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儿童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18
标题: 儿童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儿童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人民网

  李利芳
  我国儿童文学的自觉发生是在“五四”时期,“从社会史方面说,儿童文学的发现已被认作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因素与标志。”这是王泉根在所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出版)中所作的一个判语。这一判语是全景式的,它高屋建瓴地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问题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学术定位。这一定位基本上囊括了这一领域在当前学界提出
的全部知识背景、科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取向等。
  在21世纪的曙光中扫描学界,与所谓属“成人”的各学科研究的兴旺发达局面相比,“儿童”研究受关注、受重视的程度明显弱于前者。我们会很容易地感觉到,这一领域是寂寞的,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甚至是不能持久的。但是,所幸我们有坚持在漫长旅途中寂寞的行路人,在他们艰难的学术跋涉中,前方的道路慢慢透露出了点点曙光,它渐渐增大、放亮,终于形成一簇火光,照亮了整个寂寞的行程。我想,这样的比喻用于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在当前儿童文学研究界的地位的描述是合适的。
  这本新著的整体构架是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在学理上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梳理。这样一种宏阔的研究场景的展开依赖于作者多年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经历。因此,这本书也正是作者学术心路的一次集中展示。
  从体例上看,专著分为上、中、下及外编四个组成部分。上编“发展思潮论”以清晰的理论触角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演进历史、存在方式、文学特征、发展趋势等作了历时性的扫描。这一工作在目前的国内儿童文学研究中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前瞻性的。中编“个案研究论”则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界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集中进行个案解析。这一研究是作者长期以来跟踪文学实践的结果,也是作者进行独到的价值判断的产物。这种价值判断直接体现出作者有关儿童文学的基本入学尺度与美学观念。本部分的微观个案研究贴近文学现状本身,与上编的宏观思潮研究互为补充,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下编“观念本体论”建立在前两编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文学史”与“文学现状”的走向理论的观念产物。难能可贵的是,理论观念在作者“文学史”与“文学现状”的研究中自始至终作为一种话语依据,发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说,本编是作者长期以来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美学思想的结晶。尤其是有关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的界说,已成为当代儿童文学重要的理论话语资源。外编“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论点透视”是作者从事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文献整理的一个成绩,对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很有意义。
  贴近史料,回到“原典”,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界普遍呼吁的研究范式的革新思路。而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史料的“考古学”作业,更是一项旷日持久的事业。这项事业在新时期以来逐步取得了成就,其中王泉根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建设、深化发展是当前学界努力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于具体的研究层面的落实:如儿童文学基础研究工作的持续展开、儿童文学理论话语空间的逐步形成、儿童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的积极建构等具体问题;其二在于学人的身体力行,具体体现为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科发展所作的话语吁求,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生态空间诸领域。
  通过阅读这本书,希望国内学界廓清这一认识:“儿童”与“儿童文学”是现代中国问题的重要一种,是生发崭新的现代中国研究视野的重要向度,其学术价值并不止于儿童文学自身,而是对教育观念、文化政策、学术体制等诸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因此,国内学界对此应该打破固有的学术偏见并予以充分的关注。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19日 第十四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19
[转帖]国外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及刊物和奖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外国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了解国外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进入他们的研究领域将会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及与世界儿童文学的对话有所裨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儿童文学研究组织和及刊物主要以大学为依托,以文学、教育院系及大学出版社为阵地,充分使用和调动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丰富资源。儿童文学的研究包括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如儿童文学本体研究、儿童文学的阅读及学校教育研究等;他们在比较研究中还注重关于儿童文学的文化多样性等问题,他们还对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比如对教师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培训和指导,还有,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馆等。



一、国际儿童读物联盟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IBBY)

网址:www.ibby.org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网址:www.cbby.org



二、国外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期刊

⑴美国的英语儿童刊物和网站有

①《合恩书刊》网站:www.hbook.com

②《狮子和独角兽》网站:www.press.jhu.edu/journals/

③《五只猫头鹰》网站:www.fiveowls.com

④《儿童文学协会季刊》网站:www.childlittassn.org

⑤《儿童读物中心报告(公告)》网站:www.alexia.lis.uiuc.edu/puboff/bccb/

⑥《学校图书馆期刊》网站:www.slj.com

⑦《青春的宣言》网站:www.voya.com

⑧《奇迹和传说:童话研究刊物》网站:www.langlab.wayne.edu/MarvelsHome/MarvelsTales.html



⑵加拿大英语儿童文学刊物以及网站有

①《加拿大儿童文学》网站:www.uoguelph.ca/englit/ccl

②《世界各地学校图书馆》网站:www.iasl-slo.org



⑶英国英语儿童文学刊物及网站有

①《狂欢的宴会》www.carouselguide.co.uk

②《儿童文学和图书馆长评论》www.tandf.co.uk

③《学校图书馆员》www.sla.org.uk



⑷澳大利亚英语儿童文学刊物有

①《文学研究教育中心期刊》

②《观点:关于青少年读物》

③《鹊》

⑸德国儿童文学期刊之一http://gew.de/ajum/zeitschrift.html



三、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奖项

⑴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Hans Andersen Award)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最著名的活动之一,每两年给一名儿童图书的作家和插图画家授奖,被称之为“小诺贝尔奖”。丹麦女王H·R·H·玛格丽特是这项奖的赞助人。该奖项从1956年起至今已经授予了26位作家。从1996年起至今已经授予了20位插图画家。



⑵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

纽伯瑞是英国著名出版家,因开创了现代英美儿童文学的发展道路而被誉为“儿童文学之父”。为纪念他,192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了此奖,它与安徒生奖齐名,每年颁发一次,奖励对象为上一年次出版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每年颁发金奖一部、银奖一部或数部。



⑶考迪考特奖(the Caldecott Medal)

考迪考特奖源对十九世纪英国插图画家伦道夫·考迪考特的尊敬而命名的,每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为儿童服务的分支机构授予最杰出的美国儿童图画书艺术家。



⑷林格伦奖(Lindgren Medal)

瑞典政府于2003年设立,以纪念2003年去世的儿童文学女作家阿丝曲德·林格伦,每年颁奖一次。



--《中国少儿出版》2005年第一期 作者:陈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19
当代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及趋势


□方卫平  赵霞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当代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至今不过30余年,但它从早期较为粗浅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充满理论创造的激情与锐意的学术气象的过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讯号》、《儿童文学》
——引领儿童文学研究走向独立
20世纪70年代以前,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尚未取得真正独立的学术地位;而一小批致力于儿童文学批评事业的研究者,也没有得到主流文学批评界的关注。这种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打破了。
1970年,由英国知名作家艾登·钱伯斯夫妇创办的Thimble出版社推出了一份名为《讯号》的具有儿童文学研究性质的杂志,由钱伯斯的夫人南茜担任主编。这一期创刊号共28页,印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单独的封面。创刊者在简短的编者按中写道:“我们希望这份刊物的出现有助于推动有长度、有内容的童书批评的写作与阅读。”然而,从这本杂志在1970年发表的、在今天看来内容十分单薄的14篇文章来看,这个良好的愿望只能说是在一个朴素的开创意义上获得了实现。
1972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教师弗兰西莉娅·巴特勒(Fancelia Butler)的推动下,另一份以建设和推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为宗旨的英语儿童文学研究年刊——《儿童文学》正式创立。“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份为大家所公认和重视的刊物作为支持”这一信念最终促成了《儿童文学》的诞生。该刊创刊号上一共发表了21篇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论文,其论题涵盖十分广泛,既包括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也包括特定的作家作品研究,同时还包括特定儿童文学美学命题的研究。考虑到人文研究领域的儿童文学研究刚起步不久,在该卷卷末,编者还特地附加了一份“研究方向”表单,共列出了包括基础理论命题探讨、文类文体研究、作家作品解读、通俗文化研究、特定形象与意象研究、童年叙述研究等方向在内的197种研究细目,作为提供给读者和相关研究者的参考。表单末尾强调了学科交叉研究(特指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从本领域的专业视角出发对儿童文学展开研究)的重要性。在批评的学术性与理论建构的自觉性方面,《儿童文学》杂志显然领先于《讯号》杂志。
尽管如此,翻阅70年代这两份研究型刊物的各期,我们还是不难发现理论草创期所不可避免的“稚气”。这一时期发表的许多所谓的研究论文仍然停留在感性的文学阅读体验或文化现象观察的描述上,尤其是《讯号》杂志,除了较一般的评说文字,几乎看不到在今天可以在严格意义上称为“学术论文”的理论文章。
当然,这一时期也连续出现了一批带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著作,但大多仍然是出于为童书阅读或童书教学提供指导的实际应用的目的,如丽贝卡·J.卢肯思(Rebecca J. Lukens)的《儿童文学批评手册》等。文学研究与批评的身份主要与其相对于阅读实践的实用意义有关,而其学术方面的独立价值则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也尚未开始自觉地建构儿童文学学科理论体系。
拓展学术园地  借取理论资源
——儿童文学研究蓬勃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深度逐步显现,并开始以一种颇为惊人的速度加入西方儿童文学学术话语的“生产”与“制造”过程。从80年代起,部分论文的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如何建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问题。英美几种主要儿童文学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在学术前沿性和理论纵深度方面逐渐有了起色。这些论文所提出的学术话题丰富多样:既涉及基础理论的探究,也包括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既注重文学史细节的发掘整理,也表现出对当下童年文学与文化现场的密切关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儿童文学研究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论汲取与创新的能力,以及独立批判、自由争鸣的学术意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儿童文学研究著作的陆续出版,进一步推进了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的当代发展主要得益于学术园地的拓展与理论资源的借取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术园地的拓展。继《讯号》、《儿童文学》之后,1977年,美国另一份儿童文学学术刊物《狮子与独角兽》创刊;1979年,《儿童文学》的姊妹刊物《儿童文学学会季刊》创刊。80年代初,这四份刊物以日臻成熟的学术面貌参与到英语儿童文学学术事业的拓展之中。相比之下,《讯号》在学术建设方面的步伐略显迟缓一些,但进入90年代,其理论与批评的学术水准在总体上也大为提升。2003年,《讯号》杂志在出版了第100期之后宣告停刊,但从学术的层面上来说,这对于英语儿童文学研究事业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影响。
英国知名儿童文学学者彼得·亨特(Peter Hunt)、彼得·霍林代尔(Peter Hollindale)等的名字,80年代就开始出现在大洋彼岸的《儿童文学》等学术杂志上。事实上,除英美学者外,在上述儿童文学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也包括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的研究者,甚至还曾经出现过中国学者的名字。这种学术包容、开放的态度也使这些杂志的学术面貌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思路、观点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争鸣,提升了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其次是理论资源的借取。这种理论上的借力主要朝向两端,一端是成人文学理论资源的借取,另一端是童年研究理论资源的借取。
在这两个方面,英美儿童文学界有着国内儿童文学界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所呈现出的某种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正是与那个时候一批中青年儿童文学学者对于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的积极借鉴联结在一起的,尤其是对于当时从西方译介引入的相关文学理论资源的借取。如果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这种理论吸收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理论资源的时空与语言转换方面的限制,那么对于英美儿童文学界来说,在相同或相近语言体系的背景上所展开的这种理论借取,显然要便利得多。
30余年来,英美儿童文学学术界在向成人文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寻求理论资源以实现自身在文学理论上的突破这一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上述学术刊物均曾以单篇论文或专题、专栏的形式发表了大量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视角,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等研究进路切入儿童文学研究的文章。
部分学者依托跨学科理论出版了重要的研究专著,如奥地利籍美国学者布鲁诺·贝克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的《魔法的用途:童话的意义与价值》、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Jack Zipes)的《童话与颠覆的艺术:儿童文学的经典题材与文明的进程》、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斯蒂文斯(John Stephens)在英国出版的《童话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美国学者凯瑟琳·奥兰斯汀(Catherine Orenstein)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等。
除了成人文学与跨学科理论资源的借取外,20世纪英语世界丰富的童年研究成果也为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菲利普·艾里耶(Philippe Aries)《童年的世纪》一书英译版出版后,童年研究在英语学界风行一时。在英美儿童文学的专业学术道路开创之前,已有一批重要的童年研究著作问世。一直以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狮子与独角兽》在其独立开设的“书评”栏目中,对于非儿童文学领域的童年研究成果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种长期的关注使英美儿童文学研究在对特定时期童年文化背景的把握、学术话题的开拓以及理论厚度的开掘方面获益匪浅,并促生了扎实的英美当代儿童文学历史研究的成果。
文化、历史研究、单一及关联文本深度解读——儿童文学研究新动向
从近年来英美几份重要的儿童文学学术刊物面貌以及学术专著的出版情况来看,其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成人文学研究领域风行一时的文化批评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起也在英美儿童文学研究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翻看近五年来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狮子与独角兽》、《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书鸟》、在美国发行的《加拿大儿童文学》等杂志发表的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我们会发现大量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儿童文学文本研究的文章,其中尤以性别研究、身份研究、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等为主。以先后刊登于3期《狮子与独角兽》(2009)的17篇研究论文为例,其中近一半文章涉及女性主义、性别研究、意识形态、文化资本等文化批评命题。
二是儿童文学的历史研究。或许是由于文学研究传统方面的原因,英美儿童文学学术界一向关注儿童文学历史研究。几乎每一年都有一批儿童文学领域或涉及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儿童文学与教育资源的历史研究著作出版。近年来,这种历史研究的热情既表现在对特定阶段童年文学表征史的研究方面,也表现在借助特定作家(群)、作品(群)的深度解读来呈现一段特殊的文学发展史方面。这类研究也常常与社会史、童年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伊丽莎白·特尔(Elizabeth Thiel)的《家庭幻想曲:19世纪儿童文学与理想家庭的神话》一书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是单一作品的细致解读与关联文本的系统研究。这一点是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英美儿童文学论文中逐渐突显的一个研究倾向。尽管从近十年来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可以看出,英美儿童文学学者向来以小切口、深纹理的思考与写作方式见长,但近年发表的学术文章频繁选择以单一作品为对象,展开细致、深入、透彻的文本分析的趋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将有限的论述文字集中在一个文本对象上,牺牲的是论述的某种广度,换来的却是对相应作品的更为细致、深刻、独到的分析与解读。相应地,研究者们也常常选择同一母题或形象演变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二三文本,以一种具体而微的系统研究的方式,将较为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历史分析结合在一起,如以类似方法展开的关于“小红帽”、“鲁滨逊”、“亚瑟王”等西方经典儿童文学意象演变史的考察(注:此处特别关注的往往是在现代文化下被赋予新意识形态内涵的新形象,而非经典版本中的传统形象)。这种研究方式既体现出历史的纵深度,又不脱离文本而做抽象的理论演绎,并且有较开阔的持续研究的空间,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研究途径。
在英语学术界,儿童文学研究者始终有几分关于自身学术身份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焦虑与现实环境、学术偏见及自身理论能力等所导致的人们对儿童文学学科的某种不曾言明的轻视有关。迄今为止,英美儿童文学研究者所付出的全部学术努力都包含着冲破这一焦虑的意识。这份努力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次没有终点的赛跑,它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那个一直向前追赶的动作。当代英美儿童文学研究者所写就的这段历史,或许也与这样一种意识不无关联。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24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走向的思考 2010年02月24日   赵 霞
历史·现实·本土化——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走向的思考

