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侧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3 04:28
标题:
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侧记
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侧记
姚锋
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是长三角地区语文教育界相互交流切磋的学术平台,自
2008
年举办了首届研讨会以来,以其高水平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品位,在国内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1
年
11
月
26
、
27
日,本年度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育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教学研究室及上海师大、杭州师大、徐州师大、安徽师大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合肥市教研室、《语文学习》编辑部承办,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协办。
26
日上午
8
:
30
,本届研讨会开幕式在合肥一中学术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杨桦主持。开幕式上,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守祥致了欢迎辞,而后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昌根、合肥一中校长陈栋分别致辞,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语文学习》主编段学俭先生就本届论坛的组织事宜做了介绍。
开幕式后,在王荣生教授的主持下,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先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金健人先生分别做了“散文的解读”和有关散文创作方面的报告。南帆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强调了散文的解读从结构、语言、文本的细读等角度入手很有必要,但文字的疏通、文本的细读不应该破坏散文的整体美,散文的解读更应该重视整体与综合。金健人教授的报告,则主要强调了作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独到发现,并据此指出散文教学要关注作家的创作个性。两位学者的报告,虽然高屋建瓴地解答了散文的文本解读和散文创作中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到发现等方面的问题,对理解鉴赏散文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对中学散文教学似乎并无直接的帮助。
26
日下午,由四省市教学研究室推荐的
12
位教师在四个分会场分别执教了展示课。初中两个会场设在合肥四十六中学术报告厅,合肥四十六中张峰(《春酒》)、安徽淮北西园中学李宗玲(《那树》)、浙江杭州保
俶
塔实验学校杨曙(《合欢树》)、上海建平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李百艳(《散步》)、江苏常州湖塘桥初级中学贺剑英(《济南的冬天》)、安徽合肥四十一中陈俊(《短文两篇》)分别执教了展示课。高中两个分会场设在合肥一中体育馆,合肥一中耿延斌、浙江瑞安中学特级教师金晓涛、安徽马鞍山二中著名特级教师郭惠宇、安徽合肥三十二中刘万紫、上海建平中学特级教师郑朝晖、江苏南京十三中学著名特级曹勇军分别执教了《牡丹的拒绝》《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汉家寨》《老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等六节展示课。
由于时间关系,高、初中的展示课都是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这样,听课教师就只能选择其中的三节课去听了。为了保证所听课的完整性,我在高中第二分会场听了刘万紫、郑朝晖、曹勇军三位老师的课。这三位老师中,刘万紫老师虽然较年轻,但从课堂情况来看,对这一课准备得很充分,教材把握得很透彻,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尽管课文很难理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郑老师和曹老师的课,就更让听课的教师佩服并赞叹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力、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的调动,都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遗憾的是,由于六节展示课分两组同时进行,不可能把六节课都听一遍,大老远地跑一趟而无缘领略金晓涛和郭惠宇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
课后,刘万紫、郑朝晖、曹勇军三位执教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所执教的课的设计思路及课堂反思,接着徐州师大的魏本亚教授对刘万紫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魏教授的点评很特别,没有直接对刘老师的课进行评价,而是邀请刘老师一起对这节课进行了“复盘式”的回顾。魏教授的“复盘式”评课是从“”目标“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学生学会了什么”四个方面进行的。在评课时,他让刘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的活动、学的活动都具体而细致地写了出来,又找老师用序号或线条把相关的项目连接起来,以此来评判这节课的效果。但刘老师无法明确写出“学生学会了什么”,其他听课老师也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就是魏教授自己也说不明白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于是,魏教授把他按这种方法在江苏地区进行的调查做了介绍,并认为即使是很出色的语文老师的课,教学效果也是不明显的,甚至有的老师的课是无效的。
魏教授在江苏地区的调查是这样的:调查的课文是《老王》,事先找中学老师拟好测验题,全是客观题,学生阅读课文
20
分钟后,由上课教师将测试题发给学生做,做完后收上来批改;等课上完后,由别的老师拿同样的试题让学生再做一遍,收上来后再批改。调查结果(两次测试的成绩比较):全班
43
人,
29
人成绩提高了,
11
人成绩没变,
3
人成绩退步。魏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在苏南、苏中、苏北的十几所学校所做的调查测试,结果都差不多;即使成绩有所提高的,提高的幅度也不大,平均提高幅度一般在
6
分以下,提高
6
分以上的不多,最高没有超过
10
分的,并且就算非常优秀的老师执教的班级也是如此。
魏教授的这一调查结果和对刘万紫老师这节课的评价,遭到了在场听课老师的普遍反对,有老师甚至上台直接跟他进行辩论。幸亏杨桦老师及时出来圆场,魏教授才脱身。仔细想一想,魏教授的这一评课方法,看起来是很科学的,但没有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这样来评课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客观地说,这种客观量化的评课方法作为一项研究是可以的,用于数学、物理等理科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有效的,而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则未必是可行的。且不说测试题拟制得是否合理,就是对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本来就见仁见智,以老师拟制的客观性的试题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有多大的可信度和效度本来就是个问题。因此,魏教授的评课遭到在场教师的普遍反对也就是正常的了。
27
日上午,是本届主题研讨会的自由论坛时间。高中组的自由论坛由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老师主持,杭州师大黄伟教授负责点评。在高中组自由论坛上安排发言的中学教师和教研员有上海张广录、浙江朱昌元、江苏洪涛、安徽宣默、浙江于永波等五位老师,高校代表有安徽皖西学院陈尚达老师。他们的发言,各自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研究领域对散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做法或看法,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较明显的矛盾或相互冲突之处。他们发言后,安徽宿松二中的吴忌等又上台阐述了自己对本届研讨会及散文教学的看法。
自由发言结束后,《语文学习》副主编何勇先生宣读了本届论坛论文评选高中组获奖名单。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的论文评比一向是非常严谨且高水平的,本届论坛共收到有效参赛论文近
1200
篇,只有
210
多篇论文获奖。
最后,杨桦老师对本届论坛高中组的情况做了总结。
一次研讨,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名家的报告和展示课也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我们自己去做。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有分析有鉴别,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名家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指出了方向,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怎么做,还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