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双语服务引发小误会 |
司机说“yes”太婆当成“噎死” |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刘茜 通讯员李静 何伟)公交司机随口一句“yes”,被正吃早点的太婆听成“噎死”。前日,3路电车上发生了这尴尬一幕。 前日早晨6时40分,黄艳开着3路车由二七路往硚口方向。车行至黄浦路站,上来一位太婆。太婆手里拿着包子,一边吃一边问黄艳,这路车到不到中山公园。黄艳说,她当时顺口答了一句“yes”。哪知太婆一听气得手发抖,指着黄艳的鼻子吼起来:“你这姑娘怎么一大清早诅咒人啊,我这大年纪,你都不懂得尊重。” 黄艳听得一头雾水,直到太婆说“那你为莫事要我吃包子‘噎死’”,黄艳才恍然大悟。她连忙向太婆解释,她是电车公司青年文明号驾驶员,最近公司要求她们要学习英语,以方便服务外国乘客。她刚才说的“yes”是“是的”的意思,没有诅咒太婆。旁边有懂英语的乘客也帮着黄艳解释,并主动给太婆让位,这才让太婆消了气。 |
网络交流的真实与虚幻——兼论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 ||
作者:陶东风 | ||
|
| ||
|
| ||
|
网络中的自我 | ||
作者:gigi | ||
|
中国互联网十大恶俗文化批判 | ||
|
网络文学,情何以堪? | ||
作者:雪月 | ||
|
哪里才是网络文学的“软肋”? | ||
作者:欧阳友权 | ||
|
近年来,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意愿更加畅通的表达,每个公民都有自由言说的空间。从“天价烟局长”周某的落马,到在敦煌撒泼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副团长夫妇的被免职等等。一系列的案例,说明网民意愿、网友监督,在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作用越来越大。可在这时,网络中一些不和谐的因子也显现了出来。 因为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人们往往认为既然网络是虚拟的,匿名是网络最大的特质。在社会学概念中,匿名表达意味着摆脱现实伦理的羁绊和束缚,意味着更多的直白性、充分性和开放性。于是一些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躲在网络屏障的背后,开始了肆无忌惮的谩骂或攻击。这时的网络已经成为谩骂者们个体情绪几种宣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他们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从中宣泄着自己体内旺盛的“虚火”,也希望从中获得一种相对的“强者”体验和虚幻的成就感,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股“虚火”的背后透漏出的却不过是谩骂者们经不起任何刺激的脆弱内心。 网络,成为谩骂攻击的角斗场 小杨是北京的一名白领。由于工作繁忙,闲暇之余小杨总会在电脑上玩一些棋牌游戏,游戏中通过与陌生人的激烈的合作竞争,让他很快就会从紧张的工作情绪中放松下来,因此,这让他乐在其中。不过,最近小杨却对这些棋牌游戏没有了以前的兴趣,甚至有点排斥这些游戏。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这个游戏界面右下角小小的对话框。 “每当我出错牌,或牌打的太过激烈,就会引来其他玩家的谩骂,这些谩骂大都极端恶劣低级,常常会让人大发肝火,好久不能平复”。小杨说,有时候他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是这也常会引来更猛烈的还击,最后一场游戏就变成了一场口水仗。坏了游戏的兴致不说,还影响到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绪。“我理解很多人喜欢在网上宣泄情绪,但怎么可以如此肆无忌惮,虚拟世界也该有底线吧?” 其实有像小杨一样遭遇的人还很多。特别是在一些网络游戏中,经常见到很多玩家因为一件无所谓的小事展开了一场“轰天动地”的骂浪,从对方的有血缘的没血缘的祖宗十八代,到各种身体器官都会受到巨细无疑的“问候”,有点学问的知识分子的骂道更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8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曾遭遇网上人身攻击,其中6.6%的人“经常”遭遇。受访者中,“80后”占46.3%,“70后”占36.3%。可见现在网络谩骂之风之猖獗。 而现在好像是有的人还嫌自己骂的不过瘾,竟然请来个“脑袋”转得更快的“第三方”来帮场。这个第三方其实是一个叫做“骂人软件”的电脑程序。通过百度搜索,我们会惊奇的出现会有多大7900多条的网页。这些“骂人软件”是程序自动从骂人库中提取的,都是随机的骂段,分为“单纯型”、“成人型”、“祖宗八代型”等多种类型,还有的赫然写着:18岁以下禁用成人型! 随意登录一个骂人网站,上千条骂人话让人眼花缭乱,其中的污秽话语让人咋舌。“你大脑进水,小脑缺陷”一类的话语数不胜数,而这些还算是“宝典”中较“轻量级”的,大多骂人话语都有程度不同的性暗示,有些干脆就是直白。