  2009年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终点。这样一个有意味的时间节点,使得对于2009年度儿童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更容易把我们带到一种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有关的思索中。而事实上,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向何处去的思索,一直以来都盘桓在我们的思想和言语中。
  儿童文学的历史研究
  在2009年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一个题为“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的研究项目引起了一部分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尽管晚清与“五四”时段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期,早已进入到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之中,但这样一个角度新颖、切入别致的论题,仍然令许多专业研究者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更意味深长的是,该选题的负责人宋莉华是一位主攻明清、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对儿童文学界来说,这是一个颇为陌生的名字。这位具有古代文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此前曾陆续发表过一系列以明清、近代小说及传教士中文写作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看得出,正是这些看似与儿童文学相距甚远的研究积累为这一课题提供了重要而又独特的学术支点。在2008年第6期的《文学遗产》上,我们读到了与这个研究有关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宋莉华)。该文以晚清到“五四”期间的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探讨了这一时期在华传教士的儿童小说创作、翻译以及寓言、童话的译介工作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端以及现代儿童观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论文涉及诸多翔实的历史与文学史料,具体而又概括地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传教士怀着特定的文化意图参与到近代中文儿童文学的写作、译介事业中的历史过程。这篇论文选择从中国近代社会所出现的特殊的传教士现象出发来考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视点独特又具体、生动,构成了对于中国近现代儿童文学史叙述的一次极富意义的补充。
  应该说,对于儿童文学的史学考察一直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构成内容。但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史学论文或著作大多是以普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为参照,来描述和编织儿童文学发展的一般历史经纬。在历史细节方面,我们的许多研究所关心的,也大多是直接与儿童相关的某些历史、社会和文化事件,而较少从历史的细部去发现一些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却尚未被注意到的特殊现象。而更引人忧思的是,在一个应景性的书评文字远远多于独立性的批评文字的儿童文学时代里,儿童文学的历史研究似乎在愈来愈退出我们的研究与阅读视野。
  在这一点上,近年来我们与西方同行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美国儿童文学界为例,在它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朝向历史研究方向的努力催生了其中一批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循着历史的踪迹,去重新发现儿童文学发展史上那些被丢失的历史细节,二是以今天的历史眼光去重新考量已逝的历史,揭示其“当代”面貌。对于欧洲儿童文学发生发展史的研究、对于儿童文学发展重要历史时段的研究、对于特殊时段的社会政治文化与相应儿童文学史的关系研究等等,成为了相当数量儿童文学专业论文与学术著作的论题。以最近的2008至2009年间为例,出版于这一时间段的里奥纳德·马库斯(Leonard S. Marcus)的《在意虚构的人们:理想家、企业家与美国儿童文学的形成》(Minders of Make-Believe: Idealists, Entrepreneurs,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08)、埃丽卡·哈特莉(Erica Hateley)的《儿童文学中的莎士比亚:性别与文化资本》(Shakespear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Gender and Cultural Capital, 2009)、伊丽莎白·特尔(Elizabeth Thiel)的《家庭幻想曲:19世纪儿童文学与理想家庭的神话》(The Fantasy of Family: Nineteenth-Century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Myth of the Domestic Ideal, 2008)、莫妮卡·艾尔伯特(Monika Elbert)的《规划孩子:19世纪美国儿童文学中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化植入》(Enterprising Youth: Social Values and Accultur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08)四部著作,分别就童书出版商与美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莎士比亚传统中的男性至上主义儿童文学史、19世纪家庭观与儿童文学史、19世纪美国儿童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系统的探讨和论述。这一期间,美国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一部分儿童文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也将研究聚焦在了特定的历史专题上。
  毫无疑问,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研究还有着非常大的开拓空间,而这空间与它所得到的有限的当代关注相比,显得不很成比例。正由于此,发表在2009年《中国儿童文化》上的《从“黎锦晖现象”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陈恩黎)和2009年《中国儿童文学》秋季号上的《上海少年儿童报刊发展概述》(简平)这两篇关注“史”的研究的论文,令人读后颇为惊喜。这是两篇研究路数上正好形成互补的文章,如果说后者重在史料的搜集和梳理,那么前者则更关注对既往儿童文学史的重新解读。上海作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重镇之一,其少儿报刊在推动中国儿童文学整体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些报刊资料展开系统的搜集和整理,本身就具有不一般的史料价值。而陈恩黎的文章选择“黎锦晖现象”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重新拨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的茂密丛林,去发现那里早已生长起来、却常常为人忽略的“通俗文学”的灌木。这是作者所负责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小部分研究成果,它让我们对这一从大众文化视域重新审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的研究,同样充满了期待。
  史料扎实、立意新颖、视野开阔、构架系统的历史研究工作,对于丰富儿童文学研究的当代面貌,提升其理论的高度与厚重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历史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被重新发现、认识和描述的过程中,变得更为生动、复杂和丰富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的历史研究并不必然与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形成对立。恰恰相反,在今天,一部分文学治史者放弃了时间与事件、作家与作品的线性罗列,而选择从特定的代表作品出发,通过细致、精微、深入的文本内外分析,来具体地呈现一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样,对于文学史的分析和把握有了更切近文本的论述依托,而文学史也因此具有了可以触摸的温度和细节。目前看来,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由时间序列和相应的文学事件、作家作品名目构成的点线式的历史叙事,而欧美儿童文学界则更偏爱由历史线索上的特定文本分析构成的连缀式历史叙事。这两种治史方式各有长处,但对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来说,我们所更为缺乏的,恐怕还是对于处在传统儿童文学史叙述边缘的诸多历史文本、现象及其意义的重新发现。例如,迄今为止,我们还没能看到一部从战争文学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与童年文学的研究成果。从这个角度开掘下去,我们应当能够寻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另一条开阔的历史地脉。
  儿童文学的当下研究
  近年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十分关注自身的话语实践与当下文学现象之间的对接。它对于当代环境下儿童文学内外所发生着的各种变化显得愈益敏感,对于相关现象与话题的批评反应也愈加迅速,与此同时,它的内部理论话语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为成熟和多元起来。
  2009年,图画书等当下话题仍然为学界所注目。这一年,以推动中文原创图画书创作为宗旨的首届“丰子恺图画书奖”的评奖、颁奖以及“信谊图画书奖”的设立与启动,为原创图画书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动力。这两个奖项真正的影响力与公众效力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显然,它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两个属于中文图画书自己的奖项;可以预见的是,它们的评奖标准与比较尺度,它们的评奖结果所反映的对于中文图画书现状的艺术评判及其未来发展的艺术期待,以及它们所引发的各种探讨与论争,都将成为推动原创图画书发展与变革的力量。
  对于当下的儿童文学批评来说,新媒介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不过大多数时候,儿童文学界对于新媒介的影响仍然持有审慎的保守态度,尤其当它与传统的文字阅读媒介构成某种对立态势时。2009年第6期《文艺争鸣》上发表了方卫平等的《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一文。该文集中探讨当下视像与电子媒介环境对儿童文学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这是近年来大陆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少有的一篇就新媒介的积极影响展开较为深入的学理探讨的专业论文。论文一方面援引了大量数据和事实材料来论证新媒介对童年生活、儿童文学的客观影响以及人们从中解读出的新媒介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文章也在较为开阔的童年史与童年文化背景上,结合实例分析与理论提炼,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徐妍的《市场化潮流中儿童文学开放的底线与碑石》、陈恩黎的《释放与规约——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小文的《当代儿童小说的乡土叙事》也分别就相关当代话题展开了学术性的思考与探讨。
  但我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这样一些研究话题的选择,而是儿童文学研究如何将一个当下的文学话题转化为一个学术命题的问题。换句话说,研究当下并不是当下研究的全部,它还必须包含对于研究方式的思考。应该说,当代儿童文学研究对于“现象”的敏感与把握能力都在不断加强,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展开所运用的,常常是一种更多地具有评价性而非论述性的理论话语,它是一种判断,却不是一种论证。相对说来,评价性的理论话语,其意义往往随话语同时产生和中止,论述性的理论话语则在话语中止后,仍有着启开另一个新的理论空间的意义。从儿童文学批评生态来看,评价性话语与论述性话语都是批评话语不可或缺的构件,但从儿童文学理论积淀与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下儿童文学批评还迫切需要更多论述性的理论话语。
