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2 01:44
标题: 让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
让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
叶开

 每年高考,作文题总是议论焦点之一。2007年,我应江苏《现代快报》之邀,写了一篇江苏省同题作文《怀想天空》,被资深语文教师判定离题。写作文被判离题,是严重的指控,可能改变考生的命运。离题不离题,攸关乎一生,岂敢大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标准答案等这种摧残学生个性,压制自由思想的中小学教育模式能通行无阻,建立在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制度上。

  作文的评判和批改,也是一个秘密活动,谁也不知道批改者如何判定作文的优劣。离题肯定斩立决。立意不高、思想不积极、态度不端正、不讴歌不赞美,也很难得高分。从小学到中学到高考这是一锤子买卖,学生学习写作一直在用华所谓的“好词好词”其实是“陈词滥调”在无知无感地歌颂赞美不存在的事物。让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 - 老虎不吃饭 - 葉開的文學回收站

  高考作文的假大空不是无中生有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这么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这么教学的,学生从不幸进入小学开始就是这么学习的。他们面对的语文教材,是一部靠剽窃、剪贴、篡改而汇编在一起的垃圾堆,散发着陈腐已久的臭气。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曾发掘出版过三种民国教科书,但一直滞销,我近几年一直长期批判中小学教材,至去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而引起了各方面的巨大反响,作为鲜明对比的民国教科书突然红火起来,而至一书难求,不断加印。

  民国教科书,针对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具体现状而具体编写的,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孩子认知水平,有些课文介绍的科学技术也已经过时,但文字朴实清新可感可信。因现在的语文教材太差,太粗制滥造假大空,整个社会对语文教材现状的强烈不满,有责任心的父母也在思考现在语文教材的问题,试图从民国教材中寻找到与人性契合的思想内容,而民国教材至今散发着浓重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最大的贡献是输入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从封建专制时代进入到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精神源泉。在反思专制,批判独裁时,人道主义思想家从对人本身价值的充分肯定的基础出发,抨击黑暗时代的非人性制度和精神戕害。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就是人道主义思想。

  去年夏天,我们一家曾在德国巴伐利亚菲森镇参观过一场中世纪油画大展。城堡两层楼,挂满了十四、十五世纪时的油画。这些处于文艺复兴前时期的油画,主要是宗教题材,基督教内容,上百幅油画几乎毫无例外地是描写基督的诞生、基督的牺牲、圣母玛利亚等;画面凝重,衣着繁琐。而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油画变得色彩鲜明活泼,画里人体健康,人的面目表情丰富,自然界景观多姿多彩。在文艺复兴的经典绘画里,那些美妙的人体,那些灿烂的笑容,那如诗如梦的自然环境,都是人道主义思想被激活之后的美景。

  民国教科书的编写者大都是当时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他们博览群书,有长期教学经验。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很有代表性,这部教材从一所乡村学校及其周边环境出发,以一个小学生入学第一天上学途中见闻和进入到学校之后的生活与学习为课文的描写对象,自然环境真实可感,教师学生具体生动。这部教材极其注重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文里穿插了“借条”、“邀请”、“家书”、“说明书”等各种应用文内容以及范文格式。《开明国语课本》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为编写基础,对学校里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世界上不同文明,都有相同的尊重。这部教材不以打压学生蓬勃的个性,修剪他们的初萌思想为目的,而是尊重不同爱好、不同情趣、不同性格,而合为一个整体。集体中,在人道主义思想的前提下,是差异化的存在,而不是同质化的模式。

  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的目标曾是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想在对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入阐发之下,重新解读中国传统经典。鲁迅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奠基性作品;胡适亲历亲为地考订现在熟知的明清四大章回小说名著,并为每一部书安上一个并不一定能确定的作者名字,以阐发作者权和著作权价值的核心现代文明观念。这种国故的整理,对激活传统文化典籍,重新阐发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有实际的意义,深远影响。可惜的是,这种宏愿,被后来的民族救亡等更为迫切更为宏大的主题所压制所淹没。

  而一直到今日,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缥缈的,让位于各种非人性的暴力逻辑。三十年前,巴金在《随想录》里写道:“‘文革’把人道主义批臭,但不知道代替以什么主义。我当时看了很震惊,但不知道现实流行什么主义。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流行禽兽主义。”

