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给伪文化温柔一刀——扯淡网络写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3 13:16
标题:
给伪文化温柔一刀——扯淡网络写作
给伪文化温柔一刀——扯淡网络写作
--------------------------------------------------------------------------------
http://people.sina.com.cn
2003年12月22日
作者:冷调蓝猫
我的职业是电脑平面设计,喜欢上网码字,还是两个多月前的事。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意外获得了悠悠的两个月长假,就这样,也“爱”上了“码字”。对于我这样一个“码龄”还不到一季度的“刘姥姥”来说,一进入“网络文学大观园”,可能“一个落地钟”都会让我“惊艳”不已,即便如此,我还是恳请大家硬着头皮也来听听“刘姥姥”的“老刘、老刘,头大赛如牛”之声!
网络给了写作爱好者空前自由的发挥空间,文体之怪异、内容之广泛、题目之新奇、题材之繁杂,均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从中走出的佼佼者们,拥有了“网络作家”的头衔自是理所当然,更有出类拨萃者,还被冠以“新新人类作家”、“超优质网络写手”、“超人气当红作家”等美称...而这些足以“羡煞”传统写作者的头衔,便很遭某些人的白眼了。有一些人对如此“吸引人眼球”的美称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不过是“网络写作”的“泡沫经济”产物而已,其实,我倒认为,这种现象不但合理,还会一直持续,除非(我不想说了)...还是说吧:除非某一天,一个划时代的“重装黑客”从天而降,使互联网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劫难,再也得不到修复,不得已下,网络写作者们才又退回到了台灯下“爬格子”的时代...
网络的写作者和读者本就是一个年轻人的群体,如果哪天在某个论坛上出现了《岁月随想》、《我这一生》之类的题目,一定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当然,也并不是年经人喜欢看的东西都是年轻人写的,这也许就是琼瑶阿姨为什么不能被称作“新女性作家”、余秋雨先生为什么不是“新新人类的文化偶像”之理吧?反之,如果某天那些“不靠网络博虚名”的“正统写作元老”们心血来潮,认真地学会了“五笔打字”与“拨号爱屁”、给自已起了一个“魔鬼般的呢称”后,也加入了网络写作的大家庭,我想,以他们“天使般的文笔”定会在互联网上掀起滔天巨浪的,是不是到那时,才真正算进入了“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的“喋血双雄”时代?可惜,互联网对大多数“老一辈”作家来说,似乎是晚来了十多年,要不然,他们的名气没准儿混得比现在还大呢?
有人说,网络写作中存在诸多“不良”现象:内容单薄不耐回味,思想空泛不经推敲,另类搞笑哗众取宠,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实,“有识之士”们大可不必多虑,尽管你们头上的白发一天多似一天。网络写作的优势就是“自由”与“包容”(我一人之见),对网络写作者来说,能不能换来“稿费”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从文字本身找到乐趣”!
那么,该由谁来“鉴别网络作品之优劣”呢?传统写作好歹还有各“名编”把关,即使一部“达不到出版水平”的作品,被某“名编”连砍“十三刀”后,一上架照样可以卖出五位数!可网络上的名作靠什么把关而进一步得到流传呢?说到底,还不就是靠广大热心网友之鼎力支持与“吐血推荐”吗?就拿网络上第一部畅销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来说,那位叫“痞子蔡”的仁兄,在无数个“野猫三长一短的叫春声”里,泡上一杯咖啡开始了写作,在博士论文的“步步紧逼”之下,这位仁兄“竟也想放弃”,幸亏无数“热心网友的来信”给了他写下去的勇气,也终于“完成了长达三十四集的连载”。在这里,我不想谈这部作品有“多么出色”,也不想谈它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倒是蔡先生本人的一句话值得“深思”:“除了网络,我实在找不到其他任何可以发表的途径!”而《第》作靠传统媒体出版发行后,销售量一路飙升...
