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
阿旺松热 ( 2009-05-07) 来源: 西藏艺术研究 |
雪域高原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在此交融,传统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使其艺术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源远流长而又深厚的优良文化传统。在这块被誉称为“歌舞海洋”的土地上,舞蹈艺术种类纷繁,形式多样,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世人瞩目。然而,在西藏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仅限于民间艺术活动与上层统治者表演,“名为娱神,实为娱人”。在西藏历史上,各种民间舞蹈艺术都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以群众或艺人口头传唱和模拟性表演而流传下来的,并未能闪烁出艺术创造的灿烂光辉。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指引下,不断推出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的优秀歌舞节目,使藏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才真正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活跃于文艺舞台犹如春雨催花开,一时万紫千红,群芳争妍,欣欣向荣。从此之后的西藏舞蹈文化被人们界定为当代舞蹈。现以三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勾勒出西藏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成就的历程。 (一)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诞生期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时期的舞蹈状况大致概括为引进学习,注重表演,创作上尚处于幼稚状态,从群众自娱性的歌舞中编排加工起步,业余文艺队伍不断产生,专业性队伍初具雏形。 “1950年,一批随军进藏的各族文化工作者就开始与藏族文艺工作者身居第一线,了解动人的英雄事迹,体验军民的真挚感情,虚心地从藏族传统舞蹈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抢渡金沙江》、《建筑舞》、《进军路上》等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和支前民工的昂扬斗志。在西藏和平解放的头几年里,相继组建了工委文工团,日喀则文工队和江孜、山南、昌都、塔工分工委、丁青办事处等文工队。创编了《哈达献给毛主席》、《羊卓嘎姆林》、《西藏我们的家乡》等舞蹈节目。 1954年八月,随西藏参观团从拉萨出发东行,沿途参观访问演出。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首长汇报演出。这批载歌载舞的藏族文艺节目,反映了藏族同胞的新生,颇具民族特色,深受祖国人民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欢迎和称赞。 1956年秋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族文艺工作者的成长和注意团体的自身建设。首先向内地艺术院校选送了一批藏族学员。同时,注意声乐、器乐、舞蹈、编导、话剧等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拜藏族同志为师”学习了拉萨古城的囊玛、后藏的堆谐、山南的果谐、昌都的锅庄、弦子、热巴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① 1959年随着民主改革,拉萨市东、西、南、北城区及青妇联歌舞队的业余文艺队已十分活跃,翻身农奴的子女,能歌善舞的青年争先恐后,纷纷报名参加演出队。在乡间田头、大街小巷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用歌舞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五十年代以来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诞生期。 (二)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期 从1960年以来西藏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开始进入了划时代的发展时期,这时期一是民间舞蹈的挖掘、加工,发展创作,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二是专业创作与业余创作打开了新局面;三是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创与成绩。在十年来,我区的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加工和创作了一大批舞蹈。在继承与发展传统舞蹈素材的基础上出现了深受各族人民以至国际友好人士喜爱的作品,如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洗衣歌》,以喜庆丰收为题材的《丰收之夜》,描写藏族民间艺人新生的《草原上的热巴》。特别是1965年,西藏文艺工作者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献演了《翻身农奴向太阳》,这是西藏歌舞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歌舞。当年在拉萨市隆重举办了全区业余文艺汇演,各地市文艺工作者会聚在拉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些舞蹈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生动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此后,由文教局牵头组成一支西藏代表队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在献演中舞蹈《丰收舞》、《牧业丰收》、《哈达献给毛主席》等舞蹈节目轰动了首都北京。