  当然,从科学论述的角度切入儿童文学当下话题的研究,存在着来自两个方面的难度。一是现象的当下性本身使得对于这一现象的学术把握具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儿童文学理论园地的限制使得不少儿童文学批评不得不借助于篇幅较短的评价性语篇,以适应一些报刊版面的要求。然而,儿童文学批评愈是认同这样一种自我展示的难度,愈是接受这样一种自我存在的方式,便愈是陷入到批评的某种浮浅和尴尬中,愈是难以实现足够的自我提升来达到与主流学术话语的对接。只需搜检一下2009年出版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我们便会发现,论文集、评论集以及由论文直接拼缀成的非系统性的学术论著,占据了其中绝大部分的书目,却很少看到就特定学术论题展开系统论述的专著。
  这是一个儿童文学理论的怪圈,仅仅归咎于外在的原因并不能将它打破。即使是在儿童文学研究相对较为发达的美英两国,儿童文学论文也难以避开这样一种自我学术提升的困境。即便如此,英美儿童文学界在自我理论提升方面,显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他们中的一些学者就儿童文学的当代话题展开的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2009年,两部题为《跨界小说:当代儿童小说及其成人阅读现象》(Rachel Falconer. The Crossover Novel: Contemporary Children’s Fiction and Its Adult Readership)、《全球和历史视野下的跨界小说》(Sandra L.Beckett. Crossover Fiction: Glob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的学术著作分别以280页、360页的长度,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的当代儿童文学的成人阅读现象。相比之下,2009年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上述研究论文,尽管在选题和观点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前沿性,论述也相对充分,但以论文的篇幅来探讨这样一些重要的学术话题,其理论展开的深广度,却仍然是不够令人满意的。
  近年来,在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儿童文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这种来势迅猛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理论话题。其中一些话题引起了学界的敏感和关注,对于它们的思考常常在一些即时性较强的报刊上得到最早的传递和反映。但也因为它们抵达批评的这样一种迅捷姿态,使之常常是以一种未及淬火的方式进入到批评话语的锻打中;而大多数报刊有限的篇幅则又使这一锻打常常显得过于匆促。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当下儿童文学的热点话题在报纸上频频出现,却很少能够看到系统的、翔实的、周密的研究论文,更少见到相关的学术专著。它所导致的儿童文学批评的当代尴尬在于,若干年过去了,对于许多当下话题的谈论却仍然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概要式的论说层面上。面对一个重要的当代话题,即时性的关注与探讨当然必要,这也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如果缺乏后续的思考积淀与提升,这些话题所提供的当代理论契机便永远如同滑动在水面上的浮冰,无法凝成坚实的理论冰山。而儿童文学批评也会在这样轻浅的滑动中,日益损耗着自身的理论能量。
  国际视野与本土化问题
  今天,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更需要一种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与向来重视理论引进、转化、吸收的成人文学界相比,中西儿童文学界的学术交流至今仍然处在尚待破冰的状态。这是一种隔水相向的无奈,它与包括语言在内的多方面原因有关。事实上,近3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对于欧美当代儿童文学理论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四川外国语学院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曾先后编撰过三辑《外国儿童文学研究》(其中一、二两辑为内部印行),所收论文旨在反映国外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状况,其中也包括一部分欧美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成果的介绍。这三辑刊物引起了当时许多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也频频出现在不少研究论文的索引目录中。但许多年来,相关的欧美儿童文学研究专著译介还是非常少的。2009年初,一套由浙江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主持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丛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该译丛由《儿童文学的乐趣》(佩里·诺德曼)、《理解儿童文学》(彼特·亨特)、《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杰克·齐普斯)、《你只年轻两回——电影中的儿童文学》(蒂姆·莫里斯)四本著作构成,各册作者均为英美当代儿童文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1949年以来大陆儿童文学理论界首次系统译介、引进的一批欧美研究成果。而我认为,这套外国儿童文学译丛的出现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讯号: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正式启开了朝向欧美同行的学术窗口。这样一股理论输入的热情将被承续下来,而它带给当代儿童文学学术界的冲击与影响、思考与提升,将延伸到更远的时空。
  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英美儿童文学界几乎同时启动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的步伐时,他们的理论基础也停留在十分粗浅的层面上。其时出现在这两个地区的代表性儿童文学学术刊物《讯号:童书之方法》(Signal, 英国)、《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 美国)上的文章大多以短小、感性的书评或作家评介、访谈文字为主,偶有话题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在理论展开方面也并不成熟。然而,就在短短十余年里,以佩里·诺德曼(Perry Nodelman)、杰克·齐普斯(Jack Zipes)、约翰·斯蒂芬斯(John Stephens)等为代表的一批带着大文学理论的背景进入儿童文学理论场域的英美学者,在取用一般文学理论资源分析儿童文学现象以及从儿童文学提炼出该学科的专业理论方面,连续提供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命题。
  欧美当代儿童文学学术界常常从成人文学理论中获取思考的灵感。他们重视儿童文学理论视野的拓展,在将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文学观、殖民主义等契合历史和当代儿童文学现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儿童文学研究方面极富吸收与创新的激情。美国儿童文学学会会刊《儿童文学》自创刊起就表达了对于从跨学科的角度展开儿童文学研究的呼吁和强调,它与该学会的另一份学术刊物《儿童文学学会季刊》除了刊发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论文外,也一直坚持在“书评”栏目中关注文学、文化研究成果中对儿童、童年、童书研究有所启发的部分。
  相比之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专业起步并不算晚。中国当代第一份专业性的儿童文学研究丛刊《儿童文学研究》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革”期间停刊,1979年1月复刊。从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来看,尽管70年代末的美国儿童文学学术界经过了近十年的初期发展,已经积累起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两者之间的学术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是80年代初中期,一批在当时看来具有先锋气质和思想锐意的中青年学者陆续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高度与素养。这一期间,以班马等为突出代表的几位重要学者提出的一些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命题,从同一时期的世界儿童文学范围来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在英美儿童文学界以极快的速度走过了理论习步的阶段,并愈益成熟地进入到对于当下文学、文化现象的把握以及新的理论借鉴与创新工作中时,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大部分学术力量却以一种不容易察觉的方式,逐渐耗散在了一种偏于封闭式、概论式、书评式的批评倾向中。上个世纪90年代,几套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理论丛书先后出版,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学术专著;然而,从90年代末到2010年的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却少之又少。
  这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提醒。它让我们不仅仅注意到理论在当代所遭遇的普遍尴尬,也注意到当代儿童文学理论自身发展所存在的症结,进而去寻求另一次新的突围。而要实现这一突围,除了研究视野的打开、理论资源的丰富以外,我们还需要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本土理论话题和话语。
  在发表于2009年《南方文坛》第4期的《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一文中,朱自强针对中国儿童文学在“分化期”所出现的“纷繁复杂、混沌多元”的现象,提出了五个需要着力解决的理论问题,分别关乎“通俗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的文化产业研究”、“儿童文学的儿童阅读理论”、“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研究”以及“图画书理论”的进一步建构。这是针对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现状所提出的五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理论话题,它们也已经开始引起一部分研究者的关注。可以想见,如果能够就这些话题展开扎实、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将获得一次重要的理论丰富与提升,而这些本土话题也将为建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本土话语,提供重要的学术机遇。此外,关于文化交融大背景下汉语儿童文学中的民族身份认同,关于西方文学与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儿童文学的内容、语体变革,关于儿童文学中的当代童年精神危机与身份认同,关于现代战争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历史呈现等等,都是具有较大研究空间的本土理论命题。
  许多年来,当众多异域儿童文学经典的名字被深深刻写在无数中国读者的阅读记忆中时,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西方,《小红帽》《海的女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地海传奇》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性不仅仅是由它们的读者塑造出来的,也是由它们的研究者“发掘”出来的。欧美历史上几乎每一位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都得到过系统、深入、多层面的学术关注。一部《小红帽》的传播史,是这一基础文本本身被不断复制、改写、再创作的过程,也是研究界从民间文学、原型理论、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角度对其母题、内容不断进行生发和重读的过程。同样,如果不是那么多部从不同研究视角切入的学术著作的先后问世,鲍姆本人及其“奥芝系列”在美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意义,或许也难以获得如此充分的阐发。尽管理论本身也可以拥有自足的存在意义,但在当代中国的儿童文学和文化语境下,理论有必要担负起这样一个职责,即通过它的持久、负责而又充满活力的批评行为,为中国儿童文学书写和绘制一幅细节丰富、入墨深透的历史和当下图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25
儿童文学在线阅读&儿童文学网站链接


