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22 08:55
标题: 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丁维升


语文教材的课文,多为经典之作,文质兼美,内容不同,方法各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读中悟法,写中用法,凭借教材,让学生学会写作。

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把课本的“读”与作文的“写”结合起来,必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作描写,形象具体

人的思想指导他的行动,只有写好人物的行动,才能使人物的思想得到具体表现。人物的主要行为往往直接反映着他的思想,因此,行动能把人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老舍说:“写人物……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动作描写就这么有神奇效力。那么,如何写人物动作呢?

1、精选动词,上面写武松选用了“闪”,此时只有“闪”才最精妙,才能写出迅如电、轻如燕的武松的动作。唐代大诗人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反复考虑是用“推”还是用“敲”,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定下“敲”字,这考虑动作要适合当时当地环境:月下夜深。心情不同,动作幅度、力度均不一样。《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等待时的动作:(老奶奶)拄者拐杖,背靠着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而同一篇文章中,写悲痛时的动作是这样的:(人们)目光随着灵车移动……站直了身子,摘下了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2、仔细描述。精选的动作是用来表达中心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所以要对精选的动作仔细描述。《鲁班学艺》反映鲁班刻苦学习,对“磨、砍、刨、凿、拆、装”这些动作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彩色的翅膀》中对“吃瓜”的动作刻画细致入微,充分反映战士们爱国爱岛的精神: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碗里,送到每一个战士跟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漫漫地咬着,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多么细致的描绘呀!人物的内心、精神此时不都通过动作表现出来了吗?

二、观察重点,主次分明

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分主次,而且面面俱到,致使作文内容贫乏,记流水账一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选择一些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如学生读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中的重点段“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懂礼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对人和事的观察重点是“爱学习”、“懂礼貌”。而“轻轻地敲几下门”、“敬个礼”、“学好每门功课”等则又是对爱学习、懂礼貌的具体阐述。

又如《小足球赛》一课,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配有一幅图:有山、草地、土丘、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阳光,还有正在激烈进行赛球的小球员及观众。这众多的事物和人物,构成了一幅完整图画。观察时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事物中找出主要事物,从众多人物中找出主要人物。从而去有重点地对人或物进行观察。我在教学时,引导他(她)们先有序地观察图画,弄懂图意,然后学习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叙述图画,从而让学生明白:图上的山、草地、土丘、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只是为小球手和观众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和良好的环境。小球手和观众才是这幅图的主要角色。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细致观察球手和观众,注意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次要的景物则不必多说。如此训练,让学生明白确定了观察重点,再抓住主要内容来写,这样文章就会主次分明、中心明确了。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提示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观察重点。如《一夜的工作》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一句,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课文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来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自己设置一些中心句来帮助学生明确观察重点。如:“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刘强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观察重点确定了,学生就可以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作文也就有了一定的主次。

三、抓住特点,学会观察

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出现观察不准确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观察并抓住事物特点的,又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准确、鲜明的。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对春天的描写,作者就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从而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特点:“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积雪融化了……小鹿去溪边散步”等等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得读者对小兴安岭春天美丽的景象有了形象、具体、鲜明的印象。

还有一些写人的课文,也是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特点的方式进行观察,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如《丰碑》一文对主要人物军需处长着笔不多,但掩卷而思,眼前出现了他高大的形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通览全文,原因在于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恰到好处。“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者,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一段写的是一个冻僵的人,其外貌当然具有固定不变的特征: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夹,伸着。如果我们写活人,应抓住三点:a年龄特征。不同年龄,外貌不同。如同样是“瘦弱”,“小萝卜头”是“面黄肌瘦头大身小”,而“老班长”是“颧骨很高,皱纹很深”可见,不同年龄外貌差别很大。b身份特点。不同身份的人穿着打扮不同。如教师服装整齐,而乞丐则拖拖拉拉,满身破旧。c动作神态的特点。不同的人物动作神态不同。如“喝酒”这一动作,武松是“一饮而尽”而诸葛亮则“举杯慢品”。

四、描写外貌,展示内心

外貌描写能表现人物的经历和精神面貌,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性格,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可见成功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有很大的作用。

《丰碑》这篇文章叙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军需处长因没有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全文对主要人物军需处长着笔不多,但掩卷而思,眼前出现了他高大的形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通览全文,原因在于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恰到好处。“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者,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外貌。其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通过外貌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反映人物品德,反映人物个性特征。那么,如何刻画人物外貌?根据这段描写,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方法:

1、要抓住特点。这一段写的是一个冻僵的人,其外貌当然具有固定不变的特征: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如果我们写活人,应抓住三点:年龄特征。不同年龄,外貌不同。如同样是“瘦弱”,“小萝卜头”是“面黄肌瘦头大身小”,而“老班长”是“颧骨很高,皱纹很深”可见,不同年龄外貌差别很大;身份特点。不同身份的人穿着打扮不同。如教师服装整齐,而乞丐则拖拖拉拉,满身破旧;动作神态的特点。不同的人物动作神态不同。如“喝酒”这一动作,武松是“一饮而尽”而诸葛亮则“举杯慢品”。