而其他的骂人网站上,也多是充斥了这些脏话,一些“经典的”骂人话语则在各骂人网页上都有。 一些歌词和古人诗句,在这里都被修改成淫秽不堪的下流脏话。网页上方还堂而皇之写着这样的文字:“本站收集全国各地大量的脏话,仅供参考,千万不要用来恶意攻击他人。” 而随着网络游戏中“骂场”的不断膨胀,这又直接催生出了一个响当当的职业:代骂。据了解,这些人自诩为“网络代骂”或“职业骂家”,只要你付给他一定的费用,他就会对你指定的对象破口大骂,语言之恶毒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们经常偷偷批换各种“马甲”,出入各大网游和BBS论坛,天天瞅着荧光屏,挖金心思,绞尽脑汁的想着如何骂出个“惊天地,泣鬼神”来。 而找他们“代工”的人,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为游戏中莫名其妙地被人打却没有还手之力,有的因为被人骗了装备,有的则是在网上被人骂的肝火上涌,可实在又没别人的“巧舌如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他们往往又找不到对方当面理论,于是想找个“代骂”来出口气。 其实,网络谩骂由来已久,自互联网进入中国的那一天开始,“骂街”这种现象得到了“进化”,并迅速蔓延到网络世界里的各个角落。成为国内网络文化的一大“奇观”。而国外也并非没有,可是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网络谩骂也是异常单调,无非就那几个F和S开头单词,所以没有发扬光大。 自由表达,还是病态发泄? 经常逛网络社区或玩微博的人会发现,一篇新闻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阳光的还是黑暗的,评论里总会有几条谩骂。有的谩骂或许还能和该帖子内容多少沾点边,带有一些批判性质,而有的谩骂则完全与帖子内容毫无关联,只是充满着毫无理由的恶意中伤,更有甚者只是纯粹的地域攻击。他们拒绝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更不愿意耐心考察客观条件和语境,好像这些人进来评论就是为了骂人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就拿当下的盛行于各大门户网站评论里“地域攻击”来说。就是因为自己的“狭隘地区感情”而主动攻击其他地区,进而上升到攻击那个地区的所有人,最后导致不同地区间相互攻击的行为。互联网的大众化,其使用的普及给大家带来了交流的便捷,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的差异,不同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了不同地域间(主要是不同的省份)网民的相互诋毁和攻击。 现代网络都是网民的互动平台,特别是新闻评论给地域攻击制造了生存空间。比如网易新闻的评论,确实有很多的评论非常经典,或者逗人发笑,或者引人深思,让人受益匪浅,于是很多人沉迷于论坛之中,正如某些网友所说的,上网易直接看新闻后面的评论就好,新闻都可以省掉了,可是,这些评论总还是有些比较让人担忧,或者说看了听伤心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帖子总会牵连到地域攻击的问题,这样的帖子一般都出现在一些负面的新闻后面,或者哪个省份哪个地方出了点问题,或者哪个地方的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总能在后面的评论中发现网友之间的恶意地域攻击。 而这些看起来都着实无聊。因为我们都是在一个大一统的中国,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华夏民族的老祖宗很早就提出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点;秦始皇灭六国,重用非秦人士吕不韦、李斯,孔圣人提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尚且能做到包容,博爱,今人就不能做到吗?因此,这只能说这些搞“地域攻击”的人毫无理性,不懂得冷静与理智的处理问题,他们有的只是一种病态的无理取闹。 如果,网络空间是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如果那些谩骂者真的只是对一个观点进行反驳和批判,那为什么不用一种充满智慧与理性,更能说服人的的态度来表达,而用一种如此偏激和粗暴的方式呢?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韦庆旺指出,网上人身攻击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源于当前社会上的一种“不平衡心态”。现在社会上的信息很多,人们会有意无意地进行“社会比较”,一些人可能由此产生不平衡感。在网上攻击他人,既不用负责任,又能找到某种“心理补偿”,产生暂时的优越感。 “网络人身攻击还是个体寻找群体认同的表现,并带有‘传染性’。”韦庆旺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通常没有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不明显。羞辱别人就像是一个群体的化身,很容易吸引个体加入。 