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16
标题: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开卷语

必要的交代

这是一本很危险的书。我深深地知道,僵化的作文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一本很必要的书。我清楚地明白,语文教师多么迫切地需要“作文训练系统”。

一个语文教师想要教好作文,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教师恰恰要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也正是把语文教师看成“具有系统作文知识的人”,才提醒语文教师,写作知识的教学要精要,不能把你肚子里的“系统知识”当成作文教学本身。

遗憾的是,每次说起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的作文知识,无数的语文老师问,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系统的作文知识有哪些。无数没有作文知识系统的语文老师,拿着语文教师资格证,教着语文。当年我这样做语文老师,如今很多年轻人也这样做语文老师。其中的尴尬与无奈我感同身受。很多的语文老师说,管老师,你写本书,我一定买来读。那刻,我发下愿心,要整理“系统的作文知识”。整理中我发觉,光有作文知识不行,作文知识要转化为作文训练,一个个可以拿来“用”的训练,才能对语文老师产生更直接的帮助。

于是有了这本书。身边的一线语文老师看了初稿,说,有了它,我会教作文了。

这是我所欣慰的,也是我所担忧的。

语文教师按着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来“教”作文,麻烦会有多大,我心知肚明。老师们希望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列或系统,是他们脑子里的作文知识、作文训练,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这本小书,我希望它能对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产生好的效益。良好的愿望有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训练的序列化,几乎将无可抵挡地带来训练的机械化。没有序列的日子里,混乱之中,还能杀出几棵“无师自通”的“好苗”;有序的“僵化”训练,会把所有的苗子,都“教”成一棵棵没有任何前景的“老苗”。

学生写作上的技法训练,应如周一贯先生讲的,“热烈的创作状态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给学生点一下,拨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熊熊燃烧,他们想写、愿写,有一种迫切写好的愿望,这个时候,技巧训练水到渠成了。凡是读过《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老师都知道,我的作文教学已经完成了作文兴趣的激活、作文意志的磨练,完成了作文动力系统的构建。《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也就成为我的作文教学研究,继续深入的一种必然。

我这样一个“实践研究”的序,与马正平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概念,是个“虚无”,它需要依附在一些“写作因子”上,才成其为能力。这些“写作因子”按序排列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写作意志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技能,在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之后。

我担忧的正在于此:语文老师还没有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和期待,就进行一步步的训练。

要是你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要是你还没有使学生产生作文技能的“获得性”需要,那么,您可以把这本书放一放,您可以先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按照拳法的套路去打架的人,一定是鼻青脸肿的那位。为把“序列化”带来的“僵化”的恶果,降低到最低点,我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后移到“作后讲评”。学生写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提出学生作文里的“亮点”,大家一起学;指出学生作文里有“缺点”,大家一起改,一起练。这就是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它“先号脉”——研读学生作文,“再下药”——进行相关训练,我以为,这样的训练,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能接近、乃至达到“绿色无公害”。

您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亮点”或“缺点”,却不知道怎样训练或指导,那么,您不妨打开这本《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从中寻找匹配的“训练”,如此“用”下来,您会发现,您的实际训练的“序”,和书中表达的“序”,不一样,那我要深深地感谢您,您所做的,正是我所期望的。第二轮带班,您会发现,它和您第一轮使用的“序”,又不一样,那我要恭喜您,您所做的,正是大师格罗培斯的“无序之序”。

当年,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完工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好的方案。某日,格罗培斯突然要求工作人员:“撒上草籽,提前开放”。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斯让人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妙处在于,顺从游人的“实际需求”,走的是“无序之序”。“作后讲评”的作文训练,它的妙处也在于此。以“说话力”来说,您发现学生的作文,缺少丰富的对话,提示语简陋,说话句的形式单一,您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病例,再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训练点,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小学生作文常见病”来说,里面例举的各种“病”,只是“书”的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您一定要用所您教学生作文中的病例,学生才有挠痒之快、切肤之痛。

啰嗦一遍,书中的“序”,是为写“书”而设的“序”,它是“死”的,实际的教学是“活”的,哪个内容先教、哪个内容后教,哪几节先教、哪几节后教,都需要老师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此话实在多余,就此打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17
第一章   “心灵力”训练



第一节   敏感力

小学里,女生比男生更有作文优势吗?答案的肯定性,可以用现实的状况来回答。为什么?有人说,女生乖巧、听话,比男生勤奋;有人说女生的文面干净,印象分高。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是很有道理。女生总体比男生写得好,不是她们比男生努力,而是女生天生比男生敏感。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难怪周国平说,女人做哲学既是对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小学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那团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小学里的男生粗不拉几,不细腻,不细致,作文自然比不上女生。老师批评小女生,小女生战战兢兢了一堂课;老师批评小男生,小男生朝老师的后背做个鬼脸,什么事都没了。小男生和小女生,都写老师批评的事,你说,谁写得好些?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敏感,不是眼睛看出来,也不是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作家都比较敏感;不敏感,作家只好在家里“作假”。怎样的人敏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即人的内心。作文写得好的人,拥有两个世界;作文写不好的人,只有一个外在的世界。教作文,不能只忙文字上的活,要使学生确认,人,还有一个广阔、丰富的“内在世界”,进而,要关注“内部世界”;关注久了,人即会敏感起来。

学生喜欢故事,不妨讲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专家要进行一次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关押死刑犯的监狱,有一位死刑犯,明天要执行死刑,征得死刑犯和监狱领导的同意,进行了如下试验:将死刑犯关进一间漆黑的狱室里,用刀片在死刑犯的手腕静脉上,割一道口子,让血不断流出,流在一个盆里,“滴哒滴哒”地响。

第二天,心理学专家再次来到狱室,死刑犯已经死亡。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死于失血过度。实际上,心理学专家所用的刀片,是钝的,根本没有割破死刑犯的皮肤,“滴哒滴哒”的流血声,是事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放水的声音。

死刑犯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放,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学生明白了,人有心理的力量,那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平地,谁都敢上去走;把钢丝拉到10米的高空,打死你也不肯上去。心理的力量,不神秘,不是空中楼阁。写作文,要善于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第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下的灯,亮了起来。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敢前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成千上万条毒蛇相互缠绕,昂头吐芯。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过去吗?

小乙,短头发,圆脸蛋,叽叽呱呱的女生,嚷道:“我可不去,毒蛇咬死,会死得很难看的。”

头顶的大灯也亮了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又面色从容,鱼贯而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两侧还有透明的玻璃护栏,绝对安全。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不敢过去?

戊中“敢”了,丁丁仍然“不敢”。“玻璃罩子下的毒蛇,仿真的,塑料的,现在,你敢不敢过?”我这么一说,丁丁连连点头,敢了。

人的心理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行为。一丁点的小插曲,人的内心也会泛出丝丝的涟漪。你不关注新闻,美国大兵啥时候从伊拉克撤回,你自然不知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里的一个个念头、想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自然一无所觉。

人的心理的力量不是微小的。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18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我出字谜:一字十八口。

阿丙,文静的男生,带着眼镜,喜欢书法,字儿公正秀丽。他稍作思考,举手回答:“杏”字,“十八”放在一起,是“木”,上面一个木,下面一个口,连起来,一个“杏”字。

戊中,男生,活泼的男生,薄嘴唇,大虎牙,脑子转得快,他说:也可以是“呆”字,“口”放上面,“木”放下面。

“‘十’和‘八’放在一起,有很多种放法,放上?放左?放右?你选择了哪一种‘放法’?”我抓住阿丙回答的漏隙,追问。

小乙满脸不屑:谁会放左、放右,当我们白痴啊。想都不用想,“八”的一撇,放在“十”的左下方;将“八”的一捺,放在“十”的右下方,成了一个“木”字。

“十”和“八”组成“木”,太简单了,想都不用想,一下过去了,溜过去了。然而,每个人都会按小乙说的去想。太简单,容易忽略。写作文,要把别人忽略的想法,捕捉出来,读的人才觉得你“细腻”,你“有才”。

再出:“一条小狗四张嘴”、“十月十日”。

前一个,大都能猜出来,我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说清楚,说出别人忽视的念头。后一个,有难度,想不出来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将想不出来的“想”,也说出来。

阿丙怎么也想不出“十月十日”。他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国民党的生日。国,不对;民,也不对;党,离十万八千里了。十月十日,能不能像“杏”和“器”一样,组成个什么字?“十”和“月”放在一起,不对;“十”和“日”放在一起,没这个字呀。老师出的什么谜,难死了。不好,有人猜出来了,我的心比马蜂窝还乱,哪还能猜出来。不想了,等丁丁的答案吧,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个什么字。

猜谜,猜出答案是开心事;关注自己的内心,猜不出,也是好事。猜不出,你有左冲右突的想法,想法、念头反而比一下子猜出来的人,更杂,更多,更丰富。

“九十九,打一字。”不管猜不猜得出,三分钟后,写下心里想的。戊中定不下来,见我路过,招呼我,说:“我猜出来了。99等于100减1 ,‘百’字上去‘一’,‘白’字?”

“‘百’是怎么来的?哦,数字的100,转化为汉字的‘百’。一横怎么来的?数字1,转化为汉字的‘一横’。‘百’字上的一横?‘百’字,拿去上面的一横,剩下个‘白’字。”我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怕影响旁边的同学,“人内心的想法,快如闪电,你写不长,写不具体,不是没有写的能力,而是你没有静的能力,没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回味,那一闪而过的内心。”

丁丁,小女生,瓜子脸,马尾辫,白白净净的,她猜出来了,写下了内心的想法: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唉,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缺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横,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小乙没猜出来,内心的想法也写得很不错: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呀。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字。九、十、九,加在一起,二十八,“十”和‘八’,刚说过,一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没写好的,没将内心的“猜”写清楚的,没关系,课后,从写好的伙伴那里抄两段,抄好后,读一遍,琢磨别人怎样捕捉内心的,也有收获。

猜谜,内心有着连续不断的想法、念头;做一道应用题,内心也有着连续不断的推算、思考。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念头,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19
■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故事往往蕴藏很多无法明说的内涵。

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一个人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上帝不愿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他担心得到太容易了,人们不懂得珍惜。上帝把天使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人必须努力、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

上帝回答说:“不,不能怎么做。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

上帝还是不满意:“不,那儿也不行。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不用费力就能找到它们。”

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带到雪山之顶,把它藏在那里。”

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不,人们最终会攀上最高的峰顶,然后把礼物带到山下。”

天使们毫无办法,只好说:“我们确实不知道把成功和快乐藏在什么地方。天上地下,高山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人找不到。”

这时,上帝开口了:“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埋藏成功和快乐。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最丰富、最复杂、最广阔,上帝将他的礼物藏在人的心里,太高明了:(1)人的内心丰富、复杂、广阔,黑灯瞎火,不可捉摸。(2)人“活”在外在的世界里,人“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内,还有“活”在自己的心灵里。



下节语文课,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第一句,“我”有什么内心的想法?

大甲,高个子,比班上最高的女生,高出半个脑袋。大伙跟她开玩笑,哪天成了名模,别忘了我们。大甲说,老师说要检查,“我”为什么课间一直背书?里面有原因。

丁丁顺着大甲的话,说:“我”肯定没有背出书来,心里一定很乱。

“‘乱’字,猜得准。不过,单一个‘乱’字,不行,要把心里的‘乱’,细细地写下来,才是作文的高手。”我给后面的话,划上横线,“这里呢?”

