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窥香港攝影家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0:58
标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窥香港攝影家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窥香港攝影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0:58

中國香港攝影家協會章程
2008/7/17   來源:中國香港攝影家協會
http://www.xghbs.com/News/View.asp?ID=16
http://www.xghbs.com/News/View.asp?ID=16
http://www.xghbs.com/News/View.asp?ID=16

弘揚中國攝影藝術文化,有力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營造中國攝影人和諧的攝影文化氛圍,給攝影人提供藝術交流的平臺。本會是聯系各類攝影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攝影人藝術交流的平臺和樂園。
一、宗旨: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攝影藝術文化,對攝影藝術有無私奉獻精神,以好的作品感動人,以正義的作品教育人,以高尚的作品鼓舞人。
二、入會條件:凡是國內外各級攝協的會員和攝影相關單位的攝影愛好者,填写完整的个人档案即可報名入会。
三、會員權利:
1、獎懲辦法:對完成本會義務的會員,將評為年度優秀會員,如未完成本年度義務采訪、投稿工作的會員,年審中將取消優秀會員資格並在網絡和媒體公布註銷,如再續辦,需重新申請。
2、會員待遇:在本會所屬媒體做廣告和參加聯誼活動均可享受優惠待遇;優先在《香港攝影報》《香港画報》等合作媒體發表作品;會員查詢得到國際互聯網支持;將不定期免費獲得本會報刊。優先參加本會舉辦的各項攝影采風活動。
四、會員義務:入会者每月至少给本会报纸杂志投稿两幅图片,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专题10幅图片配文章说明。积极参加本会每年1-2次的联谊交流、讲座比赛活动。
五、入會填表後,即為同意以上會員章程。
六、入会方式:
1摄影朋友推荐,
2毛遂自荐,
3可以網上申請入會,在中國香港攝影家協會網上下載入會登記表,每個欄目請認真填寫個人簡歷、身份證復印件、一寸大頭照片2張、詳細地址、電話、QQ、郵箱、用快件郵寄本會會務部。
會員工作守則
  共同的追求使我們走到一起,謝謝您對中國香港攝影家協會的支持與厚愛。為促使本會發展快、網絡廣、做出品牌,不斷地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為保證您在當地順利地開展會員聯誼工作,特制定本會工作守則,請遵照執行。
一、凡持本會的在編會員,要做到嚴遵新聞攝影操守和本會章程。熱愛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為黨為人民鼓與呼。高素質、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中國攝影藝術做出貢獻。
二、要遵守國家法律,練就一身藝術正氣,處處保持清醒頭腦,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政治、軍事、國家安全、商業機密等。不利用本會會員證件進行任何形式的違法亂紀。
三、保證在新聞攝影采訪和攝影創作采風中註重文明禮節,遵重當地(當事人)的風俗,遵照執行當地的相關規定,不魯莽行事,不做出有損本會聲譽的不恰當行為。
四、在拍攝采訪過程中,應該尊重被攝者的意願和隱私。凡涉及肖像權等問題,自行與對方妥當協商解決。
五、若出現違背守則的行為,由本人承擔其法律責任,並賠償本會的名譽損失,本會將不負連帶責任,同時,取消其本會會員資格,通報除名(監督舉報電話,本會設有投訴臺,及時舉報,及時曝光。在本會所屬媒體網絡公布)。
中国香港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执行委员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0
爵士乐摄影艺术展---英国及香港摄影艺术家联展
http://www.zhuokearts.com 2009-09-23 新闻来源:卓克艺术网


Guy Le Claire 2sm_by ElaineLiu

John Hubbard 1sm_by Elaine Liu

Miles Davis1989c_by William Ellis

RoyHargrove'sFlugelc_by William Ellis
【香港·2009年9月】  当达达遇上爵士,会擦出甚麽火花?2009香港国际爵士音乐节将于
今年10月1日至15日举行,而「爵士乐摄影艺术展」亦于即日起至10月30日,假座落于香港尖沙咀金巴利道,一身散发着华丽、时尚、个性及艺术气质的精品酒店 ─「帝乐文娜公馆」         (The Luxe Manor) 内的Dada Bar + Lounge举行。

Dada Bar + Lounge是个充满贵气、带有超现实主义感觉的艺术空间,酒吧内弥漫着着名纽约Blue Note Jazz Club一般的爵士乐灵气,更被选定为即将于10月举行之2009香港国际爵士音乐节的「指定Jazz Club」。由即日起至10月31日,在Dada的画廊举行之「爵士乐摄影艺术展」将展出英国摄影大师William Ellis及香港设计师、摄影师兼爵士乐歌手廖绮玲Elaine Liu的摄影作品。艺术家用镜头记录了「爵士」的精神面貌,及大都会的另一种写照──随心触动、蓝蓝感性,从相片出发,追随着William Ellis流连非洲、欧洲及美洲多间传奇jazz clubs与音乐节内拍下的珍贵照片
国际级爵士音乐会  展示当代爵士乐魅力
贵为2009香港国际爵士音乐节的「指定Jazz Club」 ,Dada将举行两个极具份量的爵士音乐会,首先是红透日本爵士乐界的着名结他手「小沼洋介」将于10月2日联同意大利爵士组合Giancarlo Duo率先在Dada举行他们在香港首场cross-over音乐会。同时,于10月13日,乐迷将恭候刚荣升为今届格林美最佳爵士乐演奏大碟奖得主的Tim Garland与他的着名乐队Tim Garland’s Lighthouse Trio来到Dada,举行他们亚洲巡迴之旅中,在香港的唯一一场演出;极富灵气的爵士乐,配合现场深具前卫风格的室内设计,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查询:  Dada Bar + Lounge
地址:  尖沙咀金巴利道39号帝乐文娜公馆二楼
电话:  +852 3763 8778
网址:  www.dadalounge.com.hk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0
香港摄影师抱团深圳展时尚 正在华·美术馆展出的“香港摄影七人展”试图探寻艺术与时尚摄影之间的本源关系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0日

