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天地大观入吾眼 | |||
2007年10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 |||
![]() | |||
![]() | |||
![]() |
大赢恃德
□蔡树农
西泠,一个诗意的名字;西泠印社,一个老牌大牌的顶尖国际性金石篆刻学术团队,108年的资历让她积淀了足够的历史影像,站在画卷般的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湖山在眼,风情满怀。
从吴昌硕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开始,西泠印社就一直持包容的态度,西泠印社的4个创始人的礼贤谦让精神尤其在今天更显得伟岸无比。因为他们的不争,西泠印社大纛擎起,俊彦投止;风云际会,演绎丰采。“西泠印社中人”不仅仅是一方印语,也是荣誉、自信与自豪。有辱斯文的事,西泠不齿。西泠印社百十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除了南社,西泠印社集聚了近现代最多传奇性的人物,不少都可以一人一书、一人一史。西泠印社从事的是浓缩的方寸篆刻艺术,西泠印社辐射的却是与金石篆刻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文化。一定方面讲,金石篆刻家往往较之一般的书画家知识修养要全面,接近古意,金石篆刻家有天然的优势。古意的失落,乃时代之痛。
如果我们承认事实,园林别致的西泠印社已成为西湖最具含金量的景点之一,一则源于金石篆刻,一则源于西泠印社中人。
九五之尊,德而颐之。香港通儒饶宗颐先生以95岁寿龄垂青西泠印社,乐做新西泠印社中人,并众望所归,执掌帅印,他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赢得了西泠印社中人的芳心。大赢恃德,西泠印社之所以选择饶宗颐出任掌门人,也许标准的首要是德高望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治天下,德参造化。西泠印社历届掌门人无不身怀绝技、口碑载道。“道德冲和温润玉,文章绮丽吉祥花”。精研儒、道、释,季羡林誉为“预流果”的饶宗颐先生诗、书、画迥出时辈,兼攻甲骨学、古文字,英威南天。他的“入社入主”给了西泠印社一针强心剂,冬阳爽气,健硕登楼,“班首”是瞻。
21年前饶宗颐先生曾绘有一幅《湖漘西泠印社图》,冥冥结缘乎?年纪关系,他虽不能亲临杭州领略西泠胜意,但他心中的西泠印社依然清澈明净,不染尘埃。
尽人事,听天意。西泠印社只有一个,让我们拥抱珍爱吧!
恢复西泠印社的往事 | ||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吕国璋 口述 张学勤 整理 | ||
|
![]() |
饶宗颐: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相通 |
![]() ![]() 《文学与神明》书影。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编纂的《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一书,今年5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对饶宗颐学艺世界作一概括描述,既展示饶宗颐在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的独特见解及建树,又呈现饶宗颐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诸多方面的风貌及成就。 在饶老即将迎来96岁大寿之时,晶报特撷选施议对与饶宗颐的访谈,让我们增进对这位大师的了解。 以积极态度培养人的精神 施议对:先生曾较为专注地思考词学问题,遍和清真词,尤其是尝试创作形上词。就思想渊源及历史渊源看,帮助悟得这个理,并且达致超越境界的,究竟是佛还是道? 饶宗颐:佛与道都有,特别是还有庄子。思维一步一步深入,是有层次的。一个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灵”。“灵”就是高级的思维。要静得下,才悟得到。 施议对:看起来,创造形上词,除了借鉴西方哲思以外,主要依据,当还是中国原有的说理诗。 饶宗颐:诗里头比较方便说理。即如日本的俳句,一句话也可以说理。这是精粹的语言。既经过锤炼,也是各种觉悟的体现。 施议对:先生所创三种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话加以体现?“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这是第一种境界。表示上下求索,与先生写诗、做学问过程,都可沟通起来。这就是诗人之境界。 饶宗颐:日本人以为,诗人都有孤独感,所以独赏芳菲。同时,正因为孤独,则更加求索(寻觅)。不在孤独里思考、感悟,就创造不出这种境界来。 施议对:还有,“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这是第二种境界。所谓“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同样包含着做人的准则。即:尽管并非赫赫如中天之日,却仍然有其光辉。这也是很难得的。 饶宗颐:不错。你把握得很好,正是这一用意。所谓更绿,就是更加美好。 施议对:但是,有些人似未必愿意进入这一境界。 饶宗颐:因为他们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越是没有光彩。 施议对:第三种境界,同样可用“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加以体现。乃以为,永远有一个美好明天相等候。因此,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这一事实说明,诗词对于培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其作用是积极的。这也就是所谓“指出向上一路”。 |
文章来源: 晶报 |
饶宗颐:以诗心禅意印证画理 |
