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络写作的特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3 13:22
标题:
网络写作的特点
网络写作的特点[z]
网络写作是在线的,这是网络写作最主要的特点。只有那些在线写作,边写边即刻上网的写作,才属于网络写作。这个时候,网络这个媒体已经内在地改变了作者的思维与写作方式,也改变了作品的存在方式乃至整个写作活动的方式。比如写作的即时性,传统的写作方式是可以颠来倒去反复修改的,有完整的构思,而网络写作是即时的,当下的,边写边发表,他的一段文字一旦上去了就算是发表了。网络写作有时很难有非常完整的构思谋篇,因而有一定的游戏性质。同时,网络创作中,创作与批评具有同步性。传统的文学创作都是写好作品发表了,才能有读者和批评家的反馈意见,创作与批评不存在同步性;而网络创作是一边创作,一边就有网友的反馈。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贯穿整个网络写作的始终。所以批评和反馈的活动与创作活动几乎是同步的。一个网络文学写手说:“再也没有比网络写作更令我兴奋和激动的了。阅读者一直伴随着关注着你的写作,你每写下一段,都可以让无数人先睹为快,并得到认可与批评。当你全部写完,新闻记者也同时完成,但也可一直进行下去。然后你再写另一作品,仍然如此美妙。” 另一位网络写手说:“你不需要为了引起注意而刻意做什么,有写作就有,非常快。”总之,真正的网络文学是充分体现网络特征的,而不仅仅是发表在网上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网络是把各种已经在纸媒体上发表的东西,搬到网上,这就不属于网络文化。至少,它不能最充分的体现网络交流与传播的特点。首先,网络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在网上交流的人常常相互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与身份,交往的双方或多方不知道对方是谁,BBS上的聊天最能够体现这个特色。这样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体交流也差异甚大。
其次,由此匿名性导致在线网络交流中的监督机制的弱化,甚至悬置。也就是说,匿名性使得网络的交流没有其他交流常常具有的社会监督与文化禁忌以及自我心理防御,因而也没有必要带上人格面具。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交流是最真实的,最没有作假的必要。比如,如果交流的双方或多方彼此知道对方的身份,说话就比较谨慎。同样,如果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即使不署名也常常能够查出来),作者必然会顾忌很多,难以完全说真话。网络交流的这个特点是一把双刃剑。从消极的方面说,大家说话可以不负责,相互欺骗,甚至脏话连篇,把本我中最原始的一面宣泄出来;而从积极的方面说,大家没有出于种种文化禁忌而隐藏伪装自己的必要。如果没有匿名性,那么你与别人说的话、你发表的见解都是要负责任的,这使得你在非常自律的同时也学会了掩盖和作假。再次,匿名性还使得其他交流中必然存在的交流者之间的那种不平等权力关系被搁置起来。大家知道,交流行为中存在许多扭曲交流的真实性与平等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交往者之间必然存在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包括政治地位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不同、文化资本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甚至长相的不同等等。这些因素都必然在交往的时候进入交往过程,成为交往的重要社会性语境,乃至扭曲交往的真实性,使得交往不可能完全是平等的、理性的、以理服人的。而网上的交往就不同,大部分在网络上聊天的人都是用的化名,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明星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平时总是带着假面,也希望有机会“胡说八道”),所以,他们的身份与权力在匿名交流中不起任何作用。这使得交流变得更加真实与平和。
如上所述,在网上交流中,由于扭曲交流之真实性的各种因素都不存在或被弱化,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交往者常常把自己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流露出来,当然最真实的不见得就是最理想的或没有缺憾的。我们在BBS中见到的各种帖子就是这个真实自我的流露,它既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有时也夹杂着各种低级肮脏的杂音,甚至非常难听的、不文明的漫骂与发泄。泥沙俱下与良莠不分是BBS这种最具有网络特点的交往方式给人们的特殊感觉。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匿名性,如果存在监督机制、社会文化禁忌、权力关系,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基于这样的原因,网上交往的质量不但最能够体现交流者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最能够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在强制的状态下举止言谈文明并不难,而在一个自由的、非强制的状态下这样做就很难了。与此相应,网上的东西常常具有很大的反抗性或另类性,原因也在这里。因为我们平时都是处在其他的交往方式中,无法满足真实自我的表现需要。我们有太多的时候不能讲真话: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与老板在一起的时候,乃至与同事、同学、爱人、恋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如此。我们平时的反抗的欲望经常是被压抑着的。