南方都市报
  
香港摄影师有轻松、不沉重的创作态度。
  
香港摄影师们作品的当代艺术性还是不够。
  
只从技术角度来看,香港摄影师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
  “唸影度形”———2月6日,深圳华·美术馆用一个粤语味浓厚的主题挑开了“香港摄影七人展”的帷幕(展览将展至3月12日),香港摄影界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及其作品同时亮相,冀望展示出与内地摄影差异化的思维特征与表现形式。
  按照华·美术馆的定位,此次展览既要聚焦香港时尚摄影工业,也要探寻艺术与时尚摄影之间的本源关系,这一定位却为展览性质的认定出了难题。从现场的摄影作品看,几乎每个香港摄影师都提供了商业和独立两种性质的作品;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看,不少香港摄影师们的独立作品仍然带有一定的商业感,与大陆当代摄影艺术的优秀作品相比并不显优势,“香港摄影师受潮流、市场的影响及制约,个人创作意念方面比较弱。”参展摄影师朱德华承认,在香港高度商业化的环境里,不少曾经怀有艺术抱负的摄影师,因商业上取得成功,而放弃了原有的理想,坚持原则的创作人太少。
  挥不去的商业印记
  “唸影度形”显然与常见的当代艺术类摄影展差异明显,它更像一个时尚大片陈列展,色彩艳到极致的时装模特照,A didas的广告照,为美国Surface杂志拍摄的美少年照,章子怡、黄秋生、梁朝伟等明星的表情照……潮流、商业、时尚、艳丽、型男索女,主办方想要传达香港时尚摄影工业的意图一定没落空。
  但主办方的意图并不仅仅是展示香港的时尚摄影工业,“大陆的摄影崛起很迅速,无论是时尚摄影、商业摄影还是当代艺术摄影,都出现了很高的价格,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香港的摄影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多在商业层面,物欲横流的感觉,当代艺术的质感不突出,我们还想通过这个展览探究香港摄影它究竟有没自身的艺术性在?”策展人彭捷介绍,策展定位的混搭也造成了展览作品的混搭,“单纯的时尚或商业摄影展太薄,大家随便翻翻时尚杂志都能看到大把,所以我们要求摄影师在提供商业作品之外,再提供一组个人独立创作、体现个人创意和艺术理念的作品,进行对比。”
  对比的效果如何?香港摄影师镜头下的商业创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区分何在?从现场的独立创作作品看,参展摄影师陈华熙对照片的抽象处理、李锦棠的裸体群像、朱德华的“出奇少年”系列、何耀燊的“潮人像”系列及邓钜荣的“风·帆”系列都体现出一定的当代艺术意味,但与商业创作作品并列一处,却不能性格鲜明地跳脱出来。或者说,香港摄影师们的独立非商业作品仍然挥不去商业印记,无论从构图、内容选择、镜头捕捉角度和方式,都有习惯性的时尚摄影工业思维在,例如摄影师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人物摆拍选作艺术创作的重心,例如苛求精致化精细化的构图感觉,例如色彩运用的时装大片式视觉冲击,例如有意无意地寻求适合杂志呈现的镜头角度等。
  如果把这批香港艺术家的个人独立创作作品与大陆优秀的当代艺术摄影作品相比,至少在人文思考和艺术纯度等层面仍有不足,彭捷也承认,“香港摄影师们作品的当代艺术性还是不够,从艺术层面上看,无论知识储备还是学术体系都没有大陆完备。”
  香港摄影艺术受困于高度商业化
  从开放程度、与西方交流的广度深度上看,香港远远领先于大陆,此次展览对参展摄影师的介绍中也提及,这批香港摄影界的中坚力量,工作范围包括艺术、广告、时装、视觉广告及录像等,“他们早年游学欧美、日本等时尚摄影发源地,并拥有辗转世界各国专业实战的经验。”这么看,香港摄影师们并不缺乏接触当代艺术核心的机会,与欧美等当代艺术发达国家的同步性更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当代艺术摄影的声音一向比较微弱,作品及影响力在当前的艺术界也少见特出之处,连朱德华也感觉,“大陆近年来的当代摄影尤其艺术摄影,经常被拿来与欧美比较,收藏与拍卖达到较高的价位,香港艺术摄影作品从来都被忽视,只有在1997年前几年曾被国际注意过。”
  在彭捷看来,香港艺术摄影不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摄影师的生存压力太大,大家只能一致地选择去做商业摄影。你看这次参展的摄影师们,几乎每个人都拍过明星,他们未必都愿意拍,但在香港就得这么做,必须拍明星照,城市的商业特质使然。”
  朱德华认为,只从技术角度来看,香港摄影师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但很多人受潮流、市场的影响及制约,导致个人创作意念方面比较弱,甚至不少曾经怀抱理想的摄影师在生存压力、商业环境的双重挤压下逐渐丧失个人创作的动力,沦为赚钱机器。“商业与艺术创作之间把握平衡点十分困难,好多留学回港初期对艺术满有抱负的摄影师,因商业上取得成功,而放弃了原有的理想,只专心赚钱,其作品的水平每况愈下,实在可惜,令人失望。在香港,坚持原则的创作人少。”
  作为香港“P H 5摄影连动”艺术团队的发起人,朱德华坦言当前运作相当不易,“成员都有全职工作,加上缺乏资金赞助,只能做有限度活动。当然,机构成立几年也举办了不少活动,包括‘影像香港当代摄影展’、出版《Phi》艺术摄影杂志等,引发了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关注,有拨款资助的意向,还带动了本地年轻摄影师投身创办新杂志。”但在香港这个高度商业化的城市,朱德华对艺术杂志越来越多的涌现并不抱乐观态度,“观众及市场支持有限,如我一位艺术家朋友所说,‘煮饭的人多,但食饭的人少’。”
  或许香港的艺术摄影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向
  尽管香港的艺术摄影缺乏人文、历史的深度和完备的学术体系支撑,尽管商业化的印记还烙于香港摄影师的创作实践中,不过策展人和摄影评论家认为,受地域特质和自身经历的影响,香港摄影师们的艺术摄影也显露出一些新的创作元素和方向。
  “相比下意识感摁快门所获得的照片,香港摄影师们的作品显得更为从容不迫,人、物、场景均显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静。”彭捷举例,何耀燊借幽闭光线定义街拍画面,暗自传递出僻静一角所寄托的城市价值诉求;陈华熙新近的作品体现了对摄影物象经典形式的背离;郑智聪镜头下熟悉的时尚明星,在过敏、焦虑、冷酷、自我猜疑的视觉形式下不免带有叙事特性。此外,邓钜荣用切片手法和独特的空间意识拓展出视觉空间的外延,风格朝着更为抽象手绘化的方向发展;朱德华镜头下的“少年”和“先生”,则将写实时装摄影推至社群民生关照,来刻划真实而又离奇出格的争议地带。
  香港摄影界的资深评论人黄启裕则表示,2004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摄影展“FashioningFic-tioninPhotographysince1990”已经证实了时尚摄影与艺术摄影之间的分界走向模糊化的趋势,“唸影度形”又一次展示了时尚摄影向艺术摄影发展的可塑性。
  “我们可以看到,沈振明巧妙地在时尚作品中运用抓拍及街头摄影的语言,隐隐带出品味生活的信息;何耀燊和邓钜荣则采用电影叙事方法,舞台式的造型和电影蒙太奇般的剪接加强了梦幻化的视觉效果。”除了视觉表现形式上的突破,黄启裕还注意到摄影师们艺术创作观念上的亮色,“李锦棠有计划地撕破了时尚的伪装,原身大小的裸体照片让被摄者与观者相互作出腼腆的对话;陈华熙由人间风情画转到纯抽象境界;朱德华在时尚与反时尚美学之间做出审视,带出人类学式的考究精神;郑智聪坦然以镜头突袭多位香港影艺明星,在攻其不备的情况下唤起他们心底的暗格,令人想起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一书。”
  “或许大陆的摄影艺术在人文背景、思考深度及学术感觉方面强过香港,但我们也能从香港的艺术摄影中看到新鲜的一面,例如轻松、不沉重的创作态度。”彭捷感觉,香港摄影师们的艺术创作追求“好玩、轻松”,不像大陆的摄影艺术家“搞那么沉重”,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艺文记者 王相明 报道
  艺文记者 乔彦杰 摄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1
香港摄影家陈复礼艺术摄影作品
2007-4-3