 
  1、海内儿童文学网站:
  论坛类:
  纯真年月
  
  http://www.fairydream.net/html/index.html
  魔界-奇
幻文学网
  
 





 http://www.mojie.net/
  童话世界杂志网站
  
  http://thsj.crcec.com/index.asp
  我爱猫窝
  
  http://www.mmlong.com/index.asp
  儿童诗论坛
  
  http://www.poemlife.com.cn/forum/list.jsp?forumID= 15
  蓝色面包树 —【童趣世界】
  
  http://bbs.aini99.net/forums.cgi?forum=9
  榕树下-故事大王
  
  http://www.rongshuxia.com/rss/ld_ys.rs
  活气吧-哈利波特中文网
  
  http://www.hoolee8.com/
  教诲类:
  上海藏书楼少儿信息港
  
  http://www.sst.org.cn/www/
  童心文学网-上海市熬头试验小学网
  
  http://www.dysx.jsol.net/wenxue/index.asp
  新意文化教诲网
  
  http://www.newconcept.com/index.html
  阳光将来城--咱们的网上家儿园
  
  http://www.9s9s.com/
  上海学前教诲网
  
  http://www.age06.com/
  中国寓言网
  
  http://www.hj.org.cn/chellonafable/default.asp
  中国少年在线新版首页
  
  http://www.chellonakol.com/
  中华少年文学网
  
  http://www.eetop.com/
  小我私家主页类:
  日头很小的鸟童文学salon
  
  http://my.6to23.com/sunbirder/home.html
  胖国王儿童文学之家
  
  http://fatking.xiloo.com/
  谢鑫童话站
  
  http://xxth.tongtu.net/
  寓言童话乐土
  
  http://qianxinbao.363.net/
  岁月的童话
  
  http://tale.nease.net/index1.htm
  杨楠童话网
  
  http://yn99.363.net/index.htm
  李志伟童话
  
  http://lzwthz.xiloo.com/
  杨鹏玄想空间作品酷
  
  http://cyc7.cycnet.com/~yp72/zpk.htm
  蜂花雪月
  
  http://www.beehome.com.cn/art.html
  郑渊洁网站
  
  http://www.zhyj.com/ll/jc3.htm
  外星男孩
  
  http://nxmnp.363.net/
  文学眼界-童心世界
  
  http://www.whellote-collar.net/chellold/Index.asp
  龙骑士古堡
  
  http://www.cndkc.org/index.htm
  乔通玄想帝国
  
  http://qtthf.ywzc.net/
  书局类:
  红泥巴村
  
  http://www.hongniba.com.cn/
  2、台湾儿童文学网站:
  小我私家主页类:
  儿童文学世界
  
  http://www.cs.nthu.edu.tw/~br861504/
  葫芦墩儿童文学
  
  http://www2.nsysu.edu.tw/sunyou/main.htm
  德国少年儿童文学资讯
  
  http://home.kimo.com.tw/carlayeh/KidsHome.htm
  葛拉堡的儿童文学世界
  
  http://www.gelabao.idv.tw/
  郁化清的童话世界
  
  http://home.电脑home.com.tw/education/fa21/
  王淑芬的文学网站
  
  http://netcity3.web.hellonet.net/
  小河儿童文学网
  
  http://www.ypes.t电脑.edu.tw/funa/index.htm
  管家琪故事网站
  
  http://www.autoshop.com.tw
  书局类:
  奇幻文学馆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magic/
  童书榨汁机
  
  http://books.魔兽世界net.net/index.php
  学术研究:
  台湾儿童文学研究所
  
  http://www.ntttc.edu.tw/ice/
  三、国外部门儿童文学网站:
  The Chelloldrens Literature Web Guide先容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作家,奖项,社团,论坛,搜索引擎等等各种资讯,是在收集上浏览国外儿童文学的好向导:
  
  http://www.acs.ucalgary.ca/~dkbrown/index.html
  ACHUKA资料性儿童文学站点,先容著名作品,笔者,儿童文学史上的各种大事记:
  
  http://www.achuka.co.uk/
  Fairrosa Cyber Library of Chelloldrens Literature儿童文学图书目录先容,并有大量相关链接:
  
  http://www.dalton.org/libraries/fairrosa/
  The BookHive 提供儿童文学作品、册本的各种资讯
  
  http://www.bookhellove.org/
  The Scoop 先容儿童文学的最新讯息
  
  http://www.friend.ly.net/scoop/
  New York branch public librarys list纽约大众藏书楼列出的100种儿童应该了解的册本的目录:
  
  http://www.nypl.org/branch/kids/gloria.html
  Database of Award-Winning Chelloldrens Literature各类儿童文学奖项获奖图书目录:
  
  http://www.dawcl.com/
  儿童文学在线阅读
  
  http://ccat.sas.upenn.edu/~luna/TEACHING/onlinechello lit.html
  
  http://www.classicreader.com/toc.php/sid.3/
  
  http://etext.lib.virginia.edu/
  
  http://chelloldrensbooksonline.org/library.htm
  儿童文学学会、社团
  Grummond儿童文学网站
  
  http://www.lib.usm.edu/~degrum/html/aboutus-welcom e.shtml
  IBBY国际儿童图书评断会
  
  http://www.ibby.org/index.html
  加拿大儿童文学网
  
  http://www.nlc-bnc.ca/6/2/index-e.html
  儿童文学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30
儿童文学网站链接

一、国内儿童文学网站:
论坛类:
纯真年代http://www.fairydream.net/html/index.html

魔界-奇幻文学网http://www.mojie.net/

童话世界杂志网站http://thsj.crcec.com/index.asp

我爱猫窝http://www.mmlong.com/index.asp

儿童诗论坛http://www.poemlife.com.cn/forum/list.jsp?forumID=15

蓝色面包树 —【童趣世界】http://bbs.aini99.net/forums.cgi?forum=9

榕树下-故事大王http://www.rongshuxia.com/rss/ld_ys.rs

活力吧-哈利波特中文网http://www.hoolee8.com/


教学研究类:
学而居之纯真童年http://czh.fj61.net/list.aspx?cid=25  
小书房http://www.dreamkidland.cn/

教育类:
上海图书馆少儿信息港http://www.sst.org.cn/www/

童心文学网-上海市第一实验小学网站http://www.dysx.jsol.net/wenxue/index.asp

新意文化教育网http://www.newconcept.com/index.html

阳光未来城--我们的网上家园http://www.9s9s.com/

上海学前教育网http://www.age06.com/

中国寓言网http://www.hj.org.cn/chinafable/default.asp

中国少年在线新版首页http://www.chinakol.com/

中华少年文学网http://www.eetop.com/


个人主页类:
太阳鸟儿童文学沙龙http://my.6to23.com/sunbirder/home.html
胖国王儿童文学之家http://fatking.xiloo.com/

谢鑫童话站http://xxth.tongtu.net/

寓言童话乐园http://qianxinbao.363.net/

岁月的童话http://tale.nease.net/index1.htm

杨楠童话网http://yn99.363.net/index.htm

李志伟童话http://lzwthz.xiloo.com/

杨鹏幻想空间作品酷http://cyc7.cycnet.com/~yp72/zpk.htm

蜂花雪月http://www.beehome.com.cn/art.html

郑渊洁网站http://www.zhyj.com/ll/jc3.htm

外星男孩http://nxmnp.363.net/

文学视界-童心世界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Index.asp

龙骑士城堡http://www.cndkc.org/index.htm

乔通幻想帝国http://qtthf.ywzc.net/


书店类:
红泥巴村http://www.hongniba.com.cn/

  
二、台湾儿童文学网站:
个人主页类:
儿童文学世界http://www.cs.nthu.edu.tw/~br861504/

葫蘆墩兒童文學http://www2.nsysu.edu.tw/sunyou/main.htm

德国少年儿童文学资讯http://home.kimo.com.tw/carlayeh/KidsHome.htm

葛拉堡的儿童文学世界http://www.gelabao.idv.tw/

郁化清的童話世界http://home.pchome.com.tw/education/fa21/

王淑芬的文學網站http://netcity3.web.hinet.net/

小河兒童文學網http://www.ypes.tpc.edu.tw/funa/index.htm

管家琪故事网站http://www.autoshop.com.tw


书店类:
奇幻文學館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magic/

童書榨汁機http://books.wownet.net/index.php


学术研究:
台湾儿童文学研究所http://www.ntttc.edu.tw/ice/


三、国外部分儿童文学网站: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Web Guide 介绍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作家,奖项,组织,论坛,搜索引擎等等各种资讯,是在网络上浏览国外儿童文学的好向导:
http://www.acs.ucalgary.ca/~dkbrown/index.html

ACHUKA 资料性儿童文学站点,介绍著名作品,作者,儿童文学史上的各种大事记:
http://www.achuka.co.uk/

Fairrosa Cyber Librar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儿童文学书目介绍,并有大量相关链接:
http://www.dalton.org/libraries/fairrosa/

The BookHive 提供儿童文学作品、书籍的各种资讯
http://www.bookhive.org/

The Scoop 介绍儿童文学的最新讯息
http://www.friend.ly.net/scoop/

New York branch public library's list 纽约公共图书馆列出的100种儿童应该了解的书籍的目录:
http://www.nypl.org/branch/kids/gloria.html

Database of Award-Winn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各类儿童文学奖项获奖书目:
http://www.dawcl.com/

儿童文学在线阅读:
http://ccat.sas.upenn.edu/~luna/TEACHING/onlinechilit.html
http://www.classicreader.com/toc.php/sid.3/
http://etext.lib.virginia.edu/
http://childrensbooksonline.org/library.htm

儿童文学学会、组织
Grummond儿童文学网站http://www.lib.usm.edu/~degrum/html/aboutus-welcome.shtml

IBBY国际儿童图书评议会http://www.ibby.org/index.html

加拿大儿童文学网http://www.nlc-bnc.ca/6/2/index-e.html

儿童文学网http://www.childrenslit.com/


部分国外儿童文学作者的网站链接(以作者姓氏开头字母为序):

Lloyd Alexander 现代原创童话作者,其标志是在其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只猫和一个音乐家。这里是一个非官方网站:
http://www.geocities.com/EnchantedForest/4802/

Hans Christian Andersen安徒生的作品就无须再多说了吧:)以下是两个站点,前一个提供了大量相关链接,后一个是在线英文版阅读:
http://www.andersen.sdu.dk/
http://hca.gilead.org.il/

Avi 2003纽伯瑞大奖获奖作者,这是他自己的主页:
http://www.avi-writer.com/

L. Frank Baum 绿野仙踪大家一定很熟悉了,这个网站提供了大量OZ国的相关讯息:
http://www.eskimo.com/~tiktok/

Gunilla Bergstrom 瑞典儿童文学作家,这个网页提供了瑞典语、英语、芬兰语、和德语的相关介绍:
http://www.alfons.se/

Eric Carle 著名插图画家和幼儿读物的作者,他写下了大量以昆虫和动物为主角的绘本丛书,他的个人主页:
http://www.eric-carle.com/

Lewis Carroll 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这是一个以爱丽丝为主角的网站,提供了许多链接,也提供在线阅读:
http://www.lewiscarroll.org/carroll.html

Aidan Chambers 2002安徒生大奖获奖者,这是他的一个官方网站:
http://www.aidanchambers.co.uk/

Sharon Creech 1995年以Walk Two Moons赢得纽伯瑞大奖,她的官方网站地址:
http://www.sharoncreech.com/

Roald Dahl 英国著名童话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詹姆与大仙桃》、《慈善的巨人》、《魔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1964)等等,这是他的书迷制作的一个主页:
http://www.roalddahlfans.com/index.php

Jostein Gaarder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这里的官方站点提供四种语言的相关讯息:
http://www.josteingaarder.net/

Alan Garner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1934年出生,主要作品有:“The Owl Service”(猫头鹰公司)、“The Stone Book”(石书传奇)、“Jack and the Beanstalk”(杰克和豆茎)等等,他的非官方网页:
http://www.ozemail.com.au/~xenophon/

