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孕育了无数文化大师、教育名流。今天,教育改革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正演绎着无数动人的教育篇章,催生出新一代浙派教育名家。显然,解读浙派教育家的生成路径和文化特征,了解浙派教育家的独特思想和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浙派教育家的人文情怀。 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家辈出。尤其是崇尚文教的传统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孕育了浙派教育家独特的人文情怀,从宋代永嘉学派的陈亮、明代姚江学派的黄宗羲,直到近现代的竺可桢、杨贤江、鲁迅等等,莫不如此。而且,浙派教育家的这种人文情怀集中地体现为理想、激情、关爱、责任。 教育家区别于一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特征,就在于不是把教育作为谋生手段,而是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浙派教育家就是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投身于教育;“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孜孜以求、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怀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向着人类文明中的真善美,向着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赤诚地投入。夏 尊先生的译著《爱的教育》,正是这一人文精神的经典体现,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从而成为世纪畅销书,也成为浙派教育家的人文传统和人生追求。 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教育工作者要能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力戒浮躁,坚守教育的一份理想和信念,才能有永不枯竭的教育激情,才能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继承前辈师长的人文传统,不断创新,成就今天的教育家群体。 二、浙江的山水地理滋养了浙派教育家的灵性雅致。 浙江的山水地理也滋养着浙江的教育家。如果说,生活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教育家,有着“现代时尚”的文化特征,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国际教育改革的走向,善于把握发展契机,始终引领教育文化的潮流;如果说,生活在北京这个有着数百皇家历史都城中的教育家,其文化特征是“大气幽默”,善于在一种风趣诙谐中展露教育智慧,并体现出雍容大度的气质品位;那么,江南清丽灵秀的山水地理地域文化和独特资源,则孕育了浙派教育家独特的灵性雅致的文化品位。在课堂上,他们善于捕捉瞬间即逝的灵动感悟,在教育智慧中多了一份灵性;在校园中,他们善于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用风雅滋润着学生的个性。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杭高执教生物学科,就以自由、民主为教风,他崇尚自然,经常带领学生,悠然于天地山水之间,滋养灵性;潘天寿先生则以人格教育思想创立明远中学,而他个人的艺术修养与造诣也无与伦比。浙派教育家博大精深的睿智涵养,正是他们的文化特征之体现。 |
编者按 陈小娅副部长鼓励广大中小学校长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文章见本刊2007年第24期)。但教育家的成长路径在哪里? “教育家发展共同体”是浙江省一群热爱教育、执著教育并理解教育的工作者,自发打造的一个组织,也是他们探索中的催生教育家的新机制。 这种做法,充满了理想的色彩。参加共同体的校长们,回归“育人与办学”的本源,去探索教育的科学性,追寻教育的艺术性。 这种做法,蕴含着成长的因子。共同体是一片土壤,在这里,校长们的新思想向上发芽,在学校里开花,最终在受教育者身上结出美丽的果子。 “教育家发展共同体”让教育者在成长为教育家的路上,不再是寂寞的行走。叶翠微与陈锋两位校长的教育理念,正是在相互的思想交流中、在实践与实践的碰撞中产生出来的。我们盼望着,未来中国教育界能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共同体”,从中孕育出一大批有胆量创造的“创造的教育家”和有胆量开辟的“开辟的教育家”。如斯,中国教育大有希望! “教育家”,曾经是一个无比圣洁的光环,仰之弥高,敬之弥远。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芸芸众教者,多半以“教书匠”自居,固步于“教术”(或者称“教法”),满足于三尺讲台“上所施下所效”式的传统教学。中国古代的“塾师”便是。 诚然,我们不能指责“塾师”胸无大志,没有教育家的追求。但是,必须看到,没有教育家的教育必定是短视的、肤浅的、功利的、异化的;进而,也必须看到,不能催生教育家的教育注定会是暮气沉沉的(缺乏生机)、机械呆板的(缺乏灵性)、品之无味的(缺乏内涵)、单调重复的(缺乏创新),换言之,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教育,应让教育所固有的内涵充满着生命的灵动和激情。 有价值的教育,至少要涉及两个命题:其一,有价值的教育必须由教育家来引领和推进;其二,有价值的教育必定会孕育、催生出教育家。 于是,我们想搭建一个平台,助推教育实践者成“家”,并且让教育家成为一个群体;于是,我们想构筑一个孵化器,能不断孕育出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认识和新举措;于是,我们想组合一个发展共同体,让思想者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我们尝试打造“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这一新机制。 孕育教育家的“文化基因” 浙江,具有独特区域历史文化的一方土地。 在中国历史上,曾崛起过浙商、晋商、徽商。经过历史的洗礼,晋商和徽商已成过眼烟云,唯独浙商在八百年风吹浪打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不断壮大,发展到了当代,形成民营经济“四最”: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学术界在研究浙商这一群体时发现,“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创业激情是浙商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浙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文化基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教育,何其相似。 浙江历来有“耕读传家”的重教传统。早在六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家学盛极一时,大儒辈出,其中余姚虞氏家学历经晋、宋、齐、梁、陈、隋而不衰。宋代浙江有“人文之盛一时冠于全国”的美誉,其时,四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等不同的“浙派”学术相互切磋,求同存异,成为佳话。上世纪20年代,更有我国中等教育改革先驱者经亨颐矢志将他任校长的上虞县春晖中学办成中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以“陶冶人格”为办学思想,改革学制,精简教材,活跃体艺,春晖中学也因此声名远扬。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虽然数字是乏味的,但我们还是想在有限的篇幅内作一罗列:浙江是全国第三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省份,并且小学毕业升初中比率和初中巩固率指标均列全国前茅;浙江早在1987年就在绍兴县柯桥建立了教育实验区,历时8年开展了“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模式的研究”两轮教改实验,取得丰硕的成果;浙江省1988年启动了以减少课程门类、增强课程地方性、音像教材与纸质教材配套为特色的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并于1993年在全省范围内试用;浙江已连续8年保持着高中段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数1∶1的比例;浙江2004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普及了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这些成就的背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实践智慧和创新精神,尽管是涓涓细流,但最终也可能汇集成滔滔大海。根植于浙江土地上的这些智慧和精神,是浙江教育的宝贵财富,也是浙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燃料”。如何将它们挖掘出来,如何使细流成“源”、使教者成“家”、使经验成“理”,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在时代的感召下充溢着与时俱进的灵动,是每一个教育者的使命,更是每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