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东湖开发区中小学班主任暑期研修班]导师刘惊铎先生学术简历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18
标题: [东湖开发区中小学班主任暑期研修班]导师刘惊铎先生学术简历
刘惊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班主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和教育部咨询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特聘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等多个重点课题,主持和完成了中央教育电视台28集卫星电视系列专题片《体验式中华美德教育》等。出版《生态体验例话》、《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选》、《德育学教程》、《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未成年人道德体验例话》等多部著作。
      近年来,在港澳台及内地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应邀作主讲嘉宾。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沃威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访问并为其博士生、访问学者和教师讲学。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32
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中央教科所刘惊铎主任作专题学术报告
[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   


    11月21日下午,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举行了专家学术报告会。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刘惊铎主任作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学术报告。
    刘主任从聚焦德育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新进展。
    指出,德育实效性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空前关注的突出问题。反思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实效性,课堂授受模式和纸笔测验考评体系有利有弊,生态位是种教育隐喻。因此,德育出发点找寻仍然是德育实效性瓶颈的突破口。
    刘主任认为,目前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时代特征判定、人性解读和德育功能再定位成为德育理论的识破点。德育具有方向性、动力性、增值性功能。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生态(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体验是一种新德育范式。学生发展是肉身和精神生命的和谐成长过程。
刘主任认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德育实践取得了新进展。注重生态体验教育,师生互动体验,共同发展,互惠共生。为此,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
     代表们认为,刘主任精彩的学术报告,有助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德育问题,有助于帮助我们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学高度理性思考、认真审视德育工作,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德育创新,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34
刘惊铎教授,
      博导,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基本理论专业,教育学博士。
    研究领域与方向:教育学、德育论、生态体验教育、家庭教育。
    近期主要科研项目与研究特色:与剑桥、牛津、哈佛大学等国际高层合作基础上,长期开展区域性、校本德育实效与模式实验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首席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7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完成中央教育电视台28集卫星电视专题片《中华美德教育》,主持完成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教改计划”《中国特色德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主管《中国德育网》、《生态体验教育网》。
    近年来的科研主要成果:代表作《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道德体验例话》、《生态体验例话》、《中华美德教育论》。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中国德育》、《中国教育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生态体验:一种新道德教育模式》、《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生态体验德育优化师生生命样态》等数百篇论文和研究报告。获国家教育部优秀学术成果(专著、教材)一等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优秀成果及先进个人奖等。
     创立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提出了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和谐价值观、生命样态观、魅力实践观、生态智慧观等;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生态体验是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德育形态”等命题;实验并提炼了“体验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教育模式”,取得系统理论成果和显著实践成效。
     主要社会兼职: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全国班主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委德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成员,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招收教育学原理专业德育原理方向博士生,同时招收国内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成果:

1、试论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理论前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

2、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

3、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研究2006

4、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教育研究2006

5、体验式道德学习学术研讨会述要教育研究2005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述要教育研究2004

7、生态体验:臻于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环境教育2004

8、道德体验与多元价值融通思想.理论.教育2004

9、道德体验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0、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2003

11、 凸显人文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12、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

13、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关于优化高等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哲学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5、德育学教程超星电子图书1992.4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36
(转自:生态体验教育网http://www.stty.net.cn/Index.html)
刘惊铎教授:生态体验教育论倡导者

                                     ——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惊铎(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学前教育、远程教育、生态体验教育

学位:教育学博士

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一、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幼儿教育、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和生态体验教育研究。

二、主要学术观点及研究特色:基于德育和教育新理念,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现场扎根性的现象学研究,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实验;针对学校的校本真问题与一线教师开展零距离对话。主要学术观点有:提出和建构了“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中华美德教育论”;提出了生态体验、生态德育、交往德育、道德教师、乐育等范畴;提出并践行了体验研究法、生态融通法、零距离对话法;将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主张教师在职场体验中陶养健康人格和靓丽生命样态;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生态体验是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德育模式,魅力德育震撼心灵、感动生命,新世纪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的命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验并概括提炼出了“体验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教育模式”。

三、主持和参与的国家重点课题: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主持和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主持和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跨世纪人才中华美德培养模式研究》,主持和完成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教改计划”项目《面向21世纪德育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与实践》,主持和完成了中央教育电视台28集卫星电视系列专题片《体验式中华美德教育》等。

