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文学创作的奥秘与技巧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0:29
标题:
文学创作的奥秘与技巧
文学创作的奥秘与技巧
主讲:沈天鸿
2010年11月20日 地点: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创作有没有奥秘?这在于怎么看。文学创作也就是文学的写作不是手艺,所以,没有一传授就可以立杆见影的“秘方”。但换一个角度看,能揭示并且把握住文学本质的,也就是使写出的作品具有文学性质的,可以说它就是文学创作的奥秘。
这个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奥秘,在我看来有三点:味。体。格。
1.味。
味,指意味。
从事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弄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文学就是意味,文学作品是有意味
的。意味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或表面或深层,因人、因作品而异,但必须有意味。非文学的作品则是没有意味的。意味,味中包含着意,意渗透于味。意因此是不明确的。意可以是不明确的,但作品须以暗示或者适当的标志给出指向,或者蛛丝马迹。文学作品能给人以回味、回想,靠的就是意味。现代社会的一些畅销书,虽然也被说成是小说或者散文,其实它只是说故事,或者直接告诉人一些事或者一些话而已,意义比写出的文字少,读完就什么都全知道了。它们不是文学作品。
从事文学写作非常艰难,因为不能保证有耕耘就有收获。非文学创作则相对容易。从事写作,人各有志,选择写什么,或者以写什么为主,比如说既把写作当作谋生手段而写作“读物”,也因为兴趣而写作文学作品。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这就需要有一些甘于寂寞的文学写作者。
意味可以理解成言外之意。这种理解告诉我们,写作时遣词造句,除了字句本身的意义,还要有言外之意,通俗点说就是话里有话,但这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话里有话。
2.体。
体,指文体。文学文体一般认为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包括文学理论)这四种。但真正能有文学性质能体现文学性质的是诗歌、散文和小说。按文学性质由弱到强排列,顺序为小说、散文、诗歌。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最好的诗歌接近于哲学。
小说的特点是若干细节构成情节,若干情节构成故事,故事形成或者说塑造人物形象,并且表现主题。
情节的构成有多种形式,它们被统称为“情节模式”。另外小说有叙述模式,即如何叙述。小说的叙述总是伴随着情节,因此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是同时被运用的。某种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常常流行于某个时期,也就是说被共用。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可以被共用,但小说的细节、情节和故事必须是作家自己的。
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通过一个家族来展开故事,《白鹿原》仍然可以通过一个家族来展开故事的原因。
小说一般都要求有曲折甚至离奇的故事。小说之所以文学性质比较弱,就是因为要有故事并且是曲折甚至离奇的故事而要叙事。文字在进行叙事时,功能被限制在说清事情,因此,叙事的文字的意义基本被限制在字词的字典意义,只有字典意义就是非文学的,因此,大量的叙事使得文字干瘪,因此减弱了其文学性质。
散文有生活化散文、随笔和文学性质的散文。随笔一般被划分在散文之内,但从随笔的本质是议论来看,其实它是一个独立的文体。
文学性质的散文要求有意味。
诗歌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分行,有明显的跨跳和断裂。
3.格。
格,指品格。人有人格,文有文格,文格来自于人格,要求人格高尚。如果人格狭隘、阴险,则不能写出好的作品。生活中八面玲珑、圆滑的人的散文诗歌作品往往浮在表面,缺乏独特、深刻的体验和思想。写作要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或是比别人更深刻的体验。有些作品尽管从人类的普遍性、正义性出发,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其作品就只能浮于表面。当然,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或是比别人更深刻的体验也不一定就能写成文学作品,写成了文学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好作品,因为文学创作需要灵气和才气,需要写作者有文学修养和思想修养,需要运用自如的技巧和语言功力。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则需要深厚的文学修养、思想修养,和炉火纯青的技巧与语言功力。不过,初学写作者不必因此心怀畏惧,写作才能是可以自我发现和培养的。
小说、散文和诗歌有那些主要的创作技巧?
