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建筑延续城市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4 22:40
标题:
让建筑延续城市记忆
让建筑延续城市记忆
顾志强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4日 24 版)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与灵魂。而建筑作为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
有人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看看一个城市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听到它们为我们讲述的这座城市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建筑传承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试想,如果北京没有了长城、故宫、四合院,再多的高楼大厦也无法展露这个城市的神韵。
而南方的文化城市广西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在汉代就是人群聚集、贸易繁荣的重要地区;而涠洲岛的天主教堂、中山路老街的法式骑楼、北京路两侧的领事馆建筑,更是近代欧洲文明登陆华夏的印记。这里的建筑,记录着两个文明的交汇碰撞。
有人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用灯光来制造明亮。过去,城市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达官显贵的故事中。我们留存并保存比较完整的建筑多为宫室、贵族庭院、名人故居……而随着平民社会的到来,城市将越来越多地印下普通居者的痕迹。
但令人遗憾又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值得留存的普通大众的建筑却少之又少。不能让我们的后代挖地三尺在遗迹中寻找城市的记忆,在墓室中找寻城市遗失的基因,我们要使自己这代人创造的建筑能够记忆这段历史,为后人讲述我们这代人的故事。在北海,当地人借鉴欧洲建筑的厚重质感,与北海的滨海特点相结合,淡化了室内外的空间关系。他们使用天然石材作为建筑外立面的材料,使之历久弥新,不随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在选用一砖一瓦、每一扇门、每一扇窗时都力求做到符合建筑的文化特质且坚固耐用,注重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隐蔽工程还是装饰工作,无论是修路还是造桥,甚至栽种的每一棵树或一片草,都倾注了建筑者的心血和智慧。因为建筑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你对她倾注的智慧和情感决定着她的品质。
这些年来,由于快速高效解决人居问题的现实需要,简单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导致建筑同质化、城市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很多建筑生命周期很短,丧失了留存价值。这样势必形成在一个很短的周期内建了拆、拆了又建的恶性循环,造成对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所以我们的建筑应有前瞻性,改变建筑标准,努力使建筑生命的周期超过200年,以降低资源浪费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在商业精神充斥整个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清醒面对建筑这一城市记忆的承载体。不但要做好一个实践者,而且应力求成为一个完善的思想者,用智慧和情感努力让建筑表达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做百年建筑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使普通人的居所也能成为城市的基因,成为历史的记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4 22:48
梁思成:让世界认识中国(书人书事)
阅读时的梁思成
罗雪村绘
今年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10周年诞辰。在日前清华大学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英汉对照双语本。这本书收集了梁思成6篇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两封写给美国友人的信件作为附录。这6篇文章皆是梁思成用英语撰写的,从写作时间上看,完成于上世纪的30年代到50年代。从内容上看,既有遗迹个案的深入研究,也有对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宏观的较系统的介绍与论述,全面而且充实。
梁思成为什么用英文写这些文章?就是为了让西方认识中国文化。
梁思成14岁入清华,在这所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生活了八年。他既学习西方文化,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1924年梁思成赴美学习建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现代建筑技术与文化,同时对西方建筑历史特别感兴趣。后来他去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中国宫室史”作为论文题目。可以看到,梁思成整个学习过程贯穿着中西、古今文化的交融。
在家庭环境方面,其父梁启超是一位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国学大家,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院成为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先后两次到美洲及欧洲考察。在欧洲,他去过法、英、德、意等国,足迹遍及大半个欧洲,考察了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与文化,晚年的他热衷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梁启超的深厚国学根基和文化思想当然会影响到他的子女。梁思成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经常在晚上对他们讲授传统文化和古代民族英雄的事迹。梁思成在清华读书时因车祸伤腿住院治疗期间,父亲还要他在病床上温习《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等国学名篇。在美国留学期间,梁启超仍密切关心他的学业,托人将宋代《营造法式》带到美国,嘱咐梁思成与林徽因要很好地研究。在梁、林结婚回国前游历欧洲时,梁启超又为他们出主意,不但要去意大利、法国这些国家,还应该去土耳其看看伊斯兰教建筑与艺术。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梁思成不但具有了学贯中西的学识,而且很早就树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当梁思成决定以中国古代宫室为研究题目时,看到有关中国建筑的几部著作皆为外国学者所著,即暗下决心要由中国人写出自己民族的建筑历史。他在1943年完成《中国建筑史》著作的同时,也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读到梁思成的其他多篇英文著作,使我们知道早在1932年他发表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时,即同时写出了英文稿。后来在完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之前,又写了多篇中国建筑的英文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梁思成正是凭着这些学术成就应约赴美讲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将中国古建筑文化以科学的面貌,展示在世界学术界面前,使这一东方文化瑰宝终于拂去尘埃,重放光辉于世界文化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建设事业中,工作繁忙,但仍继续写作《中国建筑》英文稿,不但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还介绍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正是新中国对外交流十分困难的时期,梁思成却没有忘记继续做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努力。今天,当中国大踏步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之时,我们既要让国人认识世界,还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只有在这个双向的不断认识中,我们的民族才能走上复兴与富强之路。
(来源:《人民日报》2011年06月14日20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