民办博物馆:仅有春风还需雨露
现阶段政府对于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而在服务层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2012-6-2
   中国经济导报
  编者按 在我国,大大小小的3415个博物馆中,有456个来自民间注册。它们的“博物馆”身份赋予了他们保护、利用和管理好遗落民间的文化遗产的使命,但它们的“非国有身份”却使其在获取资金支持、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多方面难享优惠。对于这些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何时才能走出精神层面,进入具体的服务层面?民办博物馆又如何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耐得住寂寞,炼得出自身的“造血”能力?目前来看,依然有待时日。
  
  本报见习记者 荆文娜 实习记者 陈 阳
  
   5月18日,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万物应世,穿越时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相关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首批民办博物馆成立至今,在全国3415个博物馆中,经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456个,约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13%。业内人士表示,民办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博物馆数量增加的同时,民办博物馆发展却处处面临“窘境”。从1996年马未都获批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算起,民办博物馆已走过10多年历程。命运颇为曲折的民办博物馆,今后又将何去何从?
  
   民办博物馆:穿越时空的文物守护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我国民营博物馆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中国民办博物馆已经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2020年后可能会超过国有博物馆。
   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一起,共同承担着保护、利用和管理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仅仅依靠国家是不够的,民办博物馆收藏方式灵活,为国家收集和保护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文物,成为国有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有益补充。“民办博物馆的收藏品大部分‘收于民间,取于民间’,这样相对于国有博物馆来说,取材比较广泛,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为国有博物馆‘查漏补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秉侠强调。
   另一方面,民办博物馆的专题性强,涉及面广,展示的内容较之国有博物馆更为丰富多样。民办博物馆收藏、保护和展示的文化遗产是很多国有博物馆没有涉及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得以被保护和关注。以北京晋商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目前囊括现存可移动晋商遗物中的绝大部分珍品,其中包括账册、信函、文稿、票证、印章、钞版、票版、广告、包装、牌匾、货币、衡器、量具、算具、交通运输工具、神佛礼器、日用器具等众多门类。“目前晋商文物凡是能找到的真品几乎都在我们这里。”晋商博物馆董事长赵笑长说。
   民办博物馆的出现,使得民间收藏成为公众共享的社会财富,为公众提供了个性化的文化视角。“民办博物馆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肖秉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6:58
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激荡头脑风暴
“成都探索”供民办博物馆借鉴



