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有了儿童,儿童心中才会有教科书,它才能在儿童的心灵中运转起来、活动起来,构成儿童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陈月茹 近些年,“教材=学材”的提法颇为盛行。这里所说的“教材”,一般取其狭义,即课本。在其他常用的教学素材中,教师用书不是给学生看的,不可能变成“学材”,学生用的练习册等本来就是“学材”。可见,这种提法的本意是“教科书=学材”。从思路上看,这种观点配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并无不妥。不过,这主要应理解成一种教育观念,提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唯课标、唯课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差异,如果把它理解成教材编制改革的一种取向或实践,则有诸多不当之处。 首先,把教科书按照“学材”开发,编制者难以操作,出版商无法应对。面对千差万别的个体学习者,“学材”有大量可供自由选择的内容,当前的纸质教科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数字化技术固然可以大大拓展学习资源的空间,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皮尔逊出版社(Pearson Scott Foresman )2006年出版的小学社会科电子教材,依据加州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在线书籍、影片、互动学习活动与评价工具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源。但是,这已经超越了当代对教科书约定俗成的内涵规定。作为当前教学和学习资源限制下的、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的“工具书”,教科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 可供作“学材”的素材很多,而学生的精力有限。作为阅读用的文本,教科书永远不够丰富,但是它可以作为课程架构的基础,所有的材料与信息都可以是师生延伸概念、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起点。来自延伸阅读、讨论、探究、体验、实验等不同途径的经验,才能促成丰富的学习。因此,教科书不应被定位为阅读用的文本,而应该是学习中的支架。 所谓“学习中的支架”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借由这种工具,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支架,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自己,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靠学习内容数量的增减,而要靠求索意识的培养和方法的训练。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