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论网 中国教育类图书报刊网站评论的专业门户网站 - Pow...[size=-1]中国教育评论网注册 登录 导航 帮助 欢迎来访 ★★中国教育评论网-教育类报刊-图书-网站评论门户网站 ★★ 开通窝窝 开心农场 幸福厨房 开心斗地主 网页游戏 团购... zgjypl.5d6d.com/ 2012-3-23 - 百度快照 |
《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2)》 | |
尚晓援 王小林等著 |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 |
ISBN:978-7-5097-3387-5 | |
内容提要:2011年,中国困境儿童福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加速发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多维度儿童福利制度进入政策视野,普惠制儿童福利获得重大突破。本书重点分析了多维度儿童福利问题以及对困境儿童的社会政策,以期为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 |
丛书名:儿童生存现状系列 内容简介:2011年,中国困境儿童福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加速发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多维度儿童福利制度进入政策视野,普惠制儿童福利获得重大突破。本书重点分析了多维度儿童福利问题以及对困境儿童的社会政策,以期为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一般性儿童福利篇 第一章 中国儿童福利分析——王小林 尚晓援 等/3 一 引言/ 3 二 概念框架/ 22 第二章 儿童与贫困: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儿童多维贫困分析 ——尚晓援 王小林/32 本章摘要/ 32 一 引言/ 33 二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36 三 儿童多维贫困分析/ 44 四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69 第三章 从福利视角构建反对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制度体系——佟丽华/76 一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不容忽视/ 77 二 我国目前有关反对儿童暴力的法律规定和实践探索的梳理/ 79 三 我国当前反对儿童家庭暴力工作存在的不足/ 84 四 通过完善儿童福利制度解决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问题/ 90 第四章 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和服务机构的现状与需求 ——尚晓援 虞婕 等/96 一 导言/ 96 二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验和需求/ 97 三 自闭症儿童服务机构的经验和需求/ 103 四 总结/ 111 第五章 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研究 ——尚晓援 虞婕 等/116 一 背景信息/ 116 二 研究综述: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需求和政策支持/ 118 三 政策分析: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 123 第六章 对罕见病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政策研究 ——尚晓援 虞婕 等/138 一 背景信息/ 138 二 研究综述:中国罕见病儿童家庭需求和政策支持/ 140 三 政策分析:中国罕见病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 142 第七章 中国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研究——尚晓援 李哲 等/149 一 背景信息/ 149 二 研究综述:中国脑瘫儿童家庭经验和需求/ 151 三 政策分析:中国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 155 第八章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尚晓援 武福祥 等/172 一 导言/ 172 二 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174 三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界定/ 175 四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群体规模/ 182 五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存状况/ 183 六 结论:建立全面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194 第九章 四川凉山州三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调查报告——黄晓燕 张恒茜/216 一 引言/ 216 二 村庄层面访谈数据分析/ 218 三 养护人访谈数据分析/ 221 四 普通村民访谈数据分析/ 229 五 小结与思考/ 234 第二部分 政策报告篇 第十章 中国儿童福利形势的综合分析——尚晓援 虞婕/241 一 2011年中国儿童福利基本形势/ 241 二 2011年中国儿童福利主要进展/ 244 三 保障家庭和儿童基本生活权益/ 251 四 儿童发展权的保障:教育/ 253 五 儿童发展权利的保障:医疗/ 257 六 公民社会在儿童福利中的作用凸显/ 259 作者简介: 尚晓援,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英国Sussex大学博士。 王小林,博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2011年,中国困境儿童福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加速发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多维度儿童福利制度进入政策视野,普惠制儿童福利获得重大突破。本书重点分析了多维度儿童福利问题以及对困境儿童的社会政策,以期为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作者简介 尚晓援,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英国Sussex大学博士。 王小林,博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中文目录目 录 第一部分 一般性儿童福利篇 第一章 中国儿童福利分析——王小林 尚晓援 等/3 一 引言/ 3 二 概念框架/ 22 第二章 儿童与贫困: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儿童多维贫困分析 ——尚晓援 王小林/32 本章摘要/ 32 一 引言/ 33 二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36 三 儿童多维贫困分析/ 44 四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69 第三章 从福利视角构建反对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制度体系——佟丽华/76 一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不容忽视/ 77 二 我国目前有关反对儿童暴力的法律规定和实践探索的梳理/ 79 三 我国当前反对儿童家庭暴力工作存在的不足/ 84 四 通过完善儿童福利制度解决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问题/ 90 第四章 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和服务机构的现状与需求 ——尚晓援 虞婕 等/96 一 导言/ 96 二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验和需求/ 97 三 自闭症儿童服务机构的经验和需求/ 103 四 总结/ 111 第五章 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研究 ——尚晓援 虞婕 等/116 一 背景信息/ 116 二 研究综述: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需求和政策支持/ 118 三 政策分析: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 123 第六章 对罕见病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政策研究 ——尚晓援 虞婕 等/138 一 背景信息/ 138 二 研究综述:中国罕见病儿童家庭需求和政策支持/ 140 三 政策分析:中国罕见病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 142 第七章 中国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研究——尚晓援 李哲 等/149 一 背景信息/ 149 二 研究综述:中国脑瘫儿童家庭经验和需求/ 151 三 政策分析:中国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 155 第八章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尚晓援 