  “民办博物馆该怎样办?”“民办博物馆如何才能长久生存?”……昨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在蓉举行。100多名与会代表坐而论道,围绕当前民办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
  困惑一
  民办博物馆是何身份?
  “民间私人博物馆”到“非国有博物馆”,从“民营博物馆”到“民办博物馆”……多年来,民办博物馆的名称几经变更,但其身份一直未明晰。昨日在论坛上有民办博物馆馆长指出,虽然对民办博物馆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民办博物馆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始终不能和公办博物馆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就举例说,作为非盈利机构的观复博物馆经文物部门审批后,在工商部门以“非企业”单位注册,当博物馆盈利后,却要在税务部门上交企业所得税。他呼吁道:“希望民办博物馆和公办博物馆能在法律上同等对待,注册等方式应该一视同仁。”
  成都探索
  无论公办民办 地位同等
  此次我市颁布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公办和民办博物馆同等地位,让民办博物馆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得以确认。《意见》中指出:经审查批准设立的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行业准入、等级评定、人员培训、职称评定、科研活动、陈列展览、学术交流、对外合作、表彰奖励、政策信息等方面,与公立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
  困惑二
  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论坛上,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说,北京注册有25家民办博物馆,开放的有21家,有4家已经被依法注销。“有的博物馆是自己提出注销的。”她指出,民办博物馆开馆以后,收支严重失衡,生存难以维持,是大多数民办博物馆面临的难题。为了谋求生存发展,民办博物馆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观复博物馆就曾让美国IDG集团、瑞士信贷银行等先后冠名,但在后来博物院的营运中发现,这种“植入式广告”给博物馆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不是长久之计。
  成都探索
  “一中心三聚落” 集约发展
  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其自身的“内功”,而政府的扶持,主要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我市编制了《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发展规划(2010—2015)》,提出了打造成都民办博物馆“一中心三聚落”的集约化发展思路,建设以民办博物馆为主体的集群,在着力突出民办博物馆非营利性机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培育以非营利性的文博展示为核心,兼顾古玩交流、文化休闲、工艺品展销等衍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完善的民办博物馆集中发展区,运用民办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吸引游客,形成人流,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实现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生动局面。
  困惑三
  屡屡搬迁 归属感何在?
  最近肯定不少读者都关注到了“北京观复博物馆正面临被拆迁的命运”的新闻。由于城市规划,北京观复博物馆附近开始大片拆迁,这片区域被规划为一片绿地。在废墟中的观复博物馆就像一座孤岛,另立新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博物馆是否会因土地问题而关门?”在各家民办博物馆馆长看来,既然开办了博物馆,就承担了社会责任,不能让博物馆因主观原因而消失,但土地等客观因素又让民办博物馆的馆长们感到没有归属感。“如何让民办博物馆有一种实在的归属感?”成了民办博物馆馆长的“终极困惑”。
  成都探索
  民办博物馆用地 政府保证
  我市将加大对新建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力度,在土地、融资、税收、租金等方面进行积极扶持。我市《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的意见》作了明确规定:鼓励民办博物馆进入“一中心三群落”兴办建设,对符合国家《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但不得作为融资抵押。对愿意购买土地使用权且建成后不分割出售产权的,参照工业用地政策实施。划拨土地和购买土地使用权,均必须严格执行《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严禁改变土地用途,民办博物馆因故终止的,其用地均由国家依法收回后继续作为发展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用地。对藏品丰富,并有实力自建自营自谋发展的民办博物馆,根据藏家意愿,给予建设用地、融资贷款、税收返还等相关经费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对藏品特色鲜明,需租用馆舍独立或联合开办的民办博物馆,给予房屋租金、税收返还、用水用电用气和直接补贴相关经费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在成都民办博物馆聚集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民办博物馆,享受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的相关支持政策。
  倡议
  推进民办博物馆发展 发出成都倡议
  昨日在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上,100多位与会代表表决通过了《关于规范和促进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成都倡议》。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倡议书。“此次论坛中形成的倡议书,可以说是中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节点。”与会的代表纷纷感言道,《倡议》表明了民办博物馆从业者的一种决心和毅力,它标志着中国民办博物馆正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方位地进行规范和发展。
  倡议书提出,当前民办博物馆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博物馆的崇高使命,民办博物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要遵循博物馆规律,加强民办博物馆的管理运行、业务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博物馆功能,切实提高应有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民办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及其发展的宗旨。
  与会代表倡议:树立和坚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正确理念,明晰民办博物馆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属性;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民办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加强收藏的个性化、系统化、专门化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使民办博物馆专业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提升民办博物馆的展示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民办博物馆持久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使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竞争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访谈
  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成都文化消费能力强 希望来成都办分馆
  1996年,观复博物馆在北京开馆,这是全国第一个民办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成为首吃“螃蟹”的人。在2000年,他以观复博物馆分馆的名义,在杭州开起了“博物馆连锁分店”,再次吃了“螃蟹”。昨日,他向记者透露,成都人杰地灵,他十分希望将观复博物馆分馆开到成都。
  博物馆馆长、收藏家、作家……马未都的身份有很多,但为了推广自己的博物馆,他每次出现只用一个头衔“观复博物馆馆长”。他告诉记者,成都的人文环境做博物馆非常合适。“成都文化消费能力很强,文化消费其实是未来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在成都办分馆。”马未都将观复博物馆的分馆开到了杭州、厦门、哈尔滨等地。他说,如果要在成都开分馆,他一定要将成都的特色体现出来。
  近日,马未都正式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 观复基金会的成立为中国民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据悉,目前观复博物馆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油画馆及多功能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嘉 赵斌 采写
  摄影 于谭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00
中国民办博物馆总数达328家
2011年04月09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安4月9日电(记者冯国 张亚东)国家文物局官员在此间举行的“第二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上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地通过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年检的民办博物馆共有328家,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1%,这一数字是2002年的10倍。
    民办博物馆是由社会力量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民办博物馆得以快速发展。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说,快速发展的民办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事业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博物馆在吸引众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扩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提升了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博物馆将纯粹的私人收藏行为转化为社会服务行为,提升了民间收藏的境界,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积淀。
    中国民办博物馆如今取得了不小成绩,仅陕西省就有22家民办博物馆。但囿于产生历史较短等原因,民办博物馆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瓶颈,譬如在专业化水平、社会作用等方面与公立博物馆尚存在较大差距。
    罗静表示,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成立一周年之际,举办以“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的论坛,将专家、学者和民办博物馆业界人士聚集一堂,共同研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之道,正是恰逢其时。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说,论坛研讨内容将涉及民办博物馆的功能、运作模式、专业化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是当前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今后,这样的论坛将每年举行,切实探索中国民办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01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66-1-1.html