受到了各兄弟民族的好评。这时期呈现出专业与业余舞蹈创作的繁荣,演出活动的频繁与规模,标志着西藏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接踵而来的“十年内乱”,扼杀了西藏舞蹈艺术的春天。十年间,任意践踏党的民族政策,破坏“双百方针”,到处挥舞文化专制主义的棍棒,把我国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歌舞艺术形式,说成所谓的“轻歌曼舞”、“异国情调”,并作为资产阶级艺术来批判否定,作为封建社会的杂草来根除,给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道路,但人民的新中国,赋予了民族艺术新的生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1980年我区创办了西藏艺术学校,建校以来逐步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藏戏、话剧、舞美、文艺理论等课程,先后培养了中高等专业艺术人才500余名,充实加强到自治区各专业艺术团体。其中艺术学校舞蹈班和西藏大学舞蹈系共培养了专业舞蹈工作者348名学员。在自身培养的基础上,不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文化艺术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同时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通过邀请区内外舞蹈专家,举办了各种舞蹈培训班、编导训练班等,与此同时,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发(1984,6)号文件中指出,“……藏族有古老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学艺术遗产丰富多彩,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要十分尊重和科学继承发展藏族的文化艺术,保护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方针政策使我们藏族优秀的传统歌舞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实践中认识到,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是发展社会主义新歌舞艺术的根基。西藏高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多年来我区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涉足全区,编创了许多优秀舞蹈作品,如西藏歌舞团创演的有:《欢庆丰收》、《草原战歌》、《高原萍果香》、《林卡欢舞》、《夏尔巴的春天》《拉姆央金玛》、《鲜》等节目。同年拉萨市歌舞团创演的有《送宝书》、《草原新歌》、《边防少年》、《清洁工》,三人舞《边疆把根扎》等节目。昌都文工团创演的有:弦子舞《美酒与哈达》,双人舞《忏悔的心》等节目。日喀则文工团创演的有:独幕舞剧《猎人见米拉日巴》,三人舞《炒青稞》等节目。山南文工团创演的有《翻身农奴上大学》、《飞腾的山村》等节日。那曲文工团创演的有《雅吉节的夜晚》,三人舞《人和大自然》等节目。阿里文工团创演的有《小伙子赛舞》等,林芝文工团创编的有《春满茶山》等舞蹈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广大城乡纷纷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自编自演了众多反映翻身农奴新生活的舞蹈节目。经过全区和各地市举办多次文艺汇演,把我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特别是1985年自治区文化厅决定,组成一支以堆龙德庆县业余演出队为主的农民演出队,代表西藏翻身农奴到首都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当时表演的节目有《山村闪耀幸福光》,《织好蓬圈送牧场》、《炒青稞》等。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热烈称赞。目前,我区已有县民间艺术队17个,舞蹈演员400多名,他们常年活跃在农牧区,深受群众喜爱。 (三)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繁荣期 新的历史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西藏文化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腾飞的春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时期舞蹈作品的创作无论从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新的飞跃,并且涌现出了一些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好节目。这集中体现了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追求思想与艺术的深度,形式上大胆借鉴,勇于创新。其创作与理论研究实绩大致分为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的标志,是迄今我区已有以藏族为主体的专业文艺队伍2千余人,专业文艺团体10个,近十年来我区的专业文艺团体据统计创演各类剧(节)目821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民间自娱性歌舞发展为专业表演性歌舞,又发展为舞剧,大型乐舞等富有创新和探索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呈现出创作多样化的新局面,有不少优秀舞蹈节目在自治区和全国性文艺会演中获奖,并逐步走向全国和世界。如,西藏歌舞团处于率先地位,在各类专业歌舞比赛中共获了336项奖。