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与批评的自信 | |
作者:梁京 | |
-----兼记与一位语文老师的对话 高考作文一直是受人诟病的,今年更是这样的,似乎是一堆垃圾再泼点脏水也不妨事,也或者有点2006年夏季足球一样制造了许多伪球迷。我一直怀疑这样的批判方式里有没有机会主义者的虚伪和造作,或者顺势地说话方式,懒惰的习惯在里边。高考已经过去了,对于高考作文的猛烈的媒体轰炸也渐渐淡出,似乎在默默等待下一年的进攻一样潜伏了起来。 一个同学是在校的高中老师,我们谈到了山东的高考作文,习惯了听那种刚上来就批评的话,他出乎我意料地说,今年的山东作文出的题目不错,他在考试前就猜到了,而且给学生多次训练和讲解了这种题目的写法,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除了跑题的。我问他根据今年的题目什么叫做跑题?山东的高考题目是一首诗: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他说,导向性不够明确,如果在题目后边加上以距离为题目就更明确了。真有点犯晕,这话也是高中老师说的,不是更限制死了吗?他说自己有个学生写成了宇宙探险类的文章了,估计是被这个学生的旁逸斜出吓坏了。说到跑题的时候,我还顺便批评了一下他的中庸,他说,只有中庸和稳重是比较适合高考的,起码作文不拉后腿。 这几天不断看关于高考作文的资料,看到专家们苦口婆心地把作文的思路,点评,例文弄得整齐实在地放在那里,真有点彻底打破新八股文的冲动了,要这劳什子有何用呢。不是也有网友激烈地主张要废除作文吗? 很偶然地看了他的关于一次考试的网络日记:一:学生的考试态度不端正,在考试当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学生的抄袭现象,考试之前学生根本不去认真准备他们全部将考试当做了一次休息的机会,所谓大考大休息,小考小休息,不考不休息,这次考试中不少学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当做一回事,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考试之前,教室内的气氛极为混乱,学生们一片沸腾,仿佛是开了的锅似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嘻笑不止,远看好像是赶集的,直到试卷真的发了下来,才开始慌慌张张的填涂手忙脚乱的像是被谁抽了筋,等到考试过去了,马上就把刚刚的烦闷抛到九天云外了,接着就是报复性的玩闹嘻笑,根本不认真对待这次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不去考虑知识上的空洞.待到试卷发下来以后,马上两只眼睛盯着分数,为了一分二分的出入而争吵不休。很少有学生能沉下心来看一下自已的原因在哪儿。这样的考试对他们来说不仅仅起来到总结提高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让他们的积极性下降,使得他们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增加。对以后的学习更是起到一个不好的做用。 对于自己的批评似乎自信不起来了,他们所做的难道仅仅是一次考试吗?猛烈的批评者们即使自己做了出题者,依然满足不了另外批评者的要求。突然想起倪老师对上海作文的评价被篡改的事情了,唯一触动自己的是提到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听不懂倪老师的话。这个世界是如何地隔膜,我们自顾自地生活着,坚持着,批判着。希望是他真听不懂,听懂了还装着听不懂那才可怕呢。 |
高考作文还有必要存在吗? | |
作者:许襟 | |
对于高考作文,作为一个与考试打了无数年交道的人,实在是能写出不少的怨恨的。然而还有些想法,在自己不面对高考那么多年后,又零零碎碎地出现了,连不成一大块。比如说看雨夹雪的帖子,说到高考作文像是《读者》上的故事,(http://www.cul-studie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2741&page=1)这点真是不假,当年高三时,我们语文老师请来几个特级教师给我们“突击”,说到作文,一位老师旦旦地说:“高考作文不外乎两个主题。”我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读书和做人”。他再接着给我们分析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又怎么样把题目适当地归结到他的两个主题上面去。于是,我们很奇异地在这样的训练中获得了很多“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让我们反感的事情,一来是当时全班都疯狂地要考名校,只要是对高考有利的,都会付之以疯狂的行动。二是本来老师规定我们的随笔要写成这个样子,有些像杨朔的散文,她会点评我们这样的作文,一段一段全班分析下来,分析到变成一篇完美的文章为止。所以,后来的高考作文对我们来说,高分可能不会,但是低分也可能不会。后来到了我堂妹考高考,我也找了几个这类的题目分析给她看,怎么转换题目,怎么写下去,只分析了一个小时,第二天她考试,竟然给蒙到了。于是,我想,其实高考作文也是和数学题目一样的,都是有模式的。就像证明题一样,作文的题目是材料,而那个“读书、做人”就是你最后证明得出的结果。议论文更是这其中体现“证明题”性质的佼佼者,不仅要正着论证,还要学会“反证”。 因此,议论性的作文其实不是教人怎么思维的,而是教人怎么套的,用一个个的规范,比如一二三、比如反证的方式,这些是属于思维的路径的,但是却不是我们自己发现的,而是老师手把手教,所以,在写了这么多年的议论文之后,对于议论这样的方式我是觉得有些熟悉又无助的。