主要参与了鲁洁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德育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的研究》、《生态体验式道德学习研究》、叶澜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教改计划”项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科改革与发展研究》之《教育市场学的研究》等。任《中国德育网》(http://www.chinamoraledu.com)、《中国学校教育网》(http://www.chinaschooledu.com)总编,主管《中国生态体验教育网》(http://www.stty.net.cn)、《生态体验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18591.aspx)。

四、论著和代表作:《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选》、《中华美德教育论》、《德育学教程》、《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未成年人道德体验例话》、《生态体验例话》等著作。在《教育研究》、《中国德育》、《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生态德育:一种崭新的德育理念》、《生态体验:一种新道德教育模式》、《中国特色道德教育学体系建设之理论探索》、《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品德结构新论》、《新德育体系: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构建中国教育新文化与教师新道德》、《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哲学思考》等百余篇学术论文。《教育改革发展简论》获国家教育部优秀学术成果(专著)一等奖(1995),《教育学原理》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获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首届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暨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2002),《德育学教程》获中国教育学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品德结构新论》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先进个人(2007)等。

五、主要社会兼职: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及结构化面试专家组成员,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直属单位高评委委员,《教育研究》、《中国德育》编委暨外审专家,教育部教师教育优质资源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班主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和教育部咨询专家,中央教科所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计划项目专责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教委德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外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等博士生导师。

六、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在港澳台及内地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应邀作主讲嘉宾。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沃威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访问并为其博士生、访问学者和教师讲学。在联合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校长德育论坛、国家教育部培训中心、两岸四地德育论坛、四(直辖)市区德育论坛、北京市社科前沿论坛、北京市首届校长德育论坛、英国皇家动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加拿大道德教育与教师发展合作项目、WWF和教育部环境教育基金项目等论坛作主讲嘉宾。先后下到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进行调研、课题实验,为地市(县)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家长举办《教育改革前沿探索》、《德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新进展》、《家庭教育新理念与新探索》等专题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访问学者开设《教育学原理》、《道德教育哲学》、《德育原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新学科》等课程。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43
一部德育理论创新的力作——评介刘惊铎的《德育学教程》
时间:2009年04月15日



——评介《德育学教程》



张安民



刘惊铎、权利霞同志在实验调查基础上撰写的《德育学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下简称《教程》))一书,是一部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德育研究成果和富于创新性的力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学方面,该书作出了可喜的探索,具有突出的特色。

    1.研究态度科学求实。作者以实验、调查为基础,阐明了我国现代德育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1)历史地、辩证地确定了德育的地位,并从历史发展和社会成熟的高度对德育到位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说明;(2)对我国德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改革思路,作出了辩证的和富于建设性的论断;(3)从理论上清理和界定了德育学学科中一系列墓本的范畴,赋予比较完整科学的内涵。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都有独到之处。

    2.富于创新性。该书对下述的一些重要理论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实证性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体系新。以品德为逻辑起点,布局谋篇,建构新的德育理论体系,突现了逻辑构成上的内在联系,符合认识规律;(2)把品德结构描绘为以品德信念为核心的球形四环多维立体结构,把品德结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水平;(3)对德育规律及其应用、德育目标体系、德育方法科学化等重大的德育理论问题,均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揭示和表述。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3.立足现实,注重对策研究,具有较高的社会应用价值。作者从实验调查取材,对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心和敏感的许多德育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和探索,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1)对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特点及德育对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2)对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贯彻、运用与创造,作了较为细致的实证性研究;(3)对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乐育等德育新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应用,无疑是走出了可喜的重要的一步。

     总之,《教程》是大学德育学课程的一本好教材,也是中小学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书,对一般思想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是展卷有益的。



(本书评作者:张安民教授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

刘惊铎、权利霞编著:《德育学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作为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的德育原理推荐教材,并被确定为教育部网络技术教学76讲《德育论》课程的远程教材。)

         (来源:生态体验教育网http://www.stty.net.cn/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48
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279.html

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279.html

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279.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53
刘惊铎教授提出崭新观点:当代教师要拥有“健康的生命样态” http://www.xinhanglu.com

  刘惊铎教授报告提出崭新观点:当代教师要拥有“健康的生命样态”




