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床头上的书,始终以无言的方式陪伴着我。每当有些茫然和无所适从时,我选择更深地沉入到教育阅读和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提炼之中。” 常有教师朋友问我:“您什么时候遭遇了教师生涯中的‘高原期’?是怎么突破这个‘高原期’的呢?”我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所谓的“高原期”。因为当我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似乎总能找到自己的“短板”,然后尽可能地去想办法弥补这个“短板”,而这种弥补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阅读,是更深广、更全面的阅读。 其实,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在教师生涯中没有遇到什么困惑,相反,我焦虑、迷惘的时候并不少。只是每逢这样的时刻,阅读总能给我方向。那些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床头上的书,始终以无言的方式陪伴着我。它们记得一切。 阅读,寻觅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991年7月,我从济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历了一个新教师从梦想到现实的阶段之后,我听到了梦想破碎的声音。在最消沉的时候,我读到了一本书,遇见了一个人。那本书便是《给教师的建议》,作者是一位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我第一次看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师,第一次发现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第一次意识到做教师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这样,我迷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迷上了他著作中所呈现出的童话般的教育图景。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收获首先在于他对我教育教学观的形成所构成的重要影响。在他浩繁的著作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情怀、心灵关切、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我开始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因此,做一个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师成为我不变的理想和永远的信念。 不止是信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还帮助我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良好的教育研究方式。根植于实践的研究思路启发了我,我也开始写一些教育案例和教育随笔。在一线做教师的经历给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和研究素材,我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一一记录下来,并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实践,这使我最初的教育研究具备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这种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构成了我专业发展的良性链条。 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32岁。作为一个只有11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成功”,我有些不知所措。经历了初时的茫然与无所适从之后,我选择了更深地沉入到教育阅读和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提炼之中。那几年,从单行本《给教师的建议》一直到整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我几乎读遍了国内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著作。2004年3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表了我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的系列文章,随后我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两本书相继出版,阅读有了初步的成果,我也成为国内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学者之一。 阅读,助力专业成长 2004年4月,我来到杭州,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从一线教师转变为专业的教研人员,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加之江浙一带文化厚重、教师整体水平较高,教研氛围浓厚且活跃,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远不止于此。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轰轰烈烈,此起彼伏。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理念、新流派,作为一名语文教研人员,我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给我的帮助最大。多尔在书中阐述了“四R”课程观,他站在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发展的开阔背景下看待教育、构建课程的方式,丰富了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往看待课堂教学的观点。而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材极具创造性的分类,使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会如何确立恰切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不断地给一线教师推荐这两本书,与他们切磋如何打破当下语文教学中过于精致、相对封闭的小格局,构建开放大气、立足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语文课程。 如果说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从理念上颠覆了我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则强烈地激发了我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兴趣。在给一线教师说课、评课的同时,我也上了大量公开课。几年的教研员工作使我认识到,这种亲自示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研员不能只空谈“理念”,而要在谈“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做一个既能站在高处又能落在实处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以自身鲜活而有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一线教师提供“样本”,提供让教师研究揣摩的“案例”。于是,我总是不断地“下水”上课:上阅读课,也上作文课;在小型研讨会上上课,也在大型的教学观摩会上上课。我力求通过这样的实践使一线教师明白,作为教研员,我也在摸索、在尝试、在成长。2006年,我执教的课例《冬阳·童年·骆驼队》在《人民教育》以大篇幅刊发之后,引发了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热潮。这个课例便是这几年不断尝试、求索的结果。 阅读,完善知识结构 在求索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只读教育和语文教学之类的书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通过大量阅读去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我无不涉猎。2008年,《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出版,此书即是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结晶。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看到“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文本解读”、“文本细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词与关键词。凭借这些年的阅读积累,我开始集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012年4月,耗时两年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终于出版。捧着沉甸甸的上下两册新书,我深知若没有这些年的大量阅读,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我绝对不敢涉及这样的研究领域。 目前,我的工作室有12个固定学员,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我总是对他们说,不要奢望很快就能“成功”,更不要把“成功”寄托在上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上。要想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要通过长期的潜心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厚自己的专业底蕴,所谓成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阅读成为我们工作室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研修板块。(作者闫学系杭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日第11版 |
