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些集邮数十年的老集邮爱好者,不光收藏邮票和首日封,更重视收藏原地首日实寄封。为什么注意收集原地首日实寄封呢?因为原地首日实寄封上既有邮票图案,又有原地邮局在信封左下角印的和邮票图案相呼应的图案,还有原地邮局的邮政日戳,有的首日封的背面还有文字说明。这些都是集邮爱好者学习和研究时求之不得的良好素材。 “文革”前,国内集邮爱好者收藏的邮票都是信销票,有的人买了新邮票也要先邮出去,让收信人把信封上的邮票邮回来。那时报纸上也介绍怎样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又怎样用水泡,最后夹到本子里。把许多好端端的实寄封毁掉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集邮界和国外集邮界接轨了,中国集邮联合会也加入了国际集邮联合会。上世纪80年代初,从集邮杂志上看到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马任全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他的一部邮集在国内得了大金奖,拿到国际邮展参展时只得了个铜奖。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的邮集只有邮票,没有实寄封片简,更没有邮政日戳。这才引起国内广大集邮爱好者对收集实寄封的兴趣,形成一个收集实寄封的热潮。 1990年,我去德惠市采访农民集邮家郭连和,他当时是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看到他不仅收集实寄封,还收集原地首日实寄封。我问他收集原地首日实寄封有什么好处呢?他告诉我:“原地首日实寄封也是实寄封的一种,但是收集起来难度很大,它和一般实寄封的差别在于原地首日实寄封加盖的邮戳的地点要和邮票的主题内容一致起来。” 要收集到原地首日实寄封,确实有很大难度。比如,2005年7月3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向海自然保护区》邮票,1套4枚。8月1日,国家邮政局又发行《人民军队早期将领》,1套5枚,其中第1枚是杨靖宇将军的邮票,这要到我省东部的靖宇县去取。如果单靠个人去收集,确实是很困难。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集邮需要广交朋友,只有各地都有邮友,在发行新邮票时,才能收集到原地首日实寄封。这当然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可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既有本省的,又有外省的,而且更多的是外省的。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后来集邮报刊上介绍,国内不少地方有原地首日实寄封联谊会,我加入了杭州钱江潮原地封联谊会,虽然一年花二三百元钱,但是解决了收集不到原地首日实寄封的难题。 另外,要编组邮集时,用的实寄封,不能都是自己的名字。评委说:“外地的,别人名字的,越多越好,因为那样才能看出收集的难度,评的分也就越多。”(刘 彤) |
实寄封升值 清代邮品受到市场追捧 | ||
![]() | ||
![]() | ||
新华网 ( 2003-03-12 18:35:29) | ||
时下,实寄封片的拍卖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以清代部分邮品为例,北京华辰拍卖行推出的估价仅为1000至1500元的1908年北京寄重庆清代邮政公事明信片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3.41 万元,让广大专家瞠目结舌;而中国嘉德推出的一件1908年北京本埠清四次邮政信笺也以3.08万元的高价成交。 对于特殊实寄封的追捧在民国时期封片上也有所显现,其中中国嘉德拍卖行推出的一枚估价仅为2000至5000元的1946年长春寄上海挂号航空封,其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1.1万元,之所以能够引起买家如此大的兴趣,是因为在这枚实寄封上同时贴有东北哈尔滨区加盖“胜利纪念”邮票4元至50元和孙中山像加盖“限东北贴有”邮票2元至20元,销长春11月2日戳,并有上海11月8日到达戳,为解放区邮戳与民国邮票合贴使用,且邮资相符,目前仅发现一件,这件邮品的高价成交充分显示出买家对于邮政史邮品的关注。 随着中国集邮活动的发展以及集邮爱好者水平的提高,各类实寄封片的地位愈显重要,无论是在大型的邮品拍卖会上,还是在高层次的集邮展览上,实寄封片均占有非常重的分量,而实寄封片的价值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所谓实寄封片,简单地说就是指经邮政部门实际寄递过的信封和明信片。从中国的集邮发展来看,实寄封片最初并不为集邮爱好者所重视,但是随着中国的集邮活动与世界逐步接轨,中国的集邮评审工作标准按照国际集邮联合会的有关规则进行,实寄封片的价值越来越体现,特别是自然实寄封片具有一定的珍罕性,这就决定了真正的实寄封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实寄封片的种类纷繁复杂,而收集的形式也有多种形式,因此广大集邮爱好者应根据自身爱好需求、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毫无目标地盲目收集。 