  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

  ★学校给教师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

  从老师们参加培训的热情可断定教师对培训不仅认可而且坚信不移。2月17——19日,又是教师培训的黄金日。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本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除了我校的全体教师外,吉大三所附属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与我校手拉手的部分兄弟学校的领导、教师也参加了培训,吉林大学普教办的领导也同我们分享了学习的快乐。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教育观、教师职业生涯、美国教育等系列热门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我校部分教师进行了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的汇报和交流。这次教师培训为学校全面综合的探讨教师职业道德观、教育观、人才观,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搭建了一个高水准的发展平台,也为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中央教科所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的报告对“健康的生命样态,饱满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教育技巧”的论述,给老师们阳光般的启迪:走上讲台的教师,要让自己的生命涌起生命感动的波涛,让听课的每个学生的生命能随之而丰满起来。那么,读书吧,读大地一手书,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流淌,像诗,像画;去钻研吧,汲取大量新的信息,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你会给每个孩子搭建发展的平台,分享知识,提升每个人的生命感动。当然,教师要防治“道德有限”,就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真人,善人,进入智慧性的教学,让自己和学生越变越聪明。真正懂得什么是边生活,边工作,边享受生活和工作,学会“一路赏山景......”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56
http://edu.cnxianzai.com/news/2011/0523/239245.html
http://edu.cnxianzai.com/news/2011/0523/239245.html
http://edu.cnxianzai.com/news/2011/0523/239245.html
上一期培训的新闻稿。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57
中国高中名校的发展模式和展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刘惊铎
  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方向、全局和未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把普及高中教育列入了国家发展计划,并将高中教育发展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办学模式,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推动多样化发展。要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今后中国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总体说来是“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未来10年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方向。而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深入改革高考制度,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等,是未来10年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历史任务。
  所谓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就是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于高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中教育教学基本规律,面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通过挖掘多方面的潜力,有效扩大优质资源,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使学校办出自己的风格,办出个性与水平。实现特色办学,校长教师是关键,有一个好校长才能有一所特色学校。特色办学要求校长有专业化的视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思路,要能够立足于高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定位学校特色,并团结带领全体教师为之不懈追求。
  中国的高中名校是一个特定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能够存续多久?其存在有没有规律性?其未来走向何方?当代许多人都在关注和思考。而要深入探索中国高中名校的发展走向,有必要深入到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纵深地带,甚至有必要比较研究中国百年历史名校。
  简约地说,中国高中百年名校历史是一种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而高中百年历史名校的特色,首先是建立在学校自身能够正常延续和发展基础之上的。对高中百年历史名校发展演变中的不同特色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共同确定性因素加以深入的理论分析,对当代我国高中名校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在早期,历史名高中的办学模式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除了隶属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还有许多高中隶属于大学、教会、社团组织、私人、企业等。由于不同的隶属关系,会形成与该隶属关系相对应的、不同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绝大多数百年高中,主要隶属于教育行政机构和大学。大学附属的高中,实际上是间接地隶属于教育行政机构。而这些高中的内部大都统一实施校长负责制。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逐渐单一,应是导致我国高中历史名校特色逐渐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触及本质,我国高中百年历史名校,是某种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和办学行动凝聚为一体的产物。其发展有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它是我国历史上高中发展的各种综合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我国一种高中发展战略的历史性选择,带有我国高中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意义。从百年历史名校发展战略的构成上看,有独特的思想理念,有必要且适当的经济社会条件,有特定的人物及其自觉自主的办学行动等。中国新式学堂兴起以来,一些高中历史名校的案例有力地显示出这些学校的特色,来自于校长坚持一定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自主办学、教师秉持某种精神自主教学、学生恪守某种做人做事的原则自主学习,逐渐汇聚达到一种默契和谐的境界,当这种境界免于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冲击时便能保持延续下来,形成特色高中发展的历史积淀,否则便会中断。
  在中国曾经出现的高中历史名校中,各校形成特色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有因某一事件而一举成名的,也有因某一人物而著名的;有些学校一开始名气就很大,也有学校数十年后方显出不凡特质;有些学校著名因源于政治性因素,有些则源于经济或社会其他因素,这些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必须承认,历史名校特色的形成必须遵循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同特色学校形成有着内在的共性因素,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而学校文化作为软环境是使学校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不可缺少的组成,如南开中学的“镜之诫”几乎在所有南开中学的学生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记。
  历史事实说明,百年历史名校要永葆其特色鲜明,需要有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学校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学校原有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必须实现由百年老校向现代名校的跨越。杭州高级中学、锡山高中、吴江中学、南开中学、汇文中学、潞河中学的特色,是其百年办学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众多历史名校兴衰的例证说明,把悠久办学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是保持学校特色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逻辑上说,教师自主性与个性化成长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教师依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充分整合、有效调配其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对教育教学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学校自主办学的重要内涵。各所历史名校正是严格遵守名师为本的基本原则,才有效保证了学校的高质量和有特色。
  从当今历史名校实现向现代特色学校转换的成功案例看,在办学模式上多数是走集团化、多元化发展之路。即在坚持办学规范的同时,注重办学创新实践;在巩固已经形成的学校文化、保护这种学校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在全面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深化科技教育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坚持校本教研的同时,注重骨干队伍建设。而历史名校在办学模式上特色日益淡化原因主要是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学校文化的创新方面没有推陈出新,使得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落伍于时代的要求。
  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生源结构以及教师队伍结构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与这种社会变化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内容、管理力度等方面的变革,却跟不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在优化资源整合、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方面,没有新思路和新的办法,加之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眷恋,使得有些历史名校在管理体制方面与新兴学校相比显得过于单一。伴随着新兴学校特色的日益突出,历史名校的特色却在日渐淡化。
  从我国历史名校特色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原因分析来看,要使我国高中百年历史名校的特色不淡化、新兴学校有特色,必须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此基础上,重视和加强教育家办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高中校长选拔和评价制度,为学校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更有力的财政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实现民主办学,调整生源和学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样才能使得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实现学校有特色的发展。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7:59
将德育实效的探索浓缩进纲要
   