“同桌背不出,‘我’背得出,却不抽‘我’,‘我’,‘我’,”阿丙一着急,小脸发红,有点口吃,“‘我’心里一定有想法。我也经历过,希望老师抽我背,自己又不敢举手,心里很矛盾的。”

男女生分两大组。男生给第一句添“心里的想法”,女生给后面的添“心里的想法”。写后,比一比,谁添的“内心活动”多。

学生写后,不管写得好不好,有了写的心得或困惑,我再出示范句: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多光彩。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抱”得熟一点。

“万一老师抽到我……‘抱’得熟一点”,是“我”内心的盘算。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心里发出指令,再去做。把内心的想法捕捉出来,有条理地捕捉出来,这是作文的一项大本领。

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很不熟,疙里疙瘩,我听得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站起来帮她背。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真怕老师发脾气,老师一发脾气,遭殃的不是她一个人,大家都提心吊胆的。幸好,老师没怎样,只说课后好好背,下午还要查她。老师再请人背,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的目光朝我扫来,我兴奋得脸都发烫,心里祈祷着,喊我喊我,我背我背。手自信满满地往上伸。老师的目光从我的手上掠过,到那边去了,我一下子泄了气,看来,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哎,早知如此,课间我就不背死背活了……

添了两处内心活动,人“活”了,故事“活”了,作文“活”了。

上次的“猜谜”,只要按着心里“想”的顺序,将“想”的内容写出来,八九不离十了。很多时候,人的内心只是一种感觉,惊恐,喜悦,生气,慈悲,哀伤,愤怒,等等。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将内心的混然一团的“惊恐”或“喜欢”、“哀伤”或“愤怒”,用文字清晰地写出来;而不能“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痛苦”。

我拿出气球,作文课上吹气球,好玩,兴奋。

“我吹气球有个怪脾气,不准发出声音,谁尖叫,我生谁的气。”活动前把规则说清楚,每一个学生似乎天生地愿意接受游戏的规则,而不是作业的规则。

我把气球吹大,眼看要爆炸了,停止,给学生感受自己的内心。走下讲台,靠近大甲的头,吹一口;靠近小乙,吹一口;靠近阿丙,吹一口;快爆破了,靠近丁丁,假吹;靠近戊中,假吹。唬得学生们捂着耳朵,侧着身子,闪,闪,闪。

眼神朝这儿瞄一下,那儿瞄一下,小乙错以为,下一个是她;阿丙误以为,下一个是他。也有几次“暂停”,给大家喘息的机会。反复几次,回到大甲身边,将气球吹爆,把大甲吓得比小乙还“小”。

安静,回顾自己的内心,紧张、放松、害怕、刺激,都有;写吧。

大甲写的:

气球越吹越大,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红气球一个颜色了。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小乙那儿了。小乙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老师朝我走过来了,在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谁出声,谁写检讨。我估计,她心里一定有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小乙写的:

管老师似乎听到了我心里的祷告,真的停止了吹气球。我们都呼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刚松到喉咙口,还没来得及吐出去,管老师又吹了起来,哼,他只是吹酸了嘴巴,休息一下!我还没有反过神来,只听得惊天动地的响声滚滚而来,“砰——”我的天啊,地震了,海啸了,老虎来了,快逃命啊。

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自己没想到的句子,将别人的精华,“借”进自己的片段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0
■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小时候,有篇课文《找骆驼》,印象特深,现在派上用场了。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请学生猜,老人会怎么说。学生说上什么或说不上什么,不要紧,将学生的注意力收过来,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那就好。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人的脑子,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现象,推想到下一个现象。“不由自主”到了什么程度?连自己都不知道已经进行了“推断”“推想”。你看了一眼天上的乌云,不由加快了步伐,那是你有了“乌云黑,大雨来”的推想。太阳出来了,你把阳台里的衣服挂到外面,那是你有了“太阳里晒衣服,干得快,杀菌”的推理。“推理”成一种“本该如此”的生活习惯,倒把习惯背后的“推理”给忘了。

《找骆驼》中的老人,没有存心要为商人找骆驼,他有这方面的经验,这经验自然而然地帮他完成了推理。要是没人来问“骆驼”,一两天后,老人也就把“骆驼”给忘了。学生内心里的各种各样的“推理”,没有一颗“留意”的心,也会不知不觉地丢失。

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想”之门。

课前,我拍了一小段录像:

(1)办公室的浦老师,坐第一排,离门口最近;第二位杨老师,教数学,稍胖。第三位李老师,教英语,稍瘦,坐空调下。

(2)镜头回到门上,门上贴着一张纸,上写: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纸上,什么意思?难不倒大甲:“办公室里,某个老师很怕冷,提醒大家要随手关门。”

“那‘冻成冰棍”的人,会是谁?”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同学都认识,我又问,“写这张纸条的人,会是谁?”

学生在心里头推理,判断,不能“说”,为“写”伏笔。给足“想”的时间,再将内心的“话”,变成一句句清楚、明白的话,有条理地写下来。

请看戊中的《谁冻成了冰棍?》:

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绿色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办公室里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冻成冰棍”的会是杨老师吗?不可能,杨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冷,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靠门最近,门一打开,浦老师第一个受到寒风招待。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跑得最起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他可没有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李老师?不可能。纸条是最近出现在门上的,这段时间是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浦老师写的?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人物,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再说,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浪费电,浦老师是出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究竟是谁写的?戊中猜得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猜”“想”,用笔捕捉了下来。

我和学生一起读布鲁诺的名言:“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多的理解。”

对于作文而言,观察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思考、推断,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推断的人,笔下才会有无穷的文字,一个人看到的事情、现象可以结束,思考、推想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你愿意。

我拿出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推荐道:“它会让你享受到观察后的思考、推断的乐趣。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观察后,能思考、会推断的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0
■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多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因一段内心活动,获得了高分。怎样神奇的一笔——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工作证号码,投诉他!”另一个我说:“可是,你每天都搭乘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哦!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一个我又说:“这是小事,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不良现象,我明白了……

小学生也能看出它“神奇”在哪里:用两个“我”,写内心的矛盾。

作业,先玩再做、先做再玩?上课,举手还是不举手?排队,安静等候,还是边聊边等?尿急,忍一忍?向老师请假?人,时刻处于选择中。吃饭,吃这个菜?那个菜?穿衣服,这件还是那件?只要有选择,内心就有矛盾。人,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里。

捕捉内心的矛盾,不深奥,只是没想到;小学生也会,请看:

我跑啊跑,跑得满头大汗,腿不听使唤了,像长在别人身上的了,不行,不行了,一个我说:“不要跑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休息,休息一下。”我刚要停,另一个我跑出来,大喝:“不能停,下定决心,闯关,勇往直前!”偷懒的那个我说:“又不是正式比赛,干嘛那么认真。下次好好练。”勤奋的那个我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想拖到下次的人,不会有成绩!”

真的不难。打消了“畏难”情绪,我出示练习:

我考了90分。90以上,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到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试卷发下来,有一道题,和同桌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讲的话?不讲的话?两个“我”打起了架。请学生写“内心的矛盾”。阿丙话不多,出手却不慢,很快,片段写好了:

另一个我说:“天知地知我知,赶紧将错的答案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我急了,蹦出来嚷道:“不行不行。你这样子,丢的不是分数,是诚实!”

“难得撒一回谎,不要紧。心里知道错了,就行了。再说,我不也是想哄妈妈开心吗?”

“妈妈知道我的行为,开心得起来吗?刚学了孔子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螃蟹看起来,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是勇士。现在,没人说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只会说贪吃的庸士。第一个想到“一个我、又一个我”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懒惰,是不动脑子,死模仿。

内心的矛盾,不能总“一个我、又一个我”、“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内心的矛盾,不能用一个模子套。

高尔基的《母亲》,里面也写两个“我”打架: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接着又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吗……”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若,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地,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动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 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写“母亲”内心的矛盾,心灵的挣斗,没用“一个我、另一个我”。法无定法,写内心的矛盾,也有无数种没有定下来的方法,作文,要有一种“不轻易重复别人”的念头。

到这里,我出示另一个“矛盾”情景,请学生练习。

我得了100分,高兴得不得了,“第一”又保住了。看到同桌的试卷,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两个“我”在打架。不能写“一个我、另一个我”或“一个天使、另一个恶魔”的模子写,用“自己”的方式。大甲的片段不错:

不讲吧,总觉得心悬在半空里,不踏实,好像从老师那儿偷了东西。讲吧,我的“第一”让位了,我的“肯德基”也泡汤了——妈妈答应我的,只要考试100,她就奖励我“肯德基”。不讲,我决定了。再看到左臂上那两条鲜红的杠杠,它们仿佛也在嘲笑我:你怎么这么虚荣,这么懦弱?讲,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1
■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商场里,同一件衣服,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能说这件衣服一会儿惹人喜欢,一会儿惹人讨厌,那只是人的审美不一而已。同一件衣服,你说贵,有人说不贵,人的消费观念、购买能力不同。

同一件事,同一个物,不同的人的内心反应,不一样。写作文,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反应,哪怕不一定正确;对作文来讲,那个不一定正确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想法。只有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作文,才能不只写出外在的事件,还写出由它产生的、贴着自己灵魂的情绪与念想。

期末,班主任为学生写评语,学习好,或者有个性、特长的,好写。学习不好,也没进步,要特长没特长、要特点没特点的,难写。难在哪里?学校要求多说鼓励的好,表扬的话。怎么些呀?一位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句经典的话。我卖了个关子,扫视全班,才抖出底儿:“该同学学习成绩十分稳定。”

一阵笑声。大甲没有笑,她说:“那个同学看了,会觉得嘲讽,我笑不出来。”

“你很善良。” 我点头,请她坐下,“同一个笑话,有的同学笑,有的同学不笑,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不会完全一样。你要忠实于自己的情绪反应。”

我又问两个笑的同学,一个哈哈大笑,一个轻轻一笑。同一个笑话,同样是笑,笑的程度不一样。对同一件事的情绪一样,然而,反应的强度不一样。你要能捕捉自己的反应的强弱程度,大笑的同学,你要能写出大笑,轻轻一笑的同学,你要写出自己的轻笑,这就叫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我请笑得厉害的戊中和小乙,说说“笑”的由来。

小乙平静了,说:“那老师很风趣,稳定,就是没有进步;十分稳定,那是说‘十分不好’。这么一想,我觉得很好笑。”

戊中的理由:“听到最后一句,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学习十分稳定’的同学,上一个课间,他欺负我,我觉得那老师的评语,帮我出了一口恶气,不由得笑了。”

你看,“笑”的背后的理由,不一样。两个人内心的话,一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写作文,要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想”,写出来。

以往,老叫学生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听人的对话,看人的动作、表情、外貌,这没错;错的是,忘了让学生去关注内在的世界。人的内心世界,至少等于“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之类加起来的世界。

人的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一般都夹带人的内心活动、内在情绪。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敏感的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内在世界”,经常表扬、夸奖能用语言捕捉“内心世界”的学生。老师的关注赢来学生的关注,老师的作文审美,会成为学生的作文审美。

读到戊中这样的话,要欣赏,要夸奖:

黑暗中,我的房间变得没有边际,UFO 攻打地球了?火山爆发了?遇到恐龙了?地震了?NO,NO,NO,撞到床脚了。继续往前走,“咚 ”, 又撞床脚了?NO,撞墙了。可怜我,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摸到门口。要是我有一双猫眼就好了,黑暗中也看得见。

读到丁丁这样的话,要欣赏,要表扬:

望着一群欢快、自由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真是的,作业都做完了,还不让我出去玩,还说什么为我的安全考虑,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我玩。一天到晚补习,我生下来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哪天你们才不再束缚我的翅膀,让我自由飞翔?!