收集实寄封片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收集实寄封片上的专题信息。所谓专题集邮就是其选择与专题密切相关的集邮品。 收集实寄封片上的历史信息。这类收集需要集邮爱好者拥有一定的邮识。其主要是对于实寄封的邮寄日期、邮资标准、邮政规范等进行收集和研究。由于其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应该说每件邮品基本上都是唯一的,这也决定了其收集具有一定的难度。 收集实寄封片上的邮资票品,一些发行量特别少的邮资票品,如梅兰芳小型张、全国山河一片红等,其保存在实寄封片上是非常少见的。这也决定了其在封片上的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的价值。 实寄封片的价值远远大于一般的邮票,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邮市中,甚至在邮品拍卖会上都会出现赝品。鉴别真假实寄封片对于广大的集邮爱好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杨羽) |
来源:广州日报 邮品行家余耀强总是游荡在广州以外的地方,拍卖行、市场,或者各种类型的展览上。在1980年时,他就开始了收藏生涯。接近30年的收藏生涯让他对“捡漏”有了一个深刻而感性的认识。 余耀强也承认收藏中捡漏的可能,对于他来说,小漏常常,而大漏每年也不下十次八次。比如不少邮票多达十几个版,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实际上可能有暗记的差别。在收藏领域里,细微的差别价格差距可能千里。 比如他曾在拍卖市场上见到一封实寄封,上面贴的是民国初年的邮票,较为常见,但是他发现这个邮戳是修补版,知道是好东西。于是以2500元买下。 之后,他委托另一家拍卖行拍卖这件实寄封,拍卖说明上仅加多了一句“附带修饰地方”,结果以50000元拍出。他认为,如果不是该题材较为冷门,现场了解者不多,其价格有可能被争至10万元左右。 收藏市场上时时有惊喜。最近,余耀强的朋友更是捡了一次意外的“漏”。他在美国看到一封中国人的实寄封,内容为中文,签名为英文,觉得颇为喜欢,于是以几十美元买下。在实寄封市场中,几百元很难买到好东西,好的东西动辄上万元。回到中国,偶然的机会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买下的竟然是孙中山的信札!有收藏者闻风出价1万美元,但他仍不舍得出手。 “相对邮票来说,邮票的衍生品如实寄封、邮戳、明信片等,更有捡漏可能”,在余耀强眼里,邮票衍生品收藏是邮票收藏者的最高目标,因此他也强调,“捡漏不是刻意所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捡漏”,没有“料”在身捡漏万万不能。 |
用实寄封记录前门大街开街 | ||||
| ||||
李京森 |
集邮爱好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集邮物品是新品价值大,还是实际使用过的价值大?换言之,新邮票、新纪念封、新首日封、新明信片等等未使用的邮品,与实寄封片相比,哪个更有收藏价值?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在集邮过程中就会走弯路,甚至将军邮实寄封上的邮票剪下来而“变宝为废”,大大降低了原本是珍贵邮品的价值,不仅造成集邮资源的浪费,也给个人经济和精神带来损害。因此,正确回答和处理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集邮物品的基本属性是其实用性。即使是发行数量极少的纪念封,除了“纪念”的功能外,也还是可以使用的。邮票作为邮资凭证,只有附着在封片上实寄才能体现“邮票”的实用作用和价值。这是由邮票自身的特殊身份和属性决定的。就邮票的价值而言,一般认为经过实寄盖销、信销的不如新邮票价值大。譬如,有的人习惯上愿把实寄封上的邮票剪下来,使之成为“信销票”或“盖销票”。但邮票与封片,特别是实寄过的封片在收藏价值上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悬殊”。譬如,1992年一枚贴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实寄封,在郑州举行的邮票拍卖会上,以3.2万元成交,其*超过“一片红”新邮票两倍多。(朱勇坤:《老信封》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据专家介绍:“当今世界邮展对展品中封片的质量和数量有很高的要求。在传统集邮类展品中实寄封片在数量上占展示总量的30—40%;在专题集邮展品中封片占展示总量的50—70%;在邮政历史类展品中封片的含量在90%以上,没有实寄封片的邮集是不可能获奖的”。(朱勇坤:《老信封》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中国是世界上军邮通信十分发达、军邮品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人民军队出于军事通信的需要,平时或战时要印发邮寄数量庞大的公文邮件、私人函件和纪念封片等邮品。不同时期军内使用的邮资物品也不尽相同,有粘贴人民邮政邮票、军邮票、加盖加印免资戳记、机要通信、专人投递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由此产生的邮品都属于军邮实寄封片。