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新基础教育”主要论点 | |||||||||||||||||||||||||||||||||||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 www.zzch.cn | |||||||||||||||||||||||||||||||||||
一.“新基础教育”宗旨: 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二.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1.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的转换。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双七条”:实践“新基础教育”的标尺 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 3. 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 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 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 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建设七条: 1、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 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 5、 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 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 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五.叶澜的重要观点 1、 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的核心任务; 2、 我把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3、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的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附录二:“新基础教育”教研组建设评价表
|
中国基础教育的时代之音──叶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 |
![]() |
叶澜在探索新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建构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 一、教育理论有巨大的生命活力 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但是必须要有理论,而且理论研究要适度先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研究的任务是想构建新观念 体系和新学校模式,不可能在不作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教师凭个人的经验与直觉去创造”。 当然在现实中,教育理论未必显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叶澜意识到了教育理论的深层生存困境,但是她认为教育研究者不应放弃对教育理论的追求和探究。叶澜认 为,中国近代的教育理论以引进为主,现在应该重视教育理论的原创性,即“以本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 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或其他形态的研究成果)”。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上天工程 ”,教育实验改革是一种“入地工程”,教育研究应该“上天入地”。 二、教育改革要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精神 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叶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叶澜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领悟到教育改革不能不反映时代精神。“只要时代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或迟或早都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凡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名著,都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代言人,他们思想的光彩是时代精神的独特折 射。”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它将从哲学家的沙龙中、思想家的头脑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时代精神集中地反映在叶 澜所设计的理想新人形象中。她说:“一个要求每个人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 在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人身上。” 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的基质是“积极主动(包括学习和参与、适应和创造)的人生态度、有效地认识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实践能力,个 人行为的自主调节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能与他人成功协作的个性魅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形成理性和发展性的关 系,才能在与复杂、开放、变化的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中做出积极的社会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学校教育应承担新的文化使命 教育活动只有在改造和重建文化的过程中才可能真正培养新人。叶澜认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有超前的文化意识。”所谓“超前”,是指学校不但要承 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观与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念不同,认为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 一种资源和力量;文化是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活动都要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具有文化追求;教育对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侧重于活化文化、创造文化; 学校的责任是要参与新文化的建设,依据时代精神建构超越现实的新文化;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同时也改造成年一代,实现社会全体人员的人的现代化。 针对学校如何整合、构建新的文化,叶澜提出了几条原则:取舍原则、综合原则、转化原则。为此,她认为,要建构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在思维方法上要摆脱 “非此即彼选择的习惯”。丰富的统一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精华部分进行有条件和适度的整合。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 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 四、基础教育应构建新的教育观念 叶澜十分重视对教育者教育实践与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的分析。她说:“我们要创建新型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首先要分析、反思现有实践所体现的教 育观念,找出造成实践弊端的思想根源,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认识的发展,形成新的教育观,并以新的教育观为指导,改造现有的教育实践 。”因此可以说,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的精神之灵魂,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为:①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 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础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变化。②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 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她们体会学习过程的愉悦。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惟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 异。③学校教育活动观。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活动内容过程与方法都应呈结构状态,且结构是灵活的。教育活动中 会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而生成新的动态要素。真实的教育活动以综合为特征,需要人的多方面的投入。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应有新思路 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就不可能真正培养新人。“因为21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学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 面对当代学校教育中的“老房子”──课堂教学,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 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 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 ,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 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地在育人。 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应有新内涵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和专业发展。叶澜构架了教师专业的素养结构,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①与时代精神相通的 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即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②知识结构。即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 知识面及相互关联。包括: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运用的技能、技巧;一至二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科知识。③新的能力 结构。即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包括: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他人包括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主管领导、社区人员等;规划教育活 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的成熟标志是形成教育智慧。这种教育智慧集中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是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 是具有把握教育时机、化解冲突、消除矛盾的机智;再次是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及时地做出教育决策、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最后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 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真诚对话的魅力。 叶澜的教育思想有特定的理论思维深度,回应了时代发展提出的精神主旋律,揭示了学校的特殊文化使命,构建了符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使命的新教育观念,提出了 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 刘德华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