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普遍·特殊·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21:08
标题:
普遍·特殊·生活
普遍·特殊·生活
夏云陶
很多精美的散文都有其独到的行文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散文写作格式。形成一定的格局可使散文脉络特别清晰,思想提升尽显自然。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究,发现有一种思维格式特别适合学生训练,而且可以取得较快的进展。
先请看一篇学生作文:
错过秋天
沈雪珺
每当秋天,看着校园里路旁的梧桐都变成了金黄,天灰灰的,我总想着要像前一年一样,在校园里好好逛一圈,想到处留下记忆。想着想着,开始忙了……
随身带着的手记,每天的小格子里都写满了待办事项,走在路上还要想怎么计划第二天乃至下一周。我选择走的路都是直线距离最小的,哪还有闲情逸致去逛校园!天上还能看见星星的时候就开始了,哪里还有机会享受金色的阳光?忙着忙着,秋风起了……
似乎就是一夜之间,再抬头,梧桐树只剩光秃秃的枝杈,满地堆积的黄叶被无数的脚印踏过,诉说着秋的肃杀,有时下雾了,什么景色也看不见。
这期间我做了什么呢?忙了一阵子,每天走在校园里,头一直埋进自己的肩膀,对身旁的景色虽视而丝毫未见……忙碌结束了,可以开始欣赏的时候,而梧桐却不可能再回到满树金黄,天气也不可能再回到那时的温暖了,“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好端端的一个秋,就这样走过,路过,然后错过……下一个秋,再见要在一年之后,可猛然想到,这已经是我在此度过的第二个秋了,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记,不遗憾吗?
我并没有想明白自己都忙出了些什么,但就是这样把路边的风景全错过了,错过的不只是风景,还有生活……
在学校中的忙碌时常让我忽视了家人。有时父母打来电话,说“家里人都很想念你”,瞬间泪水夺眶而出,罪恶和抱歉充满了我的头脑,好似从梧桐树上飘落的一片干枯的叶片,没有让我抓住它在枝头翠绿的时刻,为我剩下的只不过是静静地躺在地上的憔悴身影。我知道我忽视了情感,错过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时刻。
也许我不该把生命中的东西都理所当然地拿过来却毫不珍惜,秋天后的冬天,真的不愿再错过……
从这篇作文中,笔者总结了几个步骤,并想作一点补充说明,以使此类文章更臻完善。
步骤一:选择一种普遍的多见的场面进行描写
这个场面可以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这是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作者有没有置身于景物之中都没关系,关键是情感要入景;目的只是作为铺垫,逐渐进入特殊的情境。相应文段是上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补充说明:这类文章的开头的描写还可以更细腻些,并且配上生动的手法。怎样的手法算得上生动呢?就是得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作者所需要的情境来。一则文章,为了体现出对景物的特殊感受,可以运用多种修辞,将那些自然景物写得似乎具备了人性、灵性。这样一来,既达到了与读者交流的目的,也容易打动读者的心。总之,一定的渲染铺垫在散文中是需要的。它提供了一个从普遍中发现特殊的机会。
步骤二:在普遍性的景物之中发现特殊的景物
这里所说的“特殊”,并非指“难得看到”的意思,而是指在情感上可以与开头普遍常见的景物形成鲜明差别的景物,也可以是从一般中看出的特殊性。归根到底,这种特殊性是由作者的思想引发的,思想深处发现了某景物的特殊性,那这个景物就是当时最特别的,哪怕只是一根草或一块土。相应文段即上文的第三自然段。
补充说明:普遍存在的现象本身也是可以给人遐想的,但是若能以之为映衬或对比,得出一些更具特殊性的东西来,那就可以探究出另外的哲思来。笔者赞成的是两种写法:一是映衬,即在作铺垫的景象中选择一个特殊的景物,然后便可以借机发挥;二是对比,即某些时候的景象与眼前景象的反差,这种反差也可体现景物的特殊性,便于引发强烈的感想。特殊性的东西可以详写也可以略写,不过详略情况最好与作铺垫的景物之间不同,这样更有立体感。
步骤三:针对眼前的特殊景物,点明情感转折的原因,进行论说与抒情
这一步等于在告诉读者关注景物特殊性的原因。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环节,情感是否细腻将决定文章能否自然提升到一定的精神境界。相应文段即上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补充说明:这种就事论事的段落虽然仍在为情感蓄势,但是已经要为从情感中提炼出道理服务了。写此段时要注意情感的开放与收束。而且,对学生而言,此处已经进入点题环节了,更得注意文题的限制。总之,从开头到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写得越自然,切入点越小,就越能提炼出符合作文题需要的观点来;这个环节对整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
步骤四:从景物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光是写景,其中自然也可以包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但是毕竟很容易给人单薄的感觉,生活毕竟不等于自然,生活的主角毕竟还是人。无论是学生写作还是作家创作,达到一定高度的,往往都借景物写人生。找到了景物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之后,写出真情实感就不那么难了。前面的就事论事自然就成了联想到人生的过渡。相应文段即上文的第六自然段。
补充说明:这个环节进行的是纵深思考,这种思考以符合文题为基本要求,可以层层深入地阐发人生观点。上文对人生的想法还是比较单一的,完全可以写出思想观念上的几个层次来。由特殊的景物引发的生活现象虽然在一个主题下,但是相关的生活画面可以更丰富些,情感冲击力也就显得更强大。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不应该将观念只停留在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上,而应该将目光更多地转移到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这样更能体现文章的价值。
步骤五:可有可无的环节——首尾呼应
为使文章结构完整,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既提到对人生问题的总结或回味,又令人感觉到这种思考始终是从开篇的景象中得来的。这样一来,文章就会给人收放自如的感觉了。相应文段即上文的第七自然段。
补充说明:笔者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但是有胜于无。如果作者能保证自己的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始终紧扣作文题的要求,那么这一步就可以省略,否则倒显得繁琐而机械了。
对情景类散文写作感兴趣者,可以根据以上说明对上面这则例文进行修改,相信根据补充说明进行修改后更易体会到这类文体的运思过程的严密性、合理性。不过,写好任何作文的基本要求还是统一的,即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优秀的思维品质,以及对人生的认真而深入的思索能力。离开了这些能力,任何一种写作格式的训练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