所以,对于散文化的作文题目,我倒是还比较喜欢一点的,至少能有发挥,至少能想到自己的东西,虽然免不了主旋律这样的说法,但是却也能在其中至少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而加着加着,自然也有些是属于小资的东西,什么人生的体悟、真情,这种情感每人都有,不会出错。所以,后来我们喜欢小资的东西,大概还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些早就是我们习惯的感受世界、讲述世界的方式。 于是想起当上海卷今年出的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开始自己想的是孩子握住同桌mm的手可能更真实些。但其实,不管孩子握住的是刘翔的手还是同桌mm的手,区别不大。握刘翔的手可能是带有偶像崇拜的感觉,却把这情感拉向高大爱国主义,明明知道是虚假的。而想握mm的手,明明知道是真实的,却不能写,即使写了,也要乔装打扮一下,写出来是主旋律的文章,其实都是认同着其他一种很强大的价值观。时代不一样了,因此这个题目在当代就是这样的遭遇。 在标准化的作文中,我会觉得有这样的困境,我感谢这样的标准化作文下教出来的我,这样我们考到了不错的分数;而同时觉得可怕,我们的喉舌都给这种方式掌握了。其实不仅仅是这种方式,而是安放在这种方式之下的那种情感。我们都认同了自我的感受,认同了那种笑什么而不笑什么的价值观,而拒斥了那“大”的叙述。一旦大,就可能和标准化的方式碰撞,可能会讨不到好分数。 但是,面对了所谓的这样的标准的作文,其实还会感到虽然好则好矣,却不够,可是又说不上来。这大概是内心在抗拒着什么吧,大概是内心还有一些的东西没有被强大的价值观给整合进去吧。知道那东西还有不够的,这大概只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可是再进一步,却很难做到什么了。至于标准化,却只能继续标准化,因为这对于我这样可能比较蠢笨的人有效,而散文,还含有一点点的突破这样思维的可能性。 |
必欲去之而后快——我看高考作文 | ||
作者:悟空孙 | ||
|
高考作文改革的两难困境 | ||
作者:李立锋 | ||
|
| |||
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 高考年年让人关注,作文题更是街谈巷议。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考作文题共出了近百个(1977年30个题另加历年春季题),好文题有一些,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鸟的评说》(1995年)、《习惯》(1988年)、《雨后》(1962年)、《我的母亲》(1957年)。但也有一些文题不尽如人意。我深知拟一个好文题着实不易,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放诞狂言。 一、语文:自身价值何处寻? 我总觉得,咱们的高考作文题,不像语文题,而更像政治题、伦理道德题。 咱们的作文题,一直关注当年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重大事件出发思考重大意义,这是出题人的历史习惯,传统思维。回首50余载高考历史,不难看出这一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年题)、“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题)、“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题)。 浏览这些题目,会发现,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都努力继承并倡导咱们先辈几百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情绪盎然地关注着当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政治热点。 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今年高考作文为什么会这样了。全国“心灵的选择”,实际扣合着去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规则”,实际扣合着“中国加入WTO”、“日韩世界杯”;上海“面向大海”,实际紧扣着上海在新世纪,全面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势。均沿袭同一种历史思路、命题思路。 命题者可能认为,高考作文,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不能把题目出得太“小家子气”。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参与当下事件,思考重大意义,似乎理所当然。但,这恐怕不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功能、主要特征。语文本姓“语”,有其自身功用,作文本姓“文”,理应关注学生的文字、词采、情思、理趣,把此作为考查的核心与重点。何况,学生还有一门单独承担思想、道德、意义的“政治”课程。 出一道作文题目,思路、方法多多。这种沿袭已久的“关注当下热点,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毕竟只能是众多思路、方法中之一种。几年偶尔为之未尝不可。