但是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的虚幻性呢?其实虚幻性与真实性本是同根生,同样是起源于网络交流的三个要素:匿名性、社会文化禁忌与监督机制的缺乏以及权力的不在场。因为没有了各种监督与制约,所以人们可以自由地甚至不负责任地编造自己的身份、地位,一个穷光蛋可以说自己是大款,一个贫民百姓可以说自己是局长,一个丑八怪可以把自己描述成绝色美人。而且,男人可以扮成女的,女的可以扮成男的。等等。许多网上的欺骗行为常常就是因此而发生的。这也就是所谓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游戏性。它危害性与魅力就是来自于此。
此外,我们说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或虚幻的,也有另外一层意思:人在交往中的必然面对种种禁忌,作为社会事实,虽然与真实的自我常常是有矛盾的,但是它们也是真实的,特别是作为客观的社会力量、社会规范,它们无疑是真实的。相反,一个完全摆脱了这种社会文化力量与规范的纯粹的自我,在社会的意义上反而是不真实的。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真实。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们常常必须通过伪装的方式才能表现“本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把那个充分社会化、理性化的“我”隐藏起来,才能表现被这个社会化的自我压抑的“我”。网络就是这样一个隐藏一个“我”呈现另外一个“我”的场所。
网络写作第二个重要特点是非线性。所谓非线性,就是由于电脑的超级链接功能,作者能随意地从媒体或文本的一点跳到另一点,从而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神圣规律。而网络性则是作者借用电脑的链接功能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不同的媒体、文本之间穿梭往来,不同的因素相互影响和交叉,形成网状结构,大大拓展了思维的自由空间。还有自主性,它指电子文本表达媒体和形式自主选择的丰富性,以及不断复制增长的自我控制能力。电脑写作中的这种新思维,不仅会改变传统写作模式,文本的写作方式、表现形态、传播途径,而且还会改变整个教育的模式,并将最终改变人类的整个生存方式。
电子文本同传统文本相比,表现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异。1. 文本从原子式的稿纸和书籍形态,转化为电脑屏幕上的比特显示。文本的原子形态,其传播受三维物理时空的限制,读者十分有限,并随着时间推移使用价值日益降低。而文本的比特形态没有体积和重量,可无限止复制,以光速进行传播,不存在任何时空障碍。它可供无限多的人阅读,其文本价值会因读者的增加而越来越高。2. 电脑文本的体式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现在有些电脑软件如Office 2000、WPS 2000、写作之星、Works等,都装载了一些标准文体的模板,有的还有设计精美的封页,作者只要照式填写就行。3. 电子文本的语言风格将日趋简洁。由于电脑网络把时空几乎压缩为零,文本信息的传递将十分快捷。语言的简洁,将成为电脑文本的主要特征。尤其是电子邮件,简洁是它的灵魂。精雕细琢的文字和构思精巧的结构,将被简洁的文风所涤荡。4. 电子文本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文本单一文字媒体的限制,可加进声音、图像甚至动态影像等多媒体因素,极大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力。在电子邮件中,人们还用标点等符号,创造出不同的“脸谱”来眉目传情,以增加写信情趣。5.电子文本的差错率将减少到最低程度。电脑软件大都装有自动校对系统。如果出现英文拼写错误,中文词汇使用不当,都可得到自动纠正。
网络写作的第三个特点是自由的发表和传播。传统的写作也可以是很自由的,你可以随意的写作,但要发表却不是你能自主的,有时为了发表而改得面目全非,直到扼杀你的创作激情。要不就藏之名山不见天日。当一名作家曾经是许多文学青年的梦想,但传统出版业的一整套操作规范击碎了几乎99%的文学青年的梦,而20世纪末兴起的互联网则以其无限美妙的交互性为所有的文学青年的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网上流传着一个精当的比喻。网络之于写作,如同卡拉OK和唱歌。从前人们只能聆听歌唱家美妙的歌喉,但卡拉OK出来后,任何人都可以高歌一曲了。那么有网络之前,写作并且发表文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但是网络了带来空前的自由,无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风格的文字,都可以拿来自由交流。与由几个凤毛麟角的歌唱家主宰的世界不同,卡拉OK的世界让大众成为了表演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而在网络世界,网民直接由观众变成了网络舞台上的舞蹈者。
