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领域 | ||
目标地区: 中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 项目类型: ![]() ![]() ![]() ![]() ![]() ![]() |
西部阳光:草根出身让我们更有动力 | ||
作者:周继坚 文章来源:公益时报 09-07-09 | ||
由草根NGO“出身”直接转变为非公募基金会,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经历在中国公益界堪称绝无仅有。如今,依然坚持将筹募到的资金用于执行自主项目的西部阳光基金会,面对曾经熟悉的农村支教行动,却透露出强烈的求变意识。 “NGO和基金会将来在参与农村支教行动当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农村支教环境最大的变化来自近年来国家对基层教育的大幅投入,这意味着过去以扶贫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支教方式亟待调整。 唯一草根NGO“出身”的基金会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5月,其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西部阳光行动”,作为一家草根NGO,主要致力于推动西部农村支教行动。“西部阳光行动”的发起人是一个名叫尚立富的年轻人。 尚立富在西北师范大学期间,就曾经在1998-2002年以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方式,对东西部农村教育进行系统考察。资料显示,尚立富在5年间行程9万多里,足迹遍及国内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摄影作品上万幅,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调研报告,真实记录了西部农村教育的面貌。 尚的努力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认可,2003年,在杨东平等人的支持下,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也就是今日在广大高校当中影响巨大的“西部阳光行动”。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了三年的西部阳光得到了资助人更大的支持。 2006年5月,“西部阳光行动”也获得上海新联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200万资金支持,并正式成立了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实现了由草根NGO向专业民间基金会的转变,但基金会的重心仍然是“西部阳光”一贯的主业——支援西部农村教育。 “现在我们基金会大部分的工作,仍然是和过去一样做实际的项目。”2008年刚刚接任秘书长的梁晓燕告诉记者,由于原始的出资人并不会每年再给200万,所以基金会每年也有强烈的募款需要,这决定着西部阳光基金会至今带有双重功能和色彩。 “和别的非公募基金会先有钱不同,西部阳光并不是先有钱后开展项目。”梁晓燕表示,西部阳光一开始并没有钱,但是有非常强烈的做事的愿望。最后由一个人的行动变成一批人的行动。 西部阳光最初的动力恰恰是它“很缺钱”。梁晓燕说。 草根NGO农村支教的挑战性增加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所拥有的优势也开始有所变化。”梁晓燕说,西部阳光在农村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农村教育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成为西部阳光进一步思索的重点。 资料显示,西部阳光在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已开展11期,培训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村教师800多名;西部阳光已招募和培训近2000名志愿者深入西部农村;针对农村地区学龄前教育的空白以及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西部阳光已建成农村幼儿园6所。 此外,西部阳光从成立以来,已经资助贫困教师和学生上千人,通过志愿者调查,发布需求,让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贫困家庭、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进行直接捐助。 “但是这种以扶贫为主的农村支教形式亟待调整。”粱晓燕表示,农村教育的外部环境在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各个组织都面临重新定位和重新校正工作方向,这个工作将由西部阳光来牵头。 梁晓燕表示,中国支持农村教育的人是很多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感到茫然,这个茫然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整,投入到农村教育的资金在大量增加,民间力量可以介入的空间反而变小了。因此,农村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民间力量更加需要寻找自己的空间。 西部阳光已经在着手整理全国支持农村教育的NGO名录,并在今年发起首次支持农村教育NGO的论坛,希望从中挑选一批进行资助,并为全国同类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支持农村教育行动中,更多地带入社区发展的视角。”梁晓燕表示,现在的担忧是学校越来越脱离社区,越来越行政化,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学生是不是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过去关注的是孩子能不能上得起学,现在更多的关注应该是怎么让孩子们上好学。”梁晓燕认为,大的问题解决了,这便是民间组织可以作为的新的空间,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农村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也需要有民间力量去加以弥补。 搭建西部农村教育平台 “现在,我们希望西部阳光不仅仅是一个自行执行项目的机构。”梁晓燕表示,今年工作的方向有一些变化,也希望“在支持农村教育方面,更多地发挥我们的支持性作用。” 西部阳光基金会的使命仍然是通过以当地人为主,通过多元背景的志愿者参与,促进西部农村教育及社区的发展。梁晓燕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基金会的目标在原有的“改善西部农村的教育和文化现状”和“弘扬志愿精神,带动更多志愿者投身公益事业”之外,还新增加了一条,即为各类NGO参与西部农村教育搭建平台。 这一条被视为西部阳光从草根NGO转变为非公募基金会后,作出的最大的一个调整。“除了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我们一贯的支教项目之外,我们还会考虑对其他从事农村支教行动的NGO,进行资金上的扶持。”梁晓燕说。 从自己筹款自己用,到自己筹款自己和大家一起用,背后是基金会资金募集能力的不断提高。梁晓燕告诉记者,西部阳光2007年和2008年年募集资金分别达到206万元和260万元,而今年更有望达到400万元。 筹资能力的增强,使得西部阳光计划为其他NGO提供更多帮助。“我们本身就具有两种角色。”梁晓燕表示,西部阳光也会向大型基金会筹募资金。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的基金会觉得钱给不出去,而做项目的NGO却资金来源缺乏,西部阳光的双重角色恰好可以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将两头的资源对接起来。 “应该说我们对其他机构进行扶持,在资金上不成问题。”梁晓燕表示,做农村支教项目的NGO规模并不大,一般资金需求不超过50万元,十几万二十万的比较多。 公益时报链接: 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s/newsshow.asp?id=553 |