小学生读书,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一跳而过,就是一带而过。以“人物的内心”为主题,去阅读,再交流,会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加上平时的练习,能比较快地将“阅读力”转化“作文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2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与一个人握手,有人说: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

又有人说:跟他握手就像握住了一条泥鳅。

那文字有灵气吧?文字有什么灵不灵、气不气的呢?文字的“灵”、“气”,来自人的“灵”、“气”。人的“灵”、“气”不是眼睛看来的,耳朵听来的,而是,内心敏感出来的。

心灵的敏感,不是几次练习解决得了。它要长久的、持续的“敏化”。怎么“敏化”?我有一招:心灵物语。每周一次,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对话。

请看大甲的:

复习课文,语文书突然开口对我说:“主人啊,我要投诉你,你千万别用佛山无影脚把我踢飞啊!”

“嗯,放心吧,我很爱惜你的,不会虐待你的。”我伸出右手,对天发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点,”语文书把身子往前倾,翻到了第二课《三亚落日》,“你看,前面几篇课文,预习的词语你都划下来了,上课还注明了重点的句子,画几条线出来。读课文语气加重的地方,你也用了小三角标明。这些圈圈画画,是你认真学习的表现。”

我的脸上泛出了幸福的红光,我怎么会伤害语文书呢,表扬都来不及:“呵呵,多谢夸奖!”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语文书按捺不住了,把身子往后一歪,翻到了《夜晚的实验》,“你再看看这篇课文,除了划出生字词和最后一句话,别的呢?”

“我,我,我……”脸上的红光顷刻间变成了不好意思的青光。

语文书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我看呐,你八成是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了。”

“我又不想这样!”我把语文书翻到了前面,“不写得挺认真的吗?你也不必这么苛刻吧?”

语文书摇了摇头:“不是我苛刻,你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这样下去,绝对有问题,你要对自己严格一点。”

“嗯,”我点了点头,“从今天起,我一定注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误了大事!”

语文书看着我,笑了:“这样才配做我的主人,主人加油!”

与语文书对话,与小狗对话,与花瓣对话,与大树对话,与小草对话,与黑板对话,与试卷对话,与蚊子对话,与太阳对话,与月亮对话,电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试卷,课桌,垃圾桶,黑板擦,讲台,粉笔,都行。教室里的写完了,写校园里的,杜鹃花,喇叭花,草坪上的草,路边的杂草,枫树,香樟,紫藤,冬青,路灯,水龙头……

一切都能成为“物语”的对象。与一切的“不是人的”东西的对话,“对”的“话”,都是人的心里的“话”。

一次,两次,三次,一学期,二十次;一学年,四十次;两学年,八十次;一次次的,与花草树木“对话”的人,内在的“话”会多起来,人也会随之敏感起来。某天,一片叶子落下,戊中停下脚步,弯下腰,拾起来,抚摸一番,思量一下,那太好了,敏感了。

有人说,鞭策一个作家的好办法,别让他得志。不得志的热,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敏感,写作文的重要品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3
■“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写出别致的祝福“短信”。

春天有人这么写:

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我代表田里的青娃,山里的蝴蝶、水里的鱼儿、树上的鸟儿、园里的花儿。祝大家笑容如春天般温暖,像花儿一样绽放。

夏天有人这么写:

喜鹊喳喳叫,为你送上好运道!蛤蟆蹦蹦跳,跳出生活好劲道!鸭子摇啊摇,让你天天乐逍遥!我的短信绕啊绕,夏日祝福就送到!

秋天有人这么写: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继续幽兰弥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笑看短信的你。在秋天的季节里祝福快乐!

冬天有人这么写:

冬天的风要刮起了,雨要飘起了,寒冷要侵袭了,朋友,让我问候短信燃起一把火,将你温暖,愿你保重身体,健康快乐!

季节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季节,“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除夕,下了一天的雨,你能用“雨”,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下起了大雪,冷得不得了,你能用“雪”,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没有下雨,没有下雪,也没有阳光,阴沉沉的,你能用天气发祝福短信吗?

丁丁写下雨的除夕,短信如下:

每一滴雨都寄托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滴雨都凝聚了我对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伸出手,接一滴雨吧,那是我一路风尘而来的心。

大甲写下雪的除夕,短信如下: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阿丙写阴沉天的除夕,短信如下:

阴沉的天上,每一朵云里都挂满了沉重的想念和祝福,今晚,也可能明早,我再也挂不住的满腔的祝福和想念,会随着雨点降落在你的房顶。请你一定要注意查收。形状:雨;内容:想念和祝福。

天气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天气,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上次,我让大家回家看电影《草房子》。《草房子》里有两场雨。

第一场雨:

油麻地小学要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桑校长选文艺苗子,选到的留下,没选到的,走人。秃鹤很想上,却没选到,心情很不好。秃鹤来到芦苇边,风来了,雨来了。

第二场雨:

一天,下大雨,桑校长让桑桑去叫纸月留下,纸月不肯。桑校长得知后,亲自将纸月追了回来。桑桑见纸月回来,雨中舞动着雨伞,大叫,放鸽子。

两场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场雨,表达了秃鹤的伤心,愤怒,绝望。”看了我剪下的电影片段,问题迎刃而解,阿丙答道,“第二场雨,纸月不肯留下,表达了桑桑的失望;后来,纸月回来了,又表达出桑桑的喜悦。”

雨,真的如此“敏感”,随着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

“不是的。”丁丁看着画面上的桑桑,心,仿佛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其实是作者,还有导演,用‘雨’表达‘人’的心情。”

我撑起一把雨伞,踩着与雨一样好听的韵律,走在细雨湿润过的路上,脚很舒服,心很惬意。淅淅沥沥的雨落在伞上,沿着伞面轻轻地滑落,一滴,两滴,三滴……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来,跌到水坑里,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片段里的“雨”是欢快的,雨如“断了线的珍珠”;雨如“朵朵小花”“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天的心情就好像和人一样,捉摸不透。哗啦啦,一场暴雨闪电般从天而降,残忍地砸在人的心上,刺痛心口。这场雨昏天黑地地下了整整一个上午。”

片段里的“雨”是无情的,冷酷的,残忍的,“砸在人的心上”“昏天黑地”。同样的雨,不同心境下,雨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同样一轮月亮:

(1)抬头望那月亮,月亮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2)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像伙伴们那笑得甜甜的嘴……

(3)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犹如一张冷冷的弓,冷冷地注视着我……

老祖宗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前两句的空旷景象,越空旷,越衬托出作者的“千万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与“愁”字联起来,一读,一想,一思,一品,味儿出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的内心全藏在里头了。千年后的我们,一看到昏鸦,眼前不只是一只鸟,还有孤独,昏暗,不祥。



聊了上述内容,我出示两个情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那天,或许是个晴天,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往日时常见到的阳光、树叶,路边的野花。那天,也许是个阴雨,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乌云,看到了雨水,看到了水花……

张明语文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么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鸡?还有,上次爸妈答应给他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公园,看到了公园的栅栏,看到了公园里的绿树,看到了一缕夕阳。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建筑工地,看到了成堆的垃圾,听到了烦闷的噪音。

分四个组,一二组写第一个情景。第一组,写晴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第二组,写雨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大甲分在第一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阳光刺得他不能不低下头。路过那棵大树,他发现这棵大树真的很老了,一张张落叶有气无力地打着圈往下落,带柄的落叶多像数字“6”。他捡了一张,在手心里慢慢地揉,揉得碎碎的,才解气地扔了出去。扔出去时,他发现了一朵野花,很精神的花,笑得无忧无虑的花,张明忽然想哭,他觉得自己比不上那朵野花的生活。

小乙分在第二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天阴阴的,心沉沉的。天上有乌云在移动,一块一块,都朝着张明的心里移,塞得他的心满满的,快撑不住了,要下雨了。张明使劲地瞪了瞪眼睛,将泪水咽了回去。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踩水花,水花溅了起来,刺耳的笑声也溅了起来。人要是不长大多好。张明看了看更黑更沉的云,加快了脚步,向那个不愿前进的方向,前进。

三四组写第二个情景。第三组写经过公园的张明,第四组写经过建筑工地的张明。阿丙分在第三组,他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仿佛才一抬腿,就拐到了公园。公园的围墙围成了栅栏,栅栏白色为主,带了点绿色,绿色从低到高再到低,形成半个润润的圆,张明从来没有细致地看过栅栏,他发现栅栏很美。栅栏里透出几根绿枝来,他忍不住伸手轻轻地在它们柔软的叶上抚了一下。公园里很安静,买门票的老奶奶还打着盹。一缕夕阳落在老奶奶的白发上,多么安祥的夕照图……

丁丁分在第四组,她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三步并作两步,转眼就来到那个讨厌的必经之地——垃圾场,奇怪,此刻的垃圾场,飘出来的臭气,似乎有了臭豆腐的香味。那里正在施工,以往要捂着耳朵过,现在,那打桩声、搅水泥声,居然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奏。张明欢快的心,仿佛要跳出来,和着那大合奏一起欢跳!

类似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如: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

——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一路上,“我”看到不少的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看到的景和物,会随“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叹息、而焦虑了,能捕捉自己内心里的感觉了,作文的天地就宽了、广了,文字也有生气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3
第二节   思考力

敏感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温度;思辨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深度。一个习惯思辨的人,会从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内部,发掘出新鲜的意味。大作家,写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琐事。李清照,不就写一次喝醉了酒,回家认不得路了,把鹭鸟吓坏了。辛弃疾的不就写一对老头老太,喝了点酒、晒晒太阳,说说三个儿子。

作家的本领在于,用小事、琐事,写出别人看不到的意味。

一个人写作文,有几个不会写的字,查一下字典罢了;有几个用错的标点,找人把一下关罢了。有一样东西,谁都无法替代,别人也无从帮助,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感,来于内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内心的思辨。你不思考,只能写出人云亦云的作业,绝对写不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思考力,作文教学绕不开的“坎”。

■你的思考“关机”了吗?

“有些文章,就故事来讲,写得并不生动、细腻。如《山谷中的谜底》,”拿学过不久的课文说事,是我常用的伎俩,“它的精彩,在于如下的思考。”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文中的故事,不只作家刘燕敏一个人看到,很多人看到了,只是没有刘燕敏那样新鲜的、有意思的思考。

有的同学一遇到不顺心的事,脱口而出两个字:倒霉。

(1)有个同学作业没做好,被老师留下来补作业,他说,今天真是倒霉。

(2)下雨天,有个同学摔了一跤,她说,好倒霉啊。

(3)昨天考试,有位同学没考好,她说,这次考试真倒霉。

(4)儿子回到家,一看妈妈不在,马上看起电视。看得正起劲,妈妈下班回来,逮个正着,批评了他一通,儿子埋怨,真倒霉。

不肯思考的人,所有的不如意,都叫“倒霉”。一个思考的人,会转到“倒霉”的背后去。上面的四个“倒霉”,背后究竟是什么?

