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音乐鉴赏的敲门砖 |
上学期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在小学、初中的音乐学习状况,我们对高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张韶涵、刀郎、孙燕姿、王菲……对于他们的作品更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对"你希望音乐课上能学到什么歌曲"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演唱流行歌曲……以上这些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音乐从若有若无的尴尬幕后角色逐渐的走到前台,如何让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音乐知识贫乏学生尽快的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及审美能力,不妨从学生普遍喜欢的流行音乐着手,让走进音乐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从而进一步的喜欢高雅的音乐艺术作品. 结合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以来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在源起自台湾校园歌曲,之后邓丽君、刘文正带来的东南风刮遍了大江南北,因为歌曲的内容多以歌唱男女的爱情为主,演唱方法有悖于传统,为正统音乐排斥。二十多年过去现在流行乐坛,可谓异彩纷呈、光怪陆离。可是它已经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我们通常所说的流行音乐就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因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了.通俗音乐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曲调多样、形式多样,虽然它没有高雅音乐的生命力,但没有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最易让人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禁止流行音乐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音乐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更是禁止学生听唱。笔者认为: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音乐形式都有自身的特点,象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感情、节奏感强,这些特点就是青少年钟爱的原因。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1.把握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把握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前提。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完善,对人生的思考不周全,易于冲动,因此在对待流行音乐上常常爱屋及乌,从喜欢歌到喜欢歌星,进而至于歌星衣食住行。 2.从流行音乐入手,登堂入室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难免会有负面影响,流行音乐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中学生欣赏,由此可见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A 精心设计,深挖教材内涵,找准流行音乐与教材内容切入点 教材的经典、高雅,艺术生命力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往往也是创作者创作的源泉,许多的流行音乐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甚至于直接引用。高中音乐教材民歌部分有一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它的音乐素材被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成功借鉴,成为脍炙人口流行歌曲。西北民歌的影响下流行乐坛“西北风”曾经盛极一时。诸如此类的对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了解到我国民歌的魅力,原来这么多流行歌曲都是民族音乐的变异啊,原来经典音乐如此动人啊 B 课堂内精选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流行音乐良莠不齐,对于进入课堂的作品要精挑细选,通过课堂上的作品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思念》表达着人与人的真挚情感,《水手》传达出不畏风雨中的痛,寻梦(理想)的誓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愚公移山》的创业精神,《天亮了》母爱的震撼,《相信自己》的激情与豪迈无不撼动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消沉、颓废、内容不健康的歌曲要坚决的摈弃,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对其批判。 C 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受条件和兴趣爱好的限制,文化视野往往不够开阔。利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步入了音乐殿堂,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让他们懂得如何鉴赏音乐的优劣。往往青少年即使对于流行音乐也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周杰伦、孙燕姿,他们回答都是就是喜欢,但谈不出喜欢的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理智的去喜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开阔视野,等到视野开阔了他们会发现原来音乐的海洋如此辽阔,流行音乐只是其中浪花一朵。这样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逐渐的提高了。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鉴赏入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兴趣入手,从流行音乐入手,尝试一下吧。 (刘华路) |
流行音乐鉴赏 |
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是指与古典、正统的音乐不同的一种音乐形式,能够让城市中的大多数听众所接受,易于掌握,能使普通大众都感兴趣的音乐。这类音乐作品旋律清晰,音域适中,伴奏和和声手法都非常简易。 特点: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都能接受;生活性,它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通俗性,歌词大多近似白话,而且表达的内容很贴近生活。 流行音乐起源于欧洲主要为满足城市大众的业余生活。随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印刷工业的发展,流行音乐开始普及并广泛流行。传到美国,融合了各种不同种族的音乐,在表演风格和技巧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到了二战后,美国成为国际流行音乐的中心。60年代蔓延到世界各国,而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一、19世纪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9世纪的流行音乐是以器乐为主的音乐形式,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华尔兹舞曲、进行曲和序曲等器乐作品。 1.华尔兹——来源于德国民间舞蹈 19世纪中叶,一种源于德国民间的华尔兹舞走进城市舞厅,它与宫廷舞蹈风格完全不同。舞曲属慢三拍或快三拍形式,节拍强弱分明,突出第一拍的重音,节奏清晰,表现出外露热情的情绪。华尔兹的流行,使人们对舞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需要更多新颖动听的音乐作品来满足其要求,许多作曲家转向写作舞曲。圆舞曲创始作家约瑟夫·兰纳、“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是杰出的舞曲作家,他们的《蓝色的多瑙河》《多瑙河之波》等世界名曲至今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波尔卡——来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 1840年左右,来源于波西米亚的波尔卡以较快的速度在城市流行。它与华尔兹不一样,多用较快的二拍子形式,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感。 3.探戈舞——来源于阿根廷民间舞蹈 1900年左右,起源于阿根廷民间音乐舞蹈形式的探戈舞开始传入欧洲,虽遭到一些贵族的敌视,但未能阻止探戈舞的普及和发展,相反起了迅速推广的作用。 探戈舞是一种二拍或四拍的双人舞,因受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在伴奏中使用切分节奏,给人以顿挫之感。 二、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布鲁斯 由美国黑人创造,流行于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的流行音乐。“布鲁斯”的意思是“哀怨、忧郁的”,采用一种慢4/4拍节奏,歌词多半是伤感、哀愁的内容,在曲调上b3和b7音及滑音效果。布鲁斯是声乐曲,主要在黑人社会流传,20世纪20年代进入美国白人社会,成为白人社会流行音乐的主流。《我已穷极潦倒》。 2.爵士音乐 爵士乐是流行音乐领域影响最大,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它作为美国的一种流行音乐对世界影响之广、之深、之久是任何其他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不能与之匹敌的。 “爵士”原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位黑人音乐家的名字,爵士乐起源于美国黑人。 爵士乐保留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其演奏很大部分是模仿布鲁斯的歌唱风格。其特征:a. 它是一种喧闹的、强调节奏的器乐曲。在节奏上采用切分音效果,形成一种令人想离开地面而跳动的轻松感;b. 它是一种即兴演奏形式,乐队以小型乐队形式出现。 爵士乐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代的“热”爵士乐,30年代的摇曳爵士乐,40年代末的“冷”爵士乐。 三、5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50年代的摇滚乐 摇滚乐是由一位叫普雷斯利的歌星开创的,摇滚一词出自一首黑人歌曲。它是一种以黑人中流行的节奏与布鲁斯综合而成的音乐形式。这种演奏非常喧闹,节奏很重,而且带有挑衅性。摇滚乐的代表乐队有甲壳虫、滚石等。 2.60年代的摇摆乐 摇摆乐的背景是反对侵越战争,反对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在音乐上最初没有明显的特点,它借鉴了布鲁斯、爵士乐等音响,在演奏中体现了不同风格。其特点:a. 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乡村音乐和布鲁斯,在演奏时充分利用扩音器产生的效果,造成失真的音响;b. 节奏部分主要以鼓为主,击奏出强烈的重拍;c. 歌曲内容大部分是涉及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种族歧视;d. 在舞台上充分利用灯光技术,造成非常热闹的气氛。 3.70年代的迪斯科 迪斯科原意为唱片夜总会,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而单一节奏的跳舞音乐,没有强弱交替的重拍,具有一种轻快跳跃的感觉。迪斯科每分钟固定125拍。 迪斯科音乐从1974年以后开始进入极盛时期,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和舞迷;首先在英、美流行,以后遍及世界各国。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