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新课改不是万能钥匙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7 14:03
标题: 新课改不是万能钥匙
新课改不是万能钥匙

胡涛海

任何一项改革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要想解决全部问题那就得不停的改,针对具体问题一直得改下去。目前的新课改也理应如此。课改只是一次变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先进理念,改造我们教育的弊端,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教育经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活力,加之在改革中不断收获反思,开阔视野,定会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传统教育不能提供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与教育方式。但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改革不应该也不可能担负所有的社会责任,解决包括教育本身在内的所有问题,但是只能针对性地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需要教师、教育工作者积极而平和地对待。不能把一次课改作为万能钥匙,它也不可能是万能的。
其实,新课改本身就带着明显“理想化”色彩而匆匆走来的。由于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的制约,由于新课改评价体系的严重滞后,由于升学率的竞争在不断升温,由于学校低层次管理制度的束缚,由于选拨考试远远不能与新课改理念相合拍……注定了新课改行进的脚步是艰难的。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造成的种种弊端的祸根,不是传统教学,而是升学率。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升学率的问题,那么要想在教育内部,在教学上,完全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与“期待”。那么光从课程上进行改革,光从教学内部来进行更替,不从根本上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教育内部的竞争根本无法缓解,应试的弊端是不能根除的。所以要让新课改解决教育目前面临的由于升学率带来竞争造成的种种问题,确实有点强人所难,让新课改“过度负载”,将会适得其反。因为新课改只是一种有适应范围、有条件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还得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制约。

另外,新课改的核心是强调能力与素质的。那么一线的教师怎样处理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也显得非常棘手。在实施课改中,目前我们的教师素质像余映朝、李镇西老师那样的还是凤毛麟角。多数教师的素质就决定了在实验中常常顾此失彼,往往很难确保二者都能兼顾到。多数是强调了能力,强调了素质、强调了个性,课堂上动得多了,个性的方面照顾得多了,反而冷落了基础。字写得歪歪扭扭,且错别字连篇,字词句的积累弱化,我们经初步了解课堂上活泛不少,但效率低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少了。我们抽查了一些语文考卷,发现基础题失分严重。我们谁都知道,知识只有当综合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升华为能力。语文教学倡导“文道统一”、“因文悟道”,一点没错,但没有对字、词、句、章的基础积淀,没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悟出道的,也不可能有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产生。
我们不得不担心,如若失去基础,能力从何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是不是只建造了一座“空中楼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因忽略“双基”教学而导致最终失败的也不乏其例。要控制改革的“度”。不是说提倡的就都好,提倡的现在都去做,还得审视它是否具备条件,任何真理超过度就会变成谬论,任何好方法是用过度,用得过滥,也会适得其反。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不要忘记进行的新课改恰恰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一项变革。课改中面对一些活生生的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一再拷问,如若丢了基础,还叫基础教育吗?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