一两分钟后,学生举手。

大甲说第一条:“老师留他下来,是对他负责,为他好,不是倒霉。再说,那倒霉也是他自找的。他想要不倒霉,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及时完成作业。”

戊中说第二条:“摔跤,我们都经历过。每次摔跤都有原因,自己不当心,东张西望不留心,摔跤了,那说明走路也要用心,不然,够你难堪的。”

“摔跤可能踩着了香蕉皮什么的,那说明扔的人不讲卫生,缺德。”大甲给戊中做了补充。

丁丁说第三条:“考试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没有好好听讲,课后又没有好好复习,只有这样想了,以后注意了,才能考好,光埋怨倒霉,以后还要倒霉。”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妈妈关心我。妈妈不这样,我会被电视迷得忘了写作业,到了学校,也整天人心惶惶的,生怕挨老师批评。”只剩下第四条了,小乙赶紧站起来发言。

阿丙给小乙补充:“我猜,那个儿子看电视看得作业也忘了。作为学生,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我做完作业看电视,妈妈不批评我,有时还会帮我选择好看的节目,和我讨论节目里的内容。”

不错,想到“倒霉”的背后去了,这才叫思考。经常这样想,你会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巴尔扎克所说的“力量无边的人”。

英国有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青年,叫比尔盖茨。一天,比尔·盖茨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科莱特拒绝了,他认为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那不可能。10年后,科莱特成为BIT方面的博士,比尔·盖茨进入《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又过了2年,科莱特成为博士后,比尔·盖茨成为美国第二富豪;又过了3年,科莱特认为自己能够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比尔·盖茨却已经绕过BIT软件,开发出EIP财务软件,速度比BIT快1500倍,两周内占领全球市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思考?

“我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关键要去实践。”大甲如实说了自己的想法。

小乙跟大甲想的不一样:“我认识到机会很重要,科莱特学好了知识,可是机会没有了。”

“你们的思考,不能说不对,不过,你看作家刘燕敏是怎样思考的。”随即,屏幕上出现了刘燕敏的话: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

作家的思考,叫“深思考”。我向大家推荐了刘燕敏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成功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生命树》:

“你读她的书,你要读懂什么叫写作的思考,什么叫以思考取胜的写作。经常想到事情的背后去,慢慢的,你也能有她那样的深思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4
■思考“开机”的三种方式

一加一等于几?不是数学题,思考越独特越好,答案,越想不到越好。

小乙第一个抢答:“等于一。一杯水加一杯面粉,和起来,成为一团湿面粉。”

“等于三。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了我,我们家有三个人。”戊中的回答引来一阵笑声。

“等于四。妈妈生了对双胞胎。”阿丙也难得风趣起来,教室里的笑声升温了。

笑声里,丁丁手举得端端正正,眼里写满了迫切,怕自己的答案,给别人说出:“‘1+1’等于‘王’,不信,你把‘1+1’竖起来看。”

“1分钟加上1分钟,等于120秒。”一个灵感激活了另一个灵感,大甲激活了戊中:“1公里加上1里,等于1.5公里,也就是1500米。”

做数学题,这样答,肯定错。写作文,这叫精彩。你的思考越开阔,你心里想的越多,你写下来的话,越多,哪用担心什么字数。我公布第一种让思考“开机”的方式:

摆脱标准答案,敢于“胡思乱想”,敢于将“胡思乱想”写下来。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猜,猪会说什么?小乙举手答道:“猪的嗓门大,绵羊和奶牛的嗓门没有它大。”

“猪要减肥。”阿丙的异想天开,使戊中想起了什么:“猪听了,说,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那是要我的命啊!”

大家笑了,笑过之后,又觉藏有深意,不笑了。

绵羊和奶牛嘲笑猪,那是它们没站在猪的角度想问题,没有换位思考。我给大家讲了另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坐车去游山,半途下山。后来,听说没过多久,车遇到塌方,车上的人全部丧生。

你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事后,会说什么?

“我很幸运,感谢命运对我那么好。”小乙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把大家的思维拨了个向:“要是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呢?”

“他们很不幸。要是车开得快一点,或慢一点,就能躲过这场灾难了。”丁丁不无遗憾地说。

丁丁的话,加速了大甲的思考:“‘我们’不下车的话,说不定,车早开过了塌方的地方了。‘我’很内疚。”

换位思考,不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善良和宽容。换位思考,能使你的思考,多了一个、两个乃至好几个角度,你不只有了“绵羊”的角度,“奶牛”的角度,还有“猪”的角度,还可以有“牛”的角度,对不对。



我随手画了一张冰山图,冰山的下面是什么?大家说“更大的冰山”。

我们看不见下面的冰山,,然而我们知道,下面是更大的冰山。人的眼睛是有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外面的一部分,很多埋起来的部分,海底的、地下的,我们看不见。看不见,不表示不知道,人还有一双“思考”的眼,能“思考”到外在的眼所看不到的地方。

讨厌作业的同学,你只看到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要看到冰山后面的一部分:老师为什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呢?老师布置多了,批得也多,老师不是自讨苦吃吗?

“我知道,老师也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将来能考上好的中学。”大甲率先发表看法。

“学生的成绩考不好,老师要被校长批评。老师也是没办法。”小乙站在老师的立场说。

“一些家长也希望老师多布置点,我在家里,除了老师的作业,妈妈还给我别的作业,他们觉得老师布置得少了。”阿丙站在家长的立场,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的成绩不好,校长也会很没面子。所以校长允许老师多布置点作业。”戊中站在校长的立场,看这个事情。

“校长为什么要多布置作业呢?教育局要校长拿出好的成绩来。”丁丁想到更深的“冰山”去了,“听爸爸说,中学里考大学,都有指标。考得好,政府就奖励;考得不好,要挨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你批评我,我批评你,你考我,我考你的呢?”大甲疑惑地问,“难道不这样,我们就不肯好好地学了?老师就不肯好好地教了?”

想到冰山的下面去,想到看不到的地方去。只写自己看到的东西,人人都会。作家的一项重要本领,想到了别人用眼睛看不见的内容。我们的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然而,写作文,不是做计算题,本质上没什么“对”和“错”。

每一个错的思考,你把它写出来,它一定充满了作文的价值。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5
■作文,一种“深思考”

有个人看到邻居的小男孩横切苹果,苹果核居然像一颗五角星。故事出现在哪篇课文里?

“《苹果里的五角星》。”我的话音刚落,大家齐声回答。故事一点也不复杂。叫我惊奇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思考——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这叫“深思考”。写作文一般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安静,人没有干扰,容易进入“深思考”。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看到文件纸都只用一面,另一面空着,觉得浪费,下令:纸要正反两面用,既能节约用纸,还能节能环保。这事,好不好?

大家自然说“好”。

一段时间后,公司所有的用纸,都两面使用。负责印刷的工作人员说:已经用过一次的纸,上面有油墨,油墨会滚到滚筒上,导致卡纸,印刷的速度慢了,复印机、印刷机的寿命也会减少,维修的频率和费用也会增加。维修产生的垃圾多了,且是有害物质,影响环保。现在你认为,纸双面使用,值吗?

一时之间,大家难以取舍。

深思考后,你会发现,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对作文来讲,事情越曲折、越复杂,越好写,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想得很复杂。

一枚曲别针,要你写一篇作文,有难度吧?你想复杂了,写篇作文,小意思啦。

曲别针能夹纸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分成N组,每组想10种曲别针的用法。看哪一组想得快,想得别出心裁。不出声,用笔,不然被人家剽窃。

我玩了点小聪明,用笔,能留下思考的痕迹。

过了五分钟,大甲汇报他们的成果:(1)夹在书页当中做书签。(2)拉长后,当攻击人的武器。(3)用来做成一个胸针,做装饰品。(4)做成数字“0”。(5)做成数字“1”。

我插话:“数字类的,2、3、4、5之类的,就不算了。”

大家会心地笑了。大甲说,数字“1”不算,继续:(5)做成英语字母“L”。(6)做成汉字“口”。(7)可以导电。(8)做表的指针。(9)和别的东西进行化学反应,变成新的东西。(10)当发卡。

一根曲别针,能不能写成一篇作文?——大家说“能”。

要是没人和你讨论,是不是写不出来?

学生说“是的”。我否定,不和别人讨论,你可以在内心里,自己和自己讨论,自己和自己争辩,争辩出一大堆的话。

经常有人说,写作文,没有故事。不是的。根本在于,你没有思考。

芝麻大的事情,也能写成好文章、大文章,事情或许有限,对事情的思考,却没有局限。你觉得没话写,那不是你词汇枯乏,而是,你没有好好思考,你的内部的“话”,太少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6
睁大你的思考的眼

早上,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嚷:“昨天晚上,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

学生“哇”地叫出了声。丁丁调皮地问:“老师,有没有给我们带礼物?”

“没有,我忙着呢,没时间。”我一本正经地说,“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悉尼港大桥,邦迪海滩,日光浴,冲浪。对了,我还去了凯恩斯,大堡礁,白色沙滩,哎,乘坐玻璃船,看海底的珊瑚和热带鱼,太棒了。”

一张张图片随着我的话语,呈现出来,大家看得入了谜。突然,大甲想明白似的,问:“管老师,上周五,你还在学校,昨晚又在家了,你来得及吗?”

“怎么来不及,我乘飞机的。”我理直气壮。

“去澳大利亚,飞机上要12个小时,来回24个小时,你不吃不喝,也来不及呀。”

“切,”我露出鄙夷的神色,“我不是还拍了很多风景照,它们都证明我去过。”

“不对。管老师,照片你从网上下载的,照片的左下角还有网址呢。”前排的阿丙,念出了图片上的网址。

我投降了。一切都是我编出来的。很多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没有想到,老师瞎讲。习惯了听别人讲,忘记了一边听,一边要用脑子来思考、判断。

由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呢?

戊中明白了,我们要时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只是“听”。

丁丁说,老师故意骗我们,心是好的,方法有点怪。“为表达我的歉意,给大家带来一张早已灭绝了的珍奇动物的图片。”我打开一个图片夹,说,“你觉得它像什么?”

小乙觉得它像一匹骆驼,又像一匹马。大甲觉得它像四不像,又不像“四不像”。丁丁问我,它到底叫什么。

“它叫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动物,谁也没有见过。”

“老师,你又骗我们了。”又是大甲第一个觉醒,“既然早灭绝了,谁也没有见过,你怎么会有图片呢?”

其他同学也醒悟过来,发觉再次上当,忍不住埋怨起来。

为什么会再次上当?课上,一味依赖老师,以为老师讲的总是对的;家里,一味依赖家长,以为家长什么都懂;伙伴间,一味依赖伙伴,以为伙伴有水平。依赖别人惯了,遇到事情,总听别人的,忘了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学生缺少一种思考:“验证性思维”。对于别人的观点、看法,不去验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

请看一条短信:

哥哥,我出门在外,钱包被偷了,手机没电了,借同学的手机发的短信。请汇点钱到我的账号里面,账号为……

戊中嚷:“那是骗人的、骗人的。”

凭什么呀?