==2012年7月:《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在成都《新教育》;

===应《读写月报-新教育》月刊李玉龙主编之约,2013年7月,管季超将再赴成都!将到访《建川博物馆聚落》,拜会樊建川先生!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2661&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01
管季超创办的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愿为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开设个人专栏


http://www.jc-museum.cn/cn/ser/fuwu.html


《教师之友网》
欢迎
樊建川先生光临审网指导!!!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79789545_0_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25413-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42
文化蓝皮书:近9成人年均光顾文化场所不足5次


2012年10月05日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姜葳



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受冷落
调查显示:近九成人年均光顾文化场所不足5次
与景区人气爆棚相比,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则备受冷落。北京市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12北京文化蓝皮书》显示,近九成人每年光顾这些文化场所不足5次。
据分析,文化程度越高,对上述“五馆”的参与度越高;月收入1万至2万元者参与度最高,达到80%以上。在满意度方面,月收入5000至2万元的人群不满意程度高于其他收入人群,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满意程度也略高,他们认为博物馆等方面的建设以保持为主。
值得欣慰的是,本市市民对图书馆的使用还比较充分,使用率达到了78%,年光顾5次以上的达到了近四成。而且超过四分之三的市民对图书馆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在本市免费文化设施当中,图书馆的参与度与满意度仅次于文化公园。
文化馆、群艺馆则备受冷落,高达94%的受访者年均光顾5次以下,而光顾次数最多的年龄阶段是15岁以下的少年。一半人不知道文化馆、群艺馆是干什么的,专家建议文化馆、群艺馆加大宣传力度、建设频率及内部管理。
相比之下,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与市民生活融合得更为紧密,每年有84%的人光顾过文化广场或文化公园,年均超过5次的也超过四成,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蓝皮书建议,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应“疏散”,不能继续聚集在城市中心地带,否则新城区就会呈现文化冷清的景象。(首席记者姜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49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268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49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243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50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1857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07:50
管季超创办的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愿为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开设个人专栏


管季超创办的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愿为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开设个人专栏


http://www.jc-museum.cn/cn/ser/fuwu.html


《教师之友网》
欢迎
樊建川先生光临审网指导!!!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79789545_0_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25413-1-1.html
《教师之友网》
欢迎

樊建川先生光临审网指导!!!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8 18:21
sixiangchao@gmail.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1 12:26





补觉至向晚,樊建川才从卧室出来,旋即睡眼惺忪地捡起沙发上的平板电脑,微博信息的提示音在空旷的房间里接连不断。此前,他去韩国济州岛参观了十多家博物馆,原定2 天的考察延长至5 天,回程航班半夜三点才降落成都。这些年,他几乎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博物馆上。
建川博物馆位于西出成都40余公里的安仁镇,樊建川的书房偏居于500亩博物馆聚落的一隅。他住的一栋两层小楼,由于地势较低,一楼差不多可称之为地下室,但透过被书柜遮挡了大半的玻璃窗,仍能瞅见植物在夏季生长的绿意。二楼虽被用作办公室,实际上也包含了卧室和书房的功能,办公桌的头顶还设计了一个大鱼缸,他说:“经清水过滤的阳光更方便阅读。”
顺着用铁链铸成的旋转楼梯往下走,会令人产生短暂的闷热感,直至步入清凉,也就到了他独享的地下空间。30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室里,有序摆放着50多架红石板拼接起来的书柜,材质泛着紫铜色泽。他说纸的寿命可以达到千年,这些用了数千立方红石试制成功的书柜比木材的耐用,而且承重能力极好。因使用这间书房的时间不过数月,他的个人用书还没有完全运送过来,整体数量估计有七八万册,其中的签名书愈千册。但这里看上去实在太新了,他也承认,地下室这部分书的价值远不如库房里的高。