其中大型乐舞《珠穆朗玛》1995年在第二届少数民族专业文艺汇演中荣获金奖。大型歌舞《多彩哈达》2006年在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大奖。广场大型歌舞《吉祥颂》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西藏高原独特的歌舞艺术魅力令国内外观众心驰神往。 拉萨市民族艺术团创作了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舞蹈作品,其中大型民族服饰歌舞《雪域艺海随想》开创了西藏服饰表演的先河。西藏风情歌舞《五彩西藏》等曾多次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并先后出访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等国和港台地区。 山南地区民族歌舞团在创作众多节目中,获国家、省、自治区级奖项共155项奖。其中代表性舞蹈作品《藏南鼓舞》2002年在第五届全国专业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奖和表演三等奖。2005年10月在山西临汾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鼓乐展演中该节目再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并代表中国西藏赴法国、荷兰、西班牙、尼泊尔访问演出。受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民委的嘉奖。 林芝地区民族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全区举办的各种专业文艺汇演。其中三人舞《盼》在全区第一届单、双舞蹈大赛中荣获优秀编导奖。舞蹈《踩花鞋》曾在湖南省举办的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三等奖。该团曾出访过德国、奥地利、斯罗文尼亚等欧洲六个国家演出。同年受林芝地委、行署的委托,又赴广东、福建等进行慰问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赏。 昌都地区民族艺术团在大量的舞蹈创作节目中,舞蹈《凯旋而归》,1985年在自治区第五届专业文艺汇演中荣获创作二等奖。舞蹈《康鼓报春》1997年7月获第三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大奖,1998年6月在全国首届“荷花杯”专业舞蹈比赛中该节目再次荣获铜质奖,并受中央外宣局指派出访日本、意大利、丹麦、韩国、奥地利等国进行演出,受到了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那曲地区民族艺术团曾创作舞蹈节目100多个,其中主要获奖节目有《牧童》,1988年在全区专业文艺创演中荣获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舞蹈《西藏红》2005年在全国第六届舞蹈比赛中获创作优秀奖和表演银质奖。《牧人与小提琴》2006年在全区藏历新年晚会上获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这些节目在出访演出中,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好评。 阿里地区民族艺术团在繁多的创作节目中,主要获奖节目有:舞蹈《迎新娘》1985年在自治区举办的第六届专业文艺会演中荣获创作获、表演一等奖;舞蹈《惜别》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舞蹈《孔雀舞》荣获创作三等奖。这些节目先后多次赴河北,陕西两省进行巡回演出。特别是近期出访东欧四国进行演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 日喀则地区民族艺术团在创作中涌现出具有后藏地区特色的200多个舞蹈节目,其中主要获奖节目有:三人舞《炒青稞》,在全区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舞蹈《夏尔巴人民心向党》、《飞腾的山村》、《春满草原》等节目分别荣获创作一、二等奖。特别是1995年参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了组委会特别奖。1999年代表中国西藏艺术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出访演出。每场演出都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一致称赞。另外,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农民演出队参演剧目《飞弦踏春》200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 西藏军区文工团在近期舞蹈创作作品中,主要获奖节目有:《酥油飘香》1999年在全军舞蹈比赛中获创作一等奖。该舞蹈在2001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再次荣获一等奖。舞蹈《炒青稞》2005年在第八届全军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舞蹈《阿嘎飞歌》200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 第二个高潮的标志:随着舞蹈艺术的飞跃,创作与理论是它的两翼。新的历史时期,西藏舞蹈理论评论的崛起、以藏族为主的舞蹈理论工作者不断成长,其成绩引人瞩目。1983年《西藏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被正式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一九八七年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舞蹈编辑部。为了完成此项任务,近几年来,编辑部的全体同志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怀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走遍了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和各个大小寺院,展开了全面普查和搜集工作。