其中附有邮票、军邮票的实寄封,真实地记录了军邮历史,比新邮票更有实用、历史和文献价值,有的甚至是“国宝”级历史文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实寄封比新邮票更有收藏价值,其在集邮市场的表现亦非常优异。 在军邮实寄封片中,有相当数量是没有粘贴邮票、只钤印邮戳、免资戳记的军邮实寄封片。尤其在战时或特殊时期,更是如此。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现役军人通信是免费的,这属于国际惯例,也是国家优待现役军人、支持军队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些没有粘贴邮票的军邮实寄封片,通常要比一枚普通的新邮票价值高很多。 文物也好,艺术品也好,集邮品也好,多多少少总是有价值的。不同时代、不同质地、不同种类、不同品位、不同品相的藏品,其价值有大有小。喜欢收藏的朋友总是说自己的某种藏品价值如何“大”,如何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和升值空间。“是金子总会发光”,集邮界的朋友热爱自己的藏品本没有错,但要为自己的藏品大肆炒作吹捧就没有必要了,弄不好只会受到业内人士的耻笑。 决定军邮品收藏价值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值得藏友关注。纵观国内外诸多藏品,中国军邮品的价值,虽不及古玩书画中的“天价”那样高,但在所有集邮品中仍是首屈一指、名列前茅的,这一估价应不为过。 关于军邮实寄封片的鉴别问题,亦值得藏友注意。随着实寄封片市场*的飙升,赝品也多起来。其造假方法和赝品主要有: “移花接木”的造假“军邮实寄封片”。即参照真品“复制”的实寄封片。有的采用老旧信封或明信片,特别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志愿军和解放军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老旧封片,将同时期的普通平信实寄封上的真邮票“移花接木”到老旧军邮封片上,冒充军邮实寄封片。这类赝品因信封或明信片、邮票是真的,只有邮戳是假的,故欺骗性较大,鉴别具有一定难度。 人为杜撰的“军邮实寄封片”。有的赝品所使用的信封、明信片、邮票、邮戳、寄件人和收件人姓名、地址等全是虚假的、伪造的,由此*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解放区实寄封”或“军邮实寄封片”。 鉴别真假军邮实寄封片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信封、明信片纸质、格式真伪的鉴别。如“人为杜撰封片”,所用封片均假,而解放区封等早期信封、明信片所用纸张均比较粗糙,在格式上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的作伪者采取一些作旧方法,使伪品从表面上看去十分“陈旧”,甚至故意造成“残封”“残片”,需要我们仔细鉴别。 第二,对封片字体的鉴别。我国于1956年1月开始在全国推行简化字。到1964年5月,国家出版了《简化字总表》。从1956年到1964年间,很多人依然习惯于写繁体字。即使到今天,有些老人、书法家仍在书写繁体字。因此,至少在1956年以前的各种实寄封片中,如果出现简化字,就可以断定为赝品。如“人为杜撰封片”中的“解放区实寄封”,就出现过简化字,一望便知其真伪。还有书写工具的问题。在建国初期以前,我国常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蘸水钢笔和自来水笔都是建国后由国外传入的,其中,自来水钢笔是1956年以后才传入的。如果在“解放区封”上出现钢笔字迹,也可断定为伪品。有些造假者不会使用毛笔,甚至不懂中锋用笔,结果造出来的“解放区封”留下钢笔写字的痕迹。 第三,对邮资票品真伪的鉴别。普通实寄封和军邮实寄封上的邮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譬如,“区票”的邮资标准非常复杂,各个根据地、解放区以及与“国统区”邮政往来的标准颇不一致;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普遍流通人民币旧币制度,普通平信邮资需要粘贴“8000”元旧币邮票(相当于后来的8分钱邮票),等等。因此,高于或低于当时实际邮资的“实寄封”,都是不可信的;即使确是当时的实寄封,其价值也要大打折扣。 第四,对戳记、制式、邮路、日期、油墨真伪的鉴别。军邮实寄封的戳记,既有免费邮戳、纪念戳,也有人民邮政邮戳,不同时期的戳记各不相同,制式、油墨亦有很大差异。真实的实寄封,收寄戳和落地戳(到达戳)在邮路和投递时日上应相符合,投递区与落地戳也应相一致。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有误,或露出一丝破绽,就可断定为伪品。 第五,对实寄封“高仿品”的鉴别。有的实寄封“高仿品”之所以“露出马脚”,就在于它与某珍贵实寄封极为相似,甚至如出一辙。须知,即使同一人在同一时刻书写同一种信封而产生的实寄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寄封片相似或相同,其中只有一枚可能是真品,或其中至少有一枚可能是伪品。由于这类“高仿品”要价很高,藏友在投资购藏时一定要倍加小心,有条件的应该与真品进行比对,万不可贪图便宜轻信上当。