出场嘉宾: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十七大文件起草专家组成员刘惊铎教授
   
刘惊铎:我想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谈谈德育实效的问题。
德育实效我想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它。第一,我们现在的人才标准究竟是什么?原来我们定的人才标准到今天应该不应该做一个界定,做一个调整或者更加明确一些。在人才标准确定上,从德育实效的角度我们考虑,怎样的人、怎样的行为才是道德?比如说我们过去把人才作为顺应型的一种人才,比如说他听话。在评“三好”时,或者评一个好学生,或者父母对孩子的评价,都是看他是否听话是否守纪律。现在经过反思,那么规划纲要制定时,应该对此做一个定位。我曾在一篇评论中说过,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一定要和十七大的精神相匹配,十七大精神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号召、一个价值导向。
   
第二个考察视角是,怎样才算有效?都说德育实效低,那怎样才算有效?回到刚才第一个问题,说培养的人如果听话就是德育有效,但是一个班,班主任进了教室孩子很乖这没有问题,这好管。但是一个省的人、一个地区的人都很乖,再放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整个中华民族都很听话,那么,他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创造思维、独立的做人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这样一种坚守。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去反思他是否有问题?
   
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是调查者当中受到思维定势影响在创造力上存在过于严谨和遵从权威的倾向的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个迹象,表明现在青少年的创新和独立的思维与意识有一些弱,而且根据跟踪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有日渐削弱的趋势。而且越想争当好学生、想做“三好”的学生,他这种情况越是突出,他越乖越听话。
   
那么,我们的德育怎样才算有效?根据我们的实验,我认为有心灵回应的德育才算有效。当你讲德育的时候,我有发自内心的一种回应,我觉得这是激发了我生命的潜能,凸现了人的生命价值,我觉得这是有效的。如果你讲了以后我记下来考试考了个满分,越来越乖了,越听话了,越不敢去讲了,不要说诺贝尔奖,他对于身边生活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问题。我认为这个德育的有效在价值观上是值得怀疑的。
   
第三个考察点,怎样才能有效?根据我们的实验,在微观上方法科学了,它会相对有效。也就是说,如果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调整了,优化了,德育会相对有效。从宏观上说,我们的政治要归位,在整个德育过程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从操作的立场,要借助一套有效的德育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有一些有效德育模式的探索,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做一个规模较大的、国家性的总结,把一些好的经验浓缩在规划纲要里,我想这样可以提高它的科学含量和国情含量。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8:01
http://xkwz.wjedu.net/zhengz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80
http://xkwz.wjedu.net/zhengz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80
一线教师应用理论做课题。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5 19:18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