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非要让人喝醉这是一种什么“文化”[z]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6 16:53
标题:
非要让人喝醉这是一种什么“文化”[z]
非要让人喝醉这是一种什么
“
文化
”
我年轻的时候做记者,经常到基层采访。最头痛的一件事情是喝酒,而且最怕的是
“
喝好
”
。因为
“
喝好
”
不是说喝得恰到好处,而是喝醉为止,主人要想让客人喝好,就得想方设法让客人喝醉,而且不能是微醉,必须是吐掉或者不省人事。否则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好客的主人就会遗憾,说:
“
哎呀,今天没有喝好。
”
我一直不明白,非要让人喝醉这是一种什么
“
文化
”
。尤其大家刚见面,相识不久,就非得放倒一个两个,这是图什么?是图个开心?幸灾乐祸?还是说
“
都是实在人
”
?我特别讨厌用酒来考验一个人是否实在,因为在这种场合,
“
实在
”
就意味着逢酒必喝,一直喝个烂醉如泥。
我特别怕喝酒,倒不是因为我不能喝,我属于那种对酒精不太反应的人,所以让我
“
喝好
”
比较困难,经常一桌上已经倒下几个了,我还没有什么大碍。我并不是受不了喝酒,让我受不了的是,那种漫长的走向混乱的过程
——
喝上好几个小时,眼睛都喝得通红通红,彼此短着舌头反复那几句不喝就是看不起我们,然后总会有人失手打翻杯子,人人红着一张脸,衣襟上、下巴上哩哩啦啦挂着酒水。这个时候,那个没有
“
喝好
”
的人就会成为全桌人的敌人,大家同仇敌忾的给你
“
劝酒
”
,并且指出方才喝酒时候你的种种
“
不实在
”
的举动。每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表现得像个女英雄似的,招呼拿两个大口玻璃杯来,然后倒满两杯,对全场英雄说:这样吧,你们挑出一个人来和我单挑,大家一人一杯,这样公平吧?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把难题推给那些半醉的乌合之众,他们必会为谁该来冒死喝这满杯酒而推来搡去互相揭短,最后就会有一个人出来打圆场说今天大家都喝得不错,改天再喝云云,然后把大口玻璃杯的酒分给每人一点,说是杯中酒门前清。我靠这种
“
以退为进
”
的方法屡屡得以金蝉脱壳,只有一次,忽然杀出一个
“
程咬金
”
来,说:
“
我来吧,不能不让你喝好。
”
于是满桌掌声,我们同时举杯一饮而尽。这个时候我听到一个幸灾乐祸的声音说:
“
好,好,咱们现在看他们谁先醉,大家都坐下,不要动。
”
于是全体不动,所有的人不错珠地看着我们两个人,我的心里虽然
“
四海翻腾云水怒
”
,但是拼命地装着没有事情,耳朵边的声音越来越远,但是脸上还使劲微笑。就在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看见对面的那个
“
程咬金
”
脑袋一晃一晃,一瞬间身体像滑坡的泥石流似的,掉到桌子下面去了。哈哈,我第一次体会到把别人灌醉的乐趣,真的是很有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深刻地明白我们酒文化中劝酒的乐趣,让别人醉倒在自己面前,太爽了!相当于给对方一个
“
下马威
”
。当然我知道这种心理有点阴暗,可是为什么人会有阴暗的心理呢?你喝过酒,就会知道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的那个
“
我
”
是多么招众人讨厌。大家都喝多了,凭什么就你没事儿?
部分有趣的评论:
我想对于这一种必喝不行的文化,是一种劣根性在作怪.中国古代小说譬如<水浒>,讲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种豪气干云的举动,更是把你当朋友的一种表达!或许这是没错的,就好象蒙古人的好客般自然,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少年,也到了饭桌前称兄道弟的,还也是学的这一种古文化,不知这些人真的是豪气呢,还是一种精神浪费,身体的自我摧残呢?
把人喝多根本和主人好客是两码事。好客的主人不会强劝酒,那些好喝的人绑架不好喝的人和他们一起喝是根本。喜欢喝酒的人大部分还有把别人灌多的阴暗心理,仿佛这样就是战胜了别人,得到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我国现在的酒桌文化,就是这样的。好象就是谁喝的多谁就实在吧!!!其实那些整天喝酒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喝酒前说好的要少喝,要少喝,可是真正到了喝酒的时候,不是被别人劝酒就是劝别人喝酒。几圈下来就不省人事了。
我刚醒过来就看到你发表的这个
,
我是前天晚上喝多的
,
在床上躺了
1
天
,
到现在还没吃饭呢
,
是啊
,
这个社会就这样
,
喝多了就是好办事
,
没办法
,
就像抽烟
,
现在朋友见面递颗烟
,
那就是礼貌
,
你可以不抽
,
但是你不能不接
.
