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伦敦上空洒下十万张诗歌书签 华裔诗人杨炼唯一入选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13 17:44
标题:
伦敦上空洒下十万张诗歌书签 华裔诗人杨炼唯一入选
伦敦上空洒下十万张诗歌书签 华裔诗人杨炼唯一入选
2012年07月12日
来源:
现代快报
6月底,伦敦遭遇“空袭”。不过直升机投下的不是炮弹,而是10万首印在书签上的诗。这些诗的作者包括204个奥运参赛国家和地区的300位诗人。
随着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全世界的目光都越来越多地关注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记者日前通过邮件采访了伦敦“诗雨”活动主办方负责人克里斯托·比央奇,他向记者介绍,“诗雨”计划对此次致力于举办“文化奥运”的伦敦有着特别的意义。
同时,此次选中伦敦洒下“诗雨”,也是为了抚慰这座曾在二战中惨遭重创的古老城市。他还透露,“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如果未来有机会在中国洒下‘诗雨’,我们会非常高兴。”记者了解到,祖籍山东、旅居伦敦的杨炼,成为唯一入选的华裔诗人。
诗雨
抚慰二战遭受空袭的城市
投下的不是炮弹,是10万首诗
许多人都知道伦敦是一个多雨的城市。然而,日前伦敦上空却下起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诗雨”:在美丽的夏日黄昏,一架直升机飞过泰晤士河畔上空,向等待多时的伦敦民众撒下了十万张写有诗歌的书签。人们兴奋地伸长双手迎接着纷纷扬扬洒下的“雨点”,互相交换手中的书签,愉快地分享着这份久违的“诗意”。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个由智利文化艺术组织“Casagrande”(意为“大家庭”)主办的“诗雨”(Rain of Poems)活动主要选取过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过空袭的城市进行。从2001年开始,已经在华沙、柏林等多个城市举办过。此次选中伦敦洒下“诗雨”,是因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曾在二战中惨遭重创,而现在作为西方的文化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作家、音乐家。除此之外,“诗雨”计划对于此次致力于举办“文化奥运”的伦敦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通过该组织的网站,记者了解到,本次伦敦“诗雨”除了从主办国英国和智利各选取48位诗人的作品外,还从204个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中,各选取了一位诗人的一首诗歌,并最终印制成十万张精美的书签,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平台。
诗歌
300位诗人以中青年为主
杨炼成唯一入选的华裔诗人
谁是代表中国的那位诗人呢?记者通过“Casagrande”的网站,找到了负责人之一克里斯托·比央奇的邮箱,向他发去了采访问题。比央奇在回复中告诉记者,他们选取的是华裔诗人杨炼的诗歌《在哈克尼,河流是一位隐身的神》。“我们在伦敦的活动是与当地一个叫做‘南岸中心’的民间文化组织合作,由他们选择300位诗人,选取的都是在世的诗人,以中青年为主。”
祖籍山东的著名诗人杨炼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出名,曾被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他还曾是文学杂志《今天》的主要作者,他的作品《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今年年初,杨炼在意大利获得了著名的“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成为继莫言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如今,旅居伦敦的杨炼也因其积极参与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而被西方媒体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中国作为二战中重要的参战国,许多城市也饱经战火洗礼,这场浪漫的“诗雨”计划会在中国的某个城市实施吗?对此,比央奇坦言现在还没有具体安排,“因为要动用直升机以撒传单的方式投下诗歌,需要政府方面的诸多批准,以及当地的大力支持。但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如果未来有机会在中国洒下‘诗雨’,我们会非常高兴。”
专访杨炼
入选诗歌
写下他“漂流生活”的经验
记者随即通过邮件联系到了杨炼本人,他告诉记者,这场“诗雨”是英国最大的诗歌节“Poetry Parnassus”(诗歌的帕那索斯)的一部分。
在谈到这场别出心裁的“诗雨”时,杨炼透露:当时自己就在现场。“直升机撒下千万诗篇,地上的人们捡起来争相拜读,确实精彩浪漫。”据了解,本次杨炼入选的诗作选自他的诗集《李河谷的诗》,是其中第二部分、组诗《水肯定的》之四。这首诗作于他旅居伦敦四五年后,因此他刻意使用了伦敦的本地意象,表达出自己“国际漂流生活”的经验。
据悉,入选本次“诗雨”计划的诗歌最后会被收录成一本诗集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17 02:26
诗人杨炼:中国诗歌的缺陷是数量大 杰作少
2012年07月16日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徐鹏远
发布会现场(从左至右分别是:秦晓宇、西川、唐晓渡、杨炼、杨佴旻)
凤凰网文化讯 由著名画家杨佴旻和著名诗人杨炼发起主办的“国际华文诗歌奖”日前启动,活动将面向一切用华文写成的诗歌作品,“渴望评选出遥祭祖先而无愧、环视世界而欣然的佳作”,特设一等奖奖金5万人民币,第一部诗集奖奖金1万人民币。
关于什么是华文诗歌、华文诗歌写作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出路,凤凰网文化在发布会现场就几个问题对三位著名诗人进行了独家对话。以下是对话的文字实录:
杨炼:中国诗歌的缺陷是数量大 杰作少
凤凰网文化:华文诗歌究竟如何界定?因为传统的中国诗和后来的白话诗是完全不一样的。