当然,对来路清楚、流传有绪的军邮实寄封片,应当机立断,不要放弃良机。 关于军邮实寄封片的收藏方法,集邮爱好者一般都有实践经验,此不赘述。这里只提醒三点,一是一定要保持军邮实寄封片的上佳品相,即具有完整的收寄人名址、邮资凭证和戳记等,挂号、快件、超重、欠资等特殊邮件必须有相关的戳记或签条,戳记必须清晰可辨,封片表面不能有太多的污损痕迹(特殊情况除外,如战地封、海难封等)。 二是在收到友人寄来的实寄封时,一般不要用剪刀拆剪,更不能用手撕扯,而应用小竹签或不锋利的小刀,在实寄封粘贴处的一端小心拆开,使封舌不受损坏,以保持实寄封的完整性和上佳品相。特别是绝对不能把实寄封上的邮票剪下来,如是,则将对一枚很可能是珍贵的实寄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三是谨慎筛选藏品。有的藏友收到实寄封后,匆忙处置,过后又悔之不及。其实,我们平素收藏到的实寄封、特别是军邮实寄封数量很有限,还没有多到无处存放的地步,故不应立即决定取舍。有些军邮实寄封看似平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其历史价值会自然浮出水面。譬如,我在1980年代以后收藏到多枚来自武汉军区、福州军区、昆明军区、*军区的实寄封,一直妥善保存着。没想到,这些大军区后来被撤销,再想寻觅这些军邮实寄封已属难事。如果当时将这些实寄封上的邮票剪下来,对集邮来说就不仅仅是“失误”了。静下心来,沉得住气,缓而筛选,常常可收到意外的惊喜。 |
旧信封里可淘宝 |
发布日期: 2008-4- 稿件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王钰 |
收藏旧信封是集邮爱好者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信封尺寸大小各异,设计各具特色,纸质也不一样。伴随着信件这一历史的见证,信封也成为人们的一个收藏对象。集邮爱好者在收集实寄封时应注意信封上贴的邮票,且以所贴邮票在发行后一年内使用为佳。信封不要撕破、污损、折叠,所贴邮票面值要与当时的邮资标准相符合。最重要的是要盖上邮戳,它是实寄封的灵魂,收、投两局的邮戳要齐全、清晰。在集邮市场上逛逛就会发现,一般来说,早期的旧信封,贴特邮票的旧信封,带邮资的信封,收藏价值更高一些。 自1994年4月1日起,国家邮电部门统一标准信封后,昔日的信封即成为历史。由于各地统一使用了标准信封,便很难再收集到五花八门的信封了。而过去那些“不规则”的信封也因此变成“热门货”,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在收藏界,邮票的价值已是世人公认的,旧信封的价值也日渐显现。在一些专业收藏市场,信封是按照信封图案分类,如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70年代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系列宣传画;80年代末期云南老山战士使用的军用信封上的猫耳洞中生活情景的钢笔画;90年代初期有改革开放的图案等,于小小信封之上可窥时代印记,同时也具有观赏趣味。 有的信封上印有“致富”格言,有的印有产品标志、产品样片,有的印有情诗、警句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一些首日封、纪念封,也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如2002年中国铁路新年纪念封一套6枚,印制精美,上面既有全国铁路运输地图,又有铁路沿线的风光照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首日封,正面左边印有香港风光照片,右边加盖了一枚邮戳和两枚纪念戳,邮票上盖的邮戳是“香港1997、6、30”字样,加盖的分别是“香港1997、7、1”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深圳1997、7、1、00:00”字样的纪念戳。在这枚纪念封的背面还分别用中英文印有“行政长官献辞”,下面还有当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签名。“我的藏品,有不少是别人丢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人们曾经随手丢弃的‘旧垃圾’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不少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旧信封的数量众多,收藏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年代久远的实寄封。实寄封同其他收藏品一样,越早越珍贵。随着时光的推移、朝代的交换,早期的旧信封因种种原因多数被遗弃了。如今能保存下来的如清末、民国、解放区,甚至建国初期的某些旧信封也属凤毛麟角了。二是贴纪、特邮票的实寄封。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发行量比普通邮票的发行量少得多,因此更显珍贵。长春市集邮协会定期举办的集邮交流会上,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信封的展示与评估。 ·王钰·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