“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隆重推出,借此机缘本报记者专程赴港拜访饶公,亲聆其“学艺双携”之道—— ![]() 饶宗颐 ![]() 饶公在仔细审阅“书画册页丛刊”样书。 ◎“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 当饶公以一身深色西装、系着彩色条纹围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儒雅的大家风范令人眼前一亮。饶公与我们逐一握手问好,矍铄的精神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饶公的女儿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听说是自己系列画册的样书印出来了,饶公今天兴致很高呢。 落座之后,尹昌龙首先向饶公转交了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联合颁发给饶公的“特别贡献奖”奖牌,以表彰和感谢老人家对深圳读书月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自2001年起,饶公就一直出任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而饶公十年前为深圳读书论坛所作的那场开坛演讲,更是极大地支持了刚刚起步的读书月活动。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还有众多喜欢读书的深圳人,都对饶公充满了感激之情。饶公愉快地接过奖牌,也请尹昌龙转达他对深圳市各级领导和读者们的谢意。何春华副总将深圳读书月十周年纪念画册《书香十年》拿给饶公看时,饶公看着自己十年前在深圳作演讲时的照片,风趣地说道:“我的变化不大嘛,还是十年前的样子嘛。” 当负责“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装帧设计的雷雨先生将画册的样本拿给饶公审看时,老人家高兴地将样本端举在眼前,仔细看了起来。“这个帖子启功先生也临摹过,但是我们的风格完全不一样。”看到其中的一页临帖,饶公特意指给我们说。 据尹昌龙介绍,此次海天出版的“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共有六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将首先推出四集、每集12册。这四集中包括书法作品两集,即《选堂临碑十二种》和《选堂临帖十二种》;另外两集为饶公的绘画,一集为《选堂游屐写生丛刊》,主要是饶公在海外游学时的写生,一集为《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是饶公在内地游历时的写生作品。“5月13日,今年文博会首日,您的48本画册将与读者见面!”尹昌龙郑重地对饶公说。 “48本!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饶公这句幽默的话,把大家伙儿都逗笑了。在笑声中,大家都分享到了老人家的愉悦之情。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一次性集中出版这么多书画作品,这对饶公来说,还是首次,所以老人家特别高兴,也对这套书特别期待。 “我们会将印刷出来的第一套书在第一时间送给饶公过目。”何春华副总当即表示。 雷雨先生还透露一个细节,说明饶公对这套画册的看重:老人家为这套书的出版,专门为每一册重新题写了书签和包装盒上的书名。“这是很不容易的啊,老人家那么大的岁数,在几天之内题写了48个书名啊!” |
饶宗颐:以诗心禅意印证画理 |
![]() 饶宗颐书法作品。 ◎“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 在即将出版的这套画册中,我们可以看到饶公读书讲学,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而祖国的名山大川更是无处不留屐痕。在饶公的笔下,欧陆的皑皑雪峰、北美的莽莽丛林、埃及的金字塔、黄山的云海、西北的戈壁,尽展蓬勃生机。“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得饶公的书画作品境界博大,气象常新。 见饶公读画兴致勃勃,记者便趁机向饶公请教:“学者们通常将您的绘画归结到文人画,但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又分明可以看见来自敦煌佛教绘画(即敦煌白画,也就是线描画)以及中国民间绘画的痕迹和影响。那么哪种画风画派对您的影响最大呢?” 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饶公非常肯定地说:“文人画对我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由于担心我们听不懂他的潮汕口音,饶公还特意将八大山人几个字写在纸上给我们看。 事实上,饶公对八大山人极有研究,曾撰写多篇文章专论八大山人,并概括出八大山人艺术的内在理念,“一是有骨气,二是得大自在。在这里面,学与艺的相资循诱,乃是深入到文化生命的根■处。”而这也正是饶公书画作品传递出的意境和精神。 那么游历了世界各地,看遍了各国的艺术珍宝,饶公的艺术风格有没有受到外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呢?面对这个问题,饶公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还是有的,我非常喜欢毕加索的绘画。” 饶公告诉我们,他在法国讲学时住在他的学生江德迈家里,她家的附近就是毕加索博物馆,江德迈经常陪着他去那里看毕加索的作品。听饶公讲到此处,饶清芬女士不禁插话说:“有趣的是,江德迈本来是研究西方法律的,可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后,转而研究东方的王道和艺术,后来成为一名东方学学者。” 听到这里,大家禁不住笑了起来,显而易见,在这个西方学生面前,饶公所展现出的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然要比毕加索更吸引人。 |
饶宗颐自称:“无家可归者” |
![]() 丰绍棠/撰文 王小玉/绘像 通晓汉语和英法日德及印度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亦颇有研究的饶宗颐也是“用书家”,论家指出:“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治学范围涉及经学、史学、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目录学、考古学、金石学、楚辞学、词学、宗教学、中国艺术史研究等,乃至饶氏自叹云:“我是无家可归者!”集藏书家和用书家于一身的饶宗颐,并未身陷书中难自拔,而是以怀疑精神做学问,自云:“人家讲的不对或文献记载不清楚,就要怀疑。”季羡林说他做学问最善于“找问题”,饶宗颐点头补充道:“我就是喜欢刨根问底,抓住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为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亲自印证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问题产生了。”于是中西古今无不通贯会融得其窍要,一生留下煌煌20巨册逾千万字著述,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的通儒,世间为此流传“北有钱钟书,南有饶宗颐”和“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之说,饶宗颐听罢连连摇头:“什么南北齐名,只是老头子互相吹捧而已。”饶宗颐晚年将数十载购藏的两万多册珍籍和一大批资料捐赠,嘉惠士林。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