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定价 | 书号 | |
96 | 结构方程模型——SIMPLIS的应用 | 53 | 978-7-5624-6603-1 |
95 |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3卷) | 10月版 | |
94 | 研究项目的实施:手把手指南 | 7月版 | |
93 |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计算机辅助方法应用指南 | 978-7-5624-6578-2 | |
92 | 回归分析:因变量统计模型 | 7月版 | |
91 | 倾向值分析:统计方法与应用 | 49 | 978-7-5624-6622-2 |
90 | 在中国做田野调查 | 27 | 978-7-5624-6609-3 |
89 | 民族志方法要义:观察、访谈与调查问卷 | 35 | 978-7-5624-6599-7 |
88 | 社会科学方法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 40 | 978-7-5624-6204-0 |
87 | 范式与沙堡:比较政治学中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设计 | 34 | 978-7-5624-6375-7 |
86 |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冲突 | 98 | 978-7-5624-6131-9 |
85 | 复杂性科学方法及其应用 | 29 | 978-7-5624-6293-4 |
84 |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第2版) | 29 | 978-7-5624-6396-2 |
83 | 分类数据分析 | 88 | 978-7-5624-6133-3 |
82 | APA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 | 39 | 978-7-5624-6105-0 |
81 | 图解AMOS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 39 | 978-7-5624-6223-1 |
80 | 田野工作的艺术 | 29 | 978-7-5624-6257-6 |
79 | 学位论文全程指导 | 34 | 978-7-5624-6113-5 |
78 | 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 | 43 | 978-7-5624-5828-9 |
77 |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 | 65 | 978-7-5624-5986-6 |
76 | 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从立题到发表 | 39.8 | 978-7-5624-6074-9 |
75 | 质性研究导引 | 59.8 | 978-7-5624-6132-6 |
74 | 如何做心理学实验 | 45 | 978-7-5624-6151-7 |
73 | 话语分析导论 | 27 | 978-7-5624-6075-6 |
72 |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 | 65 | 978-7-5624-5720-6 |
71 | AMOS与研究方法 | 29.8 | 978-7-5624-5569-1 |
70 | 爱上统计学 (第2版) | 39.8 | 978-7-5624-5891-3 |
69 | 社会科学定量研究变量类型、方法选择与范例解析 | 29.8 | 978-7-5624-5714-5 |
68 |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 | 25 | 978-7-5624-5732-9 |
67 | 问卷设计手册:市场研究、民意调查、社会与健康调查指南 | 42 | 978-7-5624-5597-4 |
66 | 广义潜变量模型:多层次、纵贯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 | 68 | 978-7-5624-5393-2 |
65 |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 | 25 | 978-7-5624-5153-2 |
64 | 心理学论文写作:基于APA格式的指导 | 29.8 | 978-7-5624-5354-3 |
63 | 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 | 39 | 978-7-5624-5363-5 |
62 |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 69 | 978-7-5624-5088-7 |
61 | 如何做综述性研究 | 27 | 978-7-5624-5375-8 |
60 | 质性访谈方法 | 29.8 | 978-7-5624-5307-9 |
59 | 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校订新译本) | 25 | 978-7-5624-5285-0 |
58 |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2卷) | 30 | 978-7-5624-5143-3 |
57 | 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 | 20 | 9787562451877 |
56 | 混合方法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 23 | 9787562451105 |
55 | 社会统计学 | 49.8 | 9787562452539 |
54 |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质性研究个案阅读) | 48 | 9787562448808 |
53 | 泰利的街角(质性研究个案阅读) | 25 | 9787562449379 |
52 | 客厅即工厂(质性研究个案阅读) | 25 | 9787562448860 |
51 | 标准化调查访问 | 19 | 978-7-5624-5062-7 |
50 | 解释互动论 | 25 | 9787562449362 |
49 | 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 | 37 | 978-7-5624-5087-0 |
48 |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 37 | 978-7-5624-4889-1 |
47 | 社会评估:过程、方法与技术 | 28 | 978-7-5624-4975-1 |
46 | 如何解读统计图表 | 18 | 978-7-5624-4906-5 |
45 | 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第2版) | 30 | 978-7-5624-3640-9 |
44 | 量化研究与统计方法 | 49.5 | 978-7-5624-4821-1 |
43 | 心理学研究要义 | 34 | 978-7-5624-5098-6 |
42 | 调查研究方法 (第3版) | 25 | 978-7-5624-3289-0 |
41 | 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和分析方法 | 35 | 978-7-5624-4690-3 |
40 |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 | 33 | 978-7-5624-4747-4 |
30 | 参与观察法 | 25 | 9787562446163 |
38 |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 | 33 | 9787562446989 |
37 | 质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关专业研究指南 | 49 | 978-7-5624-4720-7 |
36 | 如何做质性研究 | 58 | 978-7-5624-4697-2 |
35 | 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 | 25 | 9787562446798 |
34 | 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书号未变) | 25 | 978-7-5624-3278-3 |
33 | 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 | 38 | 978-7-5624-4649-1 |
32 | 实用抽样方法 | 23 | 978-7-5624-4487-9 |
31 |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1卷) | 30 | 978-7-5624-4462-6 |
30 | 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第8版) | 25 | 978-7-5624-4465-7 |
29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 40 | 978-7-5624-4446-6 |
28 | 社会研究方法 | 39 | 978-7-5624-4456-5 |
27 | 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第2版) | 78 | 978-7-5624-4426-8 |
26 | 实用数据再分析法(第2版) | 37 | 978-7-5624-4296-7 |
25 | 质性研究的伦理 | 32 | 978-7-5624-4304-9 |
24 | 叙事研究:阅读、倾听与理解 | 27 | 978-7-5624-4303-2 |
23 | 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2版) | 33 | 978-7-5624-4349-0 |
22 | 复杂调查设计与分析的实用方法 (第2版) | 45 | 978-7-5624-4290-5 |
21 |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 | 29 | 978-7-5624-3644-7 |
20 | 做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指南 | 32 | 978-7-5624-4259-2 |