戊中说:“我是独生子女,没有弟弟、妹妹呀。”

要是收到短信的人,正好有个弟弟,或者是表弟、堂妹什么的呢。

“账号有名字的,要核对一下。”看来,大甲蛮有生活经验。

“回个电话过去,让弟弟或妹妹听一下,确认一下。”阿丙话不太多,却很稳,他的点子,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有了“验证性思维”,生活中不会吃亏,写作文也会有很多的话。随后,学生就此事写作文。《不思考的代价》《要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总相信别人》《老师撒谎了》,我推荐给报刊社,发表了两篇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7
■亮出自己的观点

新学期开学,我问大家,自己选同桌,还是老师安排?

教室里炸了锅,大部分认为,自己选好;小部分认为,老师安排好。闹后,做一道选择题:支持自己选,支持老师安排。

阿丙问能不能中立。

不行,要有自己的立场。中立,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不肯深一步思考,定夺。

很快,分成两派,进行辩论,看哪一方更有理。两方各选择三个代表,代表们整理大家的理由,辩论。

第一轮,讲述选择的理由。

A方,选择“自己选的好”,理由:(1)自己选,能和好伙伴一起坐,心情愉快,学习效率自然高。(2)自己选,能够培养我们的能力,学会当家做主人。(3)人都喜欢新鲜事物,尝试新鲜事物,自己选座位,就是。

B方,选择“老师排的好”,理由:(1)老师排,能考虑同学的互补,如,纪律好的和纪律差的,一起坐;成绩好的和不好的,一起坐。(2)老师排,能考虑到身高的搭配,不会乱。(3)老师比较有经验,不会出什么乱子,自己排肯定有问题,到时候,还得老师出马。

第二轮:辩驳对方的理由。

A方,认为“老师排座位”,有以下坏处:(1)坏人和好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坏人变好,也可能好人变坏。纪律好的和纪律不好的一起坐,不一定都变得遵守纪律,也可能变得都不遵守纪律。(2)身高配了,性格上不配,合不来,还会有问题。(3)班主任排的座位,主课上不乱,不是主课,还是乱。

B方,认为“学生自选同桌”,有以下坏处:(1)自己选,肯定选和自己关系好的,上课会说悄悄话,影响了学习。好朋友坐在一起,反而会出现矛盾,连好朋友都做不了。(2)尝试新鲜事物是好的,可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都要去尝试的。不好的新鲜事物,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呢。(3)前三天做同桌,有新鲜感,时间一长,新鲜感就没了。

第三轮,后援团补充证据。

A方的后援团补充:自己选同桌,应该尝试;不尝试,你怎么知道好或坏?有问题,大家得到了教训,那也是收获。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要真影响了学习、友谊,他们一定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B方的后援团补充:这些年,一直老师排座位,那说明老师排座位有成功的地方,要不然,全国都自己选座位了。老师排座位,也会征询同桌的意见,不适合的再换,里面也有“自己选”的成分。

末一步,从“嘴上谈兵”到“纸上谈兵”,写成作文,好的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或“班级博客”,看谁的作文,最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类似的“两难话题”,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争辩中,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深度、慎密度都得到了锻炼。一次的锻炼自然不够,思维的锻炼和身体的锻炼一样,要长久,持久。这些年,我们开展的“两难话题”辩论有:

(1)流行歌曲进课堂好,还是不进好?(2)网络游戏,该不该玩?(3)压岁钱自己花,还是给父母?(4)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5)“严”老师好,还是“不严”老师好?(6)做“乖”乖学生好,做“鬼”学生?(7)你崇拜歌星吗?崇拜歌星好不好?(8)小学生该不该把手机带到校园?(9)好朋友做了错事,该不该报告老师?(10)兴趣广泛好,还是专一好?……

报上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H,在某IT行业工作。一天晚上,回家路上,H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信用卡和身份证等。那天晚上,H看电视,节目里说,很多人将自己的信用卡的密码,设为自己的生日,那很危险。H心里一动,拿着那张信用卡和身份证去取款机,一试,果然成功。信用卡内有10万元钱。H分几次,将钱取了出来。忐忑不安的H,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让他马上归还失主。H联系失主。失主是个年轻人,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很开心。就在这时,警察到了,将H抓起来。原来,失主已经报案。

我问学生:H有没有罪?大甲、小乙、丁丁、戊中都认为“不应该”。我公布了答案:H被判有罪。

这不只是一次辩论,一次作文,也是一次法制教育。

每月,发一个“话题”到班级博客,一个月后,“班级作文周报”专门辟出一块,刊发学生的辩论记录。那也是一个很“潮”的做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8
■思考力隐藏于批判力
写作文,不能只有大概的结论,“我不喜欢考试”“我不喜欢作文”“我不想去上学”“我不喜欢家长的管教”,“不喜欢”的背后是什么,不能不去想。

你喜欢考试吗?戊中很鄙视地看了我一眼,嘀咕道:“喜欢的是疯子。”

你能说出不喜欢考试的10个理由吗?戊中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压力大”“怕考不好”。

我反驳戊中。第一点,压力大,才能动力大;有压力的学习效率,高于没有压力的学习。第二点,有后三名,也有前三名;有考不好,也有考好的。你光想到考不好、家长没好脸色,怎么没想到考好了、家长有求必行,给你买100多元的溜溜球呢?

学生继续思考“不喜欢考试”的理由,拿出的理由越多,越能使人心服口服:(1)考试多,作业自然也多,没时间锻炼身体,一天到晚做作业,身体不好,视力差了。(2)考试多,压力过大,不会成为动力,成了反动力,能躲一天是躲一天,家长那儿,能瞒一天就一天。(3)一次考好了,也不敢开心多少;下次考不好,人家会说你骄傲。(4)没时间看喜欢的书,没时间做喜欢的事。

我帮学生补充了几条:(1)考试导致死记硬背,那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只要上网百度一下就行了。花那么多时间去学“百度一下”的知识,不值得。(2)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分数就是命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没有了。而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只是、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实践能力。(3)考试的作用大了,导致作弊。从小考到中考到高考到公务员考试,到处都有作弊。考试使人不诚实、不诚信。(4)导致只看分数不看人。德才兼备,应该德在前、才在后。现在正好倒过来。这样衡量人,用人,危险。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的现象,我们要批判,批判不能停留在“不好”上。我扫射了一下安静的教室,丁丁专注地看着我,等我往下说:“你的批判,要用一条条的理由来说明。一般来说,你想的前三个理由,大家都想得到,你往后想的第四、第五、第六个理由,那才是真正的批判力。”

班上有不少同学喜欢看流行小说,网络小说,读名著的,不多。我请学生写出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至少5个,越多越好。绞尽脑汁地写,越后面的理由,越是别人想不到的,与众不同的。

大甲的5个理由:

(1)写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2)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是古文,读不懂。鲁迅的、巴金的,也有些读不懂。(3)名著一般都很厚,看见了就头疼,没有了看的勇气。(4)老师说要考试的,跟考试挂了勾,我就不喜欢。(5)名著的用词造句,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和我们很近,三分钟就抓住我们的心。

有了5点理由,才真正有批判力,才让人刮目相看。

批判的作文,别人往往不接受,人家说,你说得倒轻巧,你说怎么办?你写的作文,没有解决问题,反闹出了矛盾,那不行。

光有批判,没有建设;光揭别人的短处,不帮人解决问题,不行。批判力的背后,还有一个“力”,建设力。

以“考试”为例。考试不可能取消,只能改善,你批判了考试的问题,要提出别人能够接受的改进意见。

大家讨论后,提出了3条改进意见:

(1)考试次数不能太多。一个月不能超过两次,最好只考一次。

(2)考试成绩可以有平均分,可以有排名,但要保密,只限于学生本人知道。

(3)考试后,对考得不好的同学,要帮助,而不只是批评。

至此,学生就考试写作文,一点也不觉得难。为什么不难?你有那么多内部的思考的“话”了。

利用“班级作文周报”,我经常性地,让学生争鸣,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你说你的理的时候,会抓住对方的弱点;我说我的理的时候,也会抓住你的弱点。这就是批判力。

批判力,与正要进入逆反期的毕业生,心理特征上,最相匹配。抓住“批判力”,训练“思考力”,可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8
第二章  “描写力”训练



第一节  说话力

小学生写作文,第一苦恼叫“字数”,毕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不只是一种表达,也是一份作业;字数,作业完成与否的显性标志。字数是温饱。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谈什么审美。连字数都七拼八凑,谈什么好坏。轻松过了“字数关”,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能消减大半。

■原来“人”那么会说话

为“字数”苦恼的学生,你读他的作文,作文里的“人”几乎全是哑巴:

有一次,我在做暑假作业,他没劲,跑过来跟我讨论电脑游戏。我让他等会儿再说。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过了一天,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连忙用透明胶粘好。

“电脑游戏”怎么“讨论”的,“讨论”了什么,有多少话呀。“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他”总会说上一两句再上楼吧;“我”的作业本被“他”拿了,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不吭一声吧。

“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作业本被藏,怎么也找不着,总要急吧;一急,总有埋怨的话吧。

“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奶奶”怎么追问的,“他”怎么回答的,又有很多话。“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有点脾气的,会说上一通;好脾气的,也会嘀咕上一两句吧。

“我”“他”“奶奶”,明明说了很多的话,作者硬把他们的话,咽下肚去,“写”成哑巴。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正在上班,爸爸也在上班,只有爷爷在家。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带我去了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

爷爷怎么“得知我发烧”的?“我”忍不住告诉爷爷的?爷爷发现我不对劲,问的?“告诉”也好,“问”也罢,都有话呀。爷爷打电话给妈妈,一定有话;孩子是妈的心头肉,妈妈一定会问个明白,电话里,有多少话呀。

“爷爷带我去了医院”,要去医院,爷爷总要和我说吧,不可能无声无息地上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妈妈来了,除了“急促的呼吸声”,一定还有急切的询问声吧。

一些作文,不是“全哑”,也是“半哑”,不肯让“人”多说半句。

一个人一分钟,一般说120个字,你一天会说多少话,伙伴一天会说多少话,爸爸妈妈一天会说多少话,老师一节课会说多少话。

一节难忘的XX课,要写五百字,思来想去,难。有什么难的?一节课,老师会说多少话,同学会说多少话;老师开口说话,同学开口说话,哪用为“字数”愁?

大甲、小乙、丁丁们,一想,对啊,多少话呀,把话写下来,这就是作文啊。童话,不就是让动物开口说话嘛?

上课到现在,才几分钟,我播放了刚录下的音。播放,大家记录,吓一跳,全写下里,只怕你记得手酸,嘿嘿。



做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正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

多少“说的话”没有写出来?学生七七八八地说开了:妈妈怎么叫“我”的,没有说话。“我”不肯去,怎么拒绝妈妈的?妈妈非要让“我”去,会有好几个对话。“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会有“话”。

同桌俩,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我”,会有什么对话,会有什么动作、神态。大甲和小乙自告奋勇,演给大家看。我要求大家“三看”:一看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二看对话“来回”多不多;三看对话的动作、表情,是否活灵活现。

“我觉得妈妈不太像,妈妈见‘我’不肯去,肯定很生气。”“妈妈正在做菜,发现没有盐,说话应该很急切的。”“妈妈非要‘我’去,至少设计三个来回的对话。”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

表演要到位,很难,那要有表演的天份。我们不是演员,我们只要写下来,把不到位的地方写到位就行。写后,我出示范文:

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立即打开了电视。我一边看着《虹猫蓝兔七侠传》,一边大声喊着:“妈妈,我饿死了!饿死了!赶紧给我拿点吃的!”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点,我正在做饭呢!”正在厨房里切菜的妈妈高声喊着。

我快速爬起,打开冰箱,拿起面包,立即回到电视前。清纯可爱的莎丽又遭马三娘陷害,毒药让她失去右手剑法,差点丧命。“这个坏三娘,气死我了!”我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跟前,指着马三娘说,“你敢再害莎丽,我就把你杀了!”

