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儿童文学50年“排排座”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5 20:04
标题:
儿童文学50年“排排座”
儿童文学50年“排排座”
徐鲁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9月23日
歌德说过,有一些书,不仅是世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作为歌德的同胞和晚辈的本雅明,在《柏林纪事》里进一步解释这个观点说:面对这样一些书,你不是在阅读它,倒像是“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里行间”。
《少年文艺》(上海)作为一份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儿童文学杂志,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路程。五十多年来,她所发表的各类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寓言、曲艺、少年习作等等,可以说是新中国儿童文学世界的一个微缩。对于出生和生活在共和国最初的日子、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作家和读者来说,《少年文艺》如今已经成为他们童年时代里最美好的阅读回忆了。重新阅读这本杂志五十多年来所刊发的一篇篇使人记忆犹新的作品,仿佛重返那遥远的、金色的童年的麦地,该有多少往事和感受重上心头。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这套标明为“《少年文艺》50年精华本”的儿童文学选集称之为“影响新中国几代青少年成长的心灵读本”,是比较恰当的。
这套选本共有五卷:小说两卷《彩色路途》、《绿色麦地》;童话卷《金色水桶》;诗歌卷《红色秋千》;散文卷《蓝色海洋》。这些书名似乎在暗示:这些作品本身已经建构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小世界,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和小读者在其中生活、呼吸和成长;同时也在表明,新中国的儿童文学在追求自身的艺术个性化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最终取得的成果。路径有千万条,色彩也各不相同。每一段路途上都付出过艰辛,每一段路途上都留下了果实。正如这套书的主编梅子涵所说,“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海洋。很远的日子在下面,昨天的故事在水上。离开童年,童年反而加倍情深,每条小鱼的游动都是感情的尾巴在摇,情深处没有不美好的风光。”
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领域里,曾经发生过、并且让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每一个作家都经历过如此多的困惑和痛苦,儿童文学界也毫不例外。检视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阵容和作品,其中的阵亡者和被时间无情地淘汰掉的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真是惊人。我做了点简单的数字统计:入选这套选本的散文有70篇,而从建国后到1978年“新时期”以前的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编者只筛选出了10篇;小说两卷共入选77篇,新时期以前的则只有3篇;童话入选50篇,新时期以前也只有4篇;诗歌大约入选140首,新时期以前的也只有10首而已。这个巨大的淘汰量只能说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大多数作家那里,走的是一条弯路,甚至是一条“不归之路”。时间和艺术法则都是无情的。然而,时间的雷电,命运的风暴,最终所扬弃和摧毁的,也只是那些迎风媚俗的诗歌、童话、小说和散文,而另有一些作品,却经受住了一次次严格的检验和磨洗而流传了下来,并且被打上了优秀甚至不朽的标记,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且以散文卷《蓝色海洋》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二三十年,是中国儿童文学得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完成了整体艺术嬗变和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的一个时期。以1978年为开启“新时期”的标志,中国儿童文学也由于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获得全面勃兴的机遇。这期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经济转轨、文化转型……所有这些,也都为儿童文学的健康、自由地发展,营造着全新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同时,由于汇集在这一时期的近乎四代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使得儿童散文也和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一样,在这一历史时期里放射出了夺目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芒。老一代在进行伟大的自我超度,坚强地从自己身上跨越过去。新生代带着压抑不住的开创精神,发出沉重而响亮的足音进军文坛。四代散文作家蘸着各自的心血,在20世纪最后二十来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与50年代、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儿童散文相比,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儿童散文终于走出了长期以来无法摆脱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阴影,冲出了简单而庸俗的“工具论”的樊篱,而逐渐地、直至真正回归到了文学的本位上。