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爷爷"去世引发对儿童歌曲缺失现状的反思 | |||
2009年06月01日 来源:新华网 | |||
![]() | |||
![]() | |||
(新华调查)让儿童有歌可唱——“一分钱爷爷”去世引发对儿童歌曲缺失现状的反思 新华网银川5月31日电(记者艾福梅)又到“六一”,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优美的舞蹈,庆祝自己的节日。然而,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不少70后、80后的父母却有一丝心酸:这些歌曲都是我们小时候唱的歌,怎么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还在唱着一样的歌? 家长的忧虑其实正是目前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的“软肋”。在现代流行歌曲泛滥和儿歌传播渠道受限的双重压力下,儿童面临“无好歌可唱”的童年。 “一分钱爷爷”去世牵动一代人记忆 对于出生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人来说,童年离不开《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小鸭子》等经典儿歌,即使岁月已经将皱纹刻上额头,随口也能哼出几句:“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我是唱着他的歌长大的,有时候还会和同学改改这些歌的词,变成自己的歌,这些儿歌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欢乐。”在四川成都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杨晴告诉记者。 “没什么儿歌,我就喜欢林俊杰的……” 5月26日中午,记者偶遇了放学回家的银川市回民三小四年级学生唐婕,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喜欢什么儿歌?” “儿歌吗?让我想想,哦,《小龙人》和《雪绒花》。” “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唱的歌吗?你们还唱?” “一二年级还唱,现在都不唱了,只是喜欢。” “那你现在喜欢唱什么歌啊?” “我喜欢网络的,最喜欢林俊杰的。我和同学在一起也是听流行歌曲……” 这段对话其实正是“流行歌曲抢占儿歌市场”的最好证明。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而儿童歌曲却相对滞后、更新较慢,传播载体大多被流行音乐占领,儿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双截棍》《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流行歌曲和网络歌曲被儿童广为传唱。 另外,一些改编的“灰色儿歌”被不少孩子奉为“经典”。所谓“灰色儿歌”,是根据流行歌曲和诗词改编的“儿歌桥段”,这与网上对艺术作品的“恶搞”相似。 “现在新创作的好儿歌太少,我们老师教来教去还是一些老儿歌,不仅孩子不喜欢,老师也觉得没劲,所以现在不少幼儿园就把儿童诗歌谱曲然后教给孩子,弥补儿歌的不足,这种方式孩子也能接受。”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张欣说。 让儿歌“动”起来 真的是现代音乐家不会写儿歌了吗? 答案不言而喻。 目前国内儿歌作家不乏其人,形成了一个儿歌创作群体,一些出版社也编辑出版了众多儿歌选本。老一辈词曲作家谷建芬、李幼容等人凭着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少儿歌曲创作。目前比较活跃的儿歌作者,除了堪称双璧的“北张南徐”(天津张春明和湖北徐焕云),还有圣野、郑春华、赵家瑶、张继楼、蒲华清等等。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韩新安曾说,儿歌缺失的关键是我国缺乏儿歌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儿歌的词曲创作、编曲配器、演员演出包装到传播平台、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都缺乏统一的调配与整合,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儿歌推广陷入了仅由政府“埋单”的尴尬境地。 何继英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多数家庭没有电视,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是电台,因此音乐家创作出来的儿歌只要在电台一播,然后经过《广播歌选》杂志的推广,基本上就可以传播开来。而现在音乐家写出歌曲,找歌手唱、录制MTV、搬上电视舞台都需要钱,花费大而市场效果却不一定好。 “这种情况下还有几个人愿意做呢?宁夏原本有一个专门创作儿歌的群体,现在大多转行了。”何继英说。 现在,社会各界都已经形成了要让儿歌“动”起来的共识。为此,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中国音协等7部门自2006年起,全面启动为期5年的《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 三年来,共征集2万首少儿歌曲,出版并免费发放近10万张少儿歌曲CD,先后举办“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CCTV少儿歌曲电视演唱大赛”等大型活动,还组织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余名文化馆(站)的音乐专业人员及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少儿歌曲创作培训辅导。 “中国音乐家协会刚给宁夏送来50盒CD,我们准备将这些歌碟发放到学校,加强少儿歌曲的推广。”何继英说。 少儿歌曲的推广还需要学校与媒体的配合。一些专家建议,学校不能因为升学压力压缩音乐课,应该多组织一些歌咏比赛鼓励学生唱健康的儿童歌曲;媒体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放弃社会责任,应该多播放优秀的儿歌。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