  陈复礼(Chen Fuli):1916年6月21日出生于潮安县官塘村。19岁毕业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6年赴南洋谋生。先侨居泰国,1942年旅居越南。在此期间开始业余学习摄影。作品陆续入选世界各地国际摄影沙龙。1951年联合当地摄影爱好者,组成越南摄影学会,任副会长。1955年定居香港从事经商,任香港泰华贸易公司经理,继续从事摄影艺术创作。1958年与影友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任永远荣誉会长,1959年兼任香港摄影学会副会长;1960年在香港创立影艺出版公司,出版《摄影艺术》月刊,任主编及督印人。1964年改为《摄影画报》月刊。曾连续两年获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佳成绩;1961年取得该会荣誉高级会士,考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并先后于1957-1961年连续被列入美国摄影学会年度统计世界各地国际沙龙入选成绩前10名;1964年获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继又任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港澳摄影协会会长,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作品题材广,风景、人物、静物等无不涉猎,尤其风景摄影的表现技法独树一帜。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沙龙金奖、银奖和铜奖。代表作有《坚毅》、《流浪者》、《搏斗》、《矣乃一声山水绿》、《朝晖颂》、《千里共婵娟》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再论中国画与摄影》、《陈复礼摄影作品集》和《中国风景》。1959年开始在香港、越南、泰国、印度及中国各地,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82年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观众为之倾倒,展期一再延长,竟达14周之久。
松涛

冬夜

火焰山

深山里的烟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3
标  题: 「影艺缤纷」香港摄影家艺术摄影作品展


「影艺缤纷」香港摄影家艺术摄影作品展开幕式将于8月29号15点在北大图书馆举行,这
是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活动,香港中苑摄影学会特地邀请
咱们北大摄影学会参加开幕式,嘉宾名单阵容挺强大,还特地写了我们学会,在学校的Y
ASPers或者对这个活动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加哦~是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想参加的同学
请于8月21号晚上12点之前发送你的姓名、院系、年级至我的邮箱zhhelsa@163.com。下面
是活动详情:

「影艺缤纷」香港摄影家艺术摄影作品展

【内容】 46位香港摄影名家的近200幅摄影作品,内容包括寰宇风光、祖国名山河川、民
族风情、香港今昔及人物小品等摄影题材作品。

【主办方】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时间】8月29日(周一)下午15:00

【备注】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是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26日为在职员工及
退休同仁所设立的一个摄影学会,目的是透过影艺,丰富公余及退休生活,加强彼此间凝
聚力,落实「提高会员影艺水平、促进影艺发展」的宗旨。该会自成立至今,承香港社会
贤达及摄影界的支持,邀得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林广兆博士为名誉主席、全
国政协常务委员杨孙西博士为永远名誉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颁予「终身成就奖」的陈复
礼先生及简庆福先生及香港摄影界资历深厚在国际沙龙享有盛名的黄贵权先生、连登良先
生、张文澜先生及多位在国际沙龙享有世界十杰盛名的摄影家出任名誉会长及名誉顾问,
会员影艺有所跃进,弘扬香港摄影在国际沙龙的重要地位。

【开幕式暨摄影展开展仪式主礼嘉宾名单】

内地嘉宾:

北京大学 刘伟副校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先生

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司长  钱立军先生

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  侯湘华女士

中国文联国际部主任  黄文娟女士

中国银行领导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向勇先生

北京大学学生摄影学会领导(谁想来当领导快报名!)

香港嘉宾: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文部部长  郝铁川先生

香港立法会议员  霍震霆先生

全国政协常委  杨孙西先生

全国政协委员  区永熙先生

全国政协委员  李国强先生

香港特区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曹万泰先生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黄贵权先生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张文澜先生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张鸿义先生

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会长  吴民权先生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副会长  何德全先生

香港沙龙影友协会会长  林钜津先生

香港中苑摄影学会会长  邓祖国先生

香港陈绍文同学摄影会会长  陈泽荣先生



--
构图是骨骼,色彩是血肉,光线是灵魂!
※ 来源:·北大未名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5
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香港)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创作年会


第 11 届全国摄影赛颁奖大会 活 动 安 排

第一天 (8月25日) 江苏华西报到——主席团会议——自由创作 ●全天:○报到;自由创作; ●晚上:○欢迎晚宴; ○召开主席团会议。 【住华西七号塔】

第二天(8月26日) 江苏华西摄影创作——会员代表大会——颁奖大会

●上午:○到“天下第一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第一富村”——江苏华西登华西金塔十五楼,俯瞰拍摄华西全貌; ○拍摄游览华西幸福园:四季园、天下第一钟、天下第一鼓王、百米喷泉,龙王、神牛,塔群游历人间四季仙境,体现钟鸣鼎盛、太平盛世景象; ○到富丽堂皇,象征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宫听老书记报告,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文艺汇报演出。聆听老书记的治村经验,了解华西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华西壮大集体经济力量,共同富裕的经验。

●下午:午餐后集合进入会场。○2009创作年会开幕仪式○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修改章程、选举二届主席团、理事; ○第十一届全国当代摄影艺术邀请赛颁奖; ○拍摄集体合影。

●晚上:○自由拍摄华西夜景;自由交流。【住华西七号塔】

第三天(8月27日) 江苏华西摄影创作——江苏苏州水乡古街及夜景摄影创作

●上午:○早餐后统一乘车游览世界公园,途观西游记壁画,穿越千米遂道,到华西村山北高科技农科园创作:智能蔬菜大棚; ○龙西湖游览创作,品味集古今名桥于一体的“桥文化”魅力,远眺龙西湖欧式别墅;登华西拍 “长城”、上“天安门”、“山海关”、望“长城”内外,远观大华西规划建设; ○参观华西工业:了解华西生产发展状况和主要工业,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亲厉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参与式旅游新时尚。

●下午:○午餐后到位居江南七寺八塔第一的的千年古刹泰清寺创作。在这里可以领略千百年来光辉灿烂的江南古刹,可以瞻仰国内最大的四面千手观音,可以感受泰清寺殿宇的巍峨,法相的庄严,佛事的兴旺; ○到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旅游文学家、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纪念馆参观创作,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徐霞客故居、石刻等,而且还可以领略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仰圣园。体现徐霞客故乡地处江南水乡的特点; ○后集体乘车到江苏苏州摄影创作。赴苏州安排住宿,发晚餐份餐; ○到有1100多年历史,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特点的古街——苏州山塘街摄影创作,这里水港交错,街衢纵横,在苏州众多街巷中,山塘街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是保存最完整,最集中体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人家尽枕河画境的一条街道。在这里可以感受典型的水巷古街,领略到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特殊魅力。

●晚上:○拍摄山塘街夜景。山塘街的夜景很具特色,红灯笼映照着小桥流水,五彩缤纷的璀璨灯火将美丽的山塘街装扮得更加迷人。在这里可以拍摄到美丽的夜景摄影作品。(晚上8:30结束集合) 【住苏州】


第四天(8月28日) 江苏苏州江南水乡、园林摄影创作
●上午:○早餐后统一乘车到集江南水乡特色与古典园林风貌为一体,苏州最大的园林景区、国家AA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苏州定园摄影创作,这里亭台楼阁映画其中,曲廊流水浑然天成;一座座蕴藏着姑苏特色的桥梁,石桥、木桥、竹桥;拱桥、平桥、弯桥,造型各异,姿态万千。您可尽情“观东方水城风景,赏苏州定园风光”。

●下午:○自由创作,结束行程。

○散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6
参加“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2011年年会暨《香港摄影报》工作会议 [zt]






