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寻找教育的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6 11:19
标题: 寻找教育的意义
寻找教育的意义

——点评沈丽新老师的《输了又何妨》



读这个案例,一直在想象沈丽新老师——想象她在那些具体的教学现场的样子:举止,神态,感受,心情,想象她的付出和收获,希望和失望,愁苦和欣悦。

与沈老师有所交往,在“一加一”教育博客。她的头像,很阳光,很恬静,让人觉得柔和、温暖。她的文字,都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有关。看了一些,让人感觉到教育的美好。透过文字猜想,她应该是明媚、亮净的,如初春的阳光;也应该是柔顺、纤敏的,如明净的秋水,轻轻的微风,也能泛动心灵的涟漪——她对教育是热爱的,她对孩子,也总是善待,愿意“多一点怜惜与同情”,而孩子们对她,也常常有“无限的依恋与崇拜”。彼此遇见,彼此成为对方的幸福,这是多么美好的状态——不过我知道,教育并非永远都是这样纯净、温和,真正的教育,影响和改变,都不是简单、容易的。

像这个案例里所呈现出来的——那个叫耀的孩子,够聪明,也够调皮,够幸运,也够不幸:父母离异,爷爷奶奶无法管教、约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让他的行为准则、学习习惯越来越有问题”。迷恋游戏,拖拉作业,常常出言不逊。而“因着年岁渐增,似乎更加桀骜不驯”。虽然只是小学六年级,却经常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顶嘴,吵闹,甚至打架——实在让人“头疼、沮丧”。

几乎每个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都可能摊上这样让人着急、头疼的孩子,用张文质先生的话说:这不是你的错,是你的命——既是不幸的运命,也是教师的天命:职责和承担。教育者所面临的对象,可能会是非常聪明、乖巧、温顺的学生,也可能是像耀这样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学生。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人向上、向善,让优秀者更加优秀,让后进者也能逐渐变得优秀。同时,教育和教师也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也正是教育和教师职业存在的重要理由)——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急躁,缺乏期待和耐心,面对耀这样的孩子,往往过于粗糙、粗鲁、粗暴,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身为教育者,却常常作出许多“反教育”的举动来。

沈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宽厚的容忍与耐心的等待”,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温情——对耀与同学的争执,她持“忽略”、“不追究”的态度;对耀冲动地掀翻课桌,她“低声下气”:“我一边读,一边开始把耀踢翻在地的课桌给他扶起来、摆正;然后,将他散落在地上的文具一一收拾起来;最后,铺平他手里的回家作业卷”;对耀屡次拖欠作业,甚至有意无意的欺骗,她一再地迁就、容忍;对耀的生硬顶撞,针锋相对,她是自己“找个台阶下”;她苦口婆心,百般迁让,她委婉含蓄,用心良苦——她常常觉得无计可施,甚至绝望地失态,好不容易“斯文扫地”地凶恶了一回,却一边凶恶,一边愧悔,以至最终还是选择了“心平气和地说话”,选择了“慢慢等待”的方式。

因此我觉得,这个案例,非常真切地呈现出了教育的实际面目和意义,以及实现这一意义的漫长艰辛过程。教育是难的,这种难在于它的功用只在于影响和改变,而影响总是缓慢的,改变总是艰难的。尤其是对耀这样家教缺失、可变性强、反复无常的孩子。人都有向善的本心,也都有近恶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麻烦正在这里,你根本不可能指望旗开得胜,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难有作为,或者再多的作为,常常也是事倍功半。

但教育的意义也正在这里——不妨说,这是一场战斗(用沈老师的话说:斗智斗勇),遭遇战、迂回战、阵地战、移动战、拉锯战、心理战、白刃战,如此等等,一一呈现。不激烈,但紧张,不火爆,但尖锐——既是战斗,就没法回避矛盾;既是战斗,就要解决问题;既是战斗,就要讲究方式与方法;既是战斗,也就更不免胜负输赢。沈老师深知这一点,深知应当“攻心为上”,深知这会是“漫长的战争”,她甚至抱着“输了又何妨”的念头。她是以“独孤求败”的心态上阵的,因此她唯一的兵法和韬略,就是“随顺”——随和,顺从。或者用她的话说:“在面对学生显而易见的疏忽、错误、过失之前,不要过于渲染自己的理直气壮。”这种“随顺”的背后,其实包含着她对教育的理解:她相信改变是会发生的,或迟或早,所以她有耐心,有悯忍,所以她愿意期待,耐心期待。

说实话,我们见惯了老师对学生的居高临下,咄咄逼人,见惯了老师对学生的言出令行,义正辞严,更见惯了老师因学生的不服从,不“随顺”,而咬牙切齿地“恨铁不成钢”,而理直气壮地侮辱、责骂甚至体罚——沈老师却这样如水一般示弱,“心平气和”,甚至“低声下气”。即使在她终于“不能再忍”,而“反复地追问”时,她也是矛盾、犹豫、甚至“绝望”的。即使在耀因为目睹她的失态,而难得地主动认错时,她仍然觉得“错的或许是我”——

“瞪着他,听到自己的心脏扑扑直跳。也差一点绝望到掉眼泪。是的,只要我‘凶’一点,一定可以管制你。可是,你为什么一定要把我变成一个我自己不喜欢的‘凶’教师?为什么你对那些对你严厉的老师有敬畏而对我没有一点点的敬畏?”

这也正是这个案例的第二个意义:教育的姿势——姿势就是心态,姿势能看出人的情怀。姿势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情怀和意味也就不同。鲁迅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横眉”,一“俯首”,是身体的姿势,却也是精神的状态,分明表现出两种截然对立的感情,爱憎分明。而在沈老师的这种姿势里,我们充分感觉到了她的悲悯,良善。她只是耀的英语教师,而非班主任,她甚至是可以有意无意地“忽略”掉那一切的,但她不忍,“不忍那些‘学困生’整日接受老师的冷眼与训斥,不忍他们看不到老师的微笑,总想,再忍忍,再忍忍,会感化的,应该可以感化的。”

那样的低,那样的弱,如同尘里的花,暗处的水——她甚至不愿意说“爱”,而只是说要“对孩子多一点怜惜与同情——只是这样朴素的想法。”想起她的一篇文章的题目:爱在左,同情在右——虽不曾读,却也能猜想出她的情怀——这样的情怀,应该说不难拥有。只是,在教育的面目日益生硬、粗糙的今天,能始终葆有并一直坚持的,已经不多。而我始终期望着这样的情怀,能够多些,再多些,如此,中国教育的面貌就会好看得多——沈老师以她低弱、温柔的姿势,完成了对耀的影响和改变。

在案例后的“反思”里,沈老师再次表明她对教育的理解:“孩子天性中总有着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地方,总是有着成年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地方。试试站在孩子那边,努力揣摩孩子的心意,有的时候不妨随顺孩子天性,或许会有意外收获。”——令人欣慰的是,意外的收获终于来到了:“我看到了动人的光芒,来自一个懵懂心灵的深处。虽然这样的光芒现在还很微弱,但我已深深醉倒。”

这样的时候,我们或许会真切地觉得,教育是有意义的,作教师,是有着旁人难以觉察和体验的幸福感的。



  PS:此文为点评沈丽新老师教育叙事文章《输了又何妨》而作,是前年的旧作,刊于《教师博览》2011年第七期,署名“云在天”。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