Tove Jansson 用瑞典语写作的芬兰女作家,也是小木民矮子精系列童话的作者,这里的两个地址,前一个是官方出版社的网站,后一个是书迷制作的个人主页:
http://www.schildts.fi/tove_uk.htm
http://www.io.com/~fazia/Moomin.html

Diana Wynne Jones 魔幻小说《移动之城》(Howl's Moving Castle)的作者,是一位高产作家,她的个人主页:
http://suberic.net/dwj/

Carolyn Keene 当代女作家,她写作的“南茜·德鲁”系列冒险故事已经形成了一个著名的丛书品牌,她的Nancy Drew网站:
http://nancy-drew.mysterynet.com/

C S Lewis 纳尼亚王国系列童话的作者,其作品“魔橱”(又译为“狮子、女巫和衣橱”)是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以下两个网站都提供了和纳尼亚王国有关的许多精彩链接:
http://cslewis.drzeus.net/
http://www.narnia.com/

Astrid Lindgren 林格伦作为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已经被翻译为超过九十多种语言的版本,以下是一个官方网站和一个非官方的主页:
http://www.astridlindgren.se/
http://members.tripod.com/%7Emfj/astrid.lindgren.html

Janet Lunn 美国出生,成长在加拿大的女作家,以“THE HOLLOW TREE”(空心树)一书赢得1998年加拿大国家文学奖,其他作品还有“十二个跳舞的公主”(重写版)、“夏洛特”(人物传记)等等,她的官方网站:
http://www.lunnflutes.com/janetlunn/index.html

John Marsden 1950年在澳大利亚出生,主要作品有幻想小说“明天系列”、儿童小说“秘密的来信”等等,来自一个澳大利亚出版社网站的相关地址:
http://www.panmacmillan.com.au/johnmarsden/index.htm

A. A. Milne 小熊维尼谁不知道?想和他一起历险就去这两个地址吧:
http://www.pooh-corner.com/
http://www.bright.net/~kbaumle/

L. M. Montgomery 写下“绿山墙后的安妮”系列作品的女作家,她的官方站点:
http://www.upei.ca/~lmmi/core.html

Katherine Paterson 以《通向泰罗比蒂尔的桥》赢得1978年纽伯瑞大奖,又在1998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可算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的官方网站:
http://www.terabithia.com/

Philip Pullman 当代著名奇幻作品“黑暗元素三部曲”的作者,他的官方网站地址:
http://www.randomhouse.com/features/pullman/

J K Rowling 哈利波特大概无须再多做介绍了吧,这里有哈利波特英文原著下载http://www.dvduser.com/harry/还有哈利波特的辞典http://www.i2k.com/~svderark/lexicon/differences-cs.html以及一个瑞典语的哈利波特主页http://www.harrypotter.nu/index.html

Dr Seuss “戴高帽的猫”的作者,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博士,他的作品都极具原创性,是当代英国最受欢迎的童话作家,这里是苏斯作品的研究者建立的一个网页,提供了大量相关的链接:
http://www.seuss.org/seuss/

Antoine de Saint Exupery 圣·德克旭贝里写作的“小王子”可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本童话,它其中蕴含的哲理使得许多大人至今还在深深思索,先不要去管这些,让我们进入他的迷一般的世界去看看吧:
http://www.cnr.berkeley.edu/~gsposito/LittlePrince/index.html
http://littleprince.8m.com/index1.html
http://members.lycos.nl/tlp/antoine.htm

Johanna Spyri 瑞士女作家,正是她创造了“海蒂”这个可爱的形象,一个有着大量相关信息的网站地址:
http://www.geocities.com/~johannaspyri/

Colin Thompson 写下了“寻找亚特兰蒂斯”和“永生之路”的幻想文学作家,官方主页:
http://www.colinthompson.com/

Mark Twain 无须再介绍这位“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芬”的老爸爸了,在这个站点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及其生平:
http://etext.lib.virginia.edu/railton/index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31
 一、国际儿童读物联盟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IBBY)
  网址:www.ibby.org
  国际儿童图书馆:http://www.kodomo.go.jp/english/index.html
    绘本图书馆:http://www.kodomo.go.jp/gallery/index_e.html  
  二、国外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期刊
  (1)英国英语儿童文学刊物及网站有
  ①《狂欢的宴会》www.carouselguide.co.uk
  ②《学校图书馆员》www.sla.org.uk
  
   (2)美国的英语儿童刊物和网站有
  ①《合恩书刊》网站:www.hbook.com
  ②《狮子和独角兽》网站:www.press.jhu.edu/journals/
  ③《五只猫头鹰》网站:www.fiveowls.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32
关于加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
国家一级社会团体)的一封信
尊敬的朋友:
    您好!
    假如您对儿童文学写作、教学、出版、编辑、组织培训等感兴趣,请您认真阅读这封信。
一、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文化部主管的国家一级社会团
    体。活动内容包括: 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咨
    询服务等五项;
二、入会条件:
    1、热心儿童文学写作、出版、翻译、编辑、教学等并有一定成绩者;
    2、在组织儿童文学写作、辅导、培训等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者;
    3、虽非直接从事儿童文学工作,但对儿童文学事业热心并做出一定成绩
       者;
三、入会程序:
     1、提交申请书(表格见下面,可复印),经一名正式会员介绍。填好后
        直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32号华胜写
        字楼A座306室,邮编:100073,电话:010-63858596)
     2、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3、按国家规定交纳会费(5年200元,一次性交付)与2张2吋照片;
     4、由本会秘书处发给会员证(不再收费);
     5、向团体单位颁发证牌。
四、我的附言:
     1、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少年宫、文化馆、作文培训学校、少儿
        报刊、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编辑、写作辅导的教
        师、编辑以及喜爱儿童文学写作、评论的中青年朋友均可积极申请加
        入我会。只要本人符合基本入会条件,我愿作为您的入会介绍人;
     2、凡在 “新思维作文大赛”中组织辅导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十佳
        新思维作文指导专家》、《全国新思维作文研究员》的均可直接填写
        入会申请书(表格见下面)。我愿作为您的入会介绍人。
方便时请登陆中国儿童文化艺术网(www.wzzx.cn
或中国新思维作文网(www.xswzw.com)可了解相关信息。
您的朋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
宗介华
2008 北京
附件(可下载):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入会申请表
姓名
(个人或团体负责人)
性别
出生年月日
民族
联系电话
二吋照片
工作单位
邮编
主要简历
主要学术成果
介绍人意见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理事会意见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监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34
重视儿童文学的媒介因素
  来源:文艺报   作者:胡丽娜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达1.17亿,其中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迅速增大,成为目前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手机彩信、炫铃、手机动漫等已成为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形式。当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将原本专注于儿童文学的受众视线转向视听媒介时,儿童文学受众数量的下滑和生存发展的忧虑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
  较之新媒介的互动性、融合性、虚拟性、个性化的特质,以纸质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儿童文学似乎显得过于“经典”和“精英化”。如果说,电视等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将成人世界的内容毫无隐藏地向儿童敞开导致了童年的消逝等影响深远后果,那么,在网络等新媒体对儿童受众版图的重新分割、新一轮媒介全球扩张对儿童文化秩序予以重构、重塑儿童观的文化语境下,基于童年和儿童观的儿童文学命运就值得儿童文学研究者深切关注,与此同时,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研究何为也就成为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命题。
  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研究何为?简短的疑问却包蕴着太多重大而繁杂的思考,因为在问题的背后是连绵不断的媒介文化发展及其对儿童、儿童文学的持续影响。既要关注“新媒介”及影视等电子媒介对儿童文学的当下性影响,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又亟待从媒介与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维度进行检视,探寻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不同时段“新媒体”与儿童文学之间的联系。因此,网络等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研究,只是启动我们思索自近代以来大众传媒与儿童文学联系的一个引子,其实质则指向儿童文学的传媒研究或谓之儿童文学研究的传媒视角。
  事实上,自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兴起以来,报刊、广播、影视到网络、手机等不断更新的媒介样态和丰富的大众文化样式,不仅使媒介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参与现实的构建,而且媒介本体的意义也得以凸显,媒介俨然成为探析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规避的重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了文学研究四要素,文学生产、传播、消费流程中媒介因素以及传媒文化对文学的深远影响长期被遮蔽和忽视。直到大众传媒一日千里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持续广泛,传播、媒介等要素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才得以重视并使传媒视角跃升为文学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相关论著陆续涌现,且有成为新一波‘显学’的潜在优势。”(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较之现当代文学领域传媒研究的方兴未艾,儿童文学的传媒研究显得相对滞后和冷清。尽管以大众传媒为支点,可以开辟出足够多的重要理论命题:如以报刊为主的近代大众传媒对于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文学诞生的积极意义;媒介形态变化、网络等新媒体对儿童观的嬗变,对儿童文学生产、传播和审美品性的冲击;儿童文学如何搭载媒介平台,积极介入儿童文化消费,与视听媒介的抗衡博弈中完成对儿童精神形塑和引导功能?可以看到,电子媒介影响下童年生态危机的呼号,向大众化、娱乐化倾斜的儿童文学创作潮流,抑或是向动漫、网络游戏借力的文学出版,当下儿童文学已经极为顺势地为媒介文化所裹挟。问题是,我们如何意识到这种媒介的力量,如何清醒地审视大众传媒与儿童文学交织的历史轨迹,并在传媒化生存的当下充分估量传媒文化带给儿童文学的“后果”,在与媒介现实的对话中正确为当代儿童的文化需求进行把脉,在儿童文学新现象的新阐释中激活儿童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智慧,构建儿童文化良性的生态环境。
  因此,在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又一轮媒介冲击波面前,儿童文学研究要对新媒介在内的各种媒介的影响和冲击予以充分且适度的估量,以发展眼光密切关注行进中的新媒体与儿童文学的发展实践。同时,儿童文学的媒介化、文化化现实趋向要求我们相应地调整研究视阈,对融合于流行文化、视觉文化、消费文化中的相关文化事件和现场予以跟踪、体验并进行“田野考察”。如将低龄化写作、图画书出版、儿童文学跨媒介传播等现象放置在媒介文化语境予以考察;再如“火星文”等网络语言、网络游戏、亲子博客、QQ群都是研究者进入儿童文化现场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是需要儿童文学与大众传媒交织的历史轨迹进行返观与重构,反顾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耙梳近代以来传媒场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儿童、儿童文学紧密交织的历史现象。如考察媒介作为儿童文学载体的意义,媒介发展之于儿童文学作家、文类、风格、审美品行等影响,媒介市场化、商业化引发的儿童文学问题等。特别是对尚未进入儿童文学史视野的重要传媒现象、典型个案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如《童话》丛书、《儿童世界》《小朋友》《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选刊》等重要刊物,孙毓修、郑振铎、张一渠、陈伯吹等出版人以及不同阶段的重要出版事件等。从传播学流程尤其是传播接受角度对儿童文学发展史予以重新审视,能够敞开以往儿童文学史写作中遮蔽和未能有效阐释的问题,构筑多元立体的儿童文学史,并为时下儿童文学与新媒体的研究提供厚实的历史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文学的传媒研究既是对传媒化生存时代现实语境的顺应,又是儿童文学研究直面现实困境、提升批评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效力的表现。不过,传媒与儿童文学是一个有着深远历史意义与现实关怀的命题,也是一个有着众多理论难点和言说障碍的艰难话题,这就注定这一话题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同样,生长延展的传媒文化和儿童文学也要求我们在对现实的密切关注中更新理论话语,对这一命题以持久、延展性地探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35
中国儿童文学60周年典藏
作者:王泉根       来源:外研社       时间: 2009-12-28
   

