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油画《女孩》 作者:云梦/汤建军[高中美术教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0:04
标题: 油画《女孩》 作者:云梦/汤建军[高中美术教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0:11
http://xnjyw.5d6d.com/forum-189-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89-1.html
欢迎汤建军先生实名登陆《教师之友网》,[新锐摄影]栏目刚开出5天。

==《教师之友网》曾义务为[三上]开出过专栏。因无人照管,只好撤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1:16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7:1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9:39


===国画/山水花鸟各一件 作者:刘汉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9:4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8 19:4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 12:1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4 16:0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3 21:13
忆童年


文/鸡犬人家

童年的我,住在庙后
前有青山,后有溪流
每天盼望,过年过节
新衣新帽,从脚到头
小的时候,镇上街坊
午后阵雨,结伴水战
一时贪玩,被罚了一晚
雨声依稀,在我耳畔
年少时光,渐渐淡忘
远离家乡,寻求发展
岁月辗转,心智的成长
他乡异方,我却思乡
童年往事,深映心上
虽不再有,却是难忘
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
赤子情感,永不变换
年少时光,渐渐淡忘
远离家乡,寻求发展
岁月辗转,心智的成长
他乡异方,我却思乡
童年往事,深映心上
虽不再有,却是难忘
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
赤子情感,永不变换
年少时光,渐渐淡忘
远离家乡,寻求发展
岁月辗转,心智的成长
他乡异方,我却思乡
童年往事,深映心上
虽不再有,却是难忘
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2:58
图片:IMG_0502.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2:59
图片:IMG_0546.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2:59
图片:IMG_0547.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3:00
图片:IMG_0689.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3:00
图片:IMG_0551.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3:01
图片:IMG_0516.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3:02
图片:IMG_0554.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6 13:03
图片:IMG_0651.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4 10:20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4 12:01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告     白

      我站已将[自由注册]改为人工审查后才放行注册会员发帖权!

      也就是说:即或您用网名注册‘成功’,也只是[待验证注册会员]状态,不能发帖!

     重申本站网管约定:请您实名注册,填全注册信息!

