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7-9 11:04
标题:
“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
“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
来源:
《语文报高考版》2009年第36期
作者:谢步勇
文章面前,读者平等;阅读,本应是读者与文章(包括作者)之间的交流;读者(包括命题人)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时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是三个常识。但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参考答案”却在很大程度上无视这些常识,以命题人一人之理解(甚至是误解!)“逼迫”每一个考生就范,带有强烈的“话语霸权”意味。
所谓的“参考”,实则是不可改变的“标准”,因为“顺我者得分,不顺我者零分”。看似宽容温柔的“意思对即可”,也不过是一个苍白的幌子而已,因为这“意思”必须是参考答案中列出的“意思”,而并不涉及这“意思”的正确与否。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
文章题为《彩色的荒漠》,其写法是熟悉的,内容是浅显的,主旨是简单的。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沙漠中,劳动者却凭借智慧、勇气、信念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修成了路,建成了气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但“参考答案”却让人窒息。
一、文章写了什么,“我”说了算
第一题第一问:“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分值1分。答案两点,且都对才可得这1分。)
答案中“环境恶劣”、“色彩单调”这两点并不能完全概括原文,因文中还有“茫茫”、“开阔”等特点,故此题答案要点可“参考”为“开阔、恶劣、单调”。且题干应换为“请概括第一段所写戈壁滩的特点”,这样,问题与答案才可自然统一。
二、常识错误,“我”让你目瞪口呆
第一题第二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分值3分,答案三点。)
我们先不谈“这样写”这一模糊的说法给考生带来的困惑,而只是强调两个答案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其一:“为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所谓的“伏笔”,无非是前文为后文埋下线索,其效果是,读者对文中的某个内容初看似出人意料,再思则又在情理之中。试问,恶劣单调的环境又怎么能为劳动者的贡献埋下伏笔?!其实是“反衬”而已。
其二:“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先抑后扬”,只能针对同一对象的感情而言。本要表达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却偏要在开头写对它憎恶怨恨之情,冰心的《一日的春光》、杨朔的《荔枝蜜》均为典型例子。而该段写的对象是“戈壁滩”,下文赞美的却是劳动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根本就没有这个“用意”。
三、“我”幼稚,“我”怕谁
试题:“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的含意。(分值2分)
语境强调的是胡杨林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精神,文中还直接写道:(胡杨林)“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所考查的句子正承此而来,其意无非是希望人类也能够拥有像胡杨林一样的顽强精神。但参考答案却幼稚地不可思议地解释为:“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林,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这样的答案,连原句的基本结构都没有理解!
四、牵强附会,其奈“我”何
试题:“作者为什么说,在他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分值6分,三点答案,每点2分。)
首先这个问题的问法有问题,由“参考答案”可知,命题人实际上是想问作者为何要着力写到这种“红色”。这并非吹毛求疵。因为若按照现在的问题,“参考答案”中的两点(一是表达了作者的赞颂和敬仰,二是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要点:“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的旗帜,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实在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摘引原文如下: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两个“如”,一个“似”,揭示了“红色”的特点,“朝霞”、“春花”重在美丽、富有生命力、激情;而“共和国飘扬的旗帜”,则象征着奋斗、拼搏、牺牲等精神。结合原文,也正是这种精神让石油工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了奇迹。而命题人却无视文本实际,生硬而主观地误解为“寄托作者的爱国之情”。
另“红帽、红衣、红裤”竟然有如“朝霞、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明显不搭配。其实原文如下:“红帽、红衣、红裤,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灿烂着这一片沙漠。”而命题人不慎删减成了病句。
五、“想象”是方法!你“想象”去吧
试题为: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写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分值8分:手法2分,感情6分。)
关于“方法”,命题人答了四种,且明确答对两种得1分。但离奇的是其中的一种竟是“想象”!那照此推理,“回忆”也应该是一种方法。可怜的考生就在命题人的“想象”中,那宝贵的1分在很大程度上已化为泡影。
总之,“话语霸权”在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参考答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考生答错的,固然不得分;考生本来答对的,但答案中没有,还是不得分;答案是错的,但你没答这个错的,仍然不得分。考生整个成了任“参考答案”宰割的羔羊。如果阅卷点以此答案来阅卷,那么,该题总分虽为22分,但有效分数其实仅有15分左右!其他的分数早已被“参考答案”“霸”去了。
这样的答案,到底要考什么?我不知道,考生也不知道,命题人呢?也许也不知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