19 | 多层次模型分析导论(第2版) | 35 | 978-7-5624-4060-4 |
18 | 评估:方法与技术(第7版) | 49 | 978-7-5624-3994-3 |
17 | 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第3版) | 29 | 978-7-5624-3990-5 |
16 | 质的研究的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 (第2版) | 25 | 978-7-5624-3971-4 |
15 | 组织诊断:方法、模型和过程(第3版) | 25 | 978-7-5624-3055-1 |
14 | 民族志:步步深入(第2版) | 25 | 978-7-5624-3996-7 |
13 | 分组比较的统计分析(第2版) | 35 | 978-7-5624-3942-4 |
12 | 抽样调查设计导论 (第2版) | 39 | 978-7-5624-3943-1 |
11 | 定性研究(第3卷):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 45 | 978-7-5624-3944-8 |
10 | 定性研究(第4卷):解释、评估与描述(第2版) | 38 | 978-7-5624-3948-6 |
9 | 定性研究(第1卷):方法论基础 (第2版) | 58 | 978-7-5624-3851-9 |
8 | 定性研究(第2卷):策略与艺术 (第2版) | 48 | 978-7-5624-3286-9 |
7 |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2版) | 28 | 978-7-5624-2147-4 |
6 | 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 | 25 | 978-7-5624-3850-2 |
5 | 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评论 | 25 | 9787562436898 |
4 | 论教育科学:基于文化哲学的批判与建构 | 25 | 978-7-5624-3641-6 |
3 | 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 | 15 | 7-5624-3669-0 |
2 | 电话调查方法: 抽样、筛选与监控 (第2版) | 15 | 7-5624-3441-7 |
1 | 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第6版) | 68 | 978-7-5624-3295-1 |
刘庆昌 |
工作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1965年出生,山西省河津市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教育学博士。 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教育系,1986年在山西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就读,师从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教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从1989年开始,先后在山西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大学师范学院(现太原师范学院)和山西大学从事教育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期间,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1996年被评为山西省普通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同年,被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96年至1998年担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代主任;1998年至2000年,曾在私立中小学担任校长;2007年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自1989年工作以来,先后承担过《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教学艺术》、《教学论》、《教育哲学》、《中国学前教育史》、《教育评价学》、《管理哲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哲学》、《教育知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育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两个领域,1987年以来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 1991—1993期间,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策划、实施“师范性结构课程改革试验”,该研究成果获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联合主持国家“九五”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课题“特贫困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研究”,主持国家“十五”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知识实在化工程研究”,主持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教育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 1991年以来,共有1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1篇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3篇分别被《教育文摘周报》、《教育时报》和《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介绍,2篇被余文森主编的“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之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一书转载,1篇被《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一书转载。《教育者的哲学》一书出版之后,《教育时报》2004年12月22日,以“你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吗?”为题,进行了头版专访。 代表性成果: 专著: 1、刘庆昌、杨宗礼:教学艺术纲要,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 2、刘庆昌:教育者的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2月。 论文: 1、论教学论新范畴的教学质量,运城高专学报,1990年1期; 2、师范性结构课程初论,山西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2期; 3、初论爱和智在教育中的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3期; 4、教育问题分类: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河东学刊,1998年3期; 5、教育思维概说,教育评论,2000年5期; 6、论教育智慧,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4期; 7、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山西大学师院学报,2001年2期; 8、论教育家,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5期; 9、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10、尊重学生需要,改进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2年6期; 11、论教育学的性质,山西大学师院学报,2002年1期; 12、论教育学的体系,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3期; 13、论教育哲学的应然走向,太原师院学报,2002年1期; 14、论教育的精神,教育世纪(文丛),大象出版社,2001年12月; 15、教育思维方式的展开和构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5期; 16、教学艺术研究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期; 17、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性质及方法初探,太原师院学报,2004年1期; 18、教育思维:一个新的教育理论范畴,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3期; 19、论教学是有教的学,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0期; 20、论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6期。 21、教育思维: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2期 22、教育思维: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5期 23、重新理解教育思想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2006年,重庆大学出版社 24、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8期 25、教育工学初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3期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