北京青年心理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认为,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挫折或承受压力时,选择在网上表达情绪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以辱骂的方式发泄,会伤害到别人,甚至伤害到社会,还会给自己带来强烈的情绪变化。所以,宣泄情绪也好,倾诉也好,都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而不是用暴力语言。 享受网络,远离谩骂 网络谩骂的泛滥,不仅会败坏社会的风气,对他人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建立造成恶劣影响,更会对社会舆论的权威性,网络生活中正常的学术文化交流造成严重破坏,从而阻滞我党目前所倡导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为网络谩骂,将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专业意见往往“持平”,可能说的都是两面的理,不可能是痛快淋漓、非此即彼的。这可能不对“极端”的胃口,可能遭骂。吓得专业的人不愿意讲话。倒也不是害怕,而是蹚不起这浑水。于是,在公共的舆论场上,专业的、理性的不敢讲、不愿讲,骂人的、瞎说的随便讲、放开讲。从而助长网络低级之风,阻滞公众舆论话语权的健康成长,我们如果整日周旋在这些雷人话语之中,势必会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也会白白消耗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资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同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网络,应该是网民享受幸福生活的‘虚拟家园’,而不是谩骂攻击的‘角斗场’。即使批评也要有批判的规则,揭露也要有揭露的底线。在网上无端欺负弱者、恶意侮辱他人,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不会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亿多网民,互联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占领了当下的生活,人们在网上获得信息,在网上购物、炒股,在网上交友、恋爱、娱乐,通过网络出名、出风头。网络解放了人们的欲望和才华,使各种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了发泄排遣的渠道。但是,网络有时也淹没了经典、稀释了真诚、放大了谣言、降低了智力、瓦解了记忆、消解了原创。网络不仅令人在阅读上浅尝辄止,而且也使得思考和表达变得飘忽不定。 网络是自由表达的平台,但自由总是有边界的,网络也不是无人管理的旷野。在这个人类搭建的虚拟世界里,仍然处处可见利益的身影。显然,保护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能和天然权利。所以,网络也是一个反映现实利益的社区,任何在里面活动的人,都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自由的行使,当以不妨碍和侵害彼自由为界限。比如说,你有骂人的自由,我也有不挨骂的自由,二者是平等的,不能顾此失彼。网络并不是骂人的乐园,骂得别人利益受损,照样要付出代价。 那些在网上肆无忌惮的人,想必自以为“我躲在角落里骂,谁知道啊?谁管得着啊!”这里有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当知道“君子慎独”。这种心理反映出健全网络立法的必要性。而法律作为最低的社会行为规范,实际上也正是为不讲道德者而立的,你可以不照道德要求行事,但起码不要违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同存异。”你给别人一份包容和理解的同时,别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报。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社会才能和谐。你给别人自由的同时自由也获得了自由。 网络是为人类造福的,它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而那些只是把网络当成是自己情绪宣泄的工具的人,最后也终会被网络时代的潮流所抛弃。 |
![]() |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
告 白 我站已将[自由注册]改为人工审查后才放行注册会员发帖权! 也就是说:即或您用网名注册‘成功’,也只是[待验证注册会员]状态,不能发帖! 重申本站网管约定:请您实名注册,填全注册信息! 否则,对不起,一律删除。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 2012。3。5。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