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被称为AP(大学先修课)的课程风靡世界,给我国高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大学和高中也正在进行先修课的探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学先修课的本土化面临了缺乏第三方机构、反对声音众多等障碍,为此,我国教育界人士进行了深入思考——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先修课 ![]() 3月14日,上海市格致中学安生AP课程班的学生在上课。 (格致安生美国课程中心供图) ![]()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前不久,一则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附中探索学分互认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上海理工大学拿出英语、机器人、计算机等5门通识课程,纳入上理工附中高一、高二年级的选修课中,学生选修后若考进上理工,则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也被纳入了国家战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高校自主招生轰轰烈烈,和创新人才培养有关系吗?有,至少大学招生部门是这么说的。但站在局外的角度看,自招联考更像是一场割麦子的游戏,把高中培养好的学生收入囊中,而不是在前期把大学的需求融入播种、浇水的过程。放眼海外,一种被称为AP(大学先修课)的课程方兴未艾,给中国高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尤其为高中与大学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有益思考。上海理工大学与上理工附中互认学分探索带有大学先修课的痕迹,所以倍受瞩目。 这些也引发了教育界更为深入的思考: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还有多远?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