积跬步 汇小流 做大事——中国教育NGO的行动与思考 | ||
作者:王琰 翟晋…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09-12-16 | ||
近年来,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小学,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课的不是学校教师,而是支教志愿者;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也不是当地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而是民间培训机构的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独自来贫困地区献爱心,而是从属于某一民间机构——教育NGO(非政府组织)或NPO(非营利组织)。 去年的“5·12”大地震后,许多民间组织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赴灾区开展救援行动,这可以说是NGO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次集中亮相。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NGO组织就开始在中国各地逐渐发展,他们中有从事环保工作的,有扶助残障人士的,甚至有救助小动物的,其中也有不少教育NGO。 起初,教育NGO们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学校募集资金和物质支持,并组织志愿者短期支教。国家实行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大幅减少,教育NGO的工作重点也转向关注偏远地区教育品质的提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以及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他们以自己的热忱态度和专业能力服务于教育的偏远地带,也为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多元选择。 11月27~28日,一批教育NGO在北京聚会,进行一次题为《应对变化:教育NGO的行动与思考》的交流。主办方之一,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为这一群体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类公益组织。他们认为,由于目前公众对教育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单纯寄希望于政府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合情理的,教育公益类组织涉足教育部门暂时无法顾及的领域,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 从教育NGO所从事的活动来看,这一群体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他们是一批有社会使命感、有教育理想的志愿者,绝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却热心于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而工作,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他们拥有高学历和多元化的专业知识,有具有资深教育背景的,也有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高科技产业甚至艺术创作的,他们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多元视角;最特别的是他们的“草根”性,这既体现在他们是民间组织,更表现为他们关注“草根”阶层,立足基层,注重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通过调研发现,大学教授或全国名师给农村老师上课,课上学员感觉很兴奋,但课下却又陷入茫然,概念与操作的对接存在问题。于是他们将山东潍坊的优秀农村教师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再请他们到甘肃培训当地的农村教师。相同的学历背景,相似的教学环境,令教学技能的移植更加顺畅,当地教师反映效果比以前好得多。活知识立群社是一家香港民间公益团体,从2004年开始在甘肃泾川县开展“中国农村良师工程”。他们依托香港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与县教育局的合作,以5年时间培训30名教育干部与校长和3000名基层教师。作为培训者的香港优秀校长和教师要直接下到10所乡小,培训课程具有连续性,培训后还提供后续指导和日常性支持。乡村教育促进会则只有一所试点校,5名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学校,不仅指导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还亲自上示范课,并坐在教室中与教师一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他们认为,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初用者都会遇到问题,这让他们很难坚持。“不能让他们单独面对,我们要负起责任,共同克服阻碍”。好人好事NPO从关注教师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入手,帮助教师改善沟通技巧,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职业倦怠感。 相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教育NGO的培训目标定位更偏向农村教学一线,培训内容更具体,更关注受训者的需求和感受,但也有局限。比如有的志愿者缺乏专业经验;有的项目重复,零散,缺乏持续性;与政府沟通不畅。这也是不少教育NGO发展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参加此次交流会的教育NGO有100多家,他们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如何应对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甚至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大多在各自擅长的一个领域内从事一些小项目的运作,不少人并不讳言他们正面临资金、人员和项目不足等问题。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NGO的现状。但他们关注社会基层问题,致力于为教育均衡发展作贡献,以及从小事做起、从小范围起步的务实精神,也值得政府部门学习和借鉴。 相关连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9/1201/9382.asp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