    【基本信息】
    作者:王泉根

   
出版时间:2009-7-1
    页数:全六册
    印刷时间:2009-7-1
    开本:32开
    ISBN:20646712
    包装:平装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有《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等十余种论著。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文学60周年典藏”系列共6册,由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该系列图书由著名儿童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主编,金波、曹文轩等专家任编委会委员。
    目前,推荐阅读“中国儿童文学60周年典藏”书系的“阅读伴成长,祖国在心中——全国小学生阅读征文活动”正在全国举办,该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指导,外研社及各地教育机构承办。活动期间,活动组织方邀请彭懿、徐冬梅等阅读推广人赴各地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组织方还应学校要求,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赴小学为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辅导讲座。活动一经推出,短短两个多月便得到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十余个省市教育部门热烈响应,近千所学校积极参与。
    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将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精选,由外研社少儿分社负责出版,由儿委会负责编选,北师大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执行主编,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精选出60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最有历史意义、最有影响力、最具可读性的作品,作为建国60周年儿童文学界向祖国母亲的献礼。该项目既是见证60年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成就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工程,同时更是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重塑整合的儿童阅读推广工程,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领新世纪儿童文学新主流。
    【媒体评论】
    60年一甲子,为儿童送美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诗人、作家:高洪波
    六十春秋岁月如歌、儿童文学走过光荣荆棘路,育人与醒世并举;甲子行年繁花似锦、少儿出版迎来世纪满园春,担当与梦想同行。——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
    收入本套书系的童话精品,都具有一种将大小读者的心紧紧吸引住的奇异魔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诗人、儿童文学评论家:樊发稼
    从本套书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儿童散文的多种色彩、多种格调、多种笔法……无不体现了作家们丰富的生活阅历、纯真的精神气质和卓越的艺术追求。——原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儿童文学评论家:束沛德
    收入本套书系的优秀诗歌,非常值得小读者留存于记忆里,慢慢品读,吸取精神上的营养。——教育部全国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诗人:金波
    儿童文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却能到达儿童的心灵深处,儿童文学的陶冶是舒缓的,却能为儿童建立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它是润物无声的细雨,看似“柔软”,却能力克金石。——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作家:张之路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借这套书重树文学的标准,重叙文学的意义,重申文学的操守,希望儿童文学从此走向坚定和繁荣。——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曹文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40
      当下儿童文学批评的难度[zt]


  商业语境无法逃避
  很多人意识到当代儿童文学的语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语境的变化甚至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撼动着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价值评判体系,也以从未有过的力量影响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下面貌和未来命运。近年来,围绕儿童文学的商业文化语境所展开的学术批评与论辩构成了儿童文学理论界最引人注目的话语交锋之一。
  童书出版界早已不再对“畅销”一词遮遮掩掩。但是,畅销的作品是否就是好作品?王泉根、郑重、刘绪源、小文等人在杨红樱为代表的“商业童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立场。应该说,对于杨红樱作品的批评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针对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交锋,它也是一场关于特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审美标准、价值评判体系的争鸣。究竟出版数据与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或者一定的关联?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牵涉到诸如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性质、特定的文学接受对象以及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创作-接受关系等一系列儿童文学理论界尚未厘清的复杂问题。
  但学术上的论辩本身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这场看上去十分激烈的理论争鸣,恰恰在最为关键的理论点上未能形成有效的交锋。他们真正的分歧,在于上述语境下对童书“文学性”的判断与评价。
  然而正是在“文学性”上,双方所摆出的论据似乎都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贴近文本”的分析,或许正是今天商业文化语境下的儿童文学批评所亟需发展的一种批评方式。这是这场争论带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争论过程中,有关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的许多看法和想法慢慢积淀了下来,也对儿童文学批评自身的面貌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宏阔话题与具体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一直缺乏属于自己的纯粹、专业的学术园地。这导致了许多批评文字往往散落在各类相关报纸或期刊的版面中,继而形成了儿童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散点式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以集群方式出现的学术探讨,总是容易引起特别的关注。
  《中国儿童文学》杂志在2008年第2期和第3期的“海上论坛”栏目中,分别以“儿童小说缺少什么”和“童话的现状和童话的希望”为题,邀请了几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就中国当代儿童小说与童话的创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尤其是在有关儿童小说的讨论中,参与者们就当代儿童小说的创作语境、创作个性、多元生态、人文高度、童心童趣、幻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市场效应等多个话题展开了具体的探讨。不过总体上看,这两次“论坛”以及随后发表在第4期同一栏目的另一篇“年轻作家谈儿童文学”的讨论文章,其学术上的涵量都是有限的。它们的意义恐怕更多地在于记录来自创作领域的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小结。
  或许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期待诸如“儿童小说缺少什么”这样话题宏大的理论批评。我的意思是说,与其把容量如此大的话题放在几页的篇幅里,更好的办法或许是从具体的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出发,在具体的分析中对“缺少什么”的问题给出某个方面的答案。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来看,它的当代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各类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尤其是近10年来,对于特定作家、作品的深入、细致、富于理论思辨色彩的批评研究达到了空前壮观的程度。许多新的儿童文学理论的阐发与示范,都是在贴近作品的文本分析中完成的;而有关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变革、审美范畴、文体特质等方面的论述,也大多被融入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目前英美几种主要的儿童文学学术刊物,如美国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狮子与独角兽》、英美有关机构联合主办的《教育中的儿童文学》等,都体现出西方儿童文学学术界对于扎实的文本分析的看重。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在于,从理论的视角切入文本,最后达到理论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证明,亦即以理论照亮文本丰富的内在世界,同时也以文本证明理论分析的适切性及其独特魅力。这种论证最后的旨归常常不是单方面的,它既是对于文本的一种剖析,同时也是关于理论的一种展示。这似乎是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界在向成人文学领域借取理论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批评方式。很难说它就是最适合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一种路径,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来说,这种将理论与文本贴切结合、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生发关系的批评方式,正是我们当下的儿童文学研究所亟需加强的。
  近年来,针对单篇作品的分析评论文字有所增加,但其中大部分是印象式的评点文字或感悟式的新作评论,很少见到理论质地坚实、饱满的作家作品研究文章。因此,当我们读到像陈恩黎的《论儿童文学的三种文本策略》(《中国儿童文化》2007年总第3辑)、吴其南的《天籁之音——林焕彰儿童诗的音乐形式》(《中国儿童文学》2008年第3期)、班马的《韦伶的幽——少女散文中的原生性神秘感和雌性文化气息》(《中国儿童文化》2008年总第4辑)这样优美、扎实的作家作品研究文章时,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振奋。我想特别提一提班马的这篇评论。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界,班马的文字一向有着某种冲破常规的力量和神采,虽然近年来,他的文字已经很少出现在儿童文学批评领域。他为韦伶的散文集《走神女孩》所写的这篇评论,从少女文化的角度切入,谈论少女文学的“原生性”、“植物性”、“雌性文化”等特征,是对于尚未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界得到文学关注和深入分析的少女文学的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概括。这种概括即便放在世界范围内的少女文学研究中来看,也是具有相当的理论启发和建设意义的。
  聚合力量提升高度
  方卫平在其主编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红楼书系”丛书中,撰写了一篇十分特别的总序——《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尽管他十分审慎地使用了“可能的”一词来限定他笔下的这个“儿童文学学派”,这一提法仍然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兴奋。什么是儿童文学学派?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界存在、或者有可能出现学派吗?学派的意义又在哪里?然而我所感兴趣的并非作者对于浙江师大学科发展史的介绍与描述,而是他在指出这一学科群体与“学派”之间的差距时,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所提供的期待与思考。
  很显然,就当前相对分散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来说,“学派”一词还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想像。作者自己也说,“从‘学派’一词严格的内涵来看,就其现实性而言,浙江师大儿童文学学者群还不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派”;而事实上,即便从“学派”的较为宽松的涵义出发,中国学术界目前也不存在所谓的“儿童文学学派”。他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它从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专业视角,提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借助于理论思潮方面的开拓与创新,聚合分散的研究力量,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获得一种质的提升。事实上,作者所真正期待的并非派系式的研究格局,而是富于创造性、生长性和理论吸引力,能够引发人们持续的关注、追随的儿童文学学术批评的实现。
  与西方英美儿童文学界相比,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一向缺乏集中的学术向度。近年来许多学术话题的提出和展开,往往是对于当下某些儿童文学现象的临时和功利的反应,而缺乏长远、深厚的历史维度的积累与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总体学术面貌与水平。如果说当代英美儿童文学界同样未能出现“学派”现象,那么它在研究力量的有意识的集中和整合方面,却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合儿童文学专业学术刊物的建设,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专题研究的模式。这些专题涉及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对于特定理论话题的广泛和有深度的研究,其中一些重要的专题还获得了延续的探讨。比如美国的《狮子与独角兽》杂志自1977年创刊起,便开始以专刊形式连续推出围绕“儿童文学中的喜剧”、“儿童文学的幻想与创造性”、“成人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中的社会问题”、“儿童文学叙事类型”、“儿童文学与通俗文化”等话题展开的理论探讨。尽管这种主题性的批评集合与“学派”的涵义仍然相去甚远,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对于研究和批评的聚合导向功能,继而促进了理论的拓展与深化,并使得一部分理论成果脱颖而出,成为特定研究领域公认的重要学术资源,同时吸引了一批后来的研究者。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学术界许多重要的术语和关键词,如“儿童文学的乐趣”(佩里·诺德曼)、“儿童文学的互文性”(玛丽亚·尼古拉耶娃)、“童话的颠覆功能”(杰克·齐普斯)等等,都曾成为相关学术专题探讨中的焦点理论,也在其他研究者中得到反复的援引、论证和批评。
  因此,如果我们把有关“儿童文学学派”的观念放到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背景上,其意义就会更加明显。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提得出具有自己独创性的理论话题,也必须在理论话语的体系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批评来说,一个“儿童文学学派”的出现并不是必须的,但包含在“学派”一词里的理论想像和激情,则是不可缺少的。
  尴尬中的责任
  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在为出版于2004年的《儿童文学批评的新声音》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不无诙谐地指出了儿童文学批评常常会面临的尴尬。与其它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儿童文学批评在今天似乎成了人人能够染指和胜任的一项事业。诺德曼举了美国影星麦当娜的例子。2003年,44岁的性感女星麦当娜与企鹅出版集团签下了她的第一套共六册童书的英语出版权。她在接受一家英国报纸的采访时,被问及她决定创作童书的初衷。这位并不一定有过多少儿童文学阅读经验的女星回答说,自己在准备给三岁的儿子读点什么听听时,却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乏味、空洞,不值一读”。诺德曼很不屑于麦当娜对儿童文学现状所作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行外评判,但他指出,今天的许多儿童文学评论跟麦当娜的评点一样,也是在缺乏对于儿童文学文类的深入了解和考察的前提下作出的。他强调儿童文学批评工作者首先应对历史上和当前的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切实的了解和考察,其次才谈得上对它进行准确、负责的批评和研究。
  然而,当代日益庞大的童书市场和各种新出现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现象,正在不断增加这种了解和考察的难度,促成儿童文学理论自身的革新和进步。儿童文学研究向来不是一个特别吸引外人注目的学科,很多时候,它需要坚持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负责。考察近年来的儿童文学研究,我们的信心往往并非来自这样或者那样的总结描述,而是来自那些沉潜在喧嚣之下的守望者和思考者们的身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43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
2006-01-20
成立时间:1980年6月1日