  于是我终于接上了广东今年高考语文《回归原点》的榫口——从禽兽主义而向人道主义回归,路途并不遥远。

  从仇恨教育、从禽兽主义思想而重返新文化运动未竟之人道主义思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人道主义开始,又重返人道主义;从民国教材开始,又重返民国教材,我们终于回到了原点。但有一个人道主义的原点可以返回,总比虚无主义和禽兽主义好。

       来源:叶开博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2 02:01
 一

  从杨朔模式化的散文,到拿出党证依然被称为无名战士的《七根火柴》;从《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到删减过后的《荷塘月色》,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经历无数次的改良,唯一不变的是部分语文教师的“忠诚”,忠诚于教材教参,忠诚于自己照本宣科的职责。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如是说。

  未经省察的文本没有价值。不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选入教材的文本,首先要经过教师的“省察”,那些假大空,高大全,远离学生生活、情感实际的文章可以不讲或少讲。如若非讲不可,起码应在讲解时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种可能,以便学生自己省察、取舍。

  比如《读写月报》第一期提到的《“我要成名”的玄奘》一文,对于被方丈所否定的“只能做煮菜的薪柴”的松树,教师完全可以提供另外的故事,以作比较:

  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有问题的教材可怕,然而教师在教材面前一惯的匍匐姿态更可怕。当我们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圭臬,唯教材是瞻的时候,教师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讲解无限可能地贴近编选者的意图和教参的解读。

  《读写月报》08年第一期有两篇文章直接向教材“开炮”--冷玉斌的《却向教材觅“儿童”》和郭初阳的《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这种对话甚而审视教材的胆识,值得一线教师学习。

  从此角度说,《读写月报》正努力和一线教师一起站立起来--在教材面前。

  二

  “一堂课的精髓就是那些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朗诵可以模仿、处理字句可以模仿、结构可以模仿、煽情可以模仿、开头结尾的方式可以模仿,但对文本认识的高度,以及在拥有相当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是无法模仿的。”

  这是特级教师魏勇在原《教师之友》中评郭初阳教学时说的一段话。

  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拥有别人无法模仿的高度,拥有美丽而唯一的风景,那是一种怎样让人心动的极致啊。

  怎样抵达极致?在我看来,应当依靠广博而精深的阅读,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之友》04年第6期的专题“专业化发展关键词之一:知识结构”就对此作了很好的解答。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功底,开阔的人文视野,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根本之所在。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让我们在教材面前有尊严地站立;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功底让我们更好的审视日常教育生活和细节;开阔的人文视野让我们的教学更具人文性,让我们心中生长爱,如此我们方可大声地说自己是一名合格老师。

  荀子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无论是从前的《教师之友》还是今天的《读写月报》,都拥有一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优秀的教育媒体,致力于共同提升一线教育的高度,致力于共同拓展教育的视野。

  从这个角度说,《读写月报》正努力和教师们一起站立起来,在教育面前,生活面前。

  三

  全力打造一条沟通教育界和知识界的学术走廊。

  这是曾经的《教师之友》的办刊方针。与大多数教育媒体、学科教学杂志不同,《读写月报》并不局限于教育之一隅,它的作者和读者们可能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

  仅以本期为例,刘铁芳、李政涛、肖雪慧都不属于纯粹的教育界人士。可能会有读者抱怨他们的文章缺少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但思想永远是技术的内蕴,没有思想的技术远不如没有技术的思想。

  《读写月报》还有更出格的地方,比如转载和编译类文章(本期有《38个使你的课堂富于魅力的基本技巧》《课堂交流:问题背后的信息》《今天的帕夫雷什学校》三篇),“看板”栏目似乎与教育关系不大,但这恰恰是杂志的用心之处:没有放眼世界的眼光,没有对国计民生、社会事件的关注,仅仅局限于教育一隅,可谓陋矣!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那些事关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从广义的角度说,所有和人成长有关的事件都属于教育的外延。

  行文至此,想起了小学课本中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如果我们仅仅偏居于学校、学科之一隅,必将如井底之蛙那样,无论如何仰头,如何努力,目力所及只是井口大的天空。

  “看板”栏目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一线教师打开一扇窗口,使我们的视野得以开阔,高度得以提升。“李阳英语”为什么疯狂?其背后折射的母语教学问题值得深思。那“新课标是光绪皇帝,高考就是慈禧太后”的比喻更值得我们追问,“光绪皇帝”何时才能真正掌权?

  在此意义上,《读写月报》正在努力借助他的高度,打开我们的视野。

[url=] [/ur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