  2011年3月5日,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2011年年会暨《香港摄影报》社工作会议,在深港中视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香港、澳门及全国20多个省市记者站领导、摄影艺术家、摄影记者出席了大会。
  本人作为《香港摄影报》黑龙江记者站副站长(代表站长)及“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会员参加了会议。
  上午九时,会议在热烈、欢快、祥和的《摄影人之歌》及《和谐摄影之歌》中开幕。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主席、《香港摄影报》社社长张万好作了“和谐摄影” “ 摄影为公”的工作报告,大会为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香港摄影报》社2010年年度全国各省综合成绩排名前10位的优秀站,颁发了荣誉证书,同时还颁发了副主席证书、副主编证书、艺术顾问证书。参加会议的摄影艺术家、摄影记者就新闻、人文、纪实、风光艺术摄影的发展,进行了图片研讨交流。
  会议于3月6日圆满结束,并开展同题摄影采风创作活动。
↑ 《香港摄影报》 的报道
↑  与会领导、艺术家、记者合影(后排正中为本人)
↑  别具一格的花絮合影
↑   本人(右一)在会议中拍摄采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7
评论家李媚:香港禁拍事件可以写进当代摄影史(图)2012-01-12
 来源:国际在线论坛  编辑:胡娟娟   
  李媚:这件事情从某种角度上说甚至可以写进当代摄影史,我们已经意识到在我们未来的时代,摄影是我们所有人都拥有的一种权利,一种表达权利,当我们抛开其他的都不去谈时,摄影对于我们人的交流的贡献,表达的贡献,我觉得这件事就很了不起。
  海杰:从这件事情来看,D&G作为一个高端时尚品牌,有这样的行为,是基于一个“私享”的时尚分层意识,但这样的意识触及了公共空间,商业的过度运作会产生商业暴力,D&G就算其中的一种。而相机也会产生权力,这个权力的持有者是网民,他们运用这种权力来对抗商业暴力,并且相机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武器”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影像的自觉性是我们乐意看到的。摄影是一个表达心声的媒介,而且可以从中看出大家对于摄影这种手段的自发性,包括国内的很多事件都是通过摄影来呈现。
  蔡萌:我们常说的“有图有真相”。
  李媚:尤其对于那些拍客而言,对于那些突发的事件,有很多图片都不是来自专业的记者之手。
  海杰:我们先不说他是不是语言夸大了一下情况,单从他的传递上来说,拥有一些优势:快捷,有效,直观。
  李媚:所以我一直觉得,进入了20世纪以后,除了文字,口述这两种语言外,摄影图像将会成为第三种语言。
  蔡萌:成为言说,表达的一种公共媒介,当然它可能也是一种武器,可以用来维护个人权益的工具。香港的这个事件也和香港居民维护个人权益有关,表达一种个人诉求,借助了摄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8
  李媚:如果我们只来谈这件事情,为什么香港市民都会拿着照相机去拍?有没有想过?
  蔡萌:因为禁拍,一开始是禁止狗仔队进行拍摄,禁止他们去拍摄这些来自大陆的疯狂购物的土大款、富二代和官二代,怕暴漏他们的隐私。
  李媚:所以这样的禁拍和反禁拍这样的冲突中就表达了摄影力量和公共性。
  蔡萌:本来是想颠覆一种作为证据和监控的摄影,结果又被市民反控制了。
  海杰:实质是扮演了一个民间的角色。
  蔡萌:有一点被调侃,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李媚:再联想到我们现在上微博也好,博客也好,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会用图片,贴上图片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海杰:因为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迅速的让读者的视角抵达现场。
  (来源:雅昌摄影网 文:邬树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09
香港摄影师的发展:经历无数的艰辛岁月
来源:中国摄影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7-27











编辑:mxm
  香港从一个小小的英国殖民地岛屿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会,其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岁月和风风雨雨,凭着香港人的干劲和坚毅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而获得了今天的成果。虽然有人批评香港人不中不西,缺乏文化的根和身份,可是这恰恰是香港文化的特性,既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学会了兼容之道。凡事都懂得变通,办事效率也高,在商业上可以早占先机,令香港成为经济大都会。

  生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香港的文化,却缺乏了这些重要资料,而香港的摄影,也是在这基础上成长。


  如摄影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香港摄影也无可避免地从春意唯美的路上走过来。香港艺术摄影萌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年由几位从英国归港的专业人士包括医师和律师等在1937年创力、了“香港摄影学会”,承传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画意摄影传统,把画意摄影在香港推动起来。在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生活水平不高,摄影却是个高消费的玩意,不是一般大众能负担得起,所以起初民间的参与不是很踊跃。从1941年到1945年香港沦陷于日军手上,摄影活动几乎停顿下来了。1945年大战结束,社会逐渐回复正轨,摄影活动也逐渐恢复过来。当时除了“香港摄影学会”举办一些活动外,也有一些从大陆来港的资深摄影家在港传授摄影,潘日波是其中佼佼者,李永堂、陈绍文和我都曾经是他门下学生,虽然我因为实在付不起几百元的学费而在半年后退学,
可是当时学到的东西已经为我后期的摄影发展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香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民间参与摄影活动的人也愈来愈多,教授摄影的老师也随着增多了。其中邓雪峰老师和颜震东老师的门下学生比较多,黄贵权老先生当年也在邓老师门下学习过,水涨船高,当年具规模的摄影学会也不少,其中以陈复礼先生参与创立的“中华摄影学会”最为兴盛,与“香港摄影学会’’并驾齐驱。“中华摄影学会”成立的主旨是希望能在摄影中渗进中国文化,陈老早年的作品,不少是参照中国画的形式,例如拍摄一些花鸟,然后在照片题上诗句等,企图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摄影路向,当年颇受欢迎,也有不少追随者。


  六十到八十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时期,大家都富裕起来,摄影爱好者大都有充裕的资金来放大作品,大量地寄到世界各地的国际摄影沙龙参展,而香港送去的作品,成绩都很好,获奖的也不少,世界沙龙十杰是以全年入选作品的数量评等,前十名的所谓“沙龙十杰”每年都有香港摄影师上榜,这段时期可以说是香港沙龙摄影的二十年。这些成绩,当然受到在处于改革开放期的中国大陆摄影家的注目。当陈复礼先生1979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后,引起了大陆摄影界极大的反响,钱万里和黄贵权医生相继在大陆举办摄影展,大大开阔了大陆摄影人的眼界.而这种沙龙形式的画意摄影也由此而转移到中国大陆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流行135单镜反光机和莱卡M系列照相相机,相对大片幅和中片幅照相机,135单反非常轻巧,便于携带,而且镜头焦距和配件的选择也比较多,片子的质量也不错,极适合旅游外拍和摄影一些街头巷尾的生活点滴和人生百态的照片,颇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三十五毫米摄影会”也因此而创立,积极地推广135小型机。亦因为使用了135单镜反光机,拍摄的题材也多元化起来,不再是局限于静态的风光,静态和人像,作品也倾向拍摄街头抓拍的民生写实作品,充分发挥工具的机动性能。当年以钟文略、陈迹、张伯根、邱良等人的作品最为人所熟悉。陈迹和邱良都是在媒体工作的摄影师,所以他们的作品是有别于一般画意沙龙形式而比较接近纪实摄影。现在回看他们的作品大都能为香港的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七十年代中期,好几个在国外攻读摄影的香港人相继回港,首先有翁维铨、霍丽萍(霍英东先生的女儿),都先后举办了个人摄影和出版画册,翁维铨在香港艺术中心展出他一批航拍的照片,名为”秋水篇”,希望能体现出易经的哲理,而霍丽萍也在香港大会堂展示她在大陆采风拍摄的风光照片,也自资出版了画册、引起了不少的反响,可惜翁维铨后期转向拍电影,现在香港演艺学院任教,也没有再拍摄了。而霍丽萍也嫁到美国,脱离了摄影界。


