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教材解读的题外话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09:43
标题: 关于教材解读的题外话
关于教材解读的题外话

作者:王树槐


    曾经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对中小学课文的解读,纯属画蛇添足,扼杀了学生的审美愉悦和想象力。这种观点,刚开始我也以为很有道理。试想,一篇课文,就好像一幅完整的画,要传达的是一种整体的美,如果你非要将它分成一朵一朵的花、一片一片的叶来欣赏,真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篇文章,你将它分解得支离破碎,告诉别人这个词有什么作用,这个句子有什么意义,这个段落该如何理解,不是同样忽略了它的整体美吗?但过后细想,又不敢苟同这种观点,觉得课文解读,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成年人阅读,尚且需要有“文学评论”和“名著导读”做参考,作为学生,难道不需要“教材解读”来指引?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除了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像“文学评论”一样,将作者明确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化,将作者不那么清晰的表达分析得更为透彻,甚至将作者没有意识到而文章中自然生成的意义进行归纳。

带着这种观点再来看《父亲的菜园》,我觉得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总的来说是很到位的,只是有个别地方解读得过于深奥,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写作此文的初衷,主要是想写出父亲的勤劳和执著。这个新的菜园,和父亲息息相关,是父亲独创的“作品”,所以一开始,我取的题目就是《父亲的菜园》。文章最初在省内一家报纸发表时,不知何故编辑把题目改成了《菜园》,但我认为改得不妥,所以后来寄给《儿童文学》杂志时,我仍然选用了原来的题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题目的解读,和我的写作初衷最为吻合。而从“父亲的菜园”引申出来的象征意义,则是解读者的一种“再创作”,我当初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作为一篇小学课文,要小学生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这种象征意义,可能还是有些困难的。事实上,一个作者在写作时,特别是在写文学作品时,有时是先想到一个题目,再来组织文章;有时是先有内容,再来想题目;有时是先冒出一个细节,再来发挥补充;有时甚至是突然想到某一个句子,再来想象扩展……写作的起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写作的目的,也千差万别。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读者未必一定读得出;读者读到的东西,作者未必一定想到过。

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文学作品带给人的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一方面要教授学生一些已经形成定论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有的见解,而不去强求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