酒量、胆量、肚量、器量都在酒中。爽
光喝酒不吃菜,光着膀子打领带
吸一辈子烟熏一辈子手,喝一辈子酒出一辈子丑。
中国式的友谊:一起干坏事的才是朋友,一起出洋相的才是哥们。
我们能不能提倡不要这种酒文化?好酒应该用来品,饭桌上的灌酒则非常让人讨厌,尤其是当你真的不喝酒,或者已经明说最近有什么病,在吃什么药,不能喝酒,可是其他人还硬要给你倒酒,嘴上说,喝一点没事,可是一旦喝了一点就不让你停了。我认识好几个朋友,工作中需要应酬,喝酒喝的高血脂高胆固醇,心脏也有点毛病了,可是还得喝,你就是把体检报告和医生的警告都搬出来,也没人体谅你。不喝就是不给面子。这算什么文化啊?自杀文化?真得改改了!
在泱泱华夏
,
唯有酒文化为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沟通
,
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
从入座时的等级分明
,
到推杯换盏的称兄道弟
,
中国的老百姓在醉酒时分
,
找到了一种做人的感觉
.
中国酒文化的劣根,传统文化的弊病,短时间无法彻底消除的交际手段。
处女是贡酒,人人都想整一口;情人是啤酒,爽心又爽口;少女是红酒,整了一口想两口;老婆是白酒,难喝也要整一口。请问近来整啥酒?
酒啊
,
装在瓶里像水
,
喝到肚里闹鬼
,
说起话来走嘴
,
走起路来闪腿
,
躺到床上阳痿
,
半夜起来找水
,
早上起来后悔
,
中午端起酒杯还是很美
!
男人不醉,女人怎么有小费;女人不醉,男人怎么有机会;女人男人都不醉,宾馆没人睡。
劝酒者起身敬酒,被劝者会说:
“
屁股一抬,喝了重来
”
,意让劝酒者再喝一个,此时劝酒者应对:
“
屁股一动,表示尊重
”
。
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女士劝酒: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女士和领导碰杯:领导在上我在下,您说来几下来几下。
每当吃饭要喝酒我就会开始琢磨今天要怎么混过去。
我分析一下酒文化有下面的因素:
显耀:但凡喜欢劝人喝酒的都是有点酒量和爱充老大的主,他们在同别人拼酒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要你倒我不倒,那样我酒量比你好,我就比你有能耐,下次喝酒时你就会向我示弱,向我求饶,饭桌上我的话语权就比你大了,不能喝的就不敢发声音,能喝的就能发表言论,一旦谁说的话多了,就有点老大领导的样子了。不过,这当中还有深奥的窍门,如果一桌人中有绝对的老大,那是不能随便放倒他的,跟他在桌上争赢了话语权,就等着在桌下自己收拾行李走人吧。有领导你只能客气进一点,放心,领导自己会想要竖威信的,他会主动进攻你们。说穿了,你就是要让领导赢的舒服,显示自己不能喝啦,装喝醉啦。
喝酒定的目标往往是觉得跟自己实力差不多的人,比如平时跟自己竞争的对手或自己想要竞争的对手。平日工作,生活中比不过你,酒场就是另外一个竞争平台,最后赢得的就能竖立起自己一点威信。另外目标也可能是那些觉的讨厌的人,想以此来报复。如果是女性,不是以上因素就是纯粹为了调戏人家了。
其实酒文化流传到现在
,
已经有一部分人误会了喝好的意思了
.
在以前
,
物质生活还没有如此的丰富
,
交通也没有这么方便
,
大家难得见一面
,
作主人的自然很兴奋
,
想要好好招待一下远方来客
.
可是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下酒莱来
,
却又真心地想不好好招待一下贵客
,
这时候唯一充足的恐怕就只有酒了
.
就算有一些好的菜端上来
,
也恐怕不能表达出有朋自远方来
,
不奕乐呼的意境
.