A.小说。
小说的要求比较宽泛。一般只是说故事的小说,语言技巧等等能说清故事就可以了。
要写有意味的小说要求则比较高一些。一般地说,有意味的小说要弱化故事性,从而去写并且突出对于故事而言不是必要的甚至是多余的东西。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这样,尤其是《老人与海》,它的故事极其简单,作者写这个故事时看重的和强调的落笔很多的,是隐藏在那个简单的故事之中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老人与海》拥有了文学性。
如果说《老人与海》是从内部来获得意味,那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尤其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则是从外部获得意味——他大胆地将“哲学论文”引进长篇小说,用这些“哲学论文”的部分来弥补了其它部分主要是在说故事的不足。
B.散文。
结构对于散文很重要。有一种被许多人很自然地就采用的结构是线性的,线性结构——一件事就构成一篇散文,按照事情的过程或者时间的顺序从头向后写。这样的散文,难免意义单薄。散文写作最好采用多个事件或多个场景,多个事件多个场景交错杂糅来结构。这些多个事件多个场景不要完整,可以并且应该只是精选的它们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不能只有表面相似,要求具有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
散文最好避开全景式的描写,那样会显得啰嗦、沉闷。散文要求干净利落。尤其要在转弯(过渡)处下工夫。必须交代事情时,宜把把事件打碎,分开处理,分开写,在分开的间隙中写些貌合神离又神合貌离的其它内容,并且务必精彩,以弥补前后叙事的枯燥。
言外之意在散文中主要是通过场景来获得、呈现。
写作技巧要自己摸索,要有自己的思想。
散文当然讲究文似看山喜不平。
好的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
C.诗歌。
诗歌可分为古典诗歌(现代诗之前的诗)和现代诗,还有一种划分是现代诗和传统新诗。划分的依据是哲学性质,而不是创作方法。
诗歌的语言要求模糊的准确,在把对象(事情或者场景或者物)交代清楚之后还要有言外之意。
诗人的哲学思想不能单调,也就是说哲学来源不能单一。单一了,只能造成作品的单调。
意味来自意境,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意和境互为一体,相互交融、作用。意象也是这样。
要形成意境首先要注重物境的构成。简单地说,物境就是物体在具体的环境中。物体在具体的环境中就是物境形成的方法。如“海上升明月”,海上是境,明月是海上这境中的物。物境要有空间,一般地说,物境的空间阔大,进一步形成的意境也就空间阔大。空间阔大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与物境比较而言,意境是相对抽象和模糊的。
历来都认为,中国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其实,就诗歌而言,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空间才非常重要。中国诗歌是空间的艺术,是以空间建构而取胜的。
从写作的角度看,有空间物和境才能存在,才能形成物境,并且因为在形成物境时遣词造句的模糊的准确而使物境获得暗示性,靠这暗示性使物的形象成为意象,使物境成为意境。
诗歌中的跨跳就好像一座只有桥墩没有桥面的桥。不合格的读者跳不过去,合格的读者如果也跳不过去,就是造桥墩的不合格了。
断裂是指一个句子可以包含两个甚至多个对立面,在统一之下分裂,从而使得意义多重,结构活跃。
不仅是诗歌的结构,包括散文的结构,起承转合是跳不出的如来手掌,不过是有些变化而已,例如,以不合为合,即开放式结尾。所以“八股文”的“八股”没有什么不对,是用它的人把文章写僵化了。
诗歌的第一句就规定了时空、地点、可选用对象。下面的句子可以按照这个去写。而且,在被规定也就是被限制的可选用对象中去选择去写诗,可以锻炼、提高写作的能力。到了功力比较好时,当然可以不受这个约束。
诗歌要注意开头结尾,切忌虎头蛇尾。
文学创作都要求写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体验。有句名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思想——为什么有发现美的眼睛?是因为那眼睛是在通过主宰它的思想在看,从而能发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