  七十年代末期,高志强、梁家泰、区曼璇、王禾璧、陈赞云等也相继回港发展,几乎同期,以莫国璇、吴汉霖、郑凯为首的七位摄影家举力、了“七人摄影”展览,作品一反当时的沙龙画意摄影形式,展出了一批纪实,观念性的带个人思想的作品,希望能闯出一条现代摄影的新路向,可惜曲高和寡,也敌不过沙龙摄影的势头而被淹没。吴汉霖、郑凯也分别出国攻读摄影和移民定居,虽然如此,这个展览的出现,已经在一群从国外回来的摄影工作者心中播下了种子。区曼璇首先展出她在大陆拍摄的人物作品,名为“大陆人”,出版了同名的画册。梁家泰,高志强和陈赞云也举办了个人影展。这些比较有新意念和具学术性的作品受到香港年青一代摄影爱好者的欢迎,香港的现代艺术摄影开始露出了曙光。


  大约在1978年,我参与了开办香港理工学院的“实用摄影高级文凭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也邀请我主办“商业摄影证书课程”,都能得到普通的欢迎和认同。有鉴于此,我于是联同区曼璇、高志强、杨淙健和唐小超等在1981年创立“摄影中心”,开办各类型的摄影课程和举办小型摄影展,为新一代的摄影爱好者提供比较正规的学习渠道。“摄影中心”于1988年因部分成员移民以及财政上出现困难而结束,但这几年来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现在成名的商业摄影师和摄影家不少都是“摄影中心”的学生,为香港摄影界注入了不少新血。


  “香港艺术中心”成立于1975年,两年后建成了现在的“香港艺术中心”大楼,为艺术界提供了新的展场。八十年代初陈赞云出任画廊总监,积极推广香港摄影,同时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摄影作品展出和举办摄影研讨会。1983年有安塞尔·亚当斯作品展,接着是卡蒂埃—布烈松的作品展,为香港摄影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也是首次在香港欣赏到大师们的原作,引起了极大的震荡。于是陈赞云再于1984年策划了“摄影的另一面——美国当代摄影家作品展”,这是一个非常独特而且是香港前所未见的展览。作品主要是应用了混合媒介、棕印、蓝印和观念性摆拍等不同的摄影处理手法来完成作品,十二位被邀请参展的都是美国当代首屈一指的摄影家,透过作品,提出独到的见解,完全脱离传统平铺直叙的束缚,令观者耳目一新。其中罗拔、尼根和威廉·拉尔逊还亲身来香港,主持并主讲“美国新一代摄影”及“新彩色摄影讲座”不仅开阔了香港摄影界的视野,也提供了更广的创作空间。同年八月,陈赞云又策展了由十四位香港摄影家参与的“香港摄影家看中国”摄影展,其中包括王禾璧、梁家泰、高志强、李家升和我的作品,又在年底和“歌德学院”合办德国摄影家托马斯·吕特格的“将来的历史”摄影展,同期由“艺术中心”“歌德学院”和“摄影中心”合办了一个“香港:人与环境”的摄影比赛和展览,获奖者刘清平,现在已经是颇有成就的摄影家。


  经过一连串的摄影展和研讨会的交流活动,香港摄影也一下子热闹起来,新一代的摄影也逐渐成长,对摄影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王禾璧于1985年入掌“香港艺术中心”课程部,大力推动摄影教育的历史。并在“艺术中心”设立暗屋,开办各种短期的摄影课程,生源大都来自社会,的确为的普及起一定的作用。稍后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学开办摄影本科学位课程,培育新一代摄影人,可惜摄影系只维持了十年,在2000年正式结束,而我也退休离开,从此香港高校就没有摄影的正规课程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大事,摄影系的结束,是基于各种隐藏的原因,摄影数字化的冲击可能是其中一个诱因。

  九十年代的香港摄影也不寂寞,1990年王禾璧策划的“当代香港之视觉探索”由四位摄影家策动:陈伟民、黄勤带、莫劲强和黄国基都是新闻工作者,利用工作时间拍摄,以个人的经历及感受为起点,在生活中拾取题材,纪寻流逝中的习俗,探索香港这个大都会在面临政治、经济及社会微妙而又急剧的转变。计划延续了六年,从1991年1月由四位摄影师开始的第一次展览,到1992年第二次展览和最后在1996年举办的“九七激情一一当代香港之视觉探索1990·1996展览”,参展的摄影师已增加到三十一位。除了上述四位外,知名的摄影师还有苏庆强、翟锦文、麦烽、邱良、梁家泰、曾家杰、李志芳、谢明荘、刘香成、黄楚乔、李家升、高志强、余伟健、张志伟等等。《摄影画报》的伍小仪,还帮忙出版了一本同名的画册,成为了香港纪实摄影的一个里程碑,九十年代香港摄影界的大事,要算在1994年二月由“香港艺术中心”展览总监何庆基和颜淑芬策展的“中、港、台当代摄影展和研讨会”。展览顾问有中国的李媚、黄专和杨小彦,香港的李家升、梁家泰、王禾璧和我本人,台湾和张照堂和陈赞云(早年在港,后移居台湾)。参展的个国摄影家有十二位,香港有十四位,台湾有十四位,都是当年摄影界俊彦之士,济济一堂,互相观摩交流。研讨会上也颇多独特言论和见解,发言也非常热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盛会,而2007年的广州国际双年展可以说是另一次的延续。


   踏入2000年,香港摄影似乎静了下来。可能是数字摄影的冲击所带来的一段反思期吧。可以一提的是近年冒起的七个新生代女摄影师,他们在2005年底力、了一个小型的联展,名为“媚观·世音”,展出的作品主要是从“自我”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然后从现实中的收割发现自己。这是非常新颖的视角,七个摄影者各自从自己的世界里“媚(微)观”,而企图从中寻找到自我,七位女性包括黄淑琪、林慧洁、方敏儿等。希望她们能继续努力,另闯一番新境界。