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对我说:“我们家里没有盐了,赶紧到下面小商店买袋盐来。”

“我正在看《虹猫蓝兔七侠传》,我不去!”

“没盐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来再看。”

“不行,回来我就不知道莎丽怎样了!”

“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饭?”

“我就看电……”

“视”字还没有说出来,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了红色键。我正看到紧要关头呢,情急之下,喊:“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说话!”妈妈虎着脸,把遥控器扔到了沙发上,举起了巴掌,向我——

“好,好,我现在就去,我现在就去!”我见没妈妈真发脾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软了下来,接过妈妈手里的钱,飞向了楼下。

没有人说话,连标点在一起,不过36个字,哑巴开了口,近500字。“人”开口说了话,了不得。

一家人总有聊天,总有讨论吧,回家,录下来。专门制造“哑巴”的阿正,感叹道:原来,“人”那么会说话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29
■说话句的四种形式
不能光写人“说的话”。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的人,那话谁说的,怎么说的。两部分的组合,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头,如: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头,如:

“还有多远?”没走几步,唐飞就吃不消了。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如: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和“说的话”,大都连在一起。也有“提示语”、“说的话”独立为一节的,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后: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第二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后: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第二种,也有“提示语”后,不用“冒号”,改用“句号”的:

马小跳早就看唐飞不顺眼了。

“唐飞,我看你今天有点不正常。”

杜真子早就看马小跳不顺眼了。

“马小跳,我看你才不正常。人家唐飞、毛超和张达见到我都很高兴,就你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呀?你是不是不愿意我去?”



认识了说话句的几种形式,马上找课文中的说话句。平时不注意,没留神的,都“跳”出来了。这个兴奋地举手,那个兴奋地嚷:“找到了、找到了。”

拿出课外书,课外书里找,更多,更新鲜。找了,再背,形式,借例子背下来,才记得牢。

叽叽喳喳背了一通。我做了个暂停的动作,说:“注意我的话,我的动作,等会儿,说一个完整的说话句。”

我指了指墙上的奖状,说道:“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小乙的“提示语”在前: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的“提示语”在后: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

阿丙的“提示语”在中间: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小乙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你“说话”,我“练句”,气氛很热烈。



有的时候,要省略提示语;大都发生在两个人的对话,前面已经交代是谁,读的人一看上文,能知道谁说的。如课文《第一朵杏花》中的: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第一句是竺爷爷,第二句是孩子,两者交替。我又出示《变色龙》里的: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上了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什么事?”

“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条‘怪蛇’,吓了一跳。”

“在哪里?”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什么事”“在哪里”,谁说的?

阿丙认为,大家说的。

是“大家”里的一个人说的,还是“大家”一起说的?

一合计,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人说的,也可能是某几个人一起说的。没有提示语,读了,又不知道究竟谁说的?这样写,可以吗?

学生答不上来。我说,没问题,这里的对话,谁说的,不重要。 省略提示语,显得简洁、干净。

回家作业,读课外书,抄各种形式的说话句;有能力的,写一段对话,注意提示语的内容、位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0
■精彩藏在“提示语”里

我板书“您好”,请小乙说。小乙说出了“您好”的原意。大甲写了下来:

小乙大声说道:“您好!”

“你们听我说,看听出了什么。”我用虚情假意的谄笑,说“您好”,“您好”的意思变味了。

我咬牙切齿地说“您好”。大家听出来了,“您好”里有太多的“您不好”。

我又说“我好害怕”,一种真的很害怕;一种搞笑的,大家听出了“我一点也不害怕,你尽管来”的意思。

同样是“您好”“我好害怕”,为什么听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管老师,你说话的语气、表情变了呀。”老喜欢躬着腰的大甲,挺了挺了背。

看来,写说话句,不能只注意说的话。说的话,最多把啰嗦、重复的话,去掉,其它,怎么说就怎么写。说话句最要花功夫的,是提示语,提示语的功夫,是真功夫。



我说:“我自己走回家。”

爸爸说:“你考得很好啊。”

不少同学的说话句,“我说”“他说”“爸爸说”“妈妈说”个没完。谁能改一下提示语,使句子有了新的意思。

戊中有了答案:

事到如今,我只能赌气道:“我自己走回家。”

——其实,我并不想自己走回家。”

小乙一脸的兴奋,她也有了不错的答案:

爸爸不无嘲讽地看了我一眼,看得我心里发毛:“你考得很好啊。”

——这是说我考得很不好。

写说话句,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精彩就藏在提示语里。表示“说”的意思的字、词有很多,讲、喊、答、叫、问、训,都是。还有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字又一个字,出现在黑板上:

呼、吟、读、斥、责、骂、吼、劝、告、评、议、赞、论、述、夸、辩、曰……

写说话句,要想,用哪个字来代替“说”。不要总用个“说”字。

两个字表示“说”的词,谈话、讲话、叙述、议论、商量,还有吗?

集体的智慧就是多,黑板上留下了一长串:

复述、声明、谈论、辩论、议论、畅谈、商讨、狂言、发言、婉言、谎言、直言、说服、评说、怒斥、驳斥、批驳、辱骂、诅咒、申诉、劝说、劝告、解说、讲解、分辩……

很多成语也表示“说”,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一语中的、窃窃私语。还有吗?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小乙喊道。

“快人快语、打开天窗说亮话、一语道破天机、妙语惊人。”戊中一口气报了四个。

以前学过的词,一一激活了:

明人不说暗话、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能说会道、道听途说、强词夺理、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大放厥词、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整整一黑板,全是表示“说”的。

读、背五分钟,记得越多越好。之后,我让丁丁挑一个不大用的词,考大家:谁能用它做提示语,说一个说话句。

第一个“振振有词”,大甲接招:

有些养狗人很不道德,狗拉屎拉在小区里,别人批评她,她还振振有词:“谁家的狗不拉屎,拉屎怎么啦!”

第二个“婉言”,小乙接招:

“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游戏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一个接一个,练了一会儿,停,抄黑板上的词语,回家大声地读背10分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1
■不带“说”字的提示语

王老师火了:“作业到现在还没完成,你居然,还有心思打篮球!”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我狠狠地跺了一下脚,转身走了。

好的说话句,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话”,有“立体感”。

人说话,多少会有肢体语言,平时不注意,肢体语言溜走了。我们说“不”,会“摇摇头”、“摆摆手”,活狠狠地看对方一眼;我们说“是”,会“点点头”、做个“OK指”;“赞扬”别人,会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愤恨、生气,眉头皱紧,或握紧拳头。人紧张了,手足无措了,习惯摸鼻子、摸下巴、拽衣襟……

小乙笑着揭大甲的老底:“大甲紧张的时候,会使劲吸鼻涕。”

大甲羞了,也揭小乙的老底:“小乙紧张的时候,腿肚子会抽筋。”

阿丙报料,陈老师有个口头禅,一堂课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们说,我们说”。

一想起陈老师的“我们说”,大家笑了起来。我把手食指放在嘴上,说:“嘘,别说话,安静。”

“用我刚才的话、动作,说一个说话句,注意,提示语不能有‘说’字。”

学生一时没回过神来,我再显了一遍,大家才恍然大悟。

丁丁说: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嘘,别说话,安静。”

“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充满立体感。”趁此,复习了几种形式的提示语,“谁能将提示语放后面?”

戊中说:

“嘘,别说话,安静。”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阿丙说:

“嘘,”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别说话,安静。”

“还有一种,提示语和说的话,都独立一节,”我在黑板上写道: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嘘,别说话,安静。”

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吓,镇定、平静、慌张、无所谓,等等。

单单“喜”,有很多种“喜”;单单“哀”,有很多种“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深藏不露的人的“怒”,脸上可能很淡,你看不大出来;胸无城府的人的“怒”,可能把脸都气歪了。

表情作提示语,也很精彩。

我拿起一个作业本,表演:“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

大甲答:

“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管老师一脸的大惊小怪。

我盯着小乙,表演:“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

小乙答:

“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管老师一脸严肃,死盯了我好一会儿。

大甲演,小乙说句子;小乙演,大甲说句子。戊中演,阿丙说句子;阿丙演,戊中说句子。一转眼,快下课了。

小学里的作文,大都写故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写故事,要想使故事有声有色,你要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要想使说话句精彩,要思考,能不能不用“说”字,能不能用别的字,能不能用“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一想,你进步了,这一变,你有水平了。

几乎每一本童书,都以精彩的对话,赢得小读者的喜爱。读课外书,注意对话,更要注意提示语,下月的“班级读书推荐会”的主题: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2
■提示语形式的微妙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提示语在前,一般地,它强调提示语里的话,强调“停下脚步”。

“我数一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

说的话在前,一般地,“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一些。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在中间,一般地,突出前面的说话内容,也使得前后的意思,得到了区分。

我把第三句变化了一下:

“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

大甲答:说话的内容在前,强调了马小跳说的话。

我又变了一下: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小乙答:提示语在前面,突出马小跳怎么“说”的,“说”之前做了什么。

提示语有这些细微的变化,谁能把握住它的细微,谁就是高手。上次,看了《第一朵杏花》中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有个同学,给它加了提示语。我出示: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问道。

小女孩急忙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看着小女孩说:“什么时候?”

“刚才。”小女孩赶快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笑眯眯地问。

小女孩爽快地回答:“是。”

一朗读,一对比,学生发现了,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显出“人”急切的心情。提示语,“用”还是“不用”,也有讲究。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各自为一节的,句子短,段落短,读起来很轻松,既突出了说话的内容,也突出了提示语中的内容。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丁丁一点就通,发言:这个形式,既突出了马小跳的“瞪”,也突出了他说的“你不能去”’。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都得到了强调。

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作用的细微变化如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使得对话流畅,急切等。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独立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的内容。

写作中,几种形式要交替使用,只有交替使用,才有灵活,灵动,读起来才“气顺”。我下发文章《军神》,学生重点感受其中的对话。

(1)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2)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字?”

(3)“刘大川。”

(4)“干什么的?”

(5)“邮局职员。”

(6)“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1)句,提示语在前,强调诊所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含有尊重、尊敬之意。要是将提示语放后面,那就强调了被土匪打伤,急切地要求医生给自己看病。

(2)(3)(4)(5)句,没有提示语,简洁、干脆;好的医生应是干净、利索、果断的,军神刘伯承也是干净、利索、果断的。

(6)句,有人当面撒谎,一般会很不高兴,沃克医生只是“有些不悦”,必须要加以说明。中间有了提示语,稍作停顿,语气舒缓了,沃克医生的宽容,也传递得充分了。

此外,沃克医生的两处说话有提示,也表明了这里的主角是沃克医生。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没有提示语,三者交替使用,语气很顺,提示语用还是不用,用前还是用后、用中间,要考虑读起来是否“顺口”“顺气”,是否连贯,紧凑。

山水画里,总有“空白”;书法里,也总有“空白”。

“这叫‘计白当黑’。”阿丙跟小城里的书法老师,学了五年,自然明白。

绘画、书法、写作,都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作文里,对话多了,要想办法省略一些提示语,那省略,正是“计白当黑”之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3
■关于“说话的内容”

“说话的内容”也有讲究,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品味、学识等等。

(1)“我好好喜欢哦!”

