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如何看待文化的地域差异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 17:11
标题:
如何看待文化的地域差异
如何看待文化的地域差异
——对一种出版现象的批评与思考
作者:周庄
最近有朋友送了两本书,一本是《河南人惹谁了》(马说著海南出版社2002年4月版),另一本是《湖南人凭什么》(周兴旺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据说,为“北京人”、“上海人”说话的书也在陆续印行,甚至还有跟风出版的《河南人谁也没惹》。出版界忽然有了这样大的兴趣,不约而同地从地域出发,讨论中国各处的民风乃至人的性格,个中缘由,显然可以追溯到前一阵国内网络上有关河南人的调侃、讥讽、反驳和论争。从相继出版的这些书来看,其基调,无非是为本乡本土鸣冤叫屈,继而收集各种材料,为自家英烈评功摆好;与此同时,则不免要贬低别处的民风、人品以及人的能力,从而更显出本地的与众不同,激起本地人的自豪感。这种不同地域之间的贬低与捍卫,渐已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我们应怎么看待这场悄悄发生、迅速蔓延的风土人情之争呢?其中,参与者普遍存在的乡土情结,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其乡谊、乡愁的因素固然值得同情,但由言词中所暴露的狭隘的地方主义倾向,也是不容置疑的。狭隘地方主义是狭隘民族主义的缩影,它只以本民族本地方的利益或名誉为第一原则,此外几乎没有其他原则。也就是说,一到情绪激烈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客观性可言,更谈不上实事求是了。这是一种幼稚的思维,其于己无益,于世无益,任谁都能看出来。所以对此,本文不拟多作讨论,只是希望论战者自己意识到这一点,能加以警惕和反思。也希望各地的出版者不要再借助于这种偏激的情绪大做文章。由如此狭隘而幼稚的思维出发,是不可能编出好书来的。
我倒是以为,此中有另一问题需要加以认真思考,那就是: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文化的地域差异?如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那狭隘的地方主义一类的问题,也应不难解决了。
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三方面,宗教、语言(或方言)与风俗。中国人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宗耶宗佛,崇儒崇道,在信众间并没有生死攸关的矛盾冲突。方言的差异也不成问题,因为有共通的官话(后来即是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工具。虽然如长沙人也有嘲笑湘乡话如同牛叫,上海人也有瞧不起江北话的情况,但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不同方言之间本无高下之分,也构不成重大的矛盾。因此在中国,只有不同地区的风俗之间差异最为引人津津乐道。
在风俗里头,民气民情最引人注目,譬如大而言之,中国人常说“北人厚相,南人精明”。小而言之,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等说法。另外还存在一些看法的差异。比如一般人都认为上海人很精明,但在上海人看来,潮州人更精明,所以上海有“潮州门槛”这样的话。在中国古代典籍上,也有民情风俗的地域差异的说法。《汉书·地理志》就说过,各地风俗的不同是与水土风气及领袖人物的引导有关的。而且还分析了西汉时的各地风俗,如说洛阳一带的人的缺点是“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不好仕宦。”太原上党地区的人毛病是“以诈办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奢靡。”看来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民情的地域差异。
但在民情风俗里头,社会的风气差别更为明显,譬如某地较奢侈,某地较节俭,某地尚文,某地尚武一类。至于人群的性格的差异虽然也是客观存在,但却不是最主要的。一般而言,人性的共同优点与缺点,各地都有,没有那一个地方的人只有高尚的品质,而另一些地方的人却只有卑劣的本性这样的情况。在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风俗是会变化的,如秦汉以前江南人是“轻死易发”,是典型的剽悍尚武。六朝以后,这一风气才渐为柔弱温顺所替代。二是风俗与地域的联系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风俗就一定只在某地才有,而另一地就不会有。比如上文提到的婚丧礼仪奢靡的现象,在汉代就不止太原上党地区而已,卫地与关中地区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绝不能将某地的风气说成是惟一的,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更不能认为自古以来该地便有这样亘古不变的风气。
尤其是人的性格方面,更不能随意下定论,说某地的人如何高尚,某地的人又如何卑劣。人性在许多方面是共同的,要说优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许多民族都有,要说缺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也不是那里的人都能避免。近来有些人注意到各地人的性格差异,写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文章,如易中天的一些随笔,就道出了人所未能道的东西。但话又说回来,对于人性方面的差异决不能强调过分。子曰,过犹不及。如果把某些地方的人说过一钱不值,而把某些地方的人捧到天上去,那都是荒唐的,错误的。
话再说回到《河南人惹谁了》和《湖南人凭什么》这两本书。前一本是为河南人辩护的,认为耍奸弄假并非都是河南人所独有。用意虽然不错,但说理却不见得有力。至于后一本,恐怕就有激情过于事实之处。湖南有人材不假,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近代,自湘军出现以来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一点的确值得历史学界作深入的探讨。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湖南人材在近代蜂拥而出,就武断地认为湖南人必定盖过其他省的人物。
这里还有两点应该提及:一,利用古代的记述来说明近代的情况需要注意词义的不同。如《湖南人》书中屡屡引用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中的楚并非指湖南,而更主要的是指湖北,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是在今湖北(后来迁往安徽)。二,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当代,中国境内的移民现象十分普遍,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十分活跃与深入,独一无二的风俗民情也在渐渐失色,地域文化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如果仍以过去的地域差异来作今日现实的证明,说服力就嫌不够了。比如过去常说北人厚相,但据说在当前很热闹的跑官要官的潮流中,北人并不见得落伍,某些地区甚且蔚为大观。可见“厚相”就只是“相”而已,实质并不见得如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