一部畅销的作品(当然,畅销与好并无绝对关系)的作品,归根结底是以读者的多寡来衡量的,而网络上的“点击数”就是最“露骨”的体现,我宁愿不看那些所谓的“畅销书作家”被某大出版社包装一番后隆重推出的“作品”,因为那些书往往“看了三页就想关灯”,而更愿意相信网友们血亮的眼睛,我还一厢情愿的认为,即使伟大如《红楼梦》这样堪比肩诺贝尔的作品,假使发在网络上,也照样不会“失传”的!也就是说,我相信网上读者的眼光,而不相信某些不负责任的“文艺批评者”们的眼光,——这些“文化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你只要一说他没有“文化”、目光愚钝,他就爱犯急,尽管他的水平还没达到“能服众”的地步,可急起来很吓人的!我就“冒天之大不韪”地送他们一个美称——“伪文化者”!
网络写作中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使很多“忧心冲冲”人士有了“赚稿费”的地方,可我倒想问问他们,有如此充裕的“分析、研究网络作品”的时间,自己为什么不也写一部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有深度的作品,却反过来说网络作品没有“深度”、还“头冒青筋”地来管“年轻人”的闲事呢?他们一定不会认为,“泥沙俱下”后涤荡出的“涓涓细流”,其清洌照样配得上“有点甜”这三字!
有“阳春白雪”,就有“下里巴人”;有“贵族文学”,就有“平民文学”;有“小资情调”,就有“市井之声”;有浪漫主义,就有现实主义;有豪华大餐,就有精到快餐...网络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对“各大派系”兼容并蓄,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传统文学现在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网络,不知会有多少优秀的作品早已被“伪文化者”们一声冷笑后就“打入冷宫”了呢?而从网络中走出的优秀作家们,即使他(她)们投靠了“平面媒体”当了“传统作家”后,其作品也往往比“传统作家”之作品更受欢迎一些,这从一些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就可看出一此端倪,就不须我多言了。
在“伪文化者”们眼里看来,网络文学实在是存在太多的不足了,连作品的名字也成了他们“千夫所指”的对象,说什么“靠惊世骇俗的名字”来换取“高回报”的点击率,——这就更可笑了!要不是聪明的网络写作者悟出此道,那些主流的传统作家怎会想到“有了快感你就喊”?还喊出了一个叫什么“拯救乳房”的口号!每一个写作者,不管他是“文豪”还是“写作文的学生”,谁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亲生孩子”般看待?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听一点儿的名字有何不对?这竟然也招致了“伪文化者”们的骂声一片,我想,那些“伪文化者”们在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时,照例无数次地翻看过《周易》与《姓名学》!作品是作者写的,作者本人想起什么名字那是人家的专利,可“伪文化者”们就是想管管“人家孩子名字”的“闲事”,莫非是想让“人家的孩子”认自己做“干爹”?只可惜,古人们不懂此道,否则,《水浒》就可改为《我在黑社会的日子》或《浪子回头记》,《三国演义》就可改为《决战天下之巅》或《雄霸天下》,《红楼梦》就可改为《大观园生死恋》或《花从历险记》,《西游记》就可改为《禁欲主义者的前世今生》或《和尚四人组重出江湖》了!我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伪文化者”们,不要靠“批评人家作品的名字”来表明你们是多么的“格调高雅”,名字只不过是块儿敲门砖,衡量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从来就不是靠名字的,李白的诗即使每首都叫《无题》,也照样会流芳百世!可惜,我眼中的“伪文化者”们总是找不到问题的最根本所在!
网络文学作品比之传统文学作品无疑更贴进真实的生活,行文更具随意性,文笔更加生活化,与读者的距离自然也更近一些,这竟也招致了“伪文化者”的不满,说什么“网络文学不过是快餐,没什么营养”之类的话语,也许他们说的没错,但快餐做好了也未必就成不了“麦当劳”或是“肯德基”!就拿我来说,说到看爱情小说,如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周渔的火车》同时摆在我面前,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因为我觉得《第》作更能排解我紧张的工作压力,看起来更轻松一些!“伪文化者”们可以说我没品味,但“有品味”的他们,不知会有几人认真地通读过《呼啸山庄》、《简·爱》、《安娜·卡列安娜》和《乱世佳人》?