杨炼: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你可以看到我们比较刻意地把“文”和“语”做了一个区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一个好处当然是口语化了,但是另一方面白话文在很大程度上和古典的优雅的诗歌传统有一个断裂,因为“文”强调了写作本身的意识、强调了书写传统的传承,所以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并没有把它简单地和“语”联系在一起,而是强调“文”,也就是写作意识和写作形式的要求。华文、华夏,“华”和“中”某种意义上是并用的,也甚至是连用的--“中华”。但是这一次,因为“中”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点国家概念,“华”让这个文化因素更加强调,也就是以华夏之文创作的诗歌,这两个层次就都有了。
凤凰网文化:那您作为诗人,这么多年据您的观察,您觉得当代中国的诗歌写作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杨炼:第一,当代中国的诗歌写作其实非常活跃,写作人数我原先保守的说法是两百万,后来朋友说你太保守了,至少一千万。其实如果你看诗歌网站、网络杂志等等非常活跃,因为我在国外跑了这么多地方,你比如说“诗生活”这种网站在国外根本没有,这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即使是朦胧诗时代也没有。第二,诗这个东西要求人们有一种沉潜的心境,要求一种比较纯粹的写作态度,如果仅仅想以之谋生、谋权、谋利、谋名的话,至少不会很快奏效。所以在这个方面呢,中国诗歌的缺陷是数量大,但是杰作少,因为人们这种沉潜度不够,这也是我们设立这个诗歌奖的一个原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17 02:27
唐晓渡:诗歌在90年代才进入了沉静的写作
凤凰网文化:今天我们的主题也是华文诗歌,作为诗歌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我想问您的是,无论是五四,还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新诗的火热和潮流似乎都是以一种运动的方式发起和进行的,政治的、社会的意义似乎远远大于诗歌本身,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唐晓渡: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最早的新诗可以算作白话文运动的一部分,这一段可能被我们的文学史宣扬和夸张了,当然我们现在没办法复原当时的历史,但是实际上据我所知差不多到朱自清编《新文学大系》这里边就包括新诗集,不过当时整个新文学其实都还很沉寂、很零落,那时候繁盛的是鸳鸯蝴蝶派、是国防文学这一类,那是当时的热点。他们当时是有感于觉得五四所造成的局面怎么一下子就落花流水就没了呢,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形式把它的意义呈现出来,所以作这个《新文学大系》。如果说运动方式的话,一开始真是,尤其新诗是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役,在这之前小说革命其实已经基本完成了,因为诗在旧文学、古典文学里是核心地位,所以他们觉得把白话诗立起来这个事就成了。
那么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到往后那段时间,国家不断的处在战争、内乱之中,很难用“运动”来描绘整个的状态,比如说国统区并不是以运动的方式,解放区是,但我还是觉得那是诗歌解放运动自身的一种延续,还不带有后来的那种(色彩)。四九年之后,真正的诗歌在慢慢沉沦,面上的运动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政治现象来看,只能说它败坏了汉语言,用意识形态语言败坏了汉语言。真正的诗歌自身的运动大概是七九年,朦胧诗,当时称为新诗潮,一直到第三代,这个倒是带有非常鲜明的运动色彩,有主张、有形式,包括办杂志、串联,我一直认为这个像给20世纪做了一个总结一样,它把很多20世纪的社会文化潮流做了一个模仿秀。到了90年代以后才进入了一个比较沉着、沉静的写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17 02:28
西川:古诗容易形成趣味 新诗警惕趣味
凤凰网文化:您作为这次活动的评委,肯定要对诗做出一个评判。那我想问您的是,对于中国的白话新诗到底有没有它自身的一个评价标准?因为现在很多的文学批评对新诗的写作往往都在与外国诗歌作比较,很多著名诗人包括您在内,许多评论家也是和国外的诗人作比较,似乎中国的白话新诗始终缺少自信,缺少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
西川:我只能从我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诗歌其实在某些局部上写得好或不好对我来讲都不重要,对我来讲真正这个人能够表现出一种创造力是最重要的。诗歌这个东西很容易最后被一种趣味牵着走,被一种陈词滥调牵着走,所以诗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生活、对历史、对思想、对社会有所发现,当然最重要是对语言本身有所发现,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你要说这是不是一个标准,我觉得这也很难说是,因为当代诗歌和古代诗歌毕竟已经很不一样了,古代诗歌建立起了一套评价标准,但是当代诗歌它的生存环境、诗人的角色、诗歌的功能都产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当代诗歌和国外诗歌实际上大家都分享了一些有不同但是有一些理念相同的东西,比如都经历了现代化的过程,这样的话这种横向的比较我自己觉得也是有道理的。
凤凰网文化:您刚刚也说到中国古代诗歌自成一套体系,是非常完善的,那中国现在的新诗您认为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西川:很难说它处在一个比如说完全建立起一套标准的阶段,而且我甚至觉得这不太可能,首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事实。另外一个,诗歌有的时候是反对标准的,当你某一个标准好像建立起来的时候,实际上最早要打破这些标准的都是诗人。诗歌里边它所蕴含的创造力、继承和辩驳关系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个可能跟古诗大家都按照某一个(标准)(不太一样)。古诗是非常容易形成趣味的,新诗对于趣味是非常警惕的,这个很不一样。
凤凰网文化:“对趣味警惕”怎么理解?