所指的库房,亦分为两层,合计上千平米,由6名员工负责打理。我所遇见的把守库房的小伙儿,皆属于身强体健型。询问中得知,他们近乎常年驻扎在一侧的宿舍里,一般人是不允许踏入库房大门的。库房一楼挑高六七米,此间物品堆积如山。令樊建川颇为自得的是,这当中的藏书尽是孤本,如马寅初批注过的一批书籍及一本日记、史铁生和邓贤的部分手稿等,别处根本无法寻觅。在“此生最大财富”的激励下,樊建川的阅读速度极快,往往是以重量单位计算。平日除有要事在身,他的时间全然被阅读占去,在库房里单次读上一百来斤资料是常有的事。可他还是会感到遗憾——生命有限,我读不完了。博物馆一名文化发展部职员也曾怀疑,“读得这么快,能记住的到底能有多少?”后来,这名员工不时地发现,樊建川竟会在看过的资料上贴读书笔记,偶尔在言谈中也会听闻他提起某些阅读过的片段。
他在馆中汲取信息的来源也包括老旧的黑胶唱片和电影。库房二楼收藏的上万部老电影拷贝,是樊建川对从小“饿电影”的反馈。考虑到胶片高温易燃的属性,他还特意找人在电影储藏室里安装了空调。他的顶级享受来自于库房,也把这视作对来馆人士的最高接待。





B:你有多少册藏书?哪几类书最多?
F:我这儿的书不是这个概念,地下室的书房都还是狭义的书房。在我的库房里分别有几万本日记和家庭影集、几十万封信件、一百多吨老报纸、上百万张票证、几十万张宣传画、十几万张唱片、上万部胶片电影拷贝。广义上讲,这些东西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书。库房里的书基本上是我一个人才能看的,不让其他人进去,而且看的是手写本。全世界谁还会有几万本日记是自己的资产?这可能是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了。周梅森、邓贤他们到我这儿来的最高理想就是进库房。我真正意义上的书房还是库房和博物馆。
B:在库房阅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F:我觉得读书是一个很隐秘的活动,只和书房不和外人交往。我在库房里看的都是孤本。这里有两个“孤本”的概念,一是说唯一的一本,二是只有我一个才能看,其他人要看到只能等到几十年以后。因为这些日记中涉及很多隐私,写作者不想让外人知道其中记录的内容。这是我作为一个收藏家最大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最隐私的阅读,比如阅读自己的日记、自己的书信,也比如前面几辈人留下的日记和书信,充其量有几斤或者几十斤。但我这儿有全世界私密阅读最大的量。当然,在今后它们会成为公众资产,只是某一个阶段属于我个人的阅读。
B:收藏这些带有历史记录性质的资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F:都是几十年慢慢累积出来的。我看书是一个整理的过程,留下一个线索。我准备再出一本《一个人的抗战2》,也是关于整理文物的书。
B:除了库房里的资料,最近在读哪些书?
F:在我去韩国之前的3天时间,通过快速翻章节的形式,大概读了将近十本关于报道“两弹”的书,比如讲聂荣臻、张爱萍这些人物的。我读的书都跟收藏的文物、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接下来这段时间,会读一些关于立体画的书,比如相关画册、代表人物之类的,我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
B:是受到去济州岛参观3D博物馆后的影响?
F:对,我就想把这个事情搞明白。到底是从谁那儿发源、采用什么材料、有哪些代表作,我会把这些东西读完。
B:你的书主要是从哪些地方收集而来?
F:书市、书店和古玩市场是相当一部分。有的书,比如之前提到的3D画,只有在网上买才能快速地形成一个包围圈,前后左右针对某一个问题搜集,再集中读完。也只有网上买书,我才会找助手帮下忙。这种书早中晚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读。
B:是否也读电子版的书?
F:不习惯。觉得还是应该慢慢适应。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