(2)“我超级喜欢的!”

(3)“我也喜欢。”

一般来说,7岁的孩子会说第一句。17岁的少年会说第二句。70岁的老人会说第三句。

(1)“哎呀,这球打得太好了,绝了,我还从没有看到这样的进球!神!”

(2)“漂亮!”

(3)“真他妈打得好!”

(4)“怎一个‘好’字了得!”

同一个意思,能说会道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斯文的人和粗鲁的人,不一样。第一句,人,比较能说;第二句,说话人,比较节制、简练;第三句,比较粗鲁;第四句,比较斯文。

(1)“这年头,钱越来越难挣了。”

(2)“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很多行业受到冲击。”

上面,哪句农民说的,哪句经济学家说的?戊中一下辨了出来。凭什么?凭说话的内容要和人物的学识、身份相吻合。

说话句,我把训练的重点,放提示语上。

小学生作文,一般写自己身上的事。人的耳朵不是录音机,人的眼睛也不是摄像机,不可能将“人”说的话,照搬到作文中来;写的时候,要凭印象,将“人”说的话,做适当的调整、改动。然而,自己经历的事,文中的“人”真说过类似的话,只要你忠实于那“人”的原意,一般不会“人”“话”不吻。

平日说的话,有很多重复、不干净,写到作文里,最要注意“说话的简洁”。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里面她有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到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人说话,容易不连贯,容易用“然后”“那么”“先、接着、最后”之类,以缓冲思维。写到作文里去,“然后”“那么”之类,要过滤掉。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我再说一遍,永康路商业街的新华书店,再往东走,路口右转,也就是往南,一百米就是。记住,六点到啊。

电话里,人说的话,会消失。为了让人记住,打电话要重复,重复说怎么走,重复说“六点”。要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写下来,只要如此: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

不需要重复怎么走,重复“六点”,文字可以“重复”地读,“再说一遍”之类,啰嗦了。除非,你为了表现电话那头的人,是个啰嗦的人,或者对“童童”特关心,怕她一不留神,没记住。

把生活中、课堂上的话录下来,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再将啰嗦的、重复的话,变成干净的、简洁的文字。这个练习好操作,能经常操作,意义却不一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4
■提示语与“文   气”

说话句,难在“提示语”。提示语,难在哪里用,哪里不用;哪里放前面好,哪里放后面好,或放中间好。那是一种感觉,文气感。

我随手找了《蜡笔小新》片段,只播前一分钟:

小新见一小女孩买三轮车,也想买。妈妈不肯。小新威胁妈妈,不买,他跟小女孩的妈妈回家。妈妈只好给他买了。

动画里的对话,我都印好了,只有“说话的内容”,没有提示语: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                                

走,回家。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

你要是不跟我买,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我给你买。

丁丁一下子猜中了我的鬼把戏——添提示语。

戊中拿起笔,要添。我说,不急,再看一遍,好的提示语,要写人的表情、动作、神态,以及事态的发展。

看了两遍,同桌合作,添提示语。阿丙忍不住问:“有些地方,能不添提示语吗?”

我说“全部添”。

添后,阿丙重申他的看法,有些地方不用添提示语,添了,反而不顺,很拗口。

大甲、小乙、丁丁、戊中也点头附和。

要的正是这效果,——试错,作文教学也需要。我出示: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白杨》的片段,以前没感觉,这次读,大家觉得真好,真顺,不拗口。奥妙在哪里?

第一句,提示语在中间;第二句,提示语在前;第三句,省略提示语;第四、五句,提示语在后,第六句,提示语在前。

丁丁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提示语的前、后、中、无,交替使用。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片段,提示语,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前面,你能看出什么名堂来?

大甲看出来了:“父亲的话比较长,提示语放中间,一分为二,读起来就很轻松,也容易读明白。前面的话是结果,后面的话是为什么骂法布尔是个‘可恶的小傻瓜’。”

“父亲的责骂刚结束,母亲‘厉声地责备’跟上,读的人就能觉得法布尔被骂得很惨。提示语放在前面,突出了‘厉声地责备’。”阿丙有了自己的新发现。

提示语,“用”,“不用”,用前、用后、用中间,要琢磨,这叫用心,用心了,才能写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我指了指大家刚添加的提示语,把自己认为不需要的提示语,删掉,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中间,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前面或后面,好好琢磨其中的奥秘。

大甲和小乙改得不错,投影出来,供大家比照: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一位小女孩看中了那辆漂亮的三轮车,缠着妈妈买,生怕妈妈不同意,几乎要挤出眼泪来,哭着喊,“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漂亮妈妈没办法了,一口连声答应,“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小女孩的哭声吸引了小新,小新也很喜欢那辆三轮车。

“走,回家。”小新正看得出神,妈妈大声叫他。

“小新,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 ,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妈妈果然厉害,先发制人,“ 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妈妈一下看穿了小新的把戏,“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妈妈不理小新的装可怜。

“你要是不跟我买,”小新看了那位漂亮的阿姨一眼,横下一条心,“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妈妈彻底败下阵来,“我给你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5
■“直述”和“转述”

课文《金蝉脱壳》第一节:

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叔叔们说了什么话?

大甲猜:叔叔们大概说了“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大甲改:

叔叔们说:“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大家被问倒了。

我讲解,带双引号,显得隆重,重要。课文主要写金蝉怎样脱壳的,以及脱壳后的变化,重点不在这里,不需要带双引号的写法。



课文《变色龙》的结尾:

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朋加沙大概说了什么话?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小乙改:

朋加沙告诉大家:“变色龙数量不错,难得碰到。”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戊中说:课文主要写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朋加沙的话,不是重点,不需要那么隆重,不需要带双引号。

——这种不带双引号的说话句,叫转述句。带双引号的,叫直叙句。



课文《穷人》的结尾: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这里也是结尾,为什么还要用双引号的说话句?

丁丁忽闪着眼睛,闪出道儿来了:“桑娜的这句话,很重要,直到这时,渔夫和读者才知道结果。”对,一般而言,结尾还用直接的说话句,这话一定很重要,意味深长。

“而且,这个结尾,好像没有完,还有话。”阿丙补充的,也很有分量。

我让大家《爱之链》的结尾,它的结尾也是带双引号的说话句,与《穷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我和大甲一粒一粒地吃,这样吃太慢了,我提出来,一把一把地吃,大甲说:“好的。”

小乙的《搞笑吃石榴》,大甲的话,要不要双引号。

大甲是当事人,她发言,这里不用带双引号。作文主要写怎么“吃”石榴,这个“好吧”,不重要。可以改为,大甲说好吧。

这是最省力的一种。有其他改法吗?

小乙改为:大甲答应了。

丁丁改为:大甲点了点头。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他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真的,”一旁帮忙的小乙逗他,“吃一个让我们看看吧。”只见戊中慢慢地拿起一支深蓝色的粉笔,做了一个要吃的动作。

阿丙的《“吃”粉笔》,戊中跟大家说的话,要不要用双引号?

大甲认为“要”。那是“吃”粉笔的重要起因,不能轻飘飘地过去。没有双引号,感觉不出重要。

怎么改?

小乙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大甲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转过来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阿丙也改了: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眼珠子一转,不好,出什么鬼点子了,果然,你听:“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这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有篇课文《暖流》,第二节有这么一段话: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王辉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江主席问王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读过吗?”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改为直接说话句: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这篇课文突出的是江主席,为什么江主席的话,不用直接的说话句,以显示重要呢?”我把眼睛转向大甲和丁丁,她们的眼神告诉我:不知道。

只好我揭晓谜底了:这一段话,江主席说了三次,王辉说了一次,四次说话句,连接在一起,太多,太紧了,这里“转述”一下,给太密的说话句,一个“空白”。看起来舒服,读起来页舒服,尽管意思一样。

读课文、课外书,注意哪里是转述句,哪里是直接的说话句,经常注意,猜能成为“说话句”的高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7
■丢掉“笼统性”动作

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跑的呢?”“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喝的呢?”

大家都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三遍,找到感觉了,丁丁来了一句: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一改,多有意思。写作文,不能用笼统的话,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这才是本领。



我拿起讲台上的一本书,翻到某个地方,看了起来。

刚才,我做了什么动作?

“管老师拿了本书,翻到自己爱看的地方,看了起来。”阿丙的回答,又落到“简单”里去了。丁丁跑出来“救”阿丙:“管老师,你刚才翻书的动作很有趣,是这样的……”

丁丁一时说不上来,拿起书,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写作的难,难就难在,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先看学兄们的片段:

管老师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夹住书的右上角,拎了过来,左手掌托住书,左手的大拇指扣住封面;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底下的手指轻轻一拱,拇指在书的边缘轻轻一撇,书哗哗地滑动着,又渐渐慢了下来,慢镜头似的,一张,一张地晃过去。到某一页,右手拇指往里一挑,一按,左手拇指熟练地卡在中间,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翻书的动作,连标点,学兄写了156个字。大家念了一遍,我再念一遍,学生听写,再对照原文,补上遗漏的地方。



有一次,托尔斯泰娅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学着狗爬啊,叫啊叫,寻找感觉。

托尔斯泰娅的父亲,就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他写的。

底下,忙着学“狗叫”的戊中、小乙,安静了。

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着狗的样子爬、叫。哪天你写作文,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写不细致,有法宝,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我请戊中玩“yo-yo”之“核子震荡”,不过五六秒。大家说没看清楚,戊中又玩了一遍。

丁丁还是觉得没清楚。

生活中的动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你写到那个动作,那动作早消失了,一般,也不可能把那个人找来,给你单独表演。怎么办?列入·托尔斯泰的法子,派用场了。

全体起立,学做“核子震荡”。

“我没带yo-yo呀。”小乙没领会我的意思。

不是真学。真学,三天五天也不一定能像戊中那么玩得溜。空手,学着戊中的样子做。戊中在上面做,大家在下面空手学。跟着一做,很多细节出来了。空手的“核子震荡”,做了三次,心里有底了,有数了:

“线要把线套在右手的食指上。”

“右手握住yo-yo球,往后扬一下,再往前投出去。”

“左手的食指插过去,同时,右手向前一推。”

“这根线,正好卡在yo-yo球的凹槽里。”

你说、我说,几秒钟的动作,隐藏着那么多的小动作。请看大甲写的:

戊中从容地把线绕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握紧悠悠球,手向上微微一扬,再用力往下掷去。伴随着“嘶嘶”声,悠悠球横在了空中。恰在这时,戊中左手食指迅速插到线的后面,向前一推,触及线的一刹那,飞快往上挑抛,右手随之往下划着弧线,归回原处,线竟然神奇地镶到了悠悠球的凹槽里。

戊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炸弹,稍微不留神,它就会“啪”地一声爆炸。仿佛魔术师般,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右手替换到左手,当右手成功抵达,左手再次“奔”下去,我都看呆了。

速度越来越快,戊中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我们也随着他的神情而越来越紧张。又见,悠悠球位于两根线之间的中上方。戊中轻轻一抖,悠悠球便听话地在两线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儿从这根线荡到那根线,一会儿又从那根线蹦到这根线。

大甲写了三百多字,她的作文丢掉了“笼统性”的动作,细腻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地找片段里的“动作”,那一个一个容易忽略的“动作”,大甲的笔,一一将它们揪出来了。

我请大甲读第二节,其他同学判断:一,是不是写yo-yo球的;二,是不是动作。大甲读后,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写yo-yo球的,有很多句子不是写动作的,而是写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一段特别好。写动作,不可能离不开“内心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动作,好比齿轮,齿轮转起来,需要轮滑油。感受,好比轮滑油。没有感受,纯粹的动作,“齿轮”转不起来,会烧掉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37
■丢掉“笼统性”动作

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跑的呢?”“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喝的呢?”