        否则,对不起,一律删除。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
                                                                      2012。3。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6 12:3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3 08:00
http://www.chla.com.cn 2012-03-05 来源:《今天》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0)
  王澍,建筑师,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现居杭州。
  陈东东,诗人,现居上海。
  跟王澍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的咖啡厅里,他戴着样式普通的金属边框眼镜,平头,刚理了发,举止神情里自有一种清爽。之前在电话里我告诉他我的计划,希望先跟他认识一下,再去看看他设计的房子,并不忙立即开始访谈。然而他坐到我对面并没有多久,我们的交谈就自动变成了访谈的一部份。
  陈东东:你不是杭州人吧?
  王澍:地道的北方人。出生在新疆,小时候应该算是阅历比较丰富。最多的是北京和新疆之间的旅行,一次就是四天四夜,一年可能会有两次到三次。因为我母亲的老家在北京,而我们那时又住在新疆。北京人的家族观念很重,每年都要祭祖,无论你是在新疆,在云南,散布在全国各地,到春节时一定要回去。
  陈东东:那你是怎么会到杭州来的呢?
  王澍:我在南京读的大学,有一次学习考察到杭州。我们在西湖上划船,正好碰到下雨,那个景象,西湖上是烟雨翻腾啊……我当时一下就决定了,今后一定要呆在这个地方。其实那时对杭州一点也不了解,就是在西湖上划了一次船。
  陈东东:你后来做的那些建筑,是不是也都在这一带,没有在北方做过建筑?
  王澍:北方没有,基本上都在南方,南京、上海、浙江,广东也做过。
  陈东东:你做的有些作品,后来没多久就拆除了,这是怎么回事情?
  王澍:这是很特殊的,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城市变化更新的速度太快;再一个是我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建筑交给你做,我做的那其实都是属于装修类的,我呢稍微不一样一点,就是我把装修活当成建筑来做。但是譬如说有一个,我做得比较疯狂的一个作品,做好三个月就拆了,因为换了业主。我的装修都是非常建筑化的,我拿它当建筑的练手。像在中国美术学院里面,我当时做的最大的一个作品,一个日占时期的大礼堂,我在里面套着做了一个建筑,现在也拆了。
  陈东东:你的建筑作品的风格是比较一致的吗?
  王澍:变动应该还是蛮大的。骨子里是一脉相承的,表面上的变化还是蛮大的。每个时期都会不一样,当然某个时期的时间也不长,可能有三、五年吧,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因为我一直不愿意搞出什么风格定型,风格这个词我有点儿忌讳。就是说出现了一个比较容易辨识的定型,才会有风格可言。
  陈东东:那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所谓的王澍风格的建筑?
  王澍:但是应该说也有,就是说,别人很容易看出来哪个建筑是我做的,即使表面上再不一样,也能看出是我做的,很容易看出来。
  陈东东:怎么就很容易看出是你做的?你的建筑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王澍:譬如说,你会看到,它永远是极朴素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稍微贵一点的材料,都是非常便宜的材料。就算做非常大的建筑,譬如说美术馆、博物馆,用的仍然是非常简单和朴素的材料。这样做的人不多。另外,我做的很多房子都有一个檐廊,就像中国古代的房子,门口一定有一个廊,这是跟很多下雨的地区有关的,非常有特征的一个做法。另外,两种不同的材料,没有过渡地直接放置在一起,这也是我典型的一个特征,而且放置的交接从来是清楚的,毫不含糊的,从来不掩饰的。我记得一个朋友的描述:初看起来这个建筑很粗,但仔细看,这个建筑的设计其实极挑剔,而且很苟刻,在粗的当中,有非常高的精确性。
陈东东:实际上这是你在建筑中追求的东西?
  王澍:对,我一般称之为让人理解,就是一定让人看到这房子是怎么建的。譬如我这墙是三层造的,一定会有一个断口,让你看到外面是一层砖,中间一层是混凝土,里面有一层白粉,这三层东西有一个剖切,我从来不会把它包起来不让你看到。这种观念有点类似于布莱希特的戏剧,他会让你知道我在演戏,我告诉你我在演戏。
  陈东东:这是为了唤起人们一种建筑意识吗?
  王澍:对,我称之为自觉,你会看到它有种自觉性在上面。
  陈东东:你似乎很强调建筑材料。
  王澍:是,我认为材料是第一位的。
  陈东东:这跟你说的语言一定有关系。
  王澍:是的,因为语言这个词你可以把它深着谈一些理论。
  陈东东:那么材料是不是相当于词呢?
  王澍:对,词。然后建筑会告诉你构词法。譬如一个建筑,它会告诉你它用了一个词,还是用了这个词的一类词,就是说这个词后面有一个词库,而这个词库里面的词同时都出现了,它也像是一部词典。
  陈东东:而建筑给出了生活的语法。
  王澍:这怎么讲,建筑设计师和使用者的关系,有一点像是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它对人的生活其实影响非常大。我做的建筑另外有一个特征,我称之为可能性比较多,但这或许也是让有些人用起来不舒服的原因。譬如到一个地方,要是你给我很清楚的道路,走廊、房间,那就很简单了,可是我的建筑经常会给你至少有两个选择,会造成迷失。最典型极端的一个例子是象山校园有一幢楼,被说成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一幢楼,有一次我在那儿碰到一个人,是这个学校里的干部,半个小时之前他说他要去另外一幢楼,半个小时之后我回到那儿,他还在原地,他说他已转了半个小时了,但找不到走出这幢楼的路。其实这幢楼有八个非常明显的出口,他居然一个也没有找到。
  陈东东:这是因为他的问题,还是很多人在这幢楼里都会经历这种迷失?
  王澍:蛮多人的,在这个楼里,譬如有人在二楼,他想下到一楼,结果他发现自己走到了三楼,不知不觉间他就走错了。
  陈东东:就是说是这个建筑带来了迷失。那么作为这个建筑的设计师,你的用意是什么呢?