检视80年代和90年代的儿童散文,我们几乎再难找到那种一味突出某一类即时性的政治道德训化而忽视文学审美的“假大空”、模式化和教条主义的东西了。其次,作家们打破了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教育功能而轻视审美和娱乐作用、过分尊崇共性而排斥个性、简单的理念先行而抑制丰富的性情的狭隘格局,而以无限广阔的审美视野,以忠实于童心、忠实于文学为前提的坚实的文学实践,使儿童散文不仅回到了文学本位和儿童本位,并且推动儿童散文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多元并存的“百花时代”。举凡校园生活、家庭伦理、社会问题、大自然风景、宇宙奇观、科技探索、历史文化以及融合在大时代之中的充满欢乐、忧伤、梦幻、孤独、渴望、秘密的万花筒般的儿童情感世界等等领域,都进入了作家的视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且作品的数量、样式和整体艺术水准,都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时期。辛勤的作家们所献给这一时期的美丽、斑斓和繁富的文本,不仅标志着这个时期儿童散文整体观念和品位的突破和提升,而且也充分显示了作家们在追求和张扬艺术个性上的收获与胜利。第三,一批具有先锋、实验和探索性质的儿童散文作家及作品的出现,为这一时期和这一领域平添了一道鲜亮的异彩,成为世纪末叶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这些被冠以“新潮”标识的作品的出现,不仅为儿童散文园地带来了新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把一个艰巨的文学课题,即中国儿童散文如何突破传统观念和手法,进而创造更新更美的,既具有现代精神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既不乏古典美又富有现代美,而且足以获得广阔的世界性认同的文学样式,摆到了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和文学史家的面前。
从入选《蓝色海洋》的儿童散文创作队伍来看,可以说是四代作家,济济一堂,仿佛无数座冰山汇聚在21世纪出海口,相互碰撞、整合之声,轧轧作响。
一代是以陈伯吹、郭风、叶君健、秦牧、林海音等为代表的,在1949年以前就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的老作家。这一代作家大都是阅历丰富、学养深厚,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也不乏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先进文化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其作品富有自由和人道情怀,富有爱心、童心,注重文本的艺术品位,从整体上承继和弘扬着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长久的历时效应。
然后是50年代成长起来的,到80年代正当中年的一代作家,如施雁冰、王一地、邱勋、韦苇、吴然、佟希仁、倪树根、许淇等。第三代作家主要是成长于“文革”前后,几乎与新时期同步开始文学写作的一批“知青作家”,如肖复兴、陈丹燕、赵丽宏、梅子涵、陈益、鹿子(陈丽)、金曾豪、董宏猷、班马等。这一代作家和上一代相比,很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精神流水线的产物,倒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狂热与“文革”结束后的幻灭,使他们成了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又一代觉醒者和探索者。他们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受惠者和紧接着的“文化热”的积极参与者。而整个80年代,也正是这一代作家的思想资源、知识结构和创作风格得以充实、调整和形成的时期。他们由最初的激情奔涌、渴求嬗变而走向沉稳和成熟;他们由怀疑、觉醒、批判、解构而最终完成了重建和铸造,各自找到了相应的坐标,当然也直接决定了此间散文的品格和实绩。
所谓第四代作家则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而于90年代浮出海面的一批最年轻的创作者,《少年文艺》为扶植和推举这代作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功不可没。这些年轻的散文作家包括徐鲁、玉清、简平、庞敏、萧萍、张新颖、张洁、殷健灵、王蔚、叶凤春等。这是20世纪最后十年里出现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创作群体,也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领域里一群姗姗来迟的主角。他们大都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氛围里完成大学学业,在世纪末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空前活跃、文化空气相对自由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和“新新人类”。他们以扬厉的姿态、新颖的视角、敏锐的感觉、灵通的讯息和无拘无束的叙述方式,努力拓展着自己的话语空间,为中国儿童散文创作注入了一脉脉清新的活水。
把《少年文艺》五十年来的优秀作品集中起来看,我们也许会发出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小说《海浪》里的一句感叹:“世界让那些人经历了如此多的冲突,而他们私下的亲密关系是多么美好啊!”这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领域里所独有的风景。
“《少年文艺》50年精华本”共五卷:小说卷一《彩色路途》、小说卷二《绿色麦地》;童话卷《金色水桶》;诗歌卷《红色秋千》;散文卷《蓝色海洋》。梅子涵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0.00元(册)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