2、要抓住重点。文章要表现人物什么性格,写外貌就应抓住能反映性格的方面来写,以上文为例,文章要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所以就抓住他“单薄破旧”的衣服和镇定自如的神态来刻绘。

3、要有顺序。写人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如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等顺序。

4、要动静结合。像上文军需处长以静态描写为主,当然也加入了想像的动态。要让人物“活动”起来,必须写动态中的外貌,方法即是动静结合写。如“阿玲走到车前,冲我们微微一笑,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给人亲切友好的感觉。

五、学会创造,续写故事

我们所学的课文,写得很精彩,令人回味无穷。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线索,合理地虚构续写课文,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笔下进一步完善和丰满起来,也让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领会到文章的寓意和人物性格的特点。

如人教版五年制第五册的课文《小摄影师》,小男孩给高尔基拍照没带胶卷没拍成,那么后来小男孩怎样了呢?他回去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最后他有没有给高尔基拍成照片呢?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完成续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续写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苏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是根据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改编的一篇课文。学完了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续写练习:孟浩然在扬州收到了友人李白赠送给他诗文,他会怎么想呢?他在回信中又会怎样跟李白表达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封孟浩然给李白的回信。

再如教学《凡卡》一文,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在孩子们充分理解这一点后,我说:“故事到这,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暇想。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请你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一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于是,这样的续写,刚好给了孩子倾述的机会,孩子的创作欲望也一定非常高涨。但孩子们的心地是纯真、善良的,一定会有人要给凡卡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原文是读写的基础!“……凡卡小小的身体越来越瘦弱,小脸也越来越黄了,可是那双深陷下去的大眼睛却一直充满了热情地希望。他在等待着……等待着……”孩子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小凡卡的同情,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述,个个饱含真情,令人动容。

六、由读到写,仿造句子

在学生对句子有了一定认识后,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分析理解,再进行仿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燕子》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1、抓住单句,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先让学生明白句子的主干是“微风、吹拂着、柳丝”,其它词语都是围绕主干的修饰形容,于是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仿写出了这样的一些句子“妈妈挥动着灵巧的双手在织毛衣。”、“我欣赏着姨妈才给我买来的漂亮的花衣裳。”、“小草晃动着小小的脑袋在春风中使劲地生长。”等等。

2、抓住复句,如“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学生明白了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后,指导他们仿写出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像……像……像……”、“一边……一边……一边……”等句子。

3、抓住句群,如“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让学生明白了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燕子是符号,电线是谱线,电杆是小节线,蓝天是背景,这样才凑成了“五线谱”。于是指导学生写出了“菜市场上一片熙熙攘攘,商贩们在吆喝着,顾客们在挑选着,讨价还价连成一片,汇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曲。”等句群。

七、品味词语,学习造句

刘勰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遣词造句是作文的基本功,是作文的基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词句组成的,用词是否准确生动,句子是否完整通顺,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成败。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规范,词汇丰富,大多用词生动、简炼、准确、传神。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的描写:“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这段中描写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殿堂时,使用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就恰到好处,非常确切。

再如《海上日出》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动词运用就极富于变化。如“出现了小半边脸”、“一纵一纵地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亮光”、“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慢慢透出重围”、“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夕照》三自然段中“裹上橘黄色”、“泻下来”、“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化作”“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雀跃着”、“华丽”、“红润”、“粼粼”、“得意”等词用的也很准确生动,把夕照下的景物写得生机盎然,活泼可爱。《故乡的芦苇》第二自然段,在用词和炼句上也很讲究,“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音韵和谐,音节整齐,色彩鲜明,形象感强

八、刻画人物,掌握方法

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运用得好,人物就显得丰满。当然刻画人物是各种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切不可支离破碎地单纯运用某种方法。描写人物外貌,不仅是为了单纯地介绍人物的长相,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文章中要突出的主要内容相关联,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如《金色的鱼钩》中写老班长的容貌“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就抓住了驼背、高颧骨、皱纹、白发等特点,虽语句不多,但活生生刻画出一位饱经风霜的战士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描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描写闰土的服饰,突出了其性格特征,显示了闰土淳朴、天真而又活泼机灵的性格。

再如《穷人》中对桑娜的心理刻画,“它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内心独白,准确真实地把桑娜抱回孩子以后的那种矛盾、不安的心情,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也让人仿佛看到了桑娜那颗善良的心。

九、理清结构,写作有序

1、按时间顺序写。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就是抓住时间的变化,以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把事情的过程,人们的活动情况等写具体。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时间的变化“那年春天”、“四月六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二十八日黄昏”这些时间,回忆了几个重要内容和事情的经过,把李大钊烈士遇难的事详细地写了出来。《三峡之秋》一文按“早晨——太阳出来——中午——下午——夜晚”这样一天中时间的推移来进行叙述。

2、按空间位置顺序写。一般来说,参观、游记一类文章,作者往往按空间位置的变换顺序把看到的、听到的叙述出来。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作者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描写了不同的景色。《参观人民大会堂》、《参观刘家峡水电站》《颐和园》等文也是按空间位置的变换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情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能够比较完整、清楚地反映出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就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是北上抗日,接着具体叙述了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最后讲了结果,红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珍贵的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去印刷所取书——保护教科书——教科书激励我前进”这一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