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用“杂书”换换脑子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1-30 01:57
标题:
用“杂书”换换脑子
在书斋之中,在书斋之外,都有无尽的东西,等待我们做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脱去身上的“匠气”,以“师”的眼光,去鉴
别消化,并创造性地融入我们的课堂,融入我们平时的每一个教育细节
用“杂书”换换脑子
对老师来说,除专业书外再读一些杂书,更类似于飨宴之外,补充些有益的五谷和杂粮:那些魂牵梦萦的人生所在,那些铭刻记忆的悲愁与欢歌,那些来自人间的百态和万象,都如乡间饮食般营养着我们的四肢和百骸。“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书一滋味”。每一本书,都有别样的情怀和况味。特别是读一些鞭挞人性弱点的警世之作,这时内心的情感,真如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述评》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一种不安甚至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立即和我们所能够得到的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这种体验一定切入肌肤。那些来自书本或书本之外的东西,正如经久的沙粒,渐趋沉淀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沉甸甸、细腻腻,平静地覆盖着那颗容易沧桑和衰老的心。读书,确实是一种摆脱庸俗纠缠的内心优化过程。特别是教师,唯有在书中不断思考和成长,才能不断克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疲倦和盲目性,才会逐渐成长为现代人师中的合格首席。
实际上,杂书,它不一定能拯救什么,但我们面前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每一位教师,根本无法完全置身于一块教育的净土之上。喧哗的世声,多重的诱惑,都使我们无法摆脱身外的羁绊。单靠自己的力量,实在无法找准教育的正确风向。一些学校,不容乐观的管理,更把教师引向追求功利的歧途。而在书籍里观照教学,在教学中舒张性灵,利用书籍的力量,就有了矫正的可能,而这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无路可进的时候,如果畏缩,我们也许就会放弃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什么我们不从杂书的阅读中,劈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呢?另一方面,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竞争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精神的紧张、工作的倦怠,也时时吞噬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所以,让我们寻找一条既能舒展心灵、又能提升专业水准的智慧通道,已愈来愈紧迫和重要。而在繁忙的工作之外,阅读一些有益的杂书,正是一种“换脑子”的积极生活方式。杂书的有益营养,既放松和消解教师工作中的紧张感,同时又滋润和丰富了教师业余生活的根部,难道这不也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有益方式吗?
一位女作家曾这样期盼教育:教育是一种神秘的图腾。如果让教育失去神秘,图腾就变成简单的图案。如果让教育保持鲜活,就让教育保持适当的悬念。如果教师长年累月地工作在毫无神秘和悬念的乏味环境中,生活在毫无趣味和生机的“屏蔽”的状态之下,自己的职业生命不仅毫无活力,而且所教育的对象———学生,他们的成长,也会变得畸形或者索然无趣。
确实如此,相对于教育教学的专业书,“杂书”是以各种方式,展示着人类社会的不同侧面,又以不同的形式,增加着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职业生命的鲜活与悬念。可以这样说,坐井之蛙的教育时代一去不返,以教育的大气和开放的胸怀,接纳缤纷多彩的文化和多元的文明,并恰切地介入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书斋之中,在书斋之外,都有无尽的东西,等待我们做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脱去身上的“匠气”,以“师”的眼光,去鉴别消化,并创造性地融入我们的课堂,融入我们平时的每一个教育细节,———这才是教师真正的职业使命。
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生命本属偶然,教育乃生意义。一位教育家也曾经说过:教育要为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生活的世界贡献智慧,就必然了解和熟知一些貌似无用却极其崇高而神圣的先辈遗产。其实,这些“崇高而神圣”的先辈遗产,除了蕴含于经典之内,又呈现在当下的不同文化景观之外,同时也更以各种各样“杂书”的方式,使我们底蕴厚实、心智滋润,在氤氲书香的陪伴下,创造性地翻开日常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张、每一页,使我们平凡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变得日益多姿和多彩。(作者 胡明珍)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