登记证号:社证字第4251号

宗    旨:团结全国儿童文学作家,开展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同时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表演、展览,促进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努力培养文学新人,做好广大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与辅导工作。

业务范围: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国际合作。

名誉会长:吕志先

会    长:贺嘉

常务副会长:宗介华(法定代表人)

副 会 长:樊发稼 冉红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沿河大街83号               邮编:100009

电话/传真:010—84018769

网    址:WWW.WZZXX.CN

电子邮箱:EYH8769@163.COM

重大活动:

组建了中国小作家网址;组织文学大赛;以《我到北京去采风》为品牌,先后组织了中国小作家文学夏令营等活动。并组织“情系2008”文学大赛;“五洲之星杯·新思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奖赛”(2004)。2002年元旦期间组织38名儿童舞蹈家赴澳门访问并与有关学会联合颁发了“百名儿童舞蹈家、儿童音乐家突出贡献奖”。

接待了比利时青少年打击乐访华团、匈牙利少儿艺术访华团。组织“中国少儿艺术团”先后访问了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奥地利等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51
多元共生时代的儿童文学
——IRSCL第十九届国际会议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两年一次的第19届国际会议(19th Biennial Congress of IRSCL)于2009年8月8日-12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召开。会议由歌德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主办,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歌德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Hans-Heino Ewers教授主持。大会主题为“过去和现在的儿童文学和文化多样性”(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来自世界各国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国大陆青年学者李利芳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做论文发表。台湾学者杜明城、刘凤芯、吴玫瑛、陈素珊、 蔡欣纯、古佳艳、杨丽中、黄翠玲等出席本次大会并做论文发表。
IRSCL的创立奠定于1969年,在由歌德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成员组织的法兰克福学术讨论会(Frankfurt Colloquium)上被提出,希冀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来支持推动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当时来自五个国家的与会成员选举了一个组委会,并于一年以后,即1970年5月30日,IRSCL正式成立。第一任会长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Klaus Doderer。该机构的第1届专题讨论会于1971年10月在法兰克福举行,当时的研讨主题是“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研究主题”(Children’s Literature as a Subject of Research)。此后,于1974(瑞士)、1976(瑞典)、1978(英国)、1981(苏联)、1983(法国)、1985(加拿大)、1987(德国)、1989(西班牙)、1991(法国)、1993(澳大利亚)、1995(瑞典)、1997(英国)、1999(加拿大)、2001(南非)、2003(挪威)、2005(爱尔兰)、2007(日本)等年份与地方分别召开了第2-18届国际会议。今年是第19届,适逢IRSCL建立四十周年,在其创始地法兰克福召开具有深远的历史象征意义。
本次大会在会议开始时,特别为IRSCL建立40周年举行庆祝活动。创始人Klaus Doderer教授作了专题纪念演讲。现任会长Clare Bradford教授作了专题纪念演讲。德国的Sonja Müller对IRSCL在1970-1978早年间的讨论与发展事业作了回顾。世界最著名的格林兄弟研究者Heinz R?lleke教授作了题为“格林兄弟和他们的作品:世界公民和世界文学”的演讲。
IRSCL的目标有三:致力于推动儿童和青少年文学、阅读和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成就;促进不同国家和不同学术机构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能够交流信息、分享专业的理论问题的讨论,实施并协调研究。创立40年来,IRSCL在其设定的三个目标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尤其每两年一次的IRSCL国际学术会议,更为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学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促进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每一届大会的主题都与儿童文学学科领域的当下研究密切相关。大会也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机会来形成学科的方向并影响到学术政策。
IRSCL是第一个聚焦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国际性组织,它一贯秉承的是国际主义的原则和跨文化合作的价值信念,一直努力致力于在一种友好和互相尊重的气氛下去理解不同思维和不同研究的方式。2008它所采用的新徽标,采用一些交叉和平行的线条去表示许多文化、方法、经验,告知IRSCL成员的研究和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IRSCL身份,要接受拥护差异和多样性。今年大会的主题为“过去和现在的儿童文学和文化多样性”,更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大会希望与会学者讨论儿童文学及其他为儿童的媒介产品,如电影、电视、漫画、图画书、电脑游戏等,以及它们被翻译为其他语言后,是否或以什么方式能促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不同种族的和平共处。在本次大会上,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各国学者立足历史与现在,以理论与文学文本双重视点,从“种族、民族、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宗教、性别、文化接触、跨文化、建构他者、历史和文化遭遇、跨界、难民、二战、移民、同化、多媒体世界、家庭、翻译”等社会历史文化视景,以及各国及各地区儿童文学专题,和“现实主义作品、幻想文学、历史小说、图画书、民间传说、童话”等各文体视域,对“儿童文学和文化多样性”的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报告。笔者提交大会的论文是《当前中国西部儿童文学的文化多样性》。
本次大会在形式结构上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一是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的儿童文学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图书馆和收藏馆所作的自我介绍;二是全体人员出席的演讲(Plenary Lectures),包括由以色列的Zohar Shavit教授、澳大利亚的John Stephens教授、巴西的Ana Maria博士、美国的Maria Tatar教授所作的4场专题演讲;三是10场专题讨论(Panels);四是近280次的个人论文发表(Lectures)。整个大会进程组织紧凑,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和谐,东道主接待周到热情,与会学者在会上会下作了充分的交流。这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儿童文学学术会议。
IRSCL第20届国际会议将于2011年7月7-11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大会主题为“儿童文学中的恐惧和安全”( Fear and Safet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52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研究述评(顾建美)
    与一般文学研究相比,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的研究是落后的。儿童文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研究方法,都滞后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但是,从纵向看,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80年代末以来,儿童文学的研究已由单一的作家作品评论发展到将作家作品置于一定时代的文学思潮中去研究,基本理论方面,已开始注意新的理论的建构,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也正日益受关注,并出现了一些填补空白的著作和文章。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它的研究理应包括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评论和儿童文学史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状况作一评述。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的最初几年。这时期,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处于拨乱反正、澄清是非阶段。由于极左思潮的长期影响,当时的儿童文学理论界面临着恢复、清理工作。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针对性强、反驳性强的特点,出现了许多批判儿童文学极左思潮的理论文章,以陈伯吹的《在儿童文学战线上拨乱反正》(《光明日报》1979年6月18日),尚哨的《肃清流毒,解放思想,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研究》1979年总第1辑)等文章为代表,都意在批判那荒唐岁月中儿童文学领域里的荒唐理论和可笑现象,为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一个新的基调。
    第二阶段为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过渡和调整阶段。这一时期,一些在儿童文学界纠缠不清的理论问题得到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如关于儿童文学和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观点是6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教育”的含义,确切地说是政治思想教育,即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新时期以来,这一观点仍较流行,尽管“教育”的含义已有所延伸,代表性的文章有鲁兵的《教育儿童的文学》、《小娃娃的教育和文学》(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贺嘉的《坚持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载《儿童文学研究》第13辑)等。但是,这一观点一直受到挑战,经过理论界的长期论争,这一时期已基本一致地认为儿童文学除了具有教育功能外,还具有认识、审美和娱乐功能,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有刘厚明的《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文艺研究》81年第4期),王若望的《儿童文学和教育》(同上),陈子君的《要继续研究儿童文学和教育的关系》(同上,第17辑)等。随着这一理论问题的基本解决,“儿童文学首先应该是文学”这一命题也一再被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特性开始回归,儿童文学也随之更具体地被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部分。在理论论争的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儿童文学或某一文体的基本理论书籍,有洪讯涛著的《童话学》(讲稿)(安徽少年出版社,1986年),这是一部文体论著作,它将童话这门学科从基本理论、发展历史、作家作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阐述,许多观点在当时是先进的,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但论述不够深入,体系上也欠严密。任大霖的《儿童小说创作论》(中国少儿出版社,1987年)是一部创作论著作,著者对儿童小说的特点、题材和主题、艺术构思、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作了详尽论述,特别对儿童小说审美作用的阐述有独到的见解。其他的有陈伯吹的论文集《儿童文学在探索中前进》(四川少儿出版社,1982年),张锦贻的《儿童文学的体裁及其特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汪习麟的《儿童诗散论》(陕西少儿出版社,1984年),贺宜的《漫谈童话》以及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五院校合编)和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蒋风主编)同于1982年出版的《儿童文学概论》等。此外,还有一些理论文章,如黄庆云的《童话与时代精神》(载《儿童文学十八讲》,陕西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张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荒诞性》(《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吴风岗的(《儿童心理与幼儿读物》等。他们有的对儿童文学的概念作了界定,有的对儿童文学与政治和现实的关系作了论述,有的则从体裁上予以阐述,对于普及儿童文学知识和刚刚恢复元气的儿童文学创作无疑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刚从十年浩劫中清醒过来的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也不啻是一个推动。但总体说来,此时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用性强,系统性不足,论述也显零散。
    第三阶段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澄清,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变得活跃了,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出现了一批学术水准不一,但富有学术个性和学术品味的理论著作和文章。班马著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一书,从儿童文学的美学角度,关注儿童文学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两个方面,提出了“走出自我封闭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必要性,将研究儿童文学的视点由具体的生活空间转移到儿童所需的精神空间上,“重视儿童读者在审美态度上对外部世界的主动追求性,从而突破局限在‘儿童生活’的狭小的描写空间”。并以此摆脱儿童文学中“儿童反儿童化”这一美学悖论。应该说作者提出了儿童文学理论的新命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孙建江著的《童话艺术空间论》一书,以我国的童话理论缺乏空间意识为出发点,从当代童话“作者的空间思维”、“作品的空间构成”、“儿童对于空间的心理需求”、“空间结构的网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童话与幻想、童话中的虚虚实实、大小相对及假定性与合理性的关系,从文本的角度将童话的幻想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看作是一个过程,从而深入到对童话幻想的内部生存机制的研究并由此最终完成对童话的总体把握。该著对童话作出新的阐释,提出了童话(甚至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命题:“幻想载体——幻想空间”。尽管有些章节论述未详尽展开,但研究视角新,对童话创作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汤锐的《比较儿童文学初探》则是一部尝试构筑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新范式的理论专著。汤著将中西儿童文学的发展各理出一条线索,来研究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对中西儿童文学进行了平行的比较、分析,以历史为经线,以理论视角为纬线构织了一个史论结合的比较研究的新范式。这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比较儿童文学著作,为儿童文学界单一的研究方法注入了活力。由于儿童文学审美特性的回归,从审美角度关注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儿童文学审美指令》(王泉根著)和《儿童文学美学》(杨实诚著)也在这一时期面世。前者以“儿童文学与审美”为中心,提出了“接受主体审美意识的自我选择与儿童文学两大部类”这一新的理论命题;后者则顺着审美关系这条主线,力图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艺术美学的儿童文学美学体系。而刘绪源著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新的划分,将儿童文学作品归到“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这三大母题下,从审美特征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三大母题及其各自的独特意义,从而把握各个母题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刘著的这种分析从审美层次看有新颖独特之处,但也有欠缺之处,用这三大母题来囊括所有儿童文学作品跟不上创作的发展,如将“未来型”、“力量型”、“现代型”、“科幻型”等儿童文学作品纳入这三大母题之下显然有点勉强。对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力图进行较全面考察和总结的有孙建江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江苏少儿出版社,1995年),该著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置于社会和文学思潮中进行总体把握,从文本的角度,将我国儿童文学格局表述为:以教育型为主,以温情型、游戏型为辅兼及其它,对我国儿童文学观的确立、儿童文学思潮、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等作了较精当的阐述。不足之处是对十七年及文革10年的儿童文学的论述不够。此外,这时期还有郑光中的《幼儿文学ABC》、曹文轩的《儿童文学新思潮》、王泉根《儿童文学美学沉思录》等著作以及黄云生《简论儿童文学创作的读者意识》(《探索》1988年第3期)、张锦贻《论低幼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等理论文章。