给教师朋友的阅读建议: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如果暑假是一段旅程,让它成为一段读书的旅程吧!卡尔维诺说:“阅读意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我们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不同的阅读路径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不同的选择使每个人的阅读呈现个性化差异。本期,我们到达“暑期阅读之旅”的第一站,为即将开始的旅行准备“行李”。听听读书人的建议,看看别人想读什么,然后,找到自己最心仪的那一本,准备读。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夫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也正是这“不厌”和“不倦”,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师表楷模。孔子是教师的骄傲,是读书人的骄傲。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伟大就是书籍的伟大,他的魅力就是书香的魅力。 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读书学习、教学相长,就能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杰出和卓越,就能成为专家学者甚至教育家。一个杰出的教师,一个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也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我的眼里,优秀教师一辈子就是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读书是利己的,教书是利人的,而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那么,教师究竟应该读哪些好书?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阅读经典是最好的备课 教师需要用专业的学术著作武装自己。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教师而言,读专业性经典好书,就是最重要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上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专著,就应当在你所教的学科领域,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然而,据我观察,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师要么什么都不读,要么读一些短小的小品文,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一类,一谈到大部头学术著作就大呼头疼。这里涉及如何理解和界定“阅读”两字的问题。我以为,教师的阅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或者说四种层次:一是功利阅读,这往往是一种为了生存需要的阅读,如读教材教参,读考研考级的书,读炒股投资指南一类的书;二是休闲阅读,或曰“泡沫阅读”,如武打言情小说、钓鱼下棋、养花种草等书籍;三是低度阅读,即上述读报刊文摘以及知识汇编、奇闻轶事一类的书籍;四是经典阅读,政治、哲学、宗教、科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传世经典,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接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 如果说,功利阅读出于无奈值得同情保护,休闲阅读意义不大也不必棒杀,低度阅读层次不高但应鼓励,那么,真正值得倡导的一定是能够提升职业素养、影响心灵和精神世界的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经常进行经典阅读的人,才可以称为“读书人”。我这里讲的有利于备好课、上好课的专业性学术著作,也属于经典之列。台湾学者高希均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我要补充,对于教师而言,这里的书应该指经典好书。“我到处寻觅幸福,但是除了带着一本小小的书,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阅读,其他地方就找不到了。”我想,15世纪这位叫托马斯的外国学者带的书,一定是经典好书。 |
静静坐在桌前,捧一本倾心已久的书,在茶香的氤氲中,细细品读,心神飘飘然如入仙境。与先贤对话,与伟人交流,拨开俗世烦恼的缠绕,直抵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想必这是人人期待的阅读佳境。暑期来临,阅读的黄金季节已悄悄开启,看看别人都有些什么样的暑期阅读计划吧,或许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亮属于自己的阅读季。 莎士比亚曾经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不是不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裹挟着我们前行,忙碌成了我们大多数人不读书的挡箭牌,甚至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也发出了“没有时间阅读”的无奈叹息。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暑期是驿站,暂时推开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暂时逃脱了疲于应付的大考小考。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呼吸一下教案、课本之外的新鲜空气,只要他们静下心来,就可以捧起以前因时间不够而搁置案头的书细细品读。这段让人羡慕的宝贵的黄金阅读时间该如何安排?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闲适与紧张结合,读一些陶冶性情的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要抓紧时间读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 “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把读书和手头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即做什么读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你目前着手做的工作,有时候需要高度、宽度、厚度,这些东西仅仅靠本人的体验,甚至周边人经验的借鉴是远远不够的。”从眼前遇到的问题出发,去找这个领域最顶尖、最经典、最新的书籍来学习,这样一种急速充电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这一领域的动态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也解决了读书的动力问题和时间不够的苦恼。李希贵说,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阅读很功利,但事实上,对时间比较紧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迅速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方法。假期给了教师们更多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完全可以把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作为引子,从这些引子入手,去挖掘自己的阅读空间,说不定还能收获研究的乐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我主张读经典,教育学的书不在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读懂、读通,一通则百通,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多少遍都不为过,教育上产生的一些问题几乎都能在经典的著作中找到答案。”李希贵说,打算在假期充充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教师,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若还想要借鉴、吸收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妨读读一线教师的新作。例如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许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思维的碰撞和启迪。 “我希望教师多关注一些科学类的书,过去我们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很多,而对一个孩子如何学习、怎么才能学会、都有哪些步骤等问题关注得少。多读一点科学类的书,能够帮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学习过程,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当一名教师换位为学生,也许就能理解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而学生却难以弄懂的原因了。另外,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兴趣的老师,则不妨读一读描绘孩子心灵成长的书,例如《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等。在李希贵看来,即便是初中、高中老师,也有必要多读一些描绘孩子心灵成长的书。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宽容孩子,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此外,作为教师,还需要读一些管理类的著作,比如《人性的弱点》、《掌握人性的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因为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一个管理者,管理着班上各种不一样的学生,具备一些管理知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关于自己的暑期阅读计划,李希贵说:“我们学校制度重建、学生走班选课之后,整个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组织变革问题的书籍,涉及组织变革路径、组织变革过程中应该控制的风险、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重建等问题的书都是我要重点研究和学习的。另一类是关于公民教育的书籍,因为我一直在思考构建一种‘每一个学生为自己成长负责’的教育机制,构建一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公民教育,学校可以做些什么。我的阅读与我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紧密结合的,从问题开始,到书籍中寻找答案,由书籍中的智慧之光碰撞出灵感火花。” 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就搭建得越结实、越长远。”像李希贵一样把读书和自身的需求结合起来,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从被布置读书作业,到自己采取主动的姿态去吸收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来,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再繁忙也挤得出时间来读书,暑期的阅读计划也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了。(作者吴巍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日第10版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