大家都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三遍,找到感觉了,丁丁来了一句: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一改,多有意思。写作文,不能用笼统的话,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这才是本领。



我拿起讲台上的一本书,翻到某个地方,看了起来。

刚才,我做了什么动作?

“管老师拿了本书,翻到自己爱看的地方,看了起来。”阿丙的回答,又落到“简单”里去了。丁丁跑出来“救”阿丙:“管老师,你刚才翻书的动作很有趣,是这样的……”

丁丁一时说不上来,拿起书,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写作的难,难就难在,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先看学兄们的片段:

管老师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夹住书的右上角,拎了过来,左手掌托住书,左手的大拇指扣住封面;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底下的手指轻轻一拱,拇指在书的边缘轻轻一撇,书哗哗地滑动着,又渐渐慢了下来,慢镜头似的,一张,一张地晃过去。到某一页,右手拇指往里一挑,一按,左手拇指熟练地卡在中间,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翻书的动作,连标点,学兄写了156个字。大家念了一遍,我再念一遍,学生听写,再对照原文,补上遗漏的地方。



有一次,托尔斯泰娅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学着狗爬啊,叫啊叫,寻找感觉。

托尔斯泰娅的父亲,就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他写的。

底下,忙着学“狗叫”的戊中、小乙,安静了。

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着狗的样子爬、叫。哪天你写作文,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写不细致,有法宝,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我请戊中玩“yo-yo”之“核子震荡”,不过五六秒。大家说没看清楚,戊中又玩了一遍。

丁丁还是觉得没清楚。

生活中的动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你写到那个动作,那动作早消失了,一般,也不可能把那个人找来,给你单独表演。怎么办?列入·托尔斯泰的法子,派用场了。

全体起立,学做“核子震荡”。

“我没带yo-yo呀。”小乙没领会我的意思。

不是真学。真学,三天五天也不一定能像戊中那么玩得溜。空手,学着戊中的样子做。戊中在上面做,大家在下面空手学。跟着一做,很多细节出来了。空手的“核子震荡”,做了三次,心里有底了,有数了:

“线要把线套在右手的食指上。”

“右手握住yo-yo球,往后扬一下,再往前投出去。”

“左手的食指插过去,同时,右手向前一推。”

“这根线,正好卡在yo-yo球的凹槽里。”

你说、我说,几秒钟的动作,隐藏着那么多的小动作。请看大甲写的:

戊中从容地把线绕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握紧悠悠球,手向上微微一扬,再用力往下掷去。伴随着“嘶嘶”声,悠悠球横在了空中。恰在这时,戊中左手食指迅速插到线的后面,向前一推,触及线的一刹那,飞快往上挑抛,右手随之往下划着弧线,归回原处,线竟然神奇地镶到了悠悠球的凹槽里。

戊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炸弹,稍微不留神,它就会“啪”地一声爆炸。仿佛魔术师般,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右手替换到左手,当右手成功抵达,左手再次“奔”下去,我都看呆了。

速度越来越快,戊中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我们也随着他的神情而越来越紧张。又见,悠悠球位于两根线之间的中上方。戊中轻轻一抖,悠悠球便听话地在两线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儿从这根线荡到那根线,一会儿又从那根线蹦到这根线。

大甲写了三百多字,她的作文丢掉了“笼统性”的动作,细腻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地找片段里的“动作”,那一个一个容易忽略的“动作”,大甲的笔,一一将它们揪出来了。

我请大甲读第二节,其他同学判断:一,是不是写yo-yo球的;二,是不是动作。大甲读后,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写yo-yo球的,有很多句子不是写动作的,而是写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一段特别好。写动作,不可能离不开“内心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动作,好比齿轮,齿轮转起来,需要轮滑油。感受,好比轮滑油。没有感受,纯粹的动作,“齿轮”转不起来,会烧掉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40
■选准“动作点”

“人的情感,能用语言来表达,”我转向梳着可爱小辫的丁丁,说,“我喜欢你。”

大家都笑了。

“人的感情,也能用表情来表达,”我冲戊中微笑,“你从老师的微笑里,听到了什么话?”

“我觉得老师很和蔼,也很喜欢我们。”

“人的感情,也能用动作来表达,”我走到阿丙身边,摸了摸他的头,问大甲,“你从我的动作里,听到了什么话?”

“老师很亲切,很喜欢阿丙。”

动作,不只是“动一下”,动作里有感情。写作文,你要清楚,整篇作文,你要传递什么感情。跟“这份”感情有关的动作,要用力写,细致写;跟“这份”感情,没什么关系的动作,可以一笔带过,可以省略不写。

课文《三顾茅庐》里,有这么一段话: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候”“快步走进草堂”等短语,我加了红线。

大家很快想起来,这些动作,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对人才的渴望。与整篇文章的“中心”,一致。



我对阿丙使了个眼色:

阿丙不舒服,趴在桌上。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他的额头上。

这一串动作里,传递的是什么感情?

大甲说,老师对阿丙的关心。

就这一细节来说,跟“关心”有关的,要细致写、用力写,才能把动作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感染读者,才是好作文。

学生安静地写。写不下去的动作,在位子上,学列夫·若尔斯泰,模拟刚才的一幕。

丁丁写好了:

阿丙趴在桌上,萎靡不振。管老师见了,快步走过去,伸出左手,轻轻托起阿丙的右手;又伸出右手,贴着阿丙的左手,贴了一会儿,拿开,不放心地将手放在了阿丙的额头上。阿丙可能真的发烧了,你看,管老师居然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了他的额头上,完了,阿丙发大烧了,上帝保佑。

要是下次,我发烧了,管老师也这么“贴”一下,我一定好了一大半。阿丙,你是不是呢?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讲了个小故事:

2002年1月,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选手雷德拉和桑托罗正与另一对选手布特和克莱芒,紧张地进行着男双半决赛。忽然,球场的上空飞进一只小鸟,不偏不倚,正好被雷德拉的一记势回球击中。

这时,令全球亿万观众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准备接球的布特看到小鸟落地,马上扔掉球拍,迅速跑到小鸟坠落的地方,眼见小鸟命己归西,他双膝跪下,手划十字,送上祷告。

要你将这一幕,写成一篇作文,你要写好哪个动作?

“写好布特的‘跪’和‘祷告’。”大甲一言中的,选得很准。写动作,第一,要能选准“动作点”。

两个动作,或许只有十来秒钟,然而,写的文字,要读上几十秒,乃至一两分钟。这就是“细节”。写不出,没关系,用列夫·托尔斯泰的法子,学着跪一跪,祷告一下,一定能写。

人,一天到晚的动作,实在太多,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抓住“动作点”,着力写能传递“情感”的动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2 18:41
■戴了放大镜“看”动作

英国某个医学院里,一位教授正在上课。“瓶里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有时候,光靠机器的分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亲自去尝一尝。”说罢,教授用手指蘸了蘸糖尿病人的尿,并把手指放到嘴里。教授要求所有的男女学生都这样做。学生们愁眉苦脸,他们知道,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还很容易传染上糖尿病。几个学生勉强照办了,并一致报告“尿”有甜味。

教授笑着问大家:“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为了让我们知道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教授大笑起来:“不对。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你们要观察细节。你们如果细心的话,应该看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舔的却是食指,而你们谁都没有看出来。”

教授说,幸好那不是“尿”,而是“糖水”,要不然,你们岂不要被传染上糖尿病了?

同学们听得嘘唏不已。

关注细节,才能做得比别人出色。有一本商业管理的畅销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你想要成功,一定要关注细节。写作文也如此,细节决定作文的成败。你的细节写得好,你的作文肯定棒。

我拿出一根针,穿起线来。

我把线头放到嘴里咬了一下,散了的线头并在了一起,对准针眼穿过去。线穿得不顺利,总偏。线头又散了,再放到嘴里咬。如此几次,终于穿过去了。

请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细节”。

大甲看到了我对准针眼,手有点抖动;小乙看到了我咬线头,嘴唇抿得很紧;阿丙看到我拇指和食指捏线头,很轻;丁丁看到我将针和线移得离眼睛远一点,好像太近了,眼都酸了……

动作上的“细”,表面来说,是眼睛看出来的,其实不是,靠你的心。没有一颗“细心”,你戴上天文望远镜,照样看不到细节,照样只有一句“管老师穿针线,穿了几次,终于穿进去了”。

细节,不靠“放大镜”,靠你一颗“心”,细心的“心”。你的视力好,不一定能看到细节。关键,你把的“心”放进去,才有细节,才有细节的感受,才有作文的精彩。

大家都分到了一段线,没有针。学生用一根线,模仿我的动作。

写前,我提醒大家,穿针线里,有许多的小动作,不要全写,只要选几个;太多,会拖沓、啰嗦。

请看大甲的片段:

管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线头,把线头塞到嘴里,嘴唇轻轻抿了一下,取出来一看,线头还有点分叉,又塞到嘴里。这次,他的嘴唇使劲抿了几次,似乎不把那分叉的线头抿到一块,誓不罢休。终于,线头并到了一起,头上的线,尖尖的,细细的,一定能穿过针眼。管老师左手拿针,右手捏线,对准针眼,左手轻微地晃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啊,穿过去了,穿过去了。管老师的右手放下线头,准备去接穿过针眼的那一头的线,谁知,拿针的左手一抖,线掉了下来,哈哈,管老师白干了……



要你来教这位小朋友,怎么教他改作文?我出示:

下午,我和哥哥到了乡下,姨妈问:“你吃不吃苹果?”我说不吃。姨妈又问哥哥吃不吃,哥哥说不吃。姨妈说:“你们不吃我只好自己吃掉了!”

爸爸说:“你们两个来个吃苹果比赛吧?”

我三口就把苹果吃完了,哥哥这么大的人,还没有我吃的快呢?我觉得吃苹果这个比赛很好玩。

“‘我’的三口,要一口一口地写,这三口写细致了,读的人才觉得好。”大甲抓住了核心的“动作点”。

“哥哥的‘吃相’和我的‘吃相’不一样,哥哥比我慢,比我斯文,要写出两个人不一样的‘吃’。”戊中从“人”的个性,谈“人”的动作。

“起先,‘我’不想吃苹果,比赛了,吃得那么快,‘我’心里的想法的改变,也要好好地写。”丁丁不局限于“动作”了。作文,不大可能专门写一个动作,动作、说话、表情、内心的想法,常常混合在一起。

人有遗忘的本能。动作上的“细节”,我们会遗忘,一句有意思的话,一个有意思的表情,当时记得清楚,回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列夫·托尔斯泰有一个记住细节的好经验: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身边带着笔和纸,随时记录,这,几乎是任何一位想写好作文、走向作家的必由之路。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