  回顾香港的摄影,从三十到八十年代是沙龙画意摄影的天下,现代摄影艺术从八十年代开始萌牙,至今还在成长期中,期望摄影家们继续努力耕耘为来来的香港摄影的茁壮献出一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0
http://www.xgsyb.com/News/View.asp?ID=25
http://www.xgsyb.com/News/View.asp?ID=25
《香港摄影报》官网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简介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简称—中摄联,英文为CHINA PHOTO ART CLUB,英文缩写—CPC。是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由中国香港新闻出版社主管。
属非营利性质的摄影艺术组织。现有会员总人数6100人,中国优秀摄影家十杰9人,国家级摄影名家686人 。本着弘扬摄影艺术、提高摄影水平、联合影友共进、发展摄影事业为己任。遍及国内外及港澳地区,是摄影家和摄影艺术爱好者的乐园。
二、本会活动年表
1、
自2002年10月8日成立以来,于2003年6月8日组织策划主办了首届深圳国际摄影节,
2、2005年4月16日组织策划主办了爱中华迎奥运百城摄影采风活动,同时举办首站“国际米兰杯”《中国新娘》婚纱摄影大赛,
3、2010年成功组织策划主办了首届中国摄影和谐金鼎奖评审颁奖活动,两年一次的第二届中国摄影“和谐金鼎”奖正式启动。
       本会将继续做好创作比赛、展览、联谊、交流工作,大力弘扬中国摄影艺术文化,努力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促进摄影和谐友谊团结的新局面。
三、本会宗旨
1、本会提倡:和谐摄影,和谐摄影人!
2、本会倡导:摄影为公!
3、会员准则:“团结、奉献、和谐、平等、向上、爱国”是全体会员的行动准则。
      
4、本会资金来源: 1、中国香港新闻出版社拨款  2、会员会费  3、对摄影艺术捐助的企业和个人  4、募捐所得
5、资金来源用于:办公、通联、创作比赛、展览、联谊、交流、出版服务、工作。
6、本摄影组织机构将不接受任何企业和个人的商业赞助行为。
国际网站: www.ccpoto.com
www.cpncn.com
http://www.xgsyb.com/
www.xghbs.com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 会务部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 终身法律顧問:中檢(北京)法律實務中心主任,法學博士 吳偉民 高級律師;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 常年法律顧問:梁衛星 律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2
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造型艺术奖
发表时间:0001年01月01日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近期举行大会,给梅葆玖、王昆等我国多位德高望重、才艺卓越的艺术家颁发2010年度中国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成就奖,香港摄影家简庆福也榜上有名,获此殊荣。 为此,中国摄影家举办简老从影70载理论研讨和作品投影观赏会,全国各地摄影家协会代表、在京摄影家、媒体记者和港澳摄影挚友,以及简老亲朋250余人出席会议,华光摄影学院名誉院长杨恩璞应邀发表演讲,介绍简老的创作成就。(发言内容,详见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晚间,简庆福先生设宴答谢海内外道友对他摄影创作的支持。我院师生代表杨恩璞、郭丽娜、韩阳帅在宴会上向简老敬献挂画和99朵玫瑰,祝贺先生“博艺七十、华诞九十”,并致辞感谢他担任我院高级顾问多年来对教学的关心和支持。(祝静
供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4
藝影春秋攝影展 ╴与你分享香港百載濃情

   攝影術自十九世紀初發明,在歐美迅速發展,隨后引入香港,因為技術發展尚未成熟,器材笨重而昂貴,非一般人所能負擔,直到二十世紀才在較廣泛用作藝術創作媒介。香港最早的藝術攝影家,有不少原習國畫、書法或西洋美術,藝術攝影風格以“畫意”為主導,拍攝出具中國詩意的作品。

  二次大戰后,社會由動盪轉趨安穩,攝影器材亦較齊全和廉宜,攝影愛好者日眾,并凝聚成有組織的團体,加上政府和傳媒机构組織各類攝影活動,推動攝影成為市民的文娛消遣,攝影風气日益蓬勃。此期間香港有不少人嘗試利用鏡頭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愛,做出很多出色的紀實作品,如描述勞動生活和街頭巷尾等,照片真實感人。

  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開始步入“起飛”階段,一般業餘愛好者都得以改善攝影器材設備,攝影學會因而不斷增加,不少報章亦開闢了攝影版。攝影藝術漸趨普及,拍攝的題材和手法都更見多樣,由靜物、人物、郊外風光,到社會紀實、動作和生活小品,以至由黑白轉向彩色、由大型机至用小型机、由純攝影到黑房加工等,技術与風格皆層出不窮。

  踏入八十年代,攝影展覽和各類攝影比賽日益頻繁,造就了專題性攝影的發展,令影藝研究邁進新的領域。另一方面,旅游

攝影蔚然成風,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為以往少有机會到外地拍攝的香港攝影家,大大地擴展了攝影的取材,也增加了交流的机會。此時,黑白攝影全盛時期日趨式微,彩色攝影到達了高峰時代。   九十年代,藝術攝影与其他現代流派并行發展,攝影家在取材、風格、技術上都不斷尋找新的可能。數碼影像技術及電腦的出現,讓攝影家毋須再依賴具体的物象,而能創作出傳統技術無法拍攝得到的作品,充分地拓展創作思維和想像空間   
攝影机作為記錄歷史的工具,經過了近二百年的發展,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功能,成為人類傳情達意的藝術創作媒体。在鏡頭之下,我們看見的可能是瞬息万變的大千世界,也可能是拍攝者所追求的一剎那永恒,無論是何影象,一幅精采作品,總令人看得動容。  

 由即日起至明年五月二十六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藝影春秋———香港藝術攝影1900—2000”展覽,正可与觀眾分享一群本地攝影藝術家在面對香港社會人情的變遷,所流露的感情触覺。展覽透過四百三十多位香港攝影家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代表作,同時勾划出香港藝術攝影的發展進程。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与“藝影春秋”籌備委員會合辦,分五個時期以闡述香港由一九○○至二○○年的藝術攝影作品及史料。展出的作品有寫實的、畫意的、抽象的,又有風景、人物、花卉、靜物等各种不同風格和題材的作品,其中不乏難得一見具歷史价值的藝術照片,博物館并會輯錄成一套四冊的精美圖錄,配合一項大型研討會及一系列的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攝影講座、工作坊等,讓觀眾對攝影有進一步的了解。  

 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及星期三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逢星期三免費入場。此外,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設免費穿梭巴士,由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來回九廣鐵路沙田站及博物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6
香港摄影家水禾田:美很简单 不需要刻意(图)
时间:2006年08月14日   

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专访香港摄影家水禾田

  早报记者 陈英杰 文/图

  8月12日,香港著名摄影家水禾田“大地影像”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泉州府文庙隆重开展,水禾田亲临泉州影展现场,并接受早报记者独家专访。

  水禾田是一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曾经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以在世界各地举办近百场中国风光为主题的摄影展而闻名海内外。

  看摄影先要读懂其人

  水禾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

初见水禾田,他穿着灰黑衣,一身朴素走到我的前面,很有礼貌地递来一张名片,艺术大师能如此的谦虚随和,让人感动。正如他影展前言第一句话:“看水禾田摄影,首先要读懂其人。”记者还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就知道他的为人。

  水禾田先生原姓潘,他不仅是香港著名的中青年摄影家,在美术界、广告设计界也颇有知名度。早在1983年,水禾田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台湾风光”大型个人摄影作品展。他还是第一个在台湾举办内地风光摄影展的华人摄影家。近20年来,水禾田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一系列以中国各地风光为主题的摄影展。他的影展在国内更是家常便饭。

  一句话成就泉州办展

  文化,是水禾田摄影作品的一贯主题。他总是十分欣赏地方文化风俗,并且非常注重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挖掘。他先后三次来泉州,每一次都拍下很多照片,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他。

