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迈进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5 19:26
标题: 迈进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迈进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滕衍平



最近读到《钱穆是怎样做小学老师的》一文,很有感慨。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曾做过小学教师十多年,他是怎样教学生作文的呢?有一天下午,钱穆要求学生做作文,作文题目是“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以后,钱穆选择一篇写得好的将它抄在黑板上。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简单的几句实话,在我们看来,这叫作文吗?这像作文吗?可是在钱穆的眼里却是“写得好的”,他的理由很简单,说话作文要有曲折,他说这个学生做到了,就是这篇作文的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一些”。在大师的眼里,学生的作文只是习作而已,而非我们所言的完整作文。

    小学生作文,简言之就是用小学生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做过的、听说的、想到的等等有条理地写下来,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此刻让我们正视这样的概念,也许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困顿:我们今天的常态教学中的学生习作,是真正的孩子的作文吗?我们常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否走在了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上了呢?不难发现,我们当前的作文现状存在着这样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急于求成

    在这种心态之下,学生原本的兴趣全消。其实,孩子是最喜欢表达的,你不见避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事件一五一十地在同学间炫耀,一件事情往往也会滔滔不绝地争论半天……可是,一旦到了我们的手里,到了我们的作文课上,就成了“万马齐喑”。试想,当学生第一次真诚地把自己的习作写出来的时候,他们憧憬着成功,幻想着老师的赏识和鼓励,然而就在这样的期待中遭遇的多是老师们在自己的“潜标准”下的严重不过关,这里的“潜标准”就是学生的作文太不像作文了,在老师的眼里,作文字数是有规定的,作文是需要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的,是需要话句通顺、没有错误的。“像作文”的“潜标准”、拔苗助长式的心态和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兴趣磨钝了,使得他们的童真不敢释放了,他们的童言变得谨慎了。

    二、追求高分

    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编出符合标准的作文,老师传授技巧造作文。于是,开头的方式记住几种,结尾的方法记住几种,中间的部分背上几种。学生多在这样的操纵下,模仿,搬运,抄袭……这样的简单机械的方式方法,成就了班级学生的高分作文。写作成了被动的任务,而不是心底的倾吐与表达,不是自由地表述,而是模式下的填鸭。那“写不好”的学生就更头疼了,总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正迫切地需要着这样的“伪作文”。

    习作教学真的是有那么高深莫测吗?不是。习作教学真的就没有光明而有效的路径吗?不是。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好回归作文的本真:一是转变老师的思想观念,习作的本真是鼓励的过程,是张扬个性的过程。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把习作的主体地位放还学生,让学生广泛阅读,真实经历,自由表达。只有师生共同投入,积极转化,才能回归到作文教学真境地。

    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实、个性、充满灵气的真作文呢?

    一、真作文,需要发现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

    一次市级习作研讨课上,执教老师提供了许多习作的素材,不完全统计应该在8种以上,而学生习作中写到的是只有3种。老师慨然,是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还是缺少敏感的心灵?学生面对作文的畏难与茫然就在于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他们不会、也不去看,不去思考生活的种种现象,总喜欢猜测着怎么样才能更符合老师的要求,于是发现的少,猜测的多;主见的少,附和的多;个性的少,从众的多。由于一心要去寻找重大的、典型的、有意义的事情,生活中许多的有趣的小事情、小细节就这样地被熟视无睹了。长此下去,学生的心灵自然也缺少了应有的敏感。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首先,作为学校、老师、家长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著名文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家乡的那段生活,大概是二十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它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后来写的一系列作品,都没有离开过那儿。那是我文学创作的永远的资源。《草房子》《红瓦黑瓦》里头,都有我个人的影子,在桑桑与林冰身上发生的事情,有一些甚至就是我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我做的。”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孕育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就牢固地树立在儿童的生活经验当中。最近,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譬如,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这些事情今天的孩子真的经历了多少呢?协会会长道格·科尔认为,现在的儿童正在遗弃那些看似简单的娱乐活动。因此,开展基于学科内容内外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确能够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丰厚起来。其次,要注意增强活动刺激的强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关心生活。特别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活动的内容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或者深受感动,或者形成震撼,达到不吐不快,不诉不悦的境地。时间长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都会刺激着学生的心灵和眼球,慢慢地便有了发现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你渐渐会为学生的发现喝彩,生活多快乐,习作就多出彩。

    二、真作文,需要语言的品味和科学的指导

习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个性的过程。我们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情已动,而辞难发”。因此,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需要老师的科学、精心的指导。惟有积累内化语言,学生才能表达自如。语言的积累途径很多。其一是生活中的语言积累。学生大多数的言语内容和言语智慧是在生活中不断习得的,从牙牙学语,到自由表达,到与人交往。其二是影视作品。影视中鲜活的艺术形象和鲜明的语言风格时时感染着学生。最为重要的和规范的是第三种——文本的阅读。课内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学习内化吸收语言的主要渠道。同时课外的阅读也尤为重要,今天的学生不缺少书源,他们的书包里并不缺少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应当说今天的学生读书量不算少,那为什么我们还常会感觉学生的语言不够规范、词语贫瘠呢?如果说资源不缺的话,那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对于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学生很少去琢磨“这句话起到什么效果?”“这个词语的运用妙在何处?”思考的少,推敲的少,内化的少,必然造成对于语言的漠视,缺少习作语言的运用自如。我想,主要的责任可能在于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品味”——生活中的,影视中的,书本中的。课内教学如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自然更是放羊了,没有博读,缺少细品。这一点,亟待加强。这里以文本的语言感悟为例: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读书的“来路”与“回路”的问题,“来路”是指引领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领悟文章的内容,而“回路”是从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表达。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往往只走了一半的路程,缺失了回路。叶圣陶先生同样强调:“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悟得作者是怎么样去构思,去描写的。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可是,如果学生没有感悟语言的意识,不会感悟文本,生活语言就更懒得感悟和品味了。      

三、真作文,需要真切的赏识与智慧的引领

    作文是心血的凝结,即使是小学生的习作。他们的成果自然希望赢得老师的尊重和赞赏。于永正老师说,他最记得小时候一次习作后,老师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级里朗读,最后说他有老舍风格,建议向《中国少年报》投稿。虽然他趣说今年六十多岁,仍未见此文发表,但是却给了他一身的力量,给了他一生的追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吗?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放大了看,他就是一个亮点。钱穆老师认为“写得好的”那篇习作就是简短的一句话,他不但把它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读,而且还表扬了他的作文有曲折感。由于老师的关注,就会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好多人的作文都是由一个亮点一个亮点积累起来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习作的教学中,智慧的引领是教师个人实践经验与理论体系的完美统一,因此,习作指导是个性的,又是科学的。智慧的引领不是告诉,不是牵引,而是一种催化,一种给予,一种方向。巴金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所以,作文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选择自己的方式。最好的引领效果是换得学生的自悟,一种“举三归一”的提升,一种举一反三的创造。我们呼唤充满个性、灵性的真作文,这样的作文就是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童言表达着童真、童趣。真作文需要老师的赏识和智慧的引领,真作文教学注重技法的指导,更注重规律的探寻。

    习作教学需要审视与回归,只有迈进作文教学的真境地,老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拥有关于作文的幸福,才能拥有更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