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例集句式构结====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此联平仄构结——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呵呵!好一句:“不如归去”, 还是“少住为佳”?。 就这一个悬念,使人读后有长句恨短,馀韵未尽之妙。 :)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 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 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 =========================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 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律在联中。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 研究对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 【对联句式的生成】 对联句式是对联结构的基本单位。律诗句式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但只有五、七言两种长度;对联句式应报含一言至七言七种长度。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模拟对联句式的生成,然后确定对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诗的句式研究可供借鉴。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 ===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 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 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 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5页) 【最佳对联结构】① 最佳对联结构是采用规范句式按四言模式安排句脚的对联结构。 ==[每边一句]== 4 彭元瑞京邸春联 门心皆水 (平平仄仄) 物我同春 (仄仄平平) 6 集《兰亭序》字 静坐自然有得 (仄仄平平仄仄) 虚怀初若无能 (平平仄仄平平) 7 宋石曼卿对唐李贺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月如无恨月长圆 (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边二句]== 44 李兰卿集句题实学斋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每边三句]== 337 方地山北京寓舍春联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最佳对联结构】②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此联每边两句,第一句是四言,第二句是七言。 ②其结构由一个四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连接而成。 ③句式由规范化的平仄关系组成。句式之间用“,”断开。 ④在对应位置上,上联句式和下联句式的平仄关系是互反的。 ========大量使用重字 ==========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名联谈趣》27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联特色为连用重字, 第一句是七言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声(平平)雨声(仄仄)读书声(仄平平) 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家事(仄仄)国事(平平)天下事(平仄仄) 其中第二个“声/事”(平/仄)在节奏点上,与句式(仄/平)不同,因“声/事”为重字,可“覆盖”格式,并不违律。 ========对仗工整 ============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实际上对仗本身已把平仄相对包含在内。 把平仄从对仗中抽出来,是为了研究结构的需要。 因此,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 【律诗对仗限于上下两句之间,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 【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 【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 【现代楹联不允许上下联同位字相重】。 【楹联对仗与律诗对仗、骈文对仗的最大区别是自对形式的发展,把句中自对发展到同边自对】。 ============================== 从盛唐到清代,是诗体的解構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 于是“詩”解構为“詞”。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 于是“诗”解構为“联”。 古典文学文本解構为对联的最好证据是集句联。 集句联不仅集詩句,而且集詞句,集經句,集名句,或兼而集之。 因此,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構文本。 ===================== 宋代盛行“四六”,采用骈文句式撰联,格律宽松,允许同位虚字相对。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骈文句式在对联是常见的,不过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现象已逐步淘汰。 朱熹最大的贡献是将骈文句式和律诗句式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对联结构。从此, 对联有了不同于律诗、骈文的结构,这是对联史上的重大发展。例如: 律诗句式在——↓ 五言联、七言联以及长联的五言、七言句中占绝对优势。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鱼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集句联======= 勸君更尽一杯酒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与尔同消萬古愁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王维《渭城曲》句,下联李白《将進酒》句。 梁章钜云:“可謂工绝”。 资料来自; 《对联与对联文学 陆震纶》 《集句联、最佳对联结构 陆震纶》 《巧对录 梁章钜》 《楹联丛话 梁章钜》 《名联谈趣》 《龙虫并雕斋文集 王力》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