并对西藏的“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羌姆”;宫廷歌舞“嘎尔”;“藏戏舞蹈”等四大舞种的起源与发展,流传与分布,形式与内容,基本特色与表演时间,服饰道具,音乐歌词,手势动作与舞步造型以及艺人简介等,图文并茂地编写整理成志书,200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西藏卷》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在2002年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国际书展会,受到了国内外舞蹈界的好评。 《舞蹈集成·西藏卷》出版发行的价值在于:一是对面临失传的民间舞蹈得以及时抢救,真正保护了西藏民族的优秀舞蹈文化遗产,如今歌舞海洋更显得充实,更为壮观;二是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处理和把握了政治、民族、宗教与舞蹈的关系,填补了西藏舞蹈艺术志书的空白。三是它对我区今后的舞蹈艺术创作,舞蹈教育,舞蹈研究等新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随着舞蹈集成志书的编纂,我区的老舞蹈艺术家和舞蹈工作者,曾在报刊、杂志上相继发表了众多的舞蹈论文和介绍文章,舞蹈评论等。经过20余年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区舞蹈艺术的新的繁荣发展,是实践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继承与发展的深度上更加深了,横向交流的广度上更广了,西藏民族舞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多样了。 参考文献: ①徐大猷同志在《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汉文版第二期刊物上发表的“西藏四十年文化艺术成果”,第9页。 ②以上各专业文艺团体的资料由文化厅艺术处提供特以致谢。 |
![]() |
|
让现当代舞蹈创作呈现今日中国精神气象 | ||
来源:舞蹈家协会 | ||
9月10日至1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大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副主席刀美兰,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包崇明、中国文联办公厅副巡视员金宁宁,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甲芹、李淑芬,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初玉以及中国舞协顾问资华筠、斯琴塔日哈、查干朝鲁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大赛开闭幕式等各项活动。 “这是中国舞蹈‘荷花奖’第一次把当代舞和现代舞两个舞种拿出来独立组织比赛,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鼓励现当代舞蹈创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时代气息充分契合和互动,更深刻地表达对时代前进的关注,对时代中人的命运的关切,以多样性的舞蹈创作诠释和弘扬时代主旋律。”冯双白如是阐述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大赛的初衷。经过连续5天的激烈角逐,一批当代舞、现代舞的优秀原创作品脱颖而出,为中国当下的现当代舞蹈创作展示出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舞的“本土化”探索 “现代舞是因‘不同’而存在的。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方式,好的现代舞作品是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舞者不是简单地拿出‘答案’放在舞台上,而是展示自己正在思考的命题和过程,观众参照各自的生命体验,会得到各自不同的‘答案’。”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的一番话,解释了现代舞长期以来“看得懂”和“看不懂”的关键所在。因为“看不懂”,这一自西方引进的“外来舞种”,以其抽象的表达和个体生命体验的强调,长期以来被看做“小众艺术”,比赛、表演均难以独立展开,往往需要与其他舞种拼台进行。但在这次比赛中,现代舞作品却呈现出新的亮点,无论是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意境的《水调歌头》,还是充满民间文化亲切感、满是“土味儿”的《那么远,这么近》,都呈现出现代舞“本土化”探索的趋势,引起了专家和评委们的关注。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李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欧建平等许多专家和评委认为,中国的现代舞应做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艺术家的个性印记,这种“本土化”的探索有利于现代舞从“小众”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中国观众比较容易“看得懂”。但也有部分专家评委认为,现代舞作为一个独立舞种,有自己规范的动作技术体系和创作观念,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观众,都应强调它独具的先锋性、探索性和审美特征,“本土化”尝试应在充分学习和实践现代舞理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当然,无论如何,现代舞创作期待激发更多观众的精神共鸣是无庸置疑的艺术追求,与之相适应,在创作层面上注重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更具包容性的“跨界”融合,与坚持现代舞的先锋探索特质、注重培养观众独特的互动欣赏方式并不矛盾,两者都是今时今日开拓现代舞生存发展空间的积极努力。 