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研究关注得更多的是不断发展着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所以有关儿童文学的评论文章数量很多,但从总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上看,不如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在儿童文学评论中,缺少根植于社会现实和时代审美风尚的精神,而仅满足于对作家作品作一般性的简单陈述,不能将感性的评论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审美评判,从而导致儿童文学评论一直停留于就事论事式的单篇作家作品论,少有全面的、有理论深度的评论文章,至于把作家作品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学思潮中进行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意无意被忽略。当然,有一定学术个性的评论还是不少的,张香还的《试论巴金的创作思想和他的童话》(《儿童文学研究》第4辑,1980 年),将巴金的创作思想放到其生活的时代及作品中去考察,否定了以往论述巴金时过分强调他早年所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浦漫汀的《走自己的路——论严文井的儿童文学创作》则从严文井独特的创作主题到充满哲理、诗情的艺术风格,论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此外,陈道林的《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张美妮的《属于当代儿童的新童话——试评郑渊诘的童话创作》(载陈子君等主编的《论童话寓言》,新蕾出版社,1989年)、杨佃青的《“张天翼模式”论》(《浙江师大学报》1994年第6 期)等都是具有一定独到见解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是新时期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文体,所以有关的评论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注意对作家作品作较全面把握的评论文章尤为突出。如雷达的《论任大星的小说创作》(《朝花》丛刊总第8 期)和《童心世界的不倦的探求者——论任大霖的创作》(同上,第11期),对任氏二兄弟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孙钧政的《春颂—— 评冰心的〈小桔灯〉》(《槐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和《彩笔绘新人——论胡奇小说的人物形象》(《朝花》丛刊总第2期),孙建江的《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融合——评〈永远的秘密〉中的审美意识》(《儿童文学研究》第22辑)以及郁炳隆、刘静生著的《江苏儿童文学10家评传》(江苏少儿出版社,1993年)等文章和著作,对于进一步研究有关作家和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些有一定学术品味的文章,如陈康福的《论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思想》(《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将郑振铎对现代儿童文学的贡献置于当时的理论环境和创作实践中去考察,对他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儿童本位”以及强调儿童文学的特殊性等思想和观点作了具体论述和肯定,并对他在教授、翻译、介绍和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方面的贡献作了较客观的论述,从而指出郑振铎儿童文学思想的独特性的贡献。方卫平的《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浙江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抓住西方学术思潮对早期儿童文学观念的浸润和影响来考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分析了西方人类学派的理论对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发生影响的内外因和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及其理论形态初步转化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张锦贻的《论低幼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等。总之,在评论文章中,有关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文章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比例,但真正质量高,有一定学术品味的不多,而有关现代儿童文学的评论文章反倒比较扎实,显示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关于儿童诗、幼儿文学作品等的评论文章则很少,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缺憾。
    可能是由于我国儿童文学历史的短暂,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始终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单篇论文较少,有关的著作也是在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零”的突破,所以整个80年代儿童文学史的研究远不如儿童文学理论和评论那么繁荣,进入9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改观,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新时期最初几年文学界的注意力还在恢复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上,对儿童文学史的关注还很少,充其量处于零星史料的“钩沉”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从经著的《晚清儿童文学钩沉》(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开端。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有关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和整理的著作。如蒋风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和张香还著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现代部分)(浙江少儿出版社,1988年),是我国最早的两部儿童文学史著作,前者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较充分、深入,但史的线索薄弱,有些章节可能因“左”的影响而未能深入,如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有重大贡献的周作人很少提及。后者是一部以“史”的眼光来看现代儿童文学的著作,著者抱着对作家作品一分为二的态度,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作了较全面详尽的描述和论证。尽管该书对作家作品的研究稍嫌不足,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史。而张之伟著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一书,史料翔实,有许多第一手资料,是一部资料性较强的著作。此外还出现了文体史的研究,如由吴其南和金燕玉分别著述的两部《中国童话史》,前者将童话这一文学样式放在社会思潮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较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童话发生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对一些儿童文学现象和思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述严密。对童话文体特征及其演变的论述,似嫌不足。后者材料丰富,对童话作家作品的论述充分,详尽,但对童话史上出现的重要现象论述不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论述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方卫平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江苏少儿出版社,1993年),著者对晚清以来各个时期儿童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论思潮、学术特征、理论代表作了具体的历史的描述和理论阐述,并对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除了史著以外,还出现了对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社团流派进行研究的著作,如王泉根的《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从新的研究角度开拓了儿童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对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作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这不但使现代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也使人们对文研会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历史功绩有较系统的评价。他的另一篇论文《三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的历史透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对30年代的我国儿童文学现象进行了梳理,指出3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有三大突出现象:一是左翼文艺运动为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张天翼创作的3部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三是伴随着“科学救国”的思潮出现了科学文艺创作热并出现了进一步强化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进程之间联系的倾向,注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此外,还有一些有关儿童文学史的著作和研究文章,如《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有两个版本,一为浙江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编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8 月出版。一为陈子君主编,明天出版社 1991年2月出版), 盛巽昌的《孙毓修和早期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1981年12月第8 辑),胡从经的《开拓新地的破土犁痕——鲁迅与儿童文学漫笔》,韦苇的《郭沫若用诗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拓荒》(《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儿童文学专辑)等,尽管学术水准不一,但对儿童文学史的研究显然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等原因,对于港台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已出版的著作有:王泉根著的《台湾儿童文学史》(江苏少儿出版社),韦苇编著的《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儿出版社,1986年)、《外国童话史》(江苏少儿出版社),马力著述的《世界童话史》(辽宁少儿出版社,1990年),浦漫汀的《安徒生简论》(四川少儿出版社,1984年)。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文章,如周小波的《当代外国童话“双线结构”的新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等。与众多的儿童文学研究相比,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还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对儿童文学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儿童文学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总的说来,新时期以来, 儿童文学的研究成果是喜人的,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儿童文学的研究成果倍出。当然,就具体成果而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而且儿童文学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失衡和不足之处。如儿童文学至今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的理论著作在力图建立儿童文学新论题的同时,未跳出成人文学理论的思路,用一般文学规律去俯合儿童文学的特殊规律,其结果是不但对创作起不了指导作用,而且令人迷惑。再如,在幼儿文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上,幼儿文学应该是儿童文学中最具有儿童特色的一部分,幼儿文学理论也应该是儿童文学理论中特点最鲜明、最特殊、最活跃的部分,但是,这里却很冷清,有影响、成定论的研究文章很少,至今未见有关专著面世。有些老议题,如儿童文学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儿童文学界讨论了十几年,虽然也有了初步的共识,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在注重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同时,缺少新的理论立足点和深度,有些新论题提出后得不到充分的论证;儿童文学的创作理论也明显滞后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在作家作品论方面,许多作品评论多介绍性文字,就事论事,溢美之词盖过理论论述,几乎成为赏析文章,同时,缺少全面的作家作品论。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中也有许多地方尚待开拓。如对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作怎样的历史评价?它与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对十年动乱中儿童文学持什么评判态度?这些问题在当代儿童文学史的论著中往往被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其实,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既然存在过,又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就一定有其研究的价值,研究这些问题,对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也有可借鉴之处。以上这些也许正是今后的儿童文学研究所需要努力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1:57
一个走向成熟的儿童文学批评群体
—— “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读后
时间:2010-04-19  来源: 安徽市场报  作者: 何军民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旅程。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孙毓修、周作人、鲁迅、陈伯吹、束沛德、蒋风、王泉根、方卫平等一代又一代儿童文学人的努力,儿童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孙毓修使儿童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儿童文学类目,《儿童文学小论》、《儿童故事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等重要著作,这些重大事件的出现,都是儿童文学研究现代性品格的体现。
    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对整个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结论却是让人不能乐观。现代以来,儿童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中所占的地位却一直很低。在学术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儿童文学属于小儿科,是没有什么学问或者很少学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对儿童文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造成的。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一方面儿童文学创作大大繁荣了,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文学创作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儿童文学仿佛成了少数专业研究者自说自话的游戏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登场了,他们的出现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第六代,是世纪之交陆续涌现和成长起来的更为年轻一代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他们是相对于孙毓修等前面五个阶段成长并成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而言的。这一代人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特别严峻的批评形势:一方面,国外的儿童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深入而广阔的理论成果,这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树立了一个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儿童文学研究要么唯市场是从,要么无人问津,实际上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的研究工作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研究成果大量复制西方的儿童文学理论,缺乏自身的立场;有的理论研究缺乏对作品缺乏深入的细读,理论积累缺乏深度,学术视野不够宽广;还有的批评家的研究,理论创新能力不强,不同的学术成果中,其实是一再重复一个主题,对该主题的细节缺乏应有的拓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代人所具有的优势。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是由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文化转型期网络公共空间所催生的一代。他们的灵性和专业热情都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儿童文学现象的敏感,他们研究角度的新颖,都是有着自身特色的:例如,赵霞在童年及其秘密的研究,钱淑英在童话与魔幻文学、魔幻叙事研究上,张国龙在成长小说研究上,杨佃青在网络批评领域,李学斌的理论批评与当下儿童文学现实的贴近,陈恩黎在批评的深刻厚实和犀利活泼方面,都显示了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鼓励。
    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我们将他们视为一个走向成熟的儿童文学批评群体,儿童文学研究的未来在他们身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