不少“有相当文化”的“伪文化者”们向来是以家长自居的,就如同教育孩子一样,在他们眼里,“网络文学”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既然是孩子,就少不了他们“指手划脚”一番了。网络上对他们的称呼大抵是“文艺批评家”、“学术权威”之类的有气势头衔,以他们在中国文艺批评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资历,随便对网络文学批评一句,就可“四海翻腾,五洲震荡”了,如果说“网络文学”在他们眼里是“小孩”的话,他们就是文学界当之无愧的“大人”了!大人教育小孩不外是两种方法,西方崇尚“鼓励小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而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还是“让小孩子做大人们认为正确的事”,也就是“阻止小孩子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在“相当有文化者”头脑里,是更愿意“推崇”后者的,网络的一些作品被他们“说三道四”便在所难免了。但凡一有人写出与四大名著相关联的作品,就会无一例外被他们冠上“文化垃圾”四个字!网络作家写了《悟空传》、《沙僧日记》等作品,网民们一叫好,便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大声呼吁《有多少名著可以胡写》?殊不知,名著在当年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未必就是“名著”,甚至也会被认为是“淫书”、“禁书”、“垃圾”!“名著”抑或是“垃圾”,是留给后来更有眼光者评定的,而不是“只缘生在此山中”的“伪文化者”批评家们!小说可不可读、受不受欢迎,读者心中自有公道,不需要“伪文化者”批评家们戴着“伪善”地面具进行“引导”,可他们却总爱“急火攻心”地证明自己的眼光是多么的“超乎寻常之老辣”!说网络写手们不尊重名著就更是没有道理了,如果不是熟读名著数遍的话,人家怎会把名著中的人物“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呢?有人写作专靠“颠覆名著”,就会被传统的评论家们说为“不务正业”,可“不务正业者”为什么不“颠覆”那些默默无闻的作品呢?这其实也是人家对名著的另一种方式之认可嘛!可惜,我们的“评论家”就是认不清这一点,自己写不出名著,还不许人家“另类”、“大话”、“新编”名著,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因为每出一部这样的“判逆作品”,他们的稿费便又有了新的来源,倒让我觉得有点像“吃人家的不领情,还反过来骂人家”了,“伪文化者”们是不是有点儿太“不仗义”了?
说实话,我向来就认为所谓“红学会”的“那帮遗老遗少们”不过是一群“靠雪芹养活的闲人”!如果他们“不幸”出生在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照例会毫不犹豫的把《红色楼阁里的梦》批得狗血喷头!与其看所谓“德高望重的红学家”们写的东西,我宁愿花大力气去看网友们写的另类红楼作品...网络文学一直在不断进步,不论写作者还是读者,他们的品位也正在不断提高,很遗撼,这里面却鲜有维护“传统文化”的“伪文化者”们的功劳!如果你们中有一少部分人看到这里,已义愤填膺、拿起板砖的话,我奉劝你们“别激动先”,“文化人”都是讲“斯文”的!假使有一天,你们的作品也被人“颠覆”、作品中人物也被人“胡写”了,窃以为,你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对簿公堂”,而是“暗自窃笑”!要是这样的话,我就正好“冒着枪林弹雨”当面给你们戴上“伪文化者”的“王冠”!
诋毁网络上的作品之人,不仅存在于“高级的文化人群”之中,也存在于那些“不是文化人,却偏以文化人自居”者当中。先拿我公司同事某君来说,此人隶属市场部,对古典名著的唯一多点儿的认识就是“能把金陵十二钗还算完整的背下来”(这同时也成了他与女孩子的谈资),却不知红楼的后四十回已不是出自雪芹之笔。有一次,当他无意中见到有同事在网上看《悟空传》时,当下脸一拉就说:我最讨厌有人“糟蹋”名著了!说罢,竟一怒离去...基于我对此君的了解,我想他大概属于那种“看一部小说要备一本词典不时查生字才能看明白”之人!鉴于此君的档次未免太低之故,我想他连“伪文化者”的称号都不配,因为他整个就是“俗人”一个,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假”伪文化者!而真的“伪文化者”们向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媚俗”的,他们根本是“不屑于网上码字”的,即使偶尔“试探性”地码了一回,也大抵是因“文化程度太高之故”吧,点击率一向就甚为寥落...故我觉得那些“有了一定文化,可惜成不了大气候,却偏要维护他们认为正当的东西实际上却未必正确的”之真“伪文化者”们才更可怕一些,因为他们“有资格”对“网络文学”说三道四,而“说三道四”的前提是因为他们对网络文学本就是“嗤之以鼻”的缘故,可惜,他们在“非网络文学”之领域的建树又实在不多,自然有“多余的精力”来管网络文学的“闲事”了!可以说,这部分人才是阻挠网络文学发展的主流群体,是不折不扣的“伪文化者”!