而中国人都怕怠慢了客人
,
真有这种情况出现
,
恐怕谁都不会交你这个朋友了吧
.
因此
,
在没什么好菜招待的情形下
,
把客人贯醉就成了主人表达歉意的方式
.(
菜没有
,
这酒够你喝一壶的
).
而酒这种在饭桌上特别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特殊性
,
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延续下来
,
形成一种文化
.(
其实有很多的客人
,
都非常理解主人家的穷苦
,
都会说
:
我不要求什么好菜
,
只要够酒喝就行
.
以此来化解主人家的尴尬.这种情况下,怕只有一醉方休了吧
喜欢在酒桌上叫嚣的人,都是一些在实现生活中没本事的人;
真正厉害的人,即使自己酒量很好,在酒桌上都会显得很谦虚,
因为他们不需要再用酒来证明自己强硬。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和素质不行,难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或者受人尊敬的人物。但是他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正好,酒桌就成了自己能力发挥的地方,在这几个小时里,在这个房间这个圆桌边,他便成为了主角,发挥作用到淋漓尽致,让人记住他,他也能通过这几个小时的努力感到很欣慰。
酒犹兵也,兵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无兵;酒可千日不饮,不可饮而不醉。
有的人借酒逞能,有的人借酒发泄,有的人借酒养生,有的人借酒恶搞,有的人借酒消愁;惜离别喜相聚豪饮,逢大喜遇大悲痛饮;商业运作中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劣根者占上风,中华酒文化难改啊!酒是一种道具,本无罪,好酒者之过啊!!!!
我不喜欢酒的味道,但我喜欢醉的一钟感觉。非喝醉?我想那些想喝醉的人只不过想暂时的放松一下,忘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包袱,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累。但也不排除官场、生意场上的那种为某种目的的喝酒。
喜欢醉时,发现自己有很多事也是勉强不来的。世界自有他的规律。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http://zzzzt.bokee.com/tb.b?diaryId=15949705
2007.6.4 23:56
作者:
zzzzt
收藏
|
评论:0
| 阅读:138
读<中小学生每天必须跳校园集体舞>有感
分类:
教育观察
2007年6月3日周特下载有感:
对于一项教育行政决策,学校领导及老师是盲目的执行,还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落实?答案就在评论之中。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一线教师的指挥,对学校发展的定位,我们要的是动真格,讲实效,而不是搞运动,走过场。
中小学生每天必须跳校园集体舞
今年秋季开学,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要跳校园集体舞,其中男女生手拉手共跳的华尔兹将成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记者昨天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教育部组织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决定自
2007
年
9
月
1
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
《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包括小学组《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初中组《青春旋律》、《校园秧歌》,高中组《青春风采》、《校园华尔兹》等
7
个校园集体舞蹈。据相关负责人称,这
7
套校园集体舞是教育部组织专家花了两年时间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而创编的,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适合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中小学生。
这位负责人透露,这
7
套校园集体舞将安排在每天的学生大课间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时间进行。
“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集体舞并不是要取代课间操,而是要安排更丰富的体育锻炼内容。每套舞蹈大约
4
至
5
分钟,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跳一遍或多遍,或者跳多套。
”
教育部将从本月开始培训骨干舞蹈教师来教授校园集体舞,首先印制光盘发到各省,由各省举办集体舞培训班让中小学老师学习。从今年
9
月
1
日起,舞蹈老师将教所有在校中小学生跳集体舞,集体舞正式进学校。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让中小学生跳集体舞,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教育部计划继续组织专家,每两年编出一套新的集体舞,不断推陈出新。
评论:
西部贫困学生脚一抬
,
穿着鞋底都掉了一半的鞋子
,
怎么跳
?
教育部想法是好的,但全国各地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我们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设施落后,校园面积小,容纳学生多
。超大班现象严重,学生連做广播操的地方都没有,哪还有跳舞的地方?所以,还是因地制宜,不要硬性规定,否则又是一纸空文。
不上一节体育课,教育部如何处理?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不在于出什么新花样,而在于落实,在于如何评价学校的
教育质量。如果总把分数当尺子,学生还能好的了吗,还能有机会锻炼吗?教育部的领导们,到农村来考察考察吧
,不要总窝在北京下文件了!求你们了,我们这里上万的孩子都要被应试教育害死了。
不知教育部的专家是如何的调查
,
如何的研究
,
他们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运动吗
?
