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龙写诗中体验 安徽巢湖城东小学 陈维道 |
小小一粒米, 来的不容易。 春天把田犁, 疏松好种地。 布谷鸟声中, 塑膜育秧苗。 秧苗绿油油, 忙着插田里。 烈日当头照, 锄草又施肥。 赤脚把田下, 农药治害虫。 打水又抗旱, 盼望大丰收。 稻穗沉甸甸, 起早贪黑割。 稻谷堆满仓, 全家乐开怀。 忙着送米厂, 加工成大米。 米饭香喷喷, 千万要珍惜。 做成旺旺饼, 咬开香脆脆。 米粉打年糕, 家家爱品尝。 叔叔酿米酒, 喝着心里爽。 阿姨卖蒸饭, 吃着热呼呼 赚了好多钱, 买台大彩电。 动画天天看, 快乐天天伴。 钞票变汉堡, 四季满屋香。 建栋大楼房, 宽敞又明亮。 小小一粒米, 来的不容易。 粒粒能致富, 咱们奔小康。 在接龙写诗前,让学生反复读了《一粒米的来历》课文内容,了解了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我又布置他们向家人了解,为创作小诗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激趣并创作起句“小小一粒米,来的不容易。”以引导。谁能接着写下面的诗呢?没有。课堂保持了暂时的安静。接着我继续激趣并引导,写了后两句:“春天把田犁,疏松好种地”。学生开始跃跃欲试了,可是仍没有哪位敢站起来展示才能。我又继续引导写了第三句:“布谷鸟声中,塑膜育秧苗”。并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讨论等。这下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争先恐后发言,几乎每个学生都举了手,而且情绪高涨。一串串小诗也随之脱口而出,创作了“秧苗绿油油,忙着插田里……米饭香喷喷,千万要珍惜。”这些通俗易懂的诗句。学生纷纷发言,我一边给以指导和修改,一边把他们好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看到自己的诗句被采用,那劲头甭提多高兴了,创作的劲头更大了。 一番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惊喜之中教学更有信心了。我灵机一动,何不继续让孩子们展示一下才能呢?我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和成果,进行了珍惜粮食等品德教育,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难道写到这就行了吗?能不能继续写呢?学生再次沉默了。此时,我又欲接着创作两句小诗以引导,谁知刚说完“做成旺旺饼”,孩子们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以“吃了还想吃”“旺你没商量”“吃了脆又香”等相接。学生思维闸门再一次被打开,由课内到课外驰骋,创作了“米粉打年糕……吃着热呼呼”等,又一次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才能。 快下课了,孩子们热情依然那么高,小手还高高地举着,有的还不停地叹气,我只好结句,一首完美而又稚嫩的小诗便呈现在眼前。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说说小诗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又让学生感受到种植水稻及一粒粒米和我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密切,同时受到了珍惜粮食教育。下课前,我再一次激励学生说,看谁还能继续写下去,或对原有的诗句进行修改?几天后的社会课,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便把修改和继续创作的诗句展示了出来:从“赚了好多钱,买台大彩电”到“建栋大楼房,宽敞又明亮”又在丰富小诗的内容基础上,培养和展示了学生创造才能。 接龙写小诗,运用新课程理念实施现行小学社会课教学,一方面把语文教学与社会课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通过掌握的社会常识激发探究再创作,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感受能力,这种整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创作和阅读小诗过程中,从另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了本课所学知识,并得到了德育熏陶,这仍体现了以社会课为主的教学特色,同时避免了枯燥说教,形式灵活,易于学生接受和喜爱。接龙写诗具有趣味性、广泛性,从参于的活跃气氛中,学生感到充实、激奋,个性和才能得到了展示,有成就感。当然,上首小诗只是学生创作的代表,他们还有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有的不泛杂乱无章甚至庸俗、不合条理等,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修正。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