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上?当然求之不得,但又谈何容易! 在上海市普陀区石泉街道,就有这样一所学校,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实现了上好学校的愿望—— 沉在里弄小学14年,她画了一条漂亮的上升线 ![]() ![]() 童话创作中的自信 ![]() 对抗中的快乐 ■本报记者 时晓玲朱乃楣看上去岁数不大,举手投足间有着上海女人特有的那种精致与优雅,没想到她执校长之印竟有14年。而且,在这14年当中,她沉在一所当初积弱积贫的里弄小学里从来没有挪过窝,硬是把一所谁也不怎么待见的学校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如今,一提起洵阳路小学,周围的家长都会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 逼上梁山,走上一条艰难改革路 “如何提振士气,将一所不景气的学校带上新台阶,是朱乃楣继任后面临的巨大挑战。显然,如果继续按照常规亦步亦趋出牌,学校发展已经再难有大起色。要改革,就必须打破这种观望与等待。” 洵阳路小学是上海市普陀区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地处石泉街道的中朱学区,原属上海“三湾一弄”的一所里弄小学。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普通老百姓家庭,普遍自卑、胆怯、拘谨,很难看到这个年龄孩子脸上本该绽放的天真烂漫笑容。 1998年,朱乃楣担任该校校长,那时,她一直在琢磨,这样的学校更需要有一批好老师去改变。但是,当时学校先后经历过5校合并,又有8名骨干老师被抽调,学校一度出现“空”、“虚”状态。老师都在埋怨学生差、难教。走进课堂,听到的是老师一言堂,看到的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朱乃楣深知这样的课堂状态必须改变,一刻也不能再等待。但没想到,她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学校大多数人都在观望与等待,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出来上实践课、公开课,甚至连区里的教学比赛名额都没人愿意接。 如何提振士气,将一所如此不景气的学校带上新台阶,是朱乃楣继任后面临的巨大挑战。显然,如果继续按照常规亦步亦趋出牌,学校发展已经再难有大起色。怎么办?朱乃楣找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找到了正在一些中小学做“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叶澜教授,希望借助外力搅活学校这潭死水。朱乃楣事后说,当初,这项改革和实验最吸引她的有两点,一是叶澜教授提出的“尊重生命,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可能”的教育理念,二是这支研究团队能够进入一线课堂,进行直击课堂的诊断式研究方式。这让正急于寻求突破的朱乃楣似乎看到了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希望。 实验初期,学校拿出了一个班做实验。专家组每周三进入实验班课堂听课、研讨、找问题,寻求改变方式。那时,朱乃楣几乎每天都“钉”在教室里。“因为我一走,老师就又回到从前的教法了。”坚持不是一件易事。为了带动更多老师参与这项直击教育内核的改革,朱乃楣推出了另一项教研活动——读书。她在老师的读书交流中物色改革领头人;为了解老师的教学态度,她每月都要对全校老师批改的学生作业进行抽查;为了激励老师,她开展了“我想对你说”活动,用写信的方式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工作并幸福着”、“山不过来,我过去”、“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找到方法”……一个个贴心又富有哲理的交流袒露着朱乃楣的教育追求,也拉近了她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朱乃楣领着老师在专家引领下一点点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逐渐开始活跃,学生也逐渐开始敢想敢说,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正在这时,新问题又出现了。老师这种从学生立场出发的上课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一度不被区里组织的赛课评委们认同,老师几次参加教学竞赛连复赛资格都拿不到。这让朱乃楣很是纠结,陷入了抓赛课成绩还是抓老师能力的两难。一番冥思苦索之后,她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学校老师不再参加任何竞赛,而是关起门来,苦练教学内功。 这个在当时不少人眼里看似出格的决定却成就了洵阳路小学今日的跨越。 此后3年时间,朱乃楣和她的老师一起,一心扑在课堂,钻研教学业务。渐渐地,从最初的旁观,到跃跃欲试地参与课堂改革,更多老师的教学行为在悄然改变。为了巩固实验成果,朱乃楣又在全校建立了科研例会、科研沙龙、教学研讨、读书交流等制度,并在津贴、星级评定、各种荣誉等方面向积极参与改革的老师倾斜。 3年潜心研磨,洵阳路小学的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的表演课变成了真正基于学生立场和发展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在生源没有多少变化的前提下,洵阳路小学终于以毕业生逐渐展现出来的各种发展后劲赢得了各方认同。 当洵阳路小学再次向社会敞开大门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所昔日不被看好的学校,如今让人刮目相看,成了周边老百姓争相要把孩子送过来的优质学校。2003年,上海首次评选“十佳”青年校长,最初不过是抱着“陪练”心态参加的朱乃楣,不想却成了当年最大的“黑马”。 历经从个体式推进到阶段式推进再到整体式推进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学科研究到班级建设再到学校整体变革,洵阳路小学终于实现了依靠科研力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成功突破。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