武福祥 等/172 一 导言/ 172 二 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174 三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界定/ 175 四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群体规模/ 182 五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存状况/ 183 六 结论:建立全面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194 第九章 四川凉山州三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调查报告——黄晓燕 张恒茜/216 一 引言/ 216 二 村庄层面访谈数据分析/ 218 三 养护人访谈数据分析/ 221 四 普通村民访谈数据分析/ 229 五 小结与思考/ 234 第二部分 政策报告篇 第十章 中国儿童福利形势的综合分析——尚晓援 虞婕/241 一 2011年中国儿童福利基本形势/ 241 二 2011年中国儿童福利主要进展/ 244 三 保障家庭和儿童基本生活权益/ 251 四 儿童发展权的保障:教育/ 253 五 儿童发展权利的保障:医疗/ 257 六 公民社会在儿童福利中的作用凸显/ 259 英文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Chapter 1 An Analysis of China’s Child Welfare /3 Introduction/ 3 Concept Framework/ 22 Chapter 2 Children and Poverty: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Child Welfare System /32 Abstract/ 32 Introduction/ 33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ampled Areas/ 36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hild Poverty/ 44 Summar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69 Chapter 3 Building Anti-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76 Don’t Ignore the Situ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77 Summary of Current Chinese Laws and Practices for against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79 Problems Facing the System of Anti-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84 Solving Problems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though Improving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90 Chapter 4 Status and Need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ir Families, and Service Organizations/ 96 Introduction/ 96 Experiences and Demand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97 Experiences and Demands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103 Conclusion/ 111 Chapter 5 Research on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116 Background/ 116 Literature Review: Needs and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118 Policy Analysis: Welfare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123 Chapter 6 Research on Welfare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Rare Diseases and Their Families/ 138 Introduction/ 138 Literature Review: Needs and Policy Support for Children with Rare Diseases and Their Families/ 140 Policy Analysis: Welfare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Rare Diseases and Their Families/ 142 Chapter 7 Research on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ir Families/ 149 Introduction/ 149 Literature Review: Needs and Policy Support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ir Families/ 151 Policy Analysis: Welfare Policie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ir Families/ 155 Chapter 8 Research on Basic Living Allowances for Children without Parental Care/ 172 Introduction/ 172 Building a Basic Living Allowance System for Orphans/ 174 Definition of Children without Parental Care/ 175 Children without Parental Care: Population Size/ 182 Status of Children without Parental Care/ 183 Conclusion: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Basic Living Allowance System for Orphans and Children without Parental Care/194 Chapter 9 Survey Report on Children without Parental Care: Cases of Three Counties in Liangshan/ 216 Introduction/ 216 The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at Village Level/ 218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Care Giver Interviews/ 221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Villager Interviews/ 229 Summary and Reflections/ 234 Part Two Chapter 10 An Analysis of Child Welfare Development in China/ 241 The Situation of Child Welfare in China (2011)/ 241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Welfare in China (2011)/ 244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Families and Children/ 251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Rights: Education/ 253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Rights: Health Care/ 257 Importance of Civic Society in Child Welfare Development/ 259 前 言 2011年,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背景条件持续改善,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全国人均GDP达到5450美元。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市分别为12447元、12784元、13392元,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2/07/c_122667889htm。在GDP增长的同时,国家财政的收入增长更快。2011年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2%,而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4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08%,明显高于GDP增长。 http://newssinacomcn/c/2012-03-06/163824069290shtml。