被称为网络写手的三架马之一的邢育森说:“我必须感谢网络给了我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这就像农民能去耕种自留地,商人可以做个体经营了,我终于能够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已获得博士学位的邢育森目前还在担任一家网络公司的CEO,对他来说,网络写作纯粹是业余爱好,“当然这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他说,但他没有指望靠在网上写作成名立万。
网络写作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卡拉OK的比喻,不论歌者的嗓音是圆润悦耳还是声如驴鸣,他总归是拿起话筒开口唱歌了。与大众的快乐相比,那些偶然从歌厅唱出来的星星们并不具有绝对的价值。网络写作使每个人成为参与者,都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比其他问题都重要。
网络写作自由发表的氛围,孕育了众多的网络写手。这些网络写手不是靠写字吃饭的,而是把写作当作乐趣或是好玩。“网络写手”这个词,绝对是近年来的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来得及收进最新版本的《辞海》。“写”当然是写字的意思,专门指互联网上在网络论坛写“帖子”(注意不是“文章”也不是“稿件”),而且是能够有一定阅读吸引力的文作。“手”顾名思义,类似“水手”“枪手”中“手”的意思。“写手”说白了,就是面向网络写作的人。
网络写手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灌水人,他们也灌水,但是他的水是自己亲自造出来的,他将自己的原创文章倾注进网海。其他的灌水人,要不转载其他写手的文章或者是官方发布的新闻消息,要不写上三言两语算不上个文章,那不是写手。网络上的著名人物,都是写手。他们大多以一个比较希奇有趣的名字出现,当然这个名字真正网络上能够出名,还得看这个写手本身的知识基础文字实力,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如同作其他的事情一样,能够将“写手”做到精彩极致的,也非常少。
“写手”并不是一个职业,只是一群有闲暇时间、有多余精力、有写作能力、有上网习惯的人的特殊爱好和休闲方式,但是,却是支撑互联网信息共享的主要和重要支柱之一。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写手们在网上交流的文作。当然这些文作不单是文学创作形式的,也还有专业人士在网络论坛上开讲一些电脑知识、法律知识、卫生知识等等专项领域的文字,作为浏览的人,感到读了后受益匪浅。有许多专业论文式的网络文章,那些东西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非常深,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写出来的。这个特点《士柏》尤其突出,那里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学人文库和网友文库,一般来说,发现并走进那个地方,每天阅读大量的各类文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和提高方式。
任何一个网络论坛,其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驻该论坛的写手的水平。一个论坛如果没有自己的写手群体,天天吃别人嚼剩下的馍,要不就是无聊的琐碎甚至恶俗的嘈杂,沦落到网络垃圾场甚至网络厕所的地步,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写手们在论坛写作并无任何直接经济收入,还得自己搭上时间精力和上网费,为的就是图个自由,并方便快捷地多角度表达看法交流观点,这种便捷只有互联网的论坛才能够具备,所以,网络论坛上活跃着一大批以自己的原创文字灌水的人,这成了信息时代一道特殊亮丽的风景线。从网络论坛的角度来说,信息社会越发展,各个论坛间的竞争就会越激烈,写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没有什么事情比培养自己网络论坛的写手群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新华网的拔剑出京城、龙羽生、巴山怪客、京都浪子,海云天的“天津三杰”鱼虫子、一把钥匙、江南游子都是非常优秀的网络写手,他们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资源共享优势,也将自己的智慧回馈到网络,这些都足够叫人赞叹。
总之,网络环境使众多网络写手能够比较自由的写作,文字生动活泼,内容真实有趣,贴近生活,因此网络写作参与者日众,这不仅导致网络写作的大众化,也引起网络写作的个人化。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