  他这次在泉州举办影展实属缘分。到世界各地办展无数的他,还是第一次来福建办影展,原因只为来泉州。

  今年3月份,水禾田来泉州府文庙参观,就喜欢上了这里。府文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知道他是著名摄影家,看到水禾田对这里很感兴趣,便顺口说:“喜欢,就在这里办个影展吧。”没想到,水禾田先生居然答应了。

  平凡里体会那点不平凡

  “这是哪里,怎么这么漂亮。是不是苏州啊?”在影展首日,几个市民围在水禾田拍摄的一张小桥图片前讨论。其实这座小桥就是在泉州,就在府文庙内,只是大家每天都经过,却从来没有发现,而她的美丽却被水禾田的相机给发掘出来。

  水禾田曾对媒体称,旅游才是他的正职,摄影和设计是他的副业。水禾田就是这样一边旅游一边摄影。这次在泉州摄影展的照片,都是他近2年来在各地旅游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有名山大川,有人文景观,但更多的是一些小街小巷的生活小片,都是我们平日经常看到的镜头,但经过他的镜头后却变得很有味道。

  “像诗、像画,可能很平凡,从平凡里体会那点不平凡……”这是台湾作家三毛曾经写水禾田的一篇文章。水禾田讲美,他说:“美很简单,美不需要刻意。”

  一个个平凡的事物,一幅幅平常的生活图景,经水禾田的摄影机都变成美的画面。水禾田说,你只要用心去想像、去幻想,就发现美了,美就在我们的周围。

  水禾田还透露,他准备出一本“八荣八耻”的图片画册,用自己拍摄的大量图片再加点文字说明,来表现生活中的荣与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6
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走进北京大学    2011年7月29日下午三点,2011香港文化节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高层研讨会暨“影艺缤纷”——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开幕式典礼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并得到了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宣文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交流司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中央政府驻香港港联络办宣文部部长郝铁川,全国政协常委、中苑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杨孙西,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司长钱立军,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侯湘华,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区永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国强,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杨绍明等两地嘉宾都受邀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影展开展剪彩。
刘伟副校长为本次开幕式致辞。刘伟副校长提到,北京大学自1995年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青年摄影学会,定期组织各类影展,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相信此次影展活动定能吸引各界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新学年伊始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指出香港作为融汇中西文化的移民城市,文化及创意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的经验值得内地的文化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此次交流活动能够使香港同胞进一步了解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理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并希望双方通过积极的探讨和广泛的沟通使得京港两地形成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央政府驻香港港联络办宣文部部长郝铁川先生也特意从香港赶来,为本次活动送上他的贺词。他说人生有三喜,本次交流活动恰恰符合其中两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香港的朋友集聚在北京大学这座高等学府,正是在燕园遇故知,而在北京大学校园开办影展,也算是金榜题名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叶朗教授预祝影展圆满成功,并在致辞中提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强调要加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叶朗教授还提到在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容忽视我国美育的文化传统,美育也需要营造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需要两地政府管理部门、文化教育界、艺术界的共同努力。
此次“影艺缤纷”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展出了约两百余幅作品,均是来自香港知名摄影家及影协会员的佳作,这些作品的题材包括寰宇风光、祖国名山河川、民族风情、香港今昔及人物小品、京城文化新貌等等。多幅作品曾在国际影展上荣获各类奖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8
http://www.hkapa.net/month_news.php
http://www.hkapa.net/month_news.php
http://www.hkapa.net/month_news.php
香港摄影艺术协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18
http://www.doc88.com/p-48970523914.html

http://www.doc88.com/p-48970523914.html

http://www.doc88.com/p-48970523914.html

http://www.doc88.com/p-48970523914.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20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exhibitions/exhibition_details.aspx?exid=131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exhibitions/exhibition_details.aspx?exid=131

香港文化博物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22
http://www.camgle.com/forum/thread-13932-1-1.html

http://www.camgle.com/forum/thread-13932-1-1.html

http://www.camgle.com/forum/thread-13932-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23
《四度空间-两岸四地当代摄影展》-香港摄影节2010重点展览
香港首个中、港、台、澳四地摄影展

开幕日期:2010年12月3日
展览日期:2010年12月4日至12月29日 10:00-20:00
展览场馆: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二楼至四楼赛马会展廊及三楼实验画廊

邀请艺术家:40位摄影家、共二百多件作品。摄影师包括(中国内地)骆丹、付羽、庄辉、孙涛、云强、亚牛等;(香港及澳门)冯文耀、秦伟、黄天赐、司马十一、杨翠仪、黄淑琪等;(台湾)吴天章、周庆辉、陈界仁、林玉婷、陈宛伶、钟顺龙、陈伯义等。
1994年《中、港、台当代摄影展》首次于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令香港打通中港台三地摄影艺术交流的隔膜,为两岸三地的纪实、政治、沙龙和实验性摄影梳理脉络。当年的展览特刊曾这样形容三地:中国「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台湾正「茁壮成长」、「显示浓烈的地方感」;而香港则「个人主义、对形式效果的重视仍然强烈」。
十六年对一个城市来说,可以经历多少新陈代谢,多少遍的生死荣辱?这些经历又怎样影响城市内敏感锐利的摄影家?在香港,九七回归、SARS的洗礼、天星码头清拆、本土意识的抬头、艺人网上裸照事件、两岸关系破冰,这些事件怎样冲击到本地的摄影艺术发展,有否令摄影家对世界、生存状态、环境、社会的看法改变过来?至于台湾及中国于这十多年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当中国部份城市如平遥、连州、大理等正陆续举办国际摄影节,叫中国摄影与国际接轨,大中华地区的摄影艺术似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板块移动,香港摄影艺术的地位又会否就此被淹没?
2010年,18名香港摄影师组织「香港摄影文化协会」,并且牵头撮合两岸四地的交流契机。重拾发言权的香港,将会在国际摄影艺术版图上扮演摄影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当「香港摄影节2010」的开幕展览《Canon赞助──香港最早期照片》带领我们走进香港摄影的开端、回顾过去时,第二炮重头展览《四度空间──两岸四地当代摄影展》就是要审视当下四地的摄影发展。
随着当代艺术的跨界合作,摄影的呈现模式也在蜕变,是次展览也将有数件多媒体作品,是录像与摄影的结合。今天的摄影不再是纯唯美或纯纪实的世界,它可以是另一种人类学的研究,像台湾周庆辉花数年时间到黄羊川,了解中国农村孩子对电脑的想像,透过摄影及绘画让他们亲自上演自己的梦想。又如中国摄影师庄辉和旦儿在人去楼空的城市玉门开设照相馆提供普通照相服务,并将当中的作品移植到艺术空间的语境中。摄影更可能是一场夹杂了想像的魔术变法,像冯文耀的镜头下的高楼仿如吼叫中的庞然大物,震动着香港的黑夜。
假若照片是摄影师的灵魂之窗,你当会发现四地共200多张作品所展现的是双双温柔、愤怒、迷茫而又同时希望借着摄影改变世界的眼睛。
是次展览的策展人在摄影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冯汉纪先生于香港理工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设计部教授摄影四份一世纪,亦是1994年《中、港、台当代摄影展》策展人之一。中国地区策展人李媚小姐,则曾创办并主编多本对中国当代摄影发展影响深远的杂志,包括《现代摄影》、《焦点》等,2005年获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策展人奖」。台湾策展人周庆辉的第一个长期摄影计划「停格的岁月—痳疯村纪事」,于1995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个展,次年在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展出,并收录于《台湾摄影家群像》。作为一个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他同时担当摄影创作、策展、设计及出版的工作。由三地策展人通力合作,相信是次展览定会成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奠定香港在国际摄影界的地位。
台湾区策展人周庆辉:「十多年前的摄影师,像猎人可以满足于捕捉瞬间,可是今天手机镜头随处可见,满街都是猎人,枪都被抢走了,猎人还有什么武器?剩下来就是人的脑袋。」
香港及澳门区策展人冯汉纪:「你是什么人,就会拍怎样的照。香港人从1997到现在还很迷茫,对自己的身份有种不确定性,对前景还未感到明朗,反而中国摄影对社会还有一定程度的肯定性。」
中国内地策展人李媚:「呈现摄影面对社会现实的观看与表达,呈现内地摄影的自身形态。在两岸四地的影像交汇中,显现我们的差异与关连。」