西川:比如说古诗某一个阶段大家都写得很生涩,或者说某一段时间某些人写得非常……但是新诗呢,可能就是说大家一旦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希望对它有一个破解。任何一个东西我觉得它是有生命力的,它一定不愿意使自己陷入到一种类型化的写作,因为中国古诗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比如关于秋天我们有一套关于秋天的写法,关于月亮我们有一套关于月亮的写法,新诗是反对这些东西的,新诗是希望自己即使在写到秋天、写到月亮的时候诗人能够有所发现。
凤凰网文化:那新诗一直在寻求打破?
西川:新诗我觉得它的建立也是在它的打破之中出现的,比如李白说月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么一旦我希望能够写出“白玉盘”之外的东西的时候,我觉得这同时也是一个建立。
凤凰网文化:但是有一个情况是,新诗有这种意识,但往往当它开始尝试的时候走到最后其实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
西川:对,会形成新的模式。但有出息的诗人一定还会想往里边继续挖。
凤凰网文化:那这条路是会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
西川:这个东西我觉得实际涉及到我们如何来理解“诗”这个字。一般来讲,我们一旦说出诗或者诗歌的时候,我们脑子里边一般都是有一个定义的,就是什么样的东西是诗什么样的东西不是诗。但是我想关于诗歌、诗这个词的定义实际上也是在不断流动的,我们今天的白话诗在古代不会被认为是诗歌的,那么实际上现代汉语诗歌的出现已经是从古典诗歌里走出来了,它对于诗的原来的定义已经是一种破除了,诗人不断地会做这个事的。
(对话人:徐鹏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17 02:30
“国际华文诗歌奖“在京启动 重奖当代诗歌杰作
2012年07月16日
来源:凤凰网文化
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主任委员杨佴旻致辞
诗人杨炼
活动启动仪式
2012年7月15日下午,“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启动新闻发布会于北京华侨大厦宴会厅隆重举行,以活动的发起者,著名画家、北京文艺网总编辑杨佴旻,享誉国际的著名诗人杨炼为首的数十名诗歌艺术家、文化学者及相关领导济济一堂,与国内外近百家媒体记者一同见证了这一新世纪华语诗歌走向复兴的鲜明历史时刻;“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投稿论坛亦在发布会上同时开通。
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下设两个奖项:
一、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一等奖:奖金50000元人民币。二等奖:奖金30000元人民币。三等奖:奖金10000元人民币。)
二、北京文艺网第一部诗集奖(奖金10000元人民币,获奖诗集将由著名出版社出版。)
语言是文化之根。诗以其对开拓创作方式的专注,握紧语言和思想之根。
设立当代华文诗歌奖,意即主动深入当代华文创作,把握其语言的、形式的、追问和反思人生经验的所有层次,在全球化复杂语境中,参照古今中外诗歌资源,寻找和确立有效的判断标准。
三千余年持续创造性转型的华文诗歌传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自《诗经》之风、屈原之辞以降,华夏文化以汉字为基,以时间为轴,用璀璨如星空的诗人个性和无数杰作,验证了自身的生命力。艰难曲折的二十世纪,不仅没摧折这生命,反而激发出它超强的自我更新能量。由此,诗人自信,立足于华文诗歌的深闳内美,去维系和沟通普世人性之大美,是值得的。
基于此一信念,北京文艺网将主办“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面向一切用华文写成的诗歌作品,渴望评选出遥祭祖先而无愧、环视世界而欣然的佳作。我们的评选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专业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必须内蕴千古诗歌传统、百年超国界华文现代诗探索和三十余年来大陆诗歌写作的自觉;思想性,必须直抵当代人精神处境的深度。为达此目标,北京文艺网将紧密与各协办者合作,特别是通过引进不列颠文学翻译中心、纽卡斯尔文学艺术中心,直接与覆盖地域最广、拥有文化背景最繁多的英语诗构成对话。华文之根系、全球之视野,将交汇成“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的价值坐标系。
“叩寂寞以求音”,一千七百多年前,陆机在他的《文赋》中写道。相对于尚未写下的诗作,世界永远是寂寞的。我们设立此奖,虚席以待一颗颗将使世界丰盈的诗人内心。
据悉,首届“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将于明年8月31日截止投稿,明年9月上旬进行终审评选;暂定2013年9月15日于北京举办盛大的“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2013”颁奖仪式。“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不但拥有将拥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艺术激情及丰厚的奖金;还将拥有极其深远的文化、社会意义和无比辉煌的未来。二十一世纪华语诗歌暨文化全面复兴的美好时光就要来临,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