若几十年一以贯之,执意为之,就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 试想,每年出题,命题者首先就想,今年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热点是什么?咱语文高考如何去配合?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出语文题,还是出政治道德题呢?是语文考试,还是道德考试? 二、文题:心灵的自由真实在哪里? 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 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 但不少文题,却不允许这种自由存在,不是“天地”而是“缝隙”。“诚信”,考生只能正面阐发“诚信的积极作用”、“诚信的价值与可贵”等等,恐怕谁都难从另面立意,不敢反其意。它是人类公理、人类道德的底线。悖此绝无空间。“心灵的选择”,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任哪位考生,都必须选择“舍自我、顾他人”。1998年“坚强———我追求的品格”,简直强人所难,主题涵在题目之中。命题者似乎在做这样的暗示:主题、思想、个人见地之类,考生你就不必考虑了,我早为你准备好了,你只管去“攒缀”文辞,演绎我的思想就行了。 历览多年几十个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这个“制约逻辑”就是,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叙事话语背景中,必须把“小我”消融到“众我”、“大我”中,必须抑“自我”扬“他者”。去年“诚信”如此,今年“心灵的选择”亦如此。“选择”前再加一个“心灵的”,这就无异一个“道德自审”、“心灵反省”的拷问!十几岁的孩子,如何承受? 我教语文20余载,我深知咱们中国的孩子,说话时,写作时,从小就要“训练审题”。这是怎样的“审题”呢?就是“想方设法揣摩”、“冥思苦索琢磨”命题者想让你说什么,命题者、阅卷人喜欢听什么。比方,面对“心灵的选择”的拷问,考生就要琢磨,命题者想听“舍己为人”、“舍己为公”、“美妙而高亢”之言辞呢!莫管出于真心、假意,哪个考生,都必须如此写。必须(!)救人,这是惟一抉择;惟此抉择,才是高尚抉择!要死,俩人一块儿死,都死了,救人者才更光荣,更高尚。如果,只一人活着回来,那是耻辱、卑下,就要受天责了。 其实,按生活和科学逻辑,细推命题者“虚构出”的“困境”,俩人都活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皆被冻死才是必然。或者,俩人皆活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出于浪漫幻想的、童话般的“虚拟”。若有考生,不会“审题”,逆意而为,说,出于对生命之珍爱,出于对救活可能性的怀疑,自己回来,这样成文,不知能得几分? 三、文化、亲情、趣味、哲思:缘何成盲点? 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太多关涉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盲点。地域文化、山川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等等莫不可以关涉。这是一个大空白点。我甚至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离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不要过于趋附、趋奉当年社会热点、潮流。作为文明之邦,文化大国,让咱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文化意味,我以为,理应是个方向吧! 历览多年高考作文题,我感觉,我们一味关注“大”关注“宏”,往往轻视“小”而“微”;一味引导高亢、华丽,却往往轻视真实、质朴。譬如,“亲情”,又是几十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盲点。高考前在网上看到中国青年报李方先生自拟的高考文题:“亲爱的同学,假设现在是9月10日,你如愿考取了理想的高校,并且已经来校报到,上了一周左右的课。现在,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个学校的印象,谈谈上课的感受。另外,还有什么要对家人说的,也请你一并写出来。字数要求在一千字左右,书写工整。祝你成功!” 此题关涉“亲情”。“首先是立足于鼓励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想。何况,家书易写,写好亦难。我相信,那些能够把一封家书写得声情并茂的学生,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达上应该也不会有问题。” 在我们高考前4天,即7月3日,台湾也进行高考,看看他们的作文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此题关涉“个人人生”,是否有一点雍容、宽宏、自如与深沉? 再看看,美国高考作文题:“人类总会犯错误,但他们也有伟大的时刻,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就是_____。要求:将这个语句填写完整,内容可以是文学、历史、时事和你自己的经验中的例子。用这句话作为开头,完成一篇有条理的短文,解释你如此积极地看待某时刻的原因。” 这样的题目,小巧中蕴涵质朴、亲和,简洁中蕴涵哲思。 《中国青年报》 2002年7月18日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