部分作品简介:
<IMG class=m9lb2 title="付羽:《四季平安》系列作品" alt="付羽:《四季平安》系列作品" align=right src="http://www.mask9.com/sites/default/files/mt0x0000/10655/image/201011/exhibition-china-fu-yu-a-year-without-disturbance-s-mask9.jpg" width=321 height=220> 付羽:《四季平安》系列作品<天水2006>
「在我习惯的旅行中,常常能见到『四季平安』这几个字,一般写在石头、木头或布上,像是说给神仙或是神仙说回来的,有时像轻轻的打一声招呼,有时又像诚恳的祈 求,多数见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就只有我和这几个字单独在一起,会感觉到被问候,也会跟这几个字答话:“你也四季平安”,有时是出声说,有时是心里说。
这些照片是从差不多一千个卷、三万张底片中挑出的,差不多都是2002年以后的,多是在北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方,一些是去看朋友时拍的,一些是看庙时拍的,一些是赶集时拍的,一些或者是在路上……。总是觉得拍这些照片或者按下快门的时候一定是有理由的,又常常想不起,记得曾问过一个朋友他小臂上烟烫的那些疤是为什么,他说是为记住些事情,我指着其中一个问关于这个疤的事情,他楞了一会说:『忘了。』看自己照片的时候,偶尔会想起这件事,觉得这些照片有些像那些疤。

冯文耀:《无尽》系列作品
「香港,澳门,都是一座灯光满布的城市;街道的霓虹灯广告和高楼那如幻影般的华丽光衣展现在我们眼底,色彩灿烂的光线不断地闪烁着、闪动着……。眼前的景象既真实,同时又虚幻!这真实与虚幻令我们的视野无穷无尽地引动及想像。我运用摄影术里的特定技巧,把这些独有的人造光彩摘录为一幅『真幻影像』;以此演绎视觉语境里的另类联想空间。」


钟顺龙:《文明风景——里程碑》系列作品
「《里程碑》这一系列作品,正开始于这个不断拆解及建构的土地上,期间,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应该是台湾高铁通车,压缩了南北城市的距离。速度与时间的改变,相对性的也压缩了空间的概念。而这个巨大的转变,却是在我们尚未感受到的转变之前,道路工程早已开始立下基座,一根一根的被植入地面,在道路尚未连接前,这些橔座就如同古代文明的遗址般的矗立着,召告着文明所呈现的姿态。」

(点击可看大图)



策划:香港摄影节2010
合办:香港摄影文化协会、香港艺术中心
赞助:中国旅游出版社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摄影文化协会合办
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摄影节2010策划
属《城市漫游者-社会纪实摄影》展览特备节目

关于「香港摄影节2010」
「香港摄影节2010」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全力支持,而且亦由多间机构,包括佳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艺术中心、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利希慎基金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等赞助或协办。
关于「香港摄影文化协会」
「香港摄影文化协会」由18位香港著名摄影师所组成,为政府注册慈善团体。协会成立的目的是透过举办一系列多元化的展览、教育活动、资料搜集整存及文化交流项目,推动香港的摄影文化发展,使香港成为亚洲摄影文化的交流中心及集中地。成员包括:梁家泰、沈嘉豪、谢至德、冯汉纪、黎健强、高志强、朱德华、司马十一、刘清平、吴世杰、吴文正、苏庆强、谢明庄、又一山人、黄淑琪、黄启裕、王禾璧、余健伟等人。

*感谢「香港摄影节2010」提供以上图文资料。
官方网站:www.hkphotofest.org
查询电话:(852) 27771955
场馆地址:香港湾仔港湾道二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24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2641.html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2641.html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2641.html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264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24
黄贵权先生以长焦镜头和多重的拍摄手法,以胶片拍摄,不经任何修饰,秉承了传统摄影的原创风格,形成了意境飘逸、古意盎然的作品,却又不失现代气息,可谓别树一格!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28
香港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辛松 《黑沙滩》、 风光及人文 山东安丘
金欢容 《缕光丝影》(组照)、 风光及人文
《民间文艺 蒲岐抬阁》(组照) 工业及建筑
《传统手工造纸》(组照) 新闻及纪实 浙江温州
吴德新 《渔者》 风光及人文 浙江温州
施彩萍 《乐开怀》 新闻及纪实 浙江温州
董蔚 《竞舞》 风光及人文 江苏扬州
陈建任 《太极》 风光及人文 广西梧州
叶京音 《四季歌-春》(组照) 动物与花卉 浙江温州
王杰 《雪中采访》、《夏日的承诺》 新闻与纪实 辽宁营口
李奇鲁 《广场的早晨》
《梱绑的艺术》
《土楼人家》(组照) 风光与人文 辽宁营口
邵峰 《呵护》
《起床了》 花卉及动物 河北邯郸
陈绍通 《放牧》 风光及动物 广东肇庆
沈瑜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工业和建筑 广东汕头
夏义忠 《冬韵》 风光及人文 河北邢台
杨成顺 《周游世界》 风光及人文 安徽芜湖
李升荣 《进香》 风光及人文 甘肃兰州
蓝三峰 《天地间》 风光及人文  浙江景宁
赵晋渝 《牧羊图》 风光及人文 重庆
王凯波 《圆梦》 新闻及纪实 黑龙江哈尔滨
王广洲 《明月山》 风光及人文 辽宁辽阳
杨子晶 《母亲》 风光及人文 辽宁营口
孙维富 《秋染》
《小姐姐》 风光及人文 辽宁营口
刘秋烈 《绿洲不再》 风光及人文 辽宁营口
郭伟 《雕刻一刻》
《宏村春来早》 风光及人文 河北邯郸
田晶岩 《太行秋韵》   风光及人文 河北邢台
王宝林 《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光及人文 山东安丘
蔡伊伊 《七彩云-百鸟朝月》 风光及人文 浙江温州
柳风平 《雾-韵》(组照) 风光及人文 辽宁辽阳
洪碧云 《冰菊》(组照) 花卉及动物 福建三明
周昌浩 《绝顶之路》 风光及人文 浙江江山
陈浦生 《蜘蛛》
《瞧这一家子》 花卉及动物 香港
梁雪玲 《“你上我下”的信任》 花卉及动物 香港
徐学凯 《女风笛手》——中国香港 广告及人像 香港
谢瑞征 《抓拍》 风光及人文 江苏扬州
王兵 《晨光》 风光及人文 江苏扬州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