  王澍:怎么讲呢,人过日子要有感觉,否则活着又有什么大的意思呢?对我来说这类似于一个游戏,是非常游戏化的。其实我是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楼就是一个游戏,你要是有游戏的精神,你就觉得很好玩,你要是没有游戏的精神,你就会觉得很郁闷。所以核心可能是一个乐趣。当然有时候也有点强迫,譬如说我就不想要这么个乐趣,为什么要强加给我?这里就有个问题,因为建筑通常不是为一个人做的。要是你要我做一个建筑,你很喜欢游戏状态,我为你做了一个,这是一种;但更多的情况是,这个建筑是为一千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做的,这个游戏可能很多人不要。那么我承认我带有比较主观的意图,我想刺激你一下,推你一把……
 陈东东:也就是说一个建筑师在考虑建筑的时候,他也得考虑生活、生活方式,甚至包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譬如说你刚才讲到的那个建筑是一个学校,那么建筑师在设计这个学校的时候,也会对这个学校教育的性质和方案有自己的思考……
  王澍:对。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博弈。如果我没有一个主观的意图,那么反过来我就要接受这个社会已经用习惯铸成的东西,无非就是这种关系。我似乎是按照你的习惯做的,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习惯被弄得有点不一样,我喜欢玩这种游戏。不是说完全不一样,表面上看,好像很一样,然而你一用就会发现,处处都有点不一样,这时就会出现真正的模糊,如果两个杯子,一个是方的,一个是圆的,这没问题,很容易判断,如果一个杯子,似乎是方的,但是你仔细看,它又好像不方,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的判断很容易犯错误。而生活当中有错误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陈东东:我的感觉,你做的那个象山校园的建筑,可能会改变这个学校的教学模式。
  王澍:有这个潜能,只能说。会不会这样,这倒不是说你建筑做好了就一定有改变。譬如说教室,至少提供了这么几种,一种是在房间里上课,这是大家都习惯的教室,第二种在走廊里上课,第三种在屋顶上上课,第四种在房子下面上课,第五种在房子边上上课。在象山校园,你会发现上课要是老师高兴,他可以不在房间里上,可以在屋顶上上,尽管这屋顶有点斜,但是人可以站在和坐在屋顶上;他会发现走廊比一般的走廊宽得多,他也可以在那儿上课;他也可以在房子边上的那棵树下上课,那儿有个小院子……
  然后,由王澍夫人陆文宇开车,我们去了位于杭州转塘镇的中国美院象山分院。它大概是目前为止王澍最重要的建筑作品。带着我在这个围绕着一座小山的马蹄形校园里转悠的时候,王澍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那座山。从房子的一个超长门框里望过去,或从一个小小的窗口望过去,那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山甚至构成了意韵有致的卷轴或册页。王澍也让我注意象山校园里的那些菜地,要是在别的学校,那或许就会是草坪。走廊里的那些柱子,特别是据说让小说家余华撞了一头的柱子,则让王澍有几分得意。黄昏渐浓的时候,斜靠在建筑系房子前面的一张长条椅上,王澍提到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名字。
  一星期后的又一个下午,春光较几天前愈加和煦。我跟王澍坐在象山校园一个小坡上的茶室前面。茶室的外墙面颇为“王澍”地堆砌着旧砖瓦,但那并非王澍作品,而是茶室员工所做的“山寨版”。从我们所在的遮阳伞下的位置,可以一览近半个象山校园,房子、树、池塘、道路,偶尔有行走其间的学生。我们的话题也离不开这座象山校园。
  陈东东:1995年到2000年你在同济读建筑学博士,在此之前你已经是一个建筑师了,为什么去读这个博士?
  王澍:为了转正吧。因为在读博士之前,有点像是边缘或隐居状态。我当时在中国美院,但没当成老师。我来中国美院是想来办建筑教育的,因为觉得工科的建筑教育太没意思,太保守了,就想到美术学院来。但是实际上当时的条件不成熟,因为那时中国的艺术界可以说对建筑完全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愿望。人们以为当时是工科系统不想要美术学院办建筑系,实际上恰恰相反。我当时来的时候这里叫环境艺术系,也是为了办建筑教育办起来的,但没办成,就办了环境艺术系。即使是这个系,也是当时建设部和工科系统强烈要求美术学院办起来的。他们也觉得工科的系统有些问题。但美术系统呢,不愿意,觉得这是建设部的事,不是文化部的事。
  陈东东:就是说你读同济的建筑学博士,是为了进入建筑教育这个系统?
  王澍:不光是进入建筑教育系统,而且更是想回到正常的社会系统。因为读博前我呆在美院的公司里,后来觉得公司没意思,再后来干脆连工资都不拿了,成了一个没有工资的自由人,当然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什么都没有了。
  陈东东:但那时候你已经是一个建筑师了。
  王澍:那算是一个非系统内的建筑师。建筑师是一个很社会性的行当,你要有技术的支持,背后要有设计院啊什么的,而我就变成非常个人的,一个人在那儿。当时主要做的是装修类的,但是我按建筑方法做,因为我对装修其实是不感兴趣,那纯粹是一种商业方式。
  陈东东:在你进入这个行当以前,你对建筑很早以来一直就有兴趣?
  王澍:不光是兴趣,应该说是志向。这可能是读书之后了。建筑在文革时候都被算到土木工程里去了,一般老百姓是不清楚的,所以考大学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建筑学。我是非常喜欢美术,想考美术学院,但我家里不同意。我父亲是搞音乐的,当时音乐团体都解散了,他就觉得艺术家哪有饭吃啊,要求我读工科。当时我就提了个要求,要读一个带美术的工科,要不我就不考大学了。他们就去找这种专业,后来说是找到了,因为我妈有个朋友是建筑院的设计师,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在国外的设计比赛中得奖的,拿了一个三等奖,他说建筑系挺好。他是南京工学院毕业的,说南京最好,别的其实也不知道,所以我填志愿时南京工学院是第一选择,第二才是清华大学,第三是同济大学。
  陈东东:你在一篇写同济大学的文章里谈到建筑构思和建筑思想的问题,意思说光有构思而没有思想是不行的,甚至觉得构思其实可有可无,建筑并不非得要构思,而真正欠缺的却是思想。中国现在真的没有自己的建筑思想吗?
  王澍:没有,一直都没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