这个什么集体舞尚未出来就注定了
它和课间操一样是令学生讨厌的东西
!
如果学生不喜欢
,
那么就需要用学校的纪律来强迫他们参加
,
就象课间操一
样
,
能起到什么煅炼的作用呢
?
只不过是又多了一个上级来检查评比的项目罢了
.
作为一个老师
,
我非常清楚地知
道不是学生不想煅炼
,
而是他们不能煅炼
,
他们想的
,
学校没有给他们时间
,
比如说打球
,
踢足球等
.
他们不想的
,
硬逼着他们去做
!
可怜的学生
,
连一周两节的体育课都让中考的体育加试项目占去了大半
,
不是
60
米就是
20 0
米
,
跳完了绳还要跳沙池
;
剩下的一点时间就用来练习体操
,
因为领导来最喜欢看整齐划一
,
气势磅礴的课间操
.
行行好吧
,
专家们
!
行行好吧
,
领导们
!
学生们已经够累了
,
放过他们吧
,
不要再以教育的名义来折腾他们了
.
就让他们有一点自己自由的活动有什么不好
!
一年到头每天中午、晚上都让你去全聚德烤鸭店吃烤鸭,你愿意吃吗?让每个中小学生一年四季每天都在同一时间
做同一件事,合适吗?为什么广播操天天做,越做越不行?学生每天到做操时间,就感到烦,心理压力不必高考差
多少。课间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吗?换跳舞也是一样!都是所谓的务虚,从来不务实。
教育部那么多的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
,
但真正得到落实的却不多
,
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之
下再谈跳舞
,
有点可笑
.
想当年
,
教育部讲要减负
,
减了吗
?
不但没有减
,
反而更加严重
.
希望教育部能到下面来
听听群众的心声
,
听到真实的声音
.
关键是要少留作业
,
只要作业少了
,
学生自然而然有时间锻炼身体
,
如果作业还流那么多
,
无疑学生们会更累了
.
因为锻炼完身体
,
还得熬夜把作业做完
.
岂不更吃不消
,
学生是人
,
不是奴隶
,
也不是某些学校赚钱的工具
.
还孩
子快乐的童年吧
!
不要把他们逼疯了
.
是否家长又得准备华尔兹服装?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
,
我在的学校体育课本都没有
,
要推行校园集体舞
,
除非挂图、光盘、磁带免费,发行商又有钱
收罗
不好,形式主义,我那阵上学的时候也有集体舞,不过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的,烈日炎炎下,天天下午都在跳集体
舞,饶了孩子们吧
~~~~~~~~~~
严重反对!!!
娘娘腔的活动
.
跑步
,
跳绳
,
哪怕是
"
老鹰捉小鸡
"
都比这个好的多
.
想法是好的
,
做法有待商榷
.
今天青少年的体质关乎国家的未来
.
增强中小学生体质
,
减轻课业负担
,
还孩子们快
乐的童年
,
事在必行
.
只有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强制贯彻执行
,
今天这种以牺牲孩子健康为代价
,
去获取成年人的成
就
,
去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的局面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
教育部
,
你懂教育么
.
运动的方式多样
,
为什么一定要跳舞
,
它只是一项艺术活动而已
.
海龟派
,
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教育
小学生的课本难度与年龄不相符
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执行起来就不知道怎么样了!还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来组织,一定要在课间的时候成百上千的
人一起跳吗?中学生对着感兴趣吗?说不定到时候都站在操场上不动!
“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让中小学生跳集体舞,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教育部计划继续组
织专家,每两年编出一套新的集体舞,不断推陈出新。
”
。。。。。无语,为什么国家老是以为强制执行的东西就
一定有效果?就像那个眼保健操,我
20
年前是那个开头,现在还是那个开头:
“
为革命,保护视力
……”
什么都是编排好的,这个集体舞和课间操又有什么区别呢?可以锻炼身体?!不知道这个集体舞强度能有多大啊?能有
多锻炼身体的啊?。。。。笑话。还不如自己学校举行校园舞会,想跳就跳,想聊天就聊天
教育部应该强制全国学生都跳样板舞,在每天上课前背毛主席语录
"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让中小学生跳集体舞,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荒唐得到了极点
!!
教育部改名
“
舞蹈部
”
得了,或者
“
形式部普及
”
。基本可以盖过超女活动对孩子们的毒害了。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http://zzzzt.bokee.com/tb.b?diaryId=15949679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