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 领域 | 基本要求 |
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
(二)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 | 6.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8.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 |
(三)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 10.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1.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 12.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 13.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14.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15.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 |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 16.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7.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8.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9.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0.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 |
专 业 知 识 | (五)幼儿发展知识 | 21.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2.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3.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24.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 25.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 |
(六)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 | 26.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 27.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 28.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29.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 30.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 | |
(七)通识性知识 | 31.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3.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 35.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 |
专 业 能 力 | (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 36.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 37.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舒适。 38.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39.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
(九)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 | 40.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41.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4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43.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 | |
(十)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 44.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 45.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46.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47.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 |
(十一)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 48.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 49.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50.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 51.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 |
(十二)激励与评价 | 52.关注幼儿日常表现, 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53.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54.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 |
(十三)沟通与合作 | 55.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 56.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 57.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8.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59.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 |
(十四)反思与发展 | 60.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 61.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62.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
维度 | 领域 | 基本要求 | |
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 |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 ||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
(四) 个人修养与行为 |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 ||
专 业 知 识 |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 |
(六)学科知识 |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
(七)教育教学知识 |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 ||
(八)通识性知识 |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 ||
专 业 能 力 | (九)教育教学设计 |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 |
(十)组织与实施 |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 ||
(十一)激励与评价 | 47.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48.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49.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0.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 ||
(十二)沟通与合作 | 5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5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5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 ||
(十三)反思与发展 | 56.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7.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8.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
维度 | 领域 | 基本要求 |
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
(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 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 |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 |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 |
专 业 知 识 | (五)教育知识 | 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
(六)学科知识 | 25.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7.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 |
(七)学科教学知识 | 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1.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 32.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 |
(八)通识性知识 | 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 |
专 业 能 力 | (九)教学设计 | 37.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39.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
(十)教学实施 | 40.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41.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2.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 |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 4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7.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49.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50.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 51.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 |
(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 52.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4.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 |
(十三)沟通与合作 | 55.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56.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7.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 | |
(十四)反思与发展 | 59.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60.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
■本报记者 刘华蓉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近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就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回答了本报记者提问。 问:研究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还有些不适应。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教师资源配置亟待改善,教师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紧迫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必将大力促进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也符合国际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问:据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进行了6年多,能否介绍一下整个研制过程? 答: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师专业标准是其中重要内容,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一是课题研究。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所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这三个标准。2008年,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中国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项目”,开展现状调查和国际比较等前期研究。二是标准研究。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年,我们加快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工作,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顾明远和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史宁中分别牵头组成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标准文本研究,积极开展现状调研、国际比较、文本研制、专家咨询等相关工作,形成了三个标准文稿。课题组听取了1000多位专家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大的修改有30多次。三是征求意见。我们组织召开教师教育标准汇报研讨会,邀请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各位专家讨论修改。 |
[size=+0] 专业标准涵盖幼小中教师 三部分体现四个特点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还有些不适应。此次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国标”将成教师准入依据 师德考核成首要内容 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04年就已开始研制,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 教师“国标”正式颁布后,教师将类似其他行业,定期进行资格考试,所有教师的教师资格今后都须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其中,师德考核将作为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