当代舞的现实关照与题材拓展 与现代舞正好相反,中国的当代舞则是标准的“本土化”舞种,是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从“新舞蹈艺术运动”中脱胎出来的艺术形式。本次比赛中,当代舞作品秉承一贯的艺术宗旨,打破各舞种的风格限制,以广泛吸收芭蕾、民族、古典等各类舞蹈语言,一如继往地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可喜的是,本次比赛的作品摆脱了以往以军旅生活和部队题材为“主战场”的当代舞创作模式,除了《父辈》《风雨路上》等表现革命先烈的优秀作品外,还涌现出一大批指向中国人当代诸般日常生活情态的精彩作品,将舞蹈表现放大到社会各层面,在题材的拓展上异常鲜明。作品《东方筑路人》《借风扬场》对当代工农劳动者的讴歌赞美,《城中人》对城市打工者的关注,《山的那一边》对失学儿童的关心,《红雨伞》《三个人的幸福》对现代家庭生活及感情矛盾的解读,《同窗》对青春时光的回忆,《英雄无悔》对见义勇为精神的弘扬等,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说,上至社会宏大主题,下至普通百姓生活百态,当代舞创作从以军事题材为主,到主动表现社会多样性,题材的拓展体现出创作者社会思考的丰富程度,这种活生生的来自田野的状态,给人精神上巨大的震撼和共鸣。一些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语言,鲜明生动,形象传神,极具视觉冲击力,如《东方筑路人》对当代筑路工人群像的塑造,《借风扬场》对农民丰收后喜悦心情的渲染,其动作语言、姿态造型、节奏把握,都强烈感染了现场观众。舞蹈艺术与时代气息、现实生活的契合与互动,在这些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不过,相比于成熟的军旅题材当代舞蹈,部分反映社会多样性生活的作品在主题表达、结构方式等方面,仍有极大的深化和提升空间。 主旋律与多样性的和谐互补 本次比赛的当代舞和现代舞作品尽管风格迥异,但在舞台上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互补态势。冯双白说,当代舞更多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现实生活的传达,表现的是集体意志和主旋律的艺术追求,因而艺术形象往往是具体的;而现代舞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展现的是个体精神的丰富,是艺术家独立的思考和个性的张扬,内容和题材上更关注独特生命体验及对生存本质的反思,带有哲学意味和批判精神,因而表达方式上往往是抽象的。但是,两者在精神上仍存在某种共通之处,那就是都具有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当代舞打破了舞种语言的限制,现代舞则是在反叛西方传统芭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强调和尊重艺术的多样性,而这种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遥相呼应的。不少专家评委认为,现代舞创作中个体思维的反观与前瞻,对社会主体精神是有益的补充,比如西方现代舞就是在大工业文明和金融危机后发展起来的,不少作品是在反思人类走过的道路和人类自身行为。而当代舞则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呼应时代主流意识的召唤,对主旋律的弘扬在艺术多样化的氛围中更能汲取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促使舞蹈创作愈加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荷花奖”为现当代舞蹈搭建的这一平台,让现当代舞蹈创作在和谐互补中得到了探索与拓展,共同呈现出今日中国的独特精神气象。 |
舞蹈航程全面启动 50年代是新中国舞蹈艺术全面启动的时期,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等不同舞种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规范。人们创作热情高涨,将艺术和理想锻造合一,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牧马舞》、《和平鸽》、《红绸舞》、《梅花操》、《长绸》、《荷花舞》、《开山》、《鄂尔多斯舞》、《草原上的热巴》等风靡一时。
|
舞剧艺术喜获丰收 60年代,是中国舞剧艺术喜获丰收的时期。民族舞剧《宝莲灯》、《蔓萝花》、《小刀会》、《五朵红云》、《抢亲》、《梁山伯与祝英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
民族舞蹈山花烂漫 中国当代舞蹈高度重视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了《孔雀舞》、《长鼓舞》、《盅碗舞》、《摘葡萄》、《三月三》、《游春》、《草笠舞》、《快乐的罗嗦》、《丰收歌》、《洗衣歌》等情感色彩鲜明、民族风格浓厚的作品。
|
突破程式多样发展 80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下的舞蹈艺术如同风浪尖头的弄潮儿,涌现出许多富于突破性、开拓性的作品,多样化成为时代主潮。《丝路花雨》、《杀望》、《海浪》、《奔月》、《水》、《追鱼》、《金山战鼓》、《黄河魂》、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雀之灵》、《小溪·江河·大海》、《残春》、《黄河水长流》等作品将新时期舞蹈艺术提升到一个深含文化意味的层次上。
|
面向未来燃起希望 90年代前后,舞蹈艺术的创作思想更加活跃,表演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俺从黄河来》、《潮汐》、《黄河》、《长城》、《春香传》、《达赖六世情》、《地平钱》、《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阿诗玛》、《跳云南》、《黄土地》、《胭脂扣》、《深圳的故事》等作品显示了中国舞蹈界走向21世纪的自信。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