虽然其中有计算口径的原因,但国家可以用之于民的财政力量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对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提出了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人均GDP的水平上,云南、贵州等省人均GDP均不足3000美元,和印度、非洲的刚果(布)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接近。目前,中国社会福利的供给,大部分是依靠地方财政的力量,因此,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各地儿童福利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进一步向老年化方向转变,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继续下降。2011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中国0~14岁人口为2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6%,比2000年下降了629个百分点。从0~14岁人数占比看,已经没有哪个省份的青少年占比达到30%,在20%以上的也仅有10个省份,而18个省份的占比在10%~20%,甚至有3个省份不到10%。青少年比重在多数省份已经严重偏低。 人口结构的转变,造成人口抚养比接近谷底,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列。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达最低值383%,其后,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8/c_12115988htm。,这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口结构的形势说明,虽然目前的人口形势还很宽松,但是人口抚养比从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即将到来。其后,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将向提高抚养比的方向发展,并在20年以后到达高点。中国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用来未雨绸缪,应付即将到来的和老龄化相关的人口高抚养比的挑战。 进入这个时期,儿童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其他国家的经验说明,应付这个挑战的最好办法,是对未来的一代人投资,增加他们的生产率,这样才有可能应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这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不是一家一户可以解决的。儿童福利的发展,是国家向儿童的投资。在目前的人口形势之下,这已经是非常急迫的任务。政府和社会都需要重新考虑过去基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压力过重时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适合新形势的政策调整。 前言 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属于“嵌入制”的福利,即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儿童福利制度。儿童福利的各项供给,分散在不同内容的福利供给制度之中,如社保、低保、医保、残疾人服务和教育等,都包含儿童福利的要素。它们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缺少从整体上负责儿童福利的机构。同时,儿童福利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各地政府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当地的儿童福利供给项目。在决策过程中,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为未成年人利益代言的最重要的体制内机构,但是它缺少政策制定、实施和执行的能力。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儿童福利处,是负责困境儿童群体的政府机构。随着困境儿童问题逐渐被社会关注,这个处从无到有,工作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院内儿童扩大到全国的孤儿。不过虽然工作对象大大扩大,但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 2010年建立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儿童福利制度。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向适度普惠制福利转变的目标。在儿童福利的整体性制度建设上,一方面,基本上因循了既定的儿童福利制度特点,另一方面,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具体提出了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社会工作者配备的目标。例如,“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功能)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儿童社会工作者”,等等。这些制度建设的目标一旦实施,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基层组织建设就会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实施纲要对儿童福利组织建设提出的目标,应该是中国儿童福利界下一步行动的主要推动目标。 过去一年,在儿童福利领域,国家和公民社会取得共识,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高度契合,互助、互动、互补,在儿童保护的方面获得了多年来没有的重大进展,并出现了多种合作模式,包括对被拐卖儿童的保护,对受到家庭暴力侵犯儿童的保护,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以及在非政府儿童福利组织注册登记方面的破冰。 在加强儿童保护工作、解决儿童乞讨、人口贩卖等问题上,经过公民社会的多年工作和大力推动,政府逐渐加大了干预力度。2011年采取了很多特别行动,数以万计的被拐卖儿童得到解救。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共识特别反映在政府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免费营养餐”的努力和记者邓飞等倡导的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免费午餐”的活动。虽然两者的发起完全是互相独立的,但是,努力的目标却高度契合,反映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方面的共识。同时,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破冰,在湖南浏阳市出现了第一个儿童“人身安全保护裁定书”。此外,儿童福利服务组织在北京等地注册登记的制度也获得重大突破。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的基本分析结果是:在2010年中国困境儿童福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11年是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加速发展的一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方面的共识基本达成,多维度儿童福利进入政策视野,普惠制儿童福利取得重大突破,其主要标志如下。一是儿童福利的理念进一步更新;二是提出了儿童福利制度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三是在最基本的儿童权利生存和受保护权利方面,在公民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包括国家针对一系列儿童暴力事件采取的行动;四是普惠制儿童福利服务的进展,如免费午餐和校车;五是公民社会积极参与儿童福利的制度建设,如儿童福利非政府组织的注册登记问题开始破冰,深圳、北京先行一步。 在这样的形势下,本书重点在多维度儿童福利问题以及对困境儿童的支持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本书涉及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特此致谢。此外,中国国际扶贫研究中心、民政部、儿童乐益会(中国)、澳大利亚研究署(ARC)、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提供了资金或实物支持,特此致谢。 尚晓援 2012年5月 |
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李海林) | |||||
作者:李海林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 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求学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 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发表时间:2005-5-31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