其实,我觉得网络文学的现状也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成长的烦恼”是谁都会遇到的事情,白话文的形成不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阵痛吗?网络文学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要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写手和具备一定水准之读者踊跃参与其中,只有全情地投身其中,才能感触到她的进步与不足,适当而中肯的批评在任何领域都受欢迎,而不负责任的“冷嘲热讽”则大可不必。我斗胆放言,假若网络文学中横空出世了像鲁迅、胡适那样的大家,那也一定是来自于“网上的码字者”,而与“冷眼旁观”的“伪文化者”无半点儿关联!一个厨师的声誉是来源于吃客的,而不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餐厅经理;一件衣服合不合身,要看穿者“贴身的感受”,而不是“旁观者”妄自的猜测;同理,网络文学的成长也必然离不开“善意的批评者指明方向”,前提是批评者也能参与其中,与网络文学“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而那些站在十丈之外“隔山打老牛”的“伪文化者”们,请你们走远一点儿,不要破坏“网络文学的净土”!
网络上发表作品的随意性,又使那些“伪文化者”们有了“说道”的地方,可是,同时伴随着“随意性”的“无功利性”,“伪文化者”们便视而不见了!他们一味给网络文学“挑刺儿”的同时,却已开始“算计”起了自己的“字数与稿费”。我是一个足球迷,在网上经常发现这样的“怪”现象,许多著名体育专栏撰稿人所写的文章,有时还不如网友们“即兴而为”、一蹴而就的评论写得更精辟呢!
做为“网络文学”读者的我,很尊重那些“写了十万字的长篇,却换不来一分钱回报”的网络作者们,我想每一个网络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是快乐的,尽管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面临种种的“痛”。即使作品的读者只有他们自己,他们仍默默无闻地坚持写着,从对网络文学的推动作用来说,这种不计回报的“写作精神”要比“伪文化者”们的批评之音不知要强多少倍?!“伪文化者”们有时也未免“欺人太甚”了,人家“不计功利的写作”已属难能可贵了,却还不愿让人家痛痛快快地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不断发出“聒噪之音”;有的网络作者本身就不在乎“功利性”,“伪文化者”们却偏要按“功利性”的标准来评价人家的作品,还概括为“鱼龙混杂”!我想评价网络作品是“鱼”是“龙”,最终还是要靠网友们“血亮的眼睛”的,干“伪文化者”们底事?网络上的写作者们,不管是成名的还是未成名的,面对“伪文化者”们的“诘难”,愚以为不妨可以学学鲁迅先生(某一时期的态度):躲进“网络”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伪文化者”们认为太多的网络小说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应急之作”,所以他们在熬夜“拜读”后,还会提笔来证明自已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癖”;他们看到网络文学之风日盛,开始破坏他们的“主流地位”了,便担心自己“观棋不语真小人”,马上就愤然提笔写一些“网事不堪回首”的文章来证明他们是多么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却忘了自己还处在连“拨号”和“宽带”都分不清的“混沌时代”!文学界从来都不缺批评家,在网络文学界也是如此,而网络文学界“自产自销”的批评家更能切中要害,也足够用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伪文化者”们,你们从来就不是“文学的救世主”,而网络文学也从来就不需要“救世主”!如果真的非要找一个与“救世主”最接近的词语的话,那些一如既往地支持网络文学的、热心而无私的读者更配得上!正是这些可爱的网民读者们,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作品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为“伪文化者”所不齿的“珍珠”!假若有一天网络文学能达到主流地位的话,“转向极快”的“伪文化者”们没准儿就会急不可耐地第一个冲过来“分桃子”呢!
那些“心”在网外、漠视网络文学成就、不关心网络文学发展、不尊重网络写作者、总说风凉证明自己有多清高、以文化人自居却又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伪文化者”们,他们总爱在不同场合“越俎代疱”式地表示出了自己“对网络文学现状的担忧”...可笑的是,即使在传统文学界,他们也绝对算不上主流人物,而网络文学界(特指批评界)更不应该收容他们!做为连“伪文化者”都谈不上的我,一个资浅网虫,很想“斗胆”对他们说:到网络以外的“雪地上撒野”去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