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一:杨立梅 |
作者:李东风 |
笔者全程参与了艺术教材的编写工作,感触颇多,想说的话也很多,现将艺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人与事写出来,旨在记录这次艺术课程改革中的酸甜苦辣。将分为人物速写和见闻速写两部分陆续刊出。无疑,我第一个想到要写的是主编杨立梅老师。 清晨,我正睡意朦胧,爱人叫了“杨老师电话,快接。”我睁开眼看看表才是早晨5点钟。电话哪头说了“东风,手头有笔吗?快找个笔来记记。”我赶紧按杨老师的要求做笔录。 清晨----我时常被这样的电话叫醒,我常常在想杨老师又是一夜未眠了吧。自从参加了艺术教材编写以后,这样的经历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因而,我的手头就常常准备着纸笔,随时记录杨老师的电话。有一次在山东美术出版社,修改送审稿,其实已经做的较完整了,杨老师却在半小时之内给我打了五次电话,要求改动有关地方。出版社的姜社长开玩笑地说:“半小时五个电话,东风,杨老师一个月得给你开两千元的手机话费吧。”在教材送审之前,杨老师总是改了又改,随时打电话要求调整某些地方。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辞劳苦,追求完美。 说起杨老师,我还得提一下我们认识的经历。那是1999年的事情,当时杨老师主持教育部95’规划课题的一个项目,我参加了这个会议。因为是关于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方面的研究,与会者除我是搞美术的之外,都是搞音乐的,再加上我在会上的发言谈到了小学艺术教育综合的问题,正是在此次会上,杨老师两次让我发言,谈谈自己是怎样与音乐结缘的经历。以后,杨老师又在电话里告诉我,要进行有关艺术教育综合的研究。我当时想,我国教育发展的条件还不足以搞综合艺术教育,恐怕也只是谈谈而已。没想到等我再一次接到杨老师的电话时,说是要到北京开会,研究综合艺术课程的问题。就这样我楞楞懂懂地来到了北京。 我参加的第一次艺术教材的编写会议是在北京的花园饭店,后来我们常常回忆起在哪儿工作的情景。记得我是第一个到会报道的,杨老师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给我一本艺术课程标准讨论稿说:“今天下午你在房子里,看完这份东西,提出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就在房子里,边看边做笔记。 以后,有几次会议都是在花园饭店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长达17天,没有出饭店大门一步,鞋子也不用檫了。我们开会的地方就在餐厅,经常是一吃完饭,马上就开会。如此紧张的工作,我是第一次经历,有时开会时我都要打个小盹。但是每次的会议每一个人发言后,杨老师的小结都是切中要害,提纲携领。我不只一次告诉别人,杨老师干事可谓“拼命三郎”,这源自她对新时期艺术教育高度的关切和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家高度的责任心。 我在艺术课程工作室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有无数次会议是在饭桌上开的,经常是边吃饭边开会。有时是会议刚结束,杨老师马上就去飞机场,赶往外地去开会、搞调查或是培训教师。为此,她连买药的时间都没有,我们时常担心她的身体,她的睡眠太少了,这样长期下去,怎么能行。工作室的耿育慧老师就时常为杨老师买些松果体之类的药。即使如此,杨老师总是让人感到精力旺盛(其实有时是硬撑着),思维敏捷。由于受到她的人格影响,有她的精神鼓舞,我们这支队伍,才始终保持着凝聚力、战斗力。 以上简短的速写,不可能记下杨老师的全部风采,但是她的这种精神历历在目,鼓舞着我们为实践艺术课程的目标而奋斗。 |
| ||
|
柯达伊教育哲学专家 杨立梅先生常年在艺术教育哲学和理论创新上开拓进取,为当代学校艺术课程教学和评价提供了创意价值。 在学历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践中,杨立梅先生大胆采用非线性艺术认知的教育方法,整合资源、跨域转换的学科思路使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统一到创造性的课程目标成为可能。 作为教育家,她实践和改革的勇气蕴藏在立破当中;作为艺术家,她奉献和